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巴基斯坦空軍預警機的擊殺鏈導引飛彈擊落遠距印度戰機,到底是ZDK-03,還是SAAB 2000?「A射B導」或「A看B射C導」,擊殺鏈都須打通許多關卡。易利信的易利眼(Erieye)相位陣列雷達,在中國大陸與巴鐵兄弟合作下,又扮演何種角色?
非對稱作戰已是常態,但非對稱力量,是在技術上擁有撒手鐧武器。中國大陸媒體指,台灣學烏克蘭搞自爆無人艇,大陸解放軍能部署10倍的誘餌戰術,關鍵問題還是使用者的心態。 資深記者陳言喬從陸媒看待雷虎科技無人艇失而復得,歸納出解放軍反制無人艇這種非對稱戰術的方式。
中科院於蘇澳進行動態與靜態無人艇展示,號稱中外廠商展現導控技術的無人艇「比武」賽,如美商MarTac藉Starlink遠端操控技術,可從台灣東北部蘇澳透過Starlink,遠端遙控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無人艇。 這篇文章告訴你更多「比武」賽的門道與熱鬧。
日本可能與義大利進行軍事交易,義大利看上日本研發的P-1反潛巡邏機,日本自衛隊則鍾情義大利生產的M-346教練機。但為何P-1與M-346能夠聯姻?對P-1市場前景、日本國機國造政策,是重大利多嗎? 資深記者程嘉文從軍武科技的角度分析給你聽。
從M-346改為勇鷹,是因政黨輪替而生的國防政策轉向。空軍規畫高教機「國機國造」的同時,「或許飛機是好飛機,但義大利人給我們的條件很爛」,這樣的說法就出來了。 而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防長馮世寬說,引進義大利M-346或韓國T-50,都不符國機國造政策。漢翔推出以經國號基本設計,去除武裝與超音速能力而成的T-5教練機,命名勇鷹。...
川普政府掀起關稅戰,對美國以外的跨國合作計畫,反而具備促成效果。日本、義大利與英國已宣布合作GCAP(Global Combat Air Program)計畫,開發下一代戰機。3月義大利空軍參謀長說,義日兩國正在會談引進對方的M-346教練機與P-1反潛巡邏機,經歷川普震撼,這筆交易成局機會,因而變大。
面對不成比例的共軍潛艦威脅時,無人潛艇、無人水下載具,是不是另一種非對稱作戰策略?若是無人潛艇加上AI導控技術,能不能提升軍用實質戰力? 資深記者洪哲政由已結案的中科院慧龍專案看出端倪,而且看到台灣與歐美研發水下智慧型無人載具最大鴻溝。
兩岸關係下,台灣海岸沙灘就被附予了不同顏色;紅色、黃色,及藍色。共軍登陸駁船已進化到不受潮汐影響,可讓共軍戰甲車源源不斷快速上岸。共軍兩棲作戰與登陸的氣墊船或登陸艇,都採用無槳噴泵及輕型履帶划水雙推進的模式。 國軍除了為沙灘標示顏色,還有什麼作為嗎?
替現役武器延壽,必須在成本效益之內,如果改造與新購差不多,其價值就有問題。國軍M60A3戰車升級計畫,火力、機動力、防護力3面向都談不上大幅躍升,原因就是財力。 此次國軍的方案,相較國外其他改良計畫,幅度顯得頗為陽春。資深記者程嘉文告訴你其中道理為何。...
飛彈高速撞擊目標,沒有減速降落顧慮,使用衝壓發動機的飛彈,裝助推火箭是為了將飛彈加速至超音速狀態,才能啟動發動機。資深記者程嘉文告訴你,雄三飛彈空射版技術特性、設計理念。而且,他解答了這次空射雄三反艦飛彈為何使用單座經國號?而不是以往中科院空射飛彈測試通常使用的雙座戰機。
國貨不如進口又怎樣,戰時能自行維修才重要。國產夜視鏡面對的挑戰是外國廠商,但簡報夜視鏡科技時講得頭頭是道,核心組件第三代光放管卻因俄烏戰爭而缺貨。這不就是國造當自強的機會嗎? 「一旦採購外商裝備,後勤就會被牽著鼻子走。」我方官員承認夜視鏡性能不如國際大廠,但價格低廉,戰時能自行維修供給。這篇文章告訴你,國軍為何有這種底氣。
中國大陸科學家逆向思考以航空煤油取代氫燃料做為爆震發動機的創新燃料,研發的斜爆震型發動機已實現穩定工作超過130秒,理論上能讓飛行器飛到16倍音速。若是16倍音速的導彈,防禦方的反應時間僅有幾十秒,因此有可能催生第六代戰鬥機等3大殺器。 16倍音速約每小時2萬公里,即從北京飛抵紐約上空僅需1小時。但有哪種材料能扺擋如此高速之下產生的摩擦力及高溫?以下為你剖析。...
