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地

北歐國家芬蘭連年被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之一。芬蘭的幼兒園不強調早期學科知識,而是以「玩中學習」為核心聞名全球幼教領域。圖/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北區副總會長葉若蕎提供

不超修、少干預 芬蘭幼兒園「玩中學」教出最快樂孩子

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許多家長送小孩去上學前正音班;近期有一群幼教師拜訪全球最幸福國度芬蘭,看到芬蘭幼兒園的孩子穿雨鞋,到戶外森林去遊戲上課,機器人、AI教育也能融入玩中學習,有幼兒園清晨五點半就開放,無形式化的教師評鑑制度,都讓台灣幼教師驚嘆連連。

大班一師新制即將倒數上路,不料非營利幼兒園卻傳出園內教保員若代理教師,薪資不升反降,年資還會歸回原點的離譜事情。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保員代理教師薪資年資雙降 非營利幼兒園的荒謬制度

「大班一師」新制即將上路,但因幼教人力流失,幾乎找不到合格幼教師,許多園所不得不開出代理教師缺,卻傳出有非營利幼兒園教保員代理教師,不僅被降薪水,年資也被中斷,現有制度形同懲罰代理人,教團批制度設計失衡,幼教政策矛盾。

幼照法規定幼兒園大班必須配置至少一名幼教師,違者最高可處新台幣6萬元罰鍰,且得按次連罰,倒數不到兩個月,政策就要實施,全台幼兒園卻陷入嚴重師資荒。記者林澔一/攝影

「大班一師」新制倒數 幼教師資荒擴大恐釀收園潮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規定,幼兒園大班必須配置至少一名幼教師,違者罰6萬元,今年8月起「大班一師」新制將上路,全台幼兒園卻陷入嚴重師資荒。專家指出,符合教師資格嚴重不足,連助理教保員都招不到,已有園所無奈宣布退場。改革未見成效,現場已拉警報。

高雄北嶺幼兒園連續多年舉辦「阿里山畢業旅行」。圖/高雄北嶺幼兒園提供

勇敢實踐孩子人生中第一趟出走 幼兒園吹起畢旅過夜風

過夜型、冒險型畢業旅行逐漸成為台灣幼兒園教育新趨勢。有幼兒園多年舉辦阿里山日出旅行,有的舉辦露營、登山,許多孩子克服「不會洗澡」、「無法離開爸媽」的恐懼,還有孩子成功完成戒尿布壯舉。老師們的勇敢實踐,事前演練不可少。

孩子愈少,投資愈集中,曾有家長為三、四個月大的嬰幼兒詢問是否有可報名的課程,反映出「搶跑」焦慮已深植育兒文化。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焦慮/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20萬嬰幼兒早教課爆滿

少子化之下的「金孫效應」發酵?孩子愈少、教育投資愈密集,不只小一衝刺班,時下更有許多嬰幼兒課程,有的甚至從孩子剛出生兩、三個月就能帶著孩子一起上,內容從閱讀、音樂、英語等等都有,課程以千元計價、十幾、二十萬元包套販賣,雖然昂貴,但是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盡早接觸、不落人後,也積極報名參加。

以往常見於國、高中升學階段的「衝刺班」,如今悄悄向學前幼兒蔓延,甚至有補習班推出「小一衝刺班」,主打提前幫幼兒園大班生銜接國小課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焦慮/小一先修班、衝刺班熱 專家憂「學科巨嬰」

國、高中升學階段常見的「衝刺班」,向下蔓延到學前兒童,坊間補習班可見小一先修班、衝刺班,主打幫幼兒園大班生銜接國小的先修課程。「超前部署」的幼兒補習內捲現象,恐也讓學生心理壓力和家庭經濟負擔提前引爆。

公立幼兒園延托費用低廉,部分家長誤用、濫用制度,遲到接小孩讓老師苦等,等於隱形加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托心酸/家長苦求沒用 這公幼落實延托遲到3次退學籍

公立幼兒園平價延托超佛心,卻遭家長濫用,遲到或壓線來接孩子,讓老師苦等半小時、1小時,等於隱形加班。高雄市一園所強制執行遲到接小孩三次就退學籍,保護老師的勞動權益,已執行過一次,家長苦求也沒用,是怎麼辦到的?

