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不僅國中會考素養題比例飆升,部分都會區小學段考素養題占比已達五成,家長擔心孩子應試能力不足,小四生補國語、學文言文成常態,素養焦慮已全面向下延伸到國小階段。有國小老師指出,融入素養後鑑別度提高,考80幾分很正常,高分群會換一批人。
每一次教改,家長就會焦慮到求助補習班,108課綱推動素養導向考題,補教廣開素養特訓班,成為新興必補的「隱形考科」。專家憂心,過度強調素養題型恐壓抑數理偏才學生發展,並加劇教育資源M型化現象。這場課綱與命題改革,已讓家長與考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素養焦慮。
今年國中會考素養導向試題比例暴增至75%,題幹冗長、閱讀負擔重,自然科考題字數甚至超越國文科,被評為近4年來最具鑑別度,但考生很崩潰。專家批評,素養題淪為「閱讀速度」的測驗,而非「知識理解」的評量,根本矯枉過正。負責國中會考命題的心測中心說話了。
「最佳辯士」學習歷程造假事件,引發教育現場「誠信」底線的討論。未來如何杜絕?有高中校長建議,每個人上傳時,都簽署誠信聲明,落實責任制度,並在系統自動標示高風險項目。有老師認為此事件反映出教授審查時間過短,可考慮限制學習歷程的頁數。
一名高中生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學習歷程,被抓包「最佳辯士」造假,慘遭多所學校的醫學系撤銷錄取資格。升學輔導專家揭露,今年很多高中生把備審資料,大剌剌公開在社群平台,非常危險。面對「一鍵公開」的誘惑,高中生在善意無私分享學檔之際,該如何兼顧學檔誠信和自保,成為升學路上最大考驗。
大學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甄審將於5月開跑,學習歷程檔案怎麼寫才吸睛?數間公立大學在甄試審查資料準備指引中的課程學習成果一項,鼓勵學生「不限成功或失敗」都可列入。大學教授指出,完美經歷很可能是人為加工,他們更希望從失敗經驗中看見學生反思與修正。參加營隊沒有加分?學者表示,不見得。
有位學生數學很差,但國文成績優異,結果父親就幫兒子選填只看國文的私立大學電機系。老牌私立大學及部分國立大學數學系,個人申請門檻只有「數A底標」,底標生能應對這些高強度科系?實在讓人捏把冷汗。但有私大數學系主任說,他們連2年有研究生畢業後進聯發科當工程師,這些學生當初數學並非頂標或前標。
英語教育十多年前就向下延伸到國小三年級,近年又有108課綱課程改革,但不少英文教師直言,學校教育仍難拉起「底標裡的學生」。為何他們認為,這現象與大班制教學和城鄉差距導致授課節數差距大有關?
大學學測英文底標連2年探底,今年後標更首次降至4級分,低分群不斷擴大;108課綱上路,高三英文必修每周只剩4學分,家境好的學生可以去補習,程度落後學生面對素養考題挫敗感加劇。有高中老師感嘆,政府力推雙語,學生程度卻愈拉愈大,不是前端更前,而是後端更後。後段學生淪為「棄民」?
學測成績2月25日公布,接下來備審資料是重點;生成式AI近年成了學生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新工具,但也引發學術倫理及責任爭議,清大今年首次加入「誠信聲明」,台師大等校也有類似要求。不同方式問ChatGPT想讀學系的理由,答案都可能「撞衫」,加分不成反踩雷,教授透露他們判斷的眉角。
大學學測2月26日寄發成績單,這段時間,有不少學生與家長因選填志願鬧翻,甚至家庭革命,許多家長感嘆隨著孩子長大,就愈來愈不知如何應對。專家指出,其實這段期間也能透過正向教養,給予高中生啟發式支持,父母想談志願序,掌握兩原則,技巧性引導。
「如果我們沒有錄取你,你會怎麼辦?」各學系面試問題五花八門,專家整理出面試前、中、後的三大「錦囊」,面試問題常見的情境題、行為題、技術題等九大問題,名師一一拆解,並提醒以說故事的方式答題,面試老師印象深刻,或許還能夠主導後面的問題,提高成功率。
想透過申請入學上大學,備審資料很重要,有大學教授指出,他們不吃軍備競賽這套,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重點應兼顧「基本盤」和「個人特色」,專家則指出,大家最容易忽略的「歷程」,其實才是制度核心,學習感受脈絡化呈現很關鍵。
大考中心預計2月25日公布大學學測成績。升學專家建議,拿到成績單前別慌張,這段時間掌握三大心法可以提前預估落點,而評估自己是否有意願再考分科測驗也是重點,如果不想再挑戰分科測驗,選填志願則要偏保守。專家說,除選自己嚮往科系,就業實際面也得考慮。
大學招生競爭激烈,愈來愈多校系選擇「自降門檻」。114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管道,只參採學測1或2科首度破四成,台大醫學系更宣布115學年取消採計英文科成績,改納社會科,專家預估,隨著頂尖考生投入,社會科頂標可能再推升,造成級距更大;面對參採科目的不斷變化,「強科思維」會是好解方?
114學年大學學測落幕,農曆年後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等主要升學管道陸續開跑;台大學士班提供3489個名額,申請入學是最大入學管道,頂大分發入學名額減至二至三成;而熱門的資通訊科系擴充名額,今年再從5%減為3%,電機、資工、資管等外加人數放緩,想搶進理想校系,請看聯合報數位版推出的「大學考招教戰系列」,有升學趨勢最新解析。
考招季近了,114學年技專甄選入學招生簡章日前出爐,不少科技大學都將學習歷程檔案(學檔)中的「專題實作」單列評分。但高職老師認為評量尺規不清,恐致學生沒動力製作學檔。專題實作究竟該如何備審?