海軍要的反無人機性能需求,國產品牌「創未來」反無人機系統曾有「實戰經驗」,美商諾格公司與獨角獸公司,也大多能符合大部分條件。 天下不存在完全不可破解的武器,無人機出現後,就有了無人機反制系統;而反無人機系統出現後,無人機的研發又出現升級。資深記者洪哲政提出3款無人機反制系統的特色,以及矛與盾的對決。
AI雖有風險,但如果沒有中國大陸急起直追,形成中美AI軍事對抗,美軍或許還不到AI與軍事快速結合的地步;即便習近平與拜登在會面時都同意動用核武由人類決定。 那麼,美軍是被中國大陸追著跑嗎? 美軍仍未開放AI應用於核武指管通系統,但讓AI快速分析潛在敵意攻擊,為決策者爭取更多時間決策,是否會不一樣?
中國大陸新研製的多功能船艦「中船探索01號」,其無人機航艦的應用概念,加上快速建造技術,吸引外界對中國軍事實力的好奇。中船探索01號的設計和可能用途,尤其是在軍事和無人機作戰中的潛力和戰略價值,是否也應用在台海作戰,更是智庫的推想之一。 資深記者陳言喬綜合不同背景媒體的論述,歸納出這篇精華。...
蟒蛇左輪1955年問世,檀島警騎、警網雙雄、緊急搜捕令等電影或影集都有它。北条司的城市獵人主角冴羽獠百發百中的佩槍,是4吋槍管蟒蛇。蟒蛇左輪是一款軍事科技趨勢無法淘汰的左輪手槍。 左輪槍不卡彈,但攜彈量與裝藥速度,比不過半自動手槍。收藏家與射擊運動愛好者不介意,他們愛的是蟒蛇左輪的造型與握在手中的踏實感。
蛇類具有陰森外觀與致命性,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和可愛動物沾不上邊,但也因為這種特性,使其成為軍火廠商最常用以命名武器的動物。除了先前介紹,國軍以蛇為名的現役裝備之外,武器發展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蛇兄蛇弟」?
對蛇沒有好感,不僅中華文化圈如此,舊約聖經創世紀更將蛇比喻為引人為惡的禍害,學者研究甚至認為,對蛇的害怕與厭惡,是靈長類動物普遍記憶。不過,與可愛很難產生關連的蛇,在軍事武裝的領域當中,冠名率卻在各種動物中名列前茅。例如,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響尾蛇飛彈。...
大疆無人機展示出的水中起飛能力,宣稱已站上技術的制高點,開啟無人機多介質空間作戰的可能性,並引發廣泛討論及國際市場的波動。 無人裝備在現代戰爭扮演高效突襲角色。但多棲無人機的加入,真能確保在面對同樣擁有高科技裝備對手時,立於不敗之地?
三發動機設計在民航界有其技術挑戰、優勢與衰退的原因,但中國大陸可能重新採用這種設計並用於戰鬥機,尤其是解放軍六代機,也就是匿蹤戰機。 這架飛機比當今全球匿蹤戰機最大的殲-20還要大,估計至少50噸。資深記者程嘉文分析中國大陸疑似六代機,重新啟用三發機設計的可能原因。...
第六代戰機來了,也帶來了大家的疑問與好奇,中國大陸航空發展與戰機設計,是否已上升到另一個水平?特別是這架疑似第六代超重型戰機,包含其三引擎設計特徵,引起不斷的推測。 資深記者程嘉文這篇文章,將由歷史上的三發動機設計切入,希望藉由回顧戰機設計史,降低六代機的神祕感。...