公立幼兒園平價課後延長照顧上路一年多,卻成為第一線幼教老師的隱形加班地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托心酸/遲到僅收30元家長濫用 老師陷隱形加班地獄

公幼平價課後留園上路後,家長遲接小孩屢見不鮮,甚至出現家長無預警放鳥、老師報警找人等情事。公幼師薪水低備受詬病,如今低廉延托費又致政策美意遭濫用,讓幼教師陷入隱形加班地獄。

少子化浪潮席捲全台,公立幼兒園也不再「被動式招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海嘯/全數招滿 熱門幼兒園「軟實力」打動家長

公幼近年面臨招生海嘯,新增的2歲專班、寒暑假延托服務雖讓招生略有回溫,但挑戰依然嚴峻。如何在多重夾殺中突圍?今年依舊全數滿招,更吸引200人預約參觀的公幼教師揭秘訣,不能再默默做,行銷模式也要翻轉,軟實力更是打動家長的關鍵。

各地公立幼兒園招生陸續啟動,今年海嘯災情再擴大,有公幼整班招不到學生,恐面臨裁班。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海嘯/招生開跑遇多重夾殺 有公幼整班找不到學生

公立幼兒園招生海嘯一波波,2023年陸續出現招不滿學生、甚至超額教師,政府下重金祭出平價課後留園,寒暑假也開好開滿,但今年海嘯災情再擴大,有公幼整班招不到學生,恐面臨裁班;才幾年光景,公幼從一枝獨秀,變成不敵招生競爭,問題出在哪?

特殊兒愈來愈多,學前階段的融合教育資源仍相當不足,老師沒有足夠的能力資源,陪著孩子一起走下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特殊生早療補助有限 特教助理員加薪了照顧時數卻減

特殊兒愈來愈多,有幼教師透露,班上超過三分之一是特殊兒,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與照顧,教育部2024年推出月薪特教助理員制度、也提高時薪制薪資。但在早療經費有限下,特殊生的時數卻被刪減了,有的僅剩半小時、還有的歸零。零拒絕政策邁入30年,卻上演變相壓縮特殊照顧需求?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112學與107學年相比,私立幼兒園更是大幅減少了163所。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私幼被夾殺恐十年內絕跡?業者盼鬆綁學費回歸市場機制

過去幼兒園都以私立業者為主,近年受公共化幼兒園、準公共政策等影響,私立幼兒園漸成小眾。如今私幼面臨少子化、準公幼夾擊、學費調漲困難及師資難覓等多重經營關卡,未來10年數量恐怕再探底?

平價收費的準公共幼兒園很受家長歡迎,違規率卻偏高。115學年從今年8月開始,準公共幼兒園的師生比將從1:15改為1:12。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準公共幼兒園招生怎選?教保網公開師生比和裁罰資訊

115學年起,準公共幼兒園師生比將調為1:12,但過去準公幼雖因平價、課程多元而受家長喜愛,違規率卻也偏高,師生比不符、不當對待等情事時有所聞。招生季來臨,家長該如何獲取透明資訊,挑選幼兒照顧和服務品質有保證的園所?

隨著國際間興起「兒童博物館學」,徵求兒童策展人,台灣如今也開始跟上國際腳步。示意圖。記者邱德祥/攝影

童樂逛展覽/博物館融入兒童設計 才是最好世代共融館

不少家長認為台灣有些博物館不夠友善兒童。隨著國際間興起「兒童博物館學」,徵求兒童策展人,台灣如今也開始跟上國際腳步。但博物館該如何不僅兒童友善,更要家庭友善、世代共融?

台灣正在規畫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讓不少家長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記者邱德祥/攝影

童樂逛展覽/太深奧嚴肅 博物館如何成為兒童友善場所

今天是兒童節,也正值清明連假,不少家長選擇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但博物館設計常忽略兒童需求,展品也過於深奧、氛圍嚴肅,反讓親子活動過程變得枯燥,父母甚至還要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域的情緒挑戰,壓力山大。 台灣正規畫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它是否真能成為友善兒童的親子教育場所?

以往被認為教學品質掛保證的公幼,因少子化衝擊招生失利,縣市政府為了節省人事經費,竟將招生不足額的班級直接核給一名老師經營。圖為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半班一師看似合理實則衝擊照顧品質 老師求修法

以往被認為教學品質掛保證的公幼,因少子化衝擊招生失利;加上縣市政府撙節經費,出現招生不足額的班級,一班僅一名老師的狀況。教師、教保員雖力求自救,但公幼抽籤時節近了,「半班一師」亂象卻擴大。公幼師勞權和幼兒照顧品質誰來顧?