與108課綱同步上路的學習歷程檔案爭議不斷,近來還出現要價數千元的範本攻略和實作班,多元入學又被質疑是「多錢入學」。學檔商業化的背後,為何考招制度讓家長和學生出現此「市場需求」,更值得省思。
教師回流訓練是很重要的事,但現行的教師在職進修制度,卻成了政府部門的「成效集點」,有校長說,教師在職進修無強制性,認真的老師自發性參與,不想動的老師連「集點」都談不上,強調時數忽視實質成長的在職進修,恐從雙贏變雙輸。
回應108課綱的變革,教師檢定考試自2021年改為新制,新增20分的素養導向綜合題,新制教檢通過率首年達67%,近2年降至五成多;現今不但出現代理教師荒,也出現正式老師荒,教師檢定是要找出「會教書」的老師,還是「會讀書」的師培生? 「師資培育法」自1994年三讀通過,就此開啟師資多元培育管道,一般大學可申請教育學程、辦理師資培育中心,師培精神改為「儲備制」,然而師培法上路30年過去,卻也衍生師培人力過剩,流浪教師問題,近年又因少子化日益嚴重,產業磁吸效應,師培成了「師賠」,年輕一輩擔任教師意願低,教師品質愈來愈差,成了師資培育的新難題。
近年新竹縣竹北市學生成績強勢崛起,即便考到五A,也不見得能讀第一志願,竹苗區高級中等入推會9月決議計分大改制,一群教師怒批走回填鴨教育舊路,自救會不滿117學年才實施,考生高分低就無法即刻改善,偏鄉也不埋單,新竹縣教育局請大家尊重表決結果。但此重大變革,教育公平性真的公平嗎?
108課綱上路後被拿掉的「數學乙」考科,將在明年分科測驗加考,大考中心日前公布參考試卷,高中教師分析題目難易適中,雖然數乙納入微積分範圍,但考題偏基本,能鼓勵學生不放棄學習。不過,教團仍擔心加考數乙增加學生考試負擔,補教老師則預估文組科系在分發入學管道部分,參採數乙、學測數B不一,可能造成相當大的混亂。
今年物理科分科測驗是108課綱以來首次考了課內實驗,教學現場為之振奮。不過,新課綱自然科必修時數縮減,有些實驗只能老師做給學生看,學生無法親自操作。有高中老師感嘆,教學時數都不夠,遑論素養教學,就算彈性改變教學模式,也不敢保證可以提升學生程度。...
113升大學申請入學13日放榜,考招改制影響下111、112學年考招多震盪劇烈,學界本料今年回穩,但最終申請入學仍留下1.1萬個缺額僅次於去年,頂大往年申請入學二階報名率多有8成,但近年多跌至7成多,代表學生即便通過一階段篩選也不參加二階甄試,反要直攻分科測驗。 近年觀察,學生多在一階段過篩後認為「填低了」,即便有學生6個志願都過一階篩選也認為虧了,有機會想再到更好的校系...
台灣以舉國之力發展半導體,連高中也要導入半導體課程。但為何明星高中校長及台大教授認為,把中小學的自然科學教好,要比半導體課程更重要?甚至認為,當今常態的數理教育被弱化,才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最大殺手。
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甄選開跑,台大醫學系等系所須檢具推薦函,找教授、醫師撰寫含金量更勝高中教師?教團指出,推薦人不是愈有名愈好,「找對人」推薦才能幫學習歷程加分。台大教授也透露,內容不必是出色的成就,但要具體敘明被推薦人的優點特質,高中生提前布局自己的推薦人是有必要的。
大學個人申請面試正陸續展開,許多大學教授表示,最想看到的是「兩眼發光」的學生,聯合報數位版採訪多位大學資深教授及高中名師,分享面試攻略,他們也提醒考生要表現得「有點自信,又不會太自信」,別只打安全牌,有6項具體建議也可能是被錄取的彩蛋。
113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第二階段面試5月開始,教授最後通常會問考生「有沒有問題要問我們?」此時考生又應該如何回覆?如果要反問教授,該問些什麼?台大等頂大教授說,建議問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聯合報數位版採訪多位面試豐富經驗、不同領域的頂大和老牌私大教授,整理出實戰攻略,除了對系所的了解要做功課,被問及沒料想到的題目,「這樣」應答也是相當加分。
當大學學測級數不相上下,面試成為決勝關鍵。此時的首要任務是「了解敵情」,徹底蒐集甄試學系的資訊;專家指出,自我介紹切忌冗長,成功的關鍵是「留下伏筆」,醫學系面試經常會找精神科醫師觀察考生,因此考官挑毛病時,考生千萬不要動怒。面試官很愛問的思考性問題等五大題型,及可能「踩雷」的題目,專家建議這樣答題,千萬不要說大話露出馬腳。
學測落幕,準備申請入學的高三生也要開始整理過去2年多累積的學習歷程檔案。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主任王潔觀察到,學生在準備學習歷程時常以為「數大便是美」,或是附上影片QR Code、用影片呈現的學習成果,其實這些都是NG作法,教授並非排斥學生使用ChatGPT,但使用要有眉角。去年仍有約18%的考生在申請入學通過第一階段篩選後,重新製作、編排備審資料採PDF檔案格式上傳,何者有利?專家這樣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