威士忌執杯大師林一峰與北歐咖啡烘焙大賽冠軍陳志煌合著《咖啡威士忌大師課》一書,從製程、風味,一路談到調飲跟搭餐。在「好喝」之外,如何拓展品飲格局,欣賞更多飲料的風味,來聽聽大師如何建議。 ※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如果外國朋友來台灣,你會教他們做什麼菜? CookInn Taiwan旅人料理教室創辦人蔡佩君最近出版一本英文食譜《Tast Taiwan:Recipes from Taiwanese Home Kitchens》,希望透過飲食,跟外國人講台灣的故事。
位於屏東的福灣巧克力,有71%的食材都來自方圓80公里以內。創辦人許華仁將台灣日常風味注入巧克力,讓台灣人更認識巧克力;也希望透過如此風味的巧克力,讓西方人更認識台灣。
新生代詩人詹佳鑫,同時也是新竹高中國文老師,最近將他從高中、大學、研究所,到為人師表之後的心情文字紀錄,集結成《請問少年》這本散文集,由聯經出版。如今看學生,對照自己的高中時代,90後的作家有什麼特別感觸?
「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是總統稱讚的女性創業家典範、是影響台灣前20名的女人。她在創業經營之外,也沒有放棄書寫,她出版的《我的世界一定要有貓尾捲捲巷》、《把自己活成動詞》風格差異頗大。她為什麼要活成動詞?她是怎麼成為一個「愛吃的人」?她又怎麼看台灣今年掀起的MeToo風暴?
仙女藝術家倪瑞宏今年獲聯合報500 Young「奇想藝術人」獎。她如何在《仙女日常奇緣》中觀察台灣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在《蓬萊仙山.悲情夢》中,反思台灣社會的B級/壞品味?
作家陳玉慧的《海神家族》在20年後的今天重新出版。這本具有半自傳性質,描述從日據時代開始三代台灣人故事的「家族小說」,放到2023年的今天,能解讀出什麼不同的時代意涵?
貴客不常來,常客不能貴。把高端餐飲帶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待過米其林星級餐廳,目前掌理西班牙餐廳的主廚劉子豪說:「菜,是做給欣賞的人吃。」
日本有「土用丑之日吃鰻魚的習俗。要怎麼把「江戶四大美食」之一鰻魚飯吃出層次?「串魚三年,剖魚八年,燒烤一生。」烤鰻魚的學問有什麼講究?
千秋陶坊創辦人林永勝,立志延續南投陶的百年工藝。他也是許多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指名合作食器的職人。林永勝透過新書《七號錐倒了》,分享自己生命中感知到的美好與感動,也提醒讀者:「不要失去了對愛的感受,對美的欣賞。」
「飛花落院」號稱中台灣最難訂的餐廳,執行長魏幸怡同時也經營連鎖鍋物、燒肉等大眾餐飲品牌。她如何從泡沫紅茶店發跡,到花十年時間打造精緻餐飲?她如何兼顧高端品牌與大眾連鎖餐廳?
飲食作家陳靜宜從2018年就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寫專欄,介紹台灣和南洋的飲食文化。她最近跑了一趟馬來西亞,從小吃吃到fine dining。她的這趟疫後馬來西亞美食之旅,有什麼新的觀察與體悟?
