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美國大學生選修的外語種類,僅有「韓語」不減反增,台灣韓文系早年被視為「轉系跳板」,過往政大韓文系每年幾乎過半學生轉走,近年大逆轉,文大韓文系也年年滿招。學者分析,韓文系大翻身,其實不只因為「文化折扣」發威,或是K-pop和韓國影視等「韓流」風靡全球的結果。...
國外曾掀起學習第二外語的華語熱,但近年學中文的外國生驟減。一名旅居荷蘭的台灣人,今年在荷蘭的英國學校中文課程全被砍光,還因此丟了華語教師飯碗。華語熱潮降溫,原因之一竟與中國政治外交形象有關?
孩子突然發燒、生病,不但無法送托,許多家長還得請假照顧孩子。日本有病兒保育園照顧生病兒童,還有病後兒保育園,以及只有晚上營業的公民營夜間保育園,成為家長最大後援。日本幼兒園的多樣化經營,台灣幼教老師參訪後也相當驚訝,國內幼兒園有可能發展出這種彈性托育方案?
假訊息肆虐全球,各國政府和事實查核機構都在為打假訊息疲於奔命。而日本有大學生推出事實查核遊戲,成功創業;泰國事實查核節目主持人則和大學教授合作,把「魔術」變成打擊假訊息的新招。用遊戲強化媒體識讀教育,這樣就足以應付不斷變形的假訊息嗎?
3名日本慶應大學生因嫌大學課程無聊,乾脆創業成立「Classroom Adventure」公司。這群Z世代推出結合動畫、懸疑、密室逃脫等元素的事實查核遊戲,不僅日本政府向他們取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邀他們來分享。 聯合報數位版獨家專訪這個教育新創團隊,一探他們如何把不安於無聊傳統教育的想法,轉變成創業養分。
全球人文社科領域高階人才就業市場崩壞,一名留英博士回台後,一年半丟了16份履歷都沒下文,還有留英博士自願降為碩士級薪水。一名私大人社領域教師說,只能把大學教職當「業務」做,同時培養其他斜槓能力,「學校如果倒了,至少還有後路」。
孕育出布勒合唱團、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導演、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的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傳出將裁減130名全職教師。為何藝術頂尖名校會「自廢武功」,引來教師罷工痛批高教商品化?
學歷高且事業成功的家長,教養孩子碰壁原因大同小異。兒科醫師暨特殊教育學者成田奈緒子說,這種「高學歷父母病」,她自己也深受其害。
正值台灣私立中學的報名季節,家長期待孩子考取明星級私中,是人之常情。不過,日本補教界思維在鬆動,最近學者研究得知,西方心理學「大魚小池效應」也適用在日本的孩子:在第二志願學校第一名的學生,日後發展比第一志願學校成績普普的孩子發展更好。
函授高中是日本拒學、社會人士拿高中畢業證書的管道,近年學生數增加到26萬人,等於近一成日本高中生在家進修。他們有的嚮往前進南韓演藝圈成為K-POP的一員,或是當聲優、YouTuber、設計程式等,甚至自己創業。
中美科技戰甚至整體國力對決最終勝負,恐決定於雙方高階人才的素質與數量。中國報導雜誌就指出,人才是未來世界各國「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競逐短期來看是科技之戰,長遠來看將是人才之戰。值得關注的是,英國調查公司Clarivate(科睿唯安)近期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人員的人數已經超越美國哈佛大學,首次排名第一。
1990年代日本政府將高教重心移往研究所,跟著日本迎來博士漂流時代。50多歲還在領兼任教師微薄鐘點費或當助教,等待轉正的一天。更悲劇的是,今年春天大學與研究機構規避勞基法,大刀一砍,劈毀近2000人仰賴的浮木。
南韓相當於大學聯考的「修學能力試驗」(修能)12月8日放榜,今年在南韓總統尹錫悅標榜「公正性」的大旗下,「修能」取消了行之有年、難度超高的「殺手題」,加上招生名額遭凍結17年的醫學系可望解禁,吸引大批重考生投入,連帶影響到首爾國立大學以及高麗、延世三間頂大,三校的中輟生人數創新高,他們寧願放棄頂大學歷也想改從醫,南韓甚至出現專為小學生量身訂製的「醫學系先修課程」…
管不住學齡孩子用手機,已是全球教師和家長的普遍困擾。近一年來,義大利、英國、美國相繼由教育主管機關出面,透過法規限制學生使用手機。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為例,今年5月通過法令,要求公立學校禁止學生在課堂間用手機;部分學校更加碼,規定校內全天禁用。崇尚個人自由及自主學習的美國,如何在阻力重重情況下推動手機禁令,又是否已達成什麼效果?