都市區愈來愈常見托嬰中心結合幼兒園的一條龍服務,家長送托、小孩直升幼兒園都很方便,這類型的幼兒園也很搶手。示意圖。記者潘俊宏/攝影

托嬰直升幼兒園受家長青睞 月收費3萬懷孕就得搶排隊

孩子好不容易進托嬰中心捱過適應期,不到1年又馬上要換學校;近年坊間出現托嬰中心直升幼兒園一條龍服務,每月收費2萬至3萬元,十分搶手,甚至有媽媽懷孕時就得排隊才搶得到名額;有托嬰中心業者嗅到這是公共化幼托機構沒有的商機,正著手籌備開設幼兒園。

台灣推動幼托整合卻未納入托嬰中心,造成許多嬰幼兒才剛進托嬰中心,兩歲後家長就得開始尋找幼兒園,幼兒也得在短時間內適應兩次環境,往往吃足苦頭。示意圖。記者潘俊宏/攝影

歐美日韓托育服務一條龍 台灣幼托整合困境家長心累

日韓歐美等國家幼托一條龍,相關機構可見收托0至5歲的學前幼兒。台灣從2012年起採幼托整合,卻未納入收托0至2歲的托嬰中心,還分別由衛福部和教育部各自主管托嬰中心、幼兒園,當初雖有提升幼托品質美意,但如今卻是多頭馬車,家長、孩子都心累。

托嬰中心、幼兒園的空間設計,往往以孩子的低矮身高規畫,然而,這樣的空間,卻讓大人的腰背吃力,容易造成身體傷害。圖/幼教聯合總會北區副總會長葉若蕎提供

背痛腰痛折磨生活 身處迷你國幼教師職災難認定

日本幼兒園空間設計很彈性,像是洗手台高度會貼近不同成長速度的幼兒需求,但台灣卻是強制規定。幼教老師要在「迷你」空間長期彎腰、抱孩子,造成腰痛、背痛、膝蓋耗損,卻很難被認定是職業災害,就醫、請假休息也沒有補助,最後不得不離開熱愛的幼兒園地。誰來關心身處迷你國的幼教老師勞動安全?

減少厭童風氣或兒童禁令,除了家長陪伴導引幼童合宜表現之外,大眾的體諒與包容也同等重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兒童禁令/少子化加重厭童氛圍 學者示警別養出冷漠世代

「小孩哭成這樣,要不要管一下?」路人的一個白眼、責罵,都讓育兒家長不安與緊張。學者指出,兒童特別容易坐不住,會大吼大叫,是因為需求受到阻礙,店家可以提供一些小道具,家長可先教兒童「用餐腳本」,也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解套,千萬別養出冷漠世代。

台灣愈來愈多餐廳、飯店祭出「禁孩令」,這類禁止兒童入內的規定,有爸媽力挺也有不少批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兒童禁令/禁止小孩進入風潮引爆 家長帶孩外出戰戰兢兢

韓國和大陸有不少場所設置「No Kids Zone」,台灣也有餐廳祭出「禁孩令」,這類禁止兒童入內的規定,引發正反討論。不少家長委屈直指這是歧視,也有餐廳無奈表示這非不友善,不等於「厭童」。 這些場所為何有此規定?家長又該如何看待與因應?

因應新時代家庭的變化,陪玩姐姐這個新興行業順勢而起,成為另類的育兒支持系統。圖/陪玩姐姐奚婉瑄提供

育兒另類支援「陪玩姐姐」崛起 如何挑選避免風險

父母想喘息、孩子又需要陪伴,「陪玩姐姐」因而崛起,家長各種育兒需求她們幾乎都能支援。陪玩姐姐多為女學生兼職,且是到府陪玩,想從事這類工作也有潛在風險。專家提醒挑選陪玩姐姐注意事項,及面試、訂合作契約眉角。有調查報告指出,大人陪玩對兒童發展很重要,但孩子真的需要陪玩姐姐?

一位母親若經常因為孩子生病而請假、或必須配合孩子托嬰中心接送時間而無法超時工作,很容易成為老闆與主管眼中「不夠好」的員工。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母職懲罰/就業市場被邊緣化 育兒女性恐陷高貧窮風險

多數父親就業無後顧之憂,那是因為孩子生病,請假照顧的通常是媽媽,但育兒婦女也因此容易成為老闆眼中「不夠好」的員工,不少人改找彈性工時、兼職工作,研究顯示,這類工作因收人少,儲蓄難,有更高的機率落入老年貧窮。女性育兒經濟風險如此大,母職懲罰有解嗎?