M1A2戰車2024年底運抵台灣,這批戰車目前所在的裝甲兵訓練指揮部,30多年前已有M1模擬訓練儀,時間甚至早於1994年加入國軍的M60A3戰車。 M1戰車使用類似飛機噴射發動機的燃氣渦輪引擎,也是西方陣營第一次使用燃氣渦輪引擎。相傳這種引擎加入各種油料都可以運轉。
以往戰車車長視野僅限前方,M1系列從A2起,在砲塔左前方增加一座可360度旋轉的車長獨立觀測系統(CITV),具備紅外線夜視能力。是否有CITV,是分辨M1A2與先前的M1基本型,或M1A1的最簡單方式。 好萊塢電影「怒火特攻隊」(Fury),布萊德彼特飾演的車長站在砲塔外,射擊包圍戰車的敵軍。雖然機槍火力威猛,但暴露於外,終究不免中彈。如果小布有M1A2T,應該就不用縮著頭躲子彈。
海巡署喊科技代替人力喊了20年,最近因淡水河防務被中國大陸小艇突破才真正走向落實。 海巡署自澎湖調回熱顯像偵搜儀,快速區分目標是真實威脅或虛假警報。資深記者洪哲政近距離觀察後,告訴你海巡署從工人智慧到人工智慧的進展有哪些。
造飛機不容易,買飛機也是,尤其對華航來說。華航長程客機採購計畫,免不了有台美關係等政治因素,但飛機市場現實數據在眼前,你若是華航主管,你該如何選擇波音777與空中巴士A350的數量? 資深記者程嘉文從市場定位、客貨載運量、航程與省油、後勤共通性、政治環境等面向,協助你評估。
國軍防空策略已有重大更新,服役超過半世紀的檞樹飛彈也已預告謝幕。檞樹飛彈最早1969年開始服役,它曾是、目前也還是陸軍、陸戰隊防空戰力。 新式防空系統復仇者系統使用刺針飛彈,是設計給單兵肩射的小型飛彈,4.5公里射程只有檞樹一半,3公斤彈頭更不到檞樹三成。但由於科技進步,數據看似較差的刺針,對敵機威脅卻更大。 資深記者程嘉文這篇文章告訴你歷史,也提供你未來關注方向。
我國於2019年向美採購108輛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如今首批38輛將於2024年底抵台,其火力和防護力當今首屈一指,從波斯灣到俄烏戰爭,經歷無數實戰驗證,也是我國未來地面戰力重要的一環。
專家稱,具備自主任務規畫能力的智能化、蜂群無人機是未來戰爭的關鍵性技術之一。而未來解放軍的無人機蜂群,可能由數十架或數百架微型無人機組成,它們能根據即時戰場資訊自行調整任務規畫,並指派不同載荷的無人機執行特定任務,協同作戰。 資深記者陳言喬匯整珠海航展的蜂群無人機相關訊息之外,也告訴你最近由解放軍空軍裝備部承辦的「極低成本無人機競優比測」活動競賽標準。這項活動不限軍方參加,反映解放軍對於未來作戰戰法的大膽創新。
共軍第二種匿蹤戰機殲35,雖然在珠海航展表演,但一閃即逝,不給人清楚觀察的機會。匿蹤戰機想維持不易被雷達發現,必須犧牲翼下掛載能力,所有武器都收納在機身內的彈艙。 資深記者程嘉文的這篇文章同時比較殲35,與其主要對手美軍F-35。 F-35在設計主起落架時,盡量騰出機腹空間,加上機身粗大,彈艙的大小,可裝入彈藥的尺寸,殲35有機會超越F-35嗎?如何超越?
國防自主的前提下,台灣防空有哪些技術挑戰?空軍的飛彈系統如何抵禦來敵? 專家說,國軍抗戰期間強調萬事莫如防空急,今日頗有新意,因為空權爭奪為台海戰場重心。參考歐系防空部隊整合自走化設計,可提高存活力並真正對敵方產生威脅。台灣在不對稱作戰原則下,為何天弓三型防空飛彈有移動能力,但沒有機動戰力? 資深記者洪哲政告訴你,學者專家和空軍,各有何種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