與歐洲許多國家一樣,丹麥正面臨人才短缺的情況,為因應勞動力市場需求,今年6月丹麥政府宣布推動名為「為未來做準備」(Prepared for the Future I)的高教改革計畫,包括削減大學部招生人數、增加特殊專業領域的英語授課碩士學位數量等,而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多達3分之1碩士學位將被縮短或重組,掀起質疑聲浪,擔心此舉恐導致教育水準下降,進而影響勞動品質。
9月4日周一,是正常上班上課的日子,南韓各地的教室卻空空蕩蕩,因為老師沒來。有些老師請病假,其實是在國會大廈前要求強化保護教師權,全國估計有12萬人參與。南韓近日連續2名老師輕生,4日當天,是其中一名老師的「滿七」(往生後第49天)。 在南韓這個升學至上的國家,教師面臨極大的壓力,除了教書,還得應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像是特別關照自家子弟。4日參與抗議的教師趙燦佑表示,「老師現在根本沒辦法好好做事。」 而南韓教育部9月1日起推動保護教師免於被騷擾的措施,試圖亡羊補牢,但許多教師認為,相關措施治標不治本,對現況改善程度有限。...
公立學校教師不足、代理教師荒,似乎舉世皆然。美國在疫情2年間至少30萬名公立學校教職員離職,歐洲通膨致教職成難以持續的低薪工作,日本的戰後嬰兒潮退休後人力青黃不接,檢討企業媒合員工轉換跑道的可能性。 朝日新聞報導,日本新學年始於每年4月開始,但今年7月底日本教職員工會(日教組)在東京的集會已喊出「學校有危機!」,要求改善教師工作環境、待遇,參與者說,他的學校明年新學年就找不到班導師,有人說今年才聘來的新人老師,已打算提辭呈...
社群媒體是讀者接收新聞資訊的主要來源,但未來數年,社群媒體版圖恐將大洗牌。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針對全球9萬3000名、46國受訪者進行調查,近日公布最新「2023數位新聞報告」。報告指出,臉書已不再是獨大的新聞資訊來源,YouTube、IG等影音社群崛起,年輕讀者更習慣從抖音接收新聞資訊。聯合報數位版精選五大關鍵圖表,帶讀者了解新聞與社群媒體的最新趨勢。...
「班級亂到無法控制、教師不足…」日本人對公立學校失去信心,反映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拚私中,更富裕的家庭把小孩送國際學校。這兩年,國際學校在日本的都會及郊區開校,如雨後春筍。 近年社經地位高的家庭,不但送孩子去補私中入學考,也準備拚國際學校,取雙保險。去年8月英國知名的哈羅(Harrow)國際學校在岩手縣、白馬國際學校在長野縣開校,今年有英國墨爾文學校(Malvern College)、拉格比公學(Rugby School)等設日本分校...
台灣、日韓近年都出現「拒學風暴」,愈來愈多學生選擇離開學校,走向體制外自學或實驗教育。據教育部統計,中小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人數111學年度已突破萬人,7年成長超過3倍;放眼國際,澳洲早在1990年代就興起自學風潮,近十年來更是快速增長。據2021年澳洲各地教育局統計,400萬中小學學生中約有2萬7992人為自學生,人數在過去十年內成長兩倍,數字還不包含沒有註冊的自學生,顯示愈來愈多家庭對學校教育感到失望,不斷攀升的自學人數為主流教育敲響警鐘,開始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
台灣休退學人數連年攀升,引發各界對安全網建構的討論,安全網除靠家庭或學校,更仰賴整體社會共同努力,如何接住脆弱兒少已是各國的重要課題。為防止學生掉入拒學深淵,新加坡早在網破之前就大力加固,2018年啟動「提升計畫」(UPLIFT),整合民間組織資源並強化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夥伴關係,及早介入避免形成拒學風暴。
世界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亮紅燈,各校紛紛祭出解方,從哈佛大學開設24小時關懷熱線、史丹佛大學成立幸福感教練計畫(Well-Being Coaching),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療系統旗下正念研究中心(UCLA 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簡稱MARC)開設的正念練習更在全球颳起旋風,美國頂大生趨之若鶩學習正念(Mindfulness)與活在當下。 MARC開設的正念課程在過去17年已有超過4000名學生修課,多數學生都認為正念有效減緩情緒。聯合報數位版專訪MARC正念教育總監 Diana Winston,從研究正念35年的經驗出發,分享為何正念成為時下流行,以及為何能有效幫助學生走出焦慮與憂鬱。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心理健康是美國各大學現在最棘手的危機之一,追求完美、高效的哈佛大學生間甚至認為「睡很飽表示不夠忙」,擔心不夠忙碌就會被超越,因而出現內疚感。哈佛大學2020年7月發布調查報告指出,超過三成學生自述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6%學生曾有輕生念頭。在校內資源供不應求、傳統諮詢中心模式已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哈佛如何建置一個可以讓人安心求助的網絡,及時且有效地接住學生?
拒學風暴席捲台灣,據教育部統計,高中職休退學人數連年上升,其中志趣不合是主要休學原因。但經聯合報數位版記者採訪,志趣不合背後成因複雜,升學壓力、師生霸凌、僵化的體制內教育都是推力,導致愈來愈多學