雙養家庭模式成趨勢,台灣的母職懲罰卻越來越嚴重?育有子女的職業女性,在職場上仍常遭受歧視,連帶薪資也受影響。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母職懲罰/光擴大托育沒效 育3歲以下孩月薪少1.2萬

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卻不意味性別經濟走向平等,育有子女的職業女性,常遭歧視,薪資也受影響。最新研究指出,育兒婦女一個月薪資減少最多可到1萬2000元,且年輕世代育兒女性的母職懲罰越明顯。學者指出,減少母職懲罰應對症下藥,僅擴大托育無效。

日本從日常中訓練出幼兒的獨立能力。圖/幼教聯合總會前總會長廖文秀提供

不逼喝水、放任玩耍 日本幼兒園訓練獨立性台灣能行?

台灣許多幼兒園有統一喝水時間,幼兒玩耍流汗弄髒衣服,老師通常像慈母一樣,幫孩子一個一個擦汗、換衣服。一群幼教老師去年前往日本參訪幼兒園,發現幼兒園放手讓幼兒自主喝水、自主換衣,大為驚訝。日本幼兒園是這樣訓練孩子自理及獨立,但台灣幼教能行嗎?

少子化之下,每個孩子都是寶,幼兒照顧品質也越來越受到重視。3年前我國啟動公共化幼兒園先行,幼兒園師生比逐步調降至1:12的目標,時程已經接近。幼兒園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兒園師生比未降至1:12無法罰 幼幼班面臨難直升窘境

教育部提出公共化幼兒園幼教師生比調整,今年8月應達成1:12,但仍有許多幼兒園無法達標,很大原因是幼幼班的師生比未調整,直升上去小班也無法調降,減收學生?或是擴增幼教人力?學校都有難處。教育團體指出,今年就算未達1:12,也無法可罰,幼生權益誰來保障?

公幼課後留園成為常態。不過,為了補足課後留園照顧需求的加置人力,經費卻不穩定也不到位,相關用人規定甚至模糊不清。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加置師薪資同工不同酬流動高 課留照顧品質蒙上陰影

公幼課後留園受歡迎,教育部雖祭出加置人力補助,卻是人才難覓、流動率高,影響既有老師負擔和照顧品質。除了經費問題,究竟加置師和正式師在工作內容、薪資有何不同?以致公幼師資仍陷困境。

許多酒店公關都是單親媽媽,這些媽媽夜間工作時,面臨托育難題。圖為林森北路街景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單親媽酒店公關育兒成難題 日本夜間托嬰台灣能行?

日本風俗區有夜間保育園,方便酒店公關托兒,這些媽媽白天陪小孩也睡得很少,園長說,孩子就是媽媽們努力撐下去的支柱,再苦都會忍耐。台灣酒店公關、陪侍從業人員台北市約5萬人,不少是單親媽媽,當華燈初上,托育困境即浮現,其他大夜班工作者也有夜間托嬰需求,日本是怎麼辦到?

公幼平價課後留園政策邁向第二年,現在常見所有老師輪流在寒暑假上課,就是因課後留園變熱門,導致人力不夠的問題更嚴峻。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平價課留大受歡迎 老師兼廚工、打假卡操勞嚴重

為搶救公幼海嘯,教育部2024年力推公幼平價課後留園,佛心收費大受家長歡迎,現在反而是照顧人力不足,大校小校老師「校長兼打鐘」長工時操勞,今年寒假課後留園開跑,過去達一定人數才開班,現在像高雄等縣市要求即使一人報名也要開班,園所內有一群人被逼打假卡、假休息規避勞基法,幼教現場亂象又一樁。

隨著兒童權利興起,越來越多家長不認同打罵教育,只是正向教養資源雖然多,卻不是每個父母,都容易取得。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養不平等/不打不罵好難 正向教養成菁英父母專利?

心理學家、國內正向教養先鋒發現,來學習不懲罰、不打罵、不吼叫教養方法的,幾乎都是有錢有閒的菁英父母,民法刪除懲戒權,繁忙家長或是弱勢家庭教養資源不平等現象隨之浮現;專家指出,過去認為孩子吃到苦頭,就會學到教訓,現在父母先理解教養工具,親子都能少吃點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