喝茶,是一件很日常的事,但是如何「把茶泡好」,品飲出茶的風味,就是一門學問。 年輕茶人藍大誠在新書《萃茶風味》中,借鏡西方品飲觀念,提供一套有別於傳統的品茶觀點。
國宴是國家最高規格的款待方式,也是展現國家文化和實力的舞台。但你知道什麼是國宴嗎?不是每次總統請客都叫國宴。 國宴有什麼定義和規範?國宴的菜色是法式還是中式?誰可以改變國宴的菜單?國宴的服裝有什麼要求?一場國宴要花多少錢?本集節目將帶你一探國宴的神秘面紗。
國宴是國家最高規格的款待方式,也是展現國家文化和實力的舞台。但你知道什麼是國宴嗎?不是每次總統請客都叫國宴。國宴有什麼定義和規範?國宴的菜色是法式還是中式?誰可以改變國宴的菜單?國宴的服裝有什麼要求?一場國宴要花多少錢?本集節目將帶你一探國宴的神秘面紗。
「世界披薩職人錦標賽」有一個比賽項目是炸披薩Pizza Fritta。炸披薩怎麼製作?口感如何?準備前進義大利的台灣預賽冠軍楊榮心為你解釋什麼是道地的拿坡里披薩,以及炸披薩究竟是什麼。
台灣的曬鹽歷史可以回溯到荷蘭人、鄭成功的時代。300多年後的2002年,由於全球化市場的競爭,台灣曬鹽畫下句點。然而還是有一群人很努力在保存台灣的鹽業文化、維繫台灣鹽的風土與風味。
香港人直率,醒目明快;台灣人婉轉,節奏悠緩。飲食作家蔡珠兒認為,兩地最大的交集是食物:台港都愛吃,飲膳產業發達,舉世飄香。 她以食物為文本,參照脈絡、比較異同,讓台港風味「鴛鴦並呈」,策畫了一場相互呼應、彼此比拚的餐會。
香檳為什麼有氣泡?香檳釀造為什麼要轉瓶?為什麼「小農香檳」會流行?台灣第一位「香檳大師」林才右(萊特),把他研究香檳的知識、心得列成了34個問題,收錄在《香檳大師萊特與你聊香檳》這本書中。
在家燒菜、在家宴客,請一尊分靈媽祖回家供奉。這是作家馮國瑄建立屬於自己「家」的儀式感。他的最新散文集《黑霧微光》,寫人性的幽微跟尊嚴;寫他跟親人和解、跟這個世界和解,以及,跟他自己和解。
新生代作家黃庭鈺出版散文集《隱身術》,寫現代人渴望抽離日常生活,尋求身心安頓的心境。 黃庭鈺是文學獎常勝軍,同時也是新竹女中國文老師。她如何觀察現今的教學現場?她的作文課會教給學生什麼寫作祕訣?
辛香料在台灣家常菜裡出現得不頻繁。來自馬來西亞、長年研究世界各國辛香料的陳愛玲,如何拆解辛香料成「辛」、「香」與「調味」三大類?她又要如何在台灣菜肴中加入辛香料元素而不突兀,創造新風味?
今年初全球最重要的餐飲新聞,莫過於丹麥Noma餐廳決定關門,轉型成以實驗廚房、電商為主的經營型態。Noma拿過米其林三星、全球最佳餐廳,一個人餐費約新台幣1萬5千元,而且全世界的饕客都在排隊,都覺得為了滿足客人高標準的期待,付出的大量時間、人力和工作壓力,「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精緻餐飲(fine dining)目前的經營困境有解嗎?未來大多數客人還能用負擔得起的價錢,吃到Fine dining嗎?
東華大學人社學院教授朱嘉雯在聯合報系音頻產品「一刻鯨選」開的課程:人間遊藝:走進《紅樓夢》的經典世界,從現代觀點看紅樓夢的美學與美食。
東華大學人社學院教授朱嘉雯在聯合報系音頻產品「一刻鯨選」開的課程:人間遊藝:走進《紅樓夢》的經典世界,從現代美學、設計觀點,甚至是現代自由開放的思想,領讀《紅樓夢》這部18世紀出版的文學經典。
「五星級開麥啦!聯合開 Pod 雙周年慶」特別節目,邀萄酒Podcast「喝吧!葡萄酒」來作客,輕鬆聊各種你想不到的餐酒搭配。
台灣街頭巷尾的飲食文化中,充滿著各種具有「補養」的菜色,從早期的香肉鍋、燉鱉湯、蛇湯,到1980年代之後逐步在街頭林立的羊肉爐、薑母鴨等。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皮國立主編《華人大補史》論文集,試圖從這個貼近生活的主題,開啟讀者對於補養的另一番想像。
量子電腦為什麼要叫「瑪麗亞」?直立人跟智人的DNA可以混合嗎?象徵人工智慧的量子電腦,竟然「創造」了它的「創造者」:人類。 小說家張草以新書《大圍牆記》開啟了他的「末世三部曲」,也開啟了對末世、對人工智慧、對輪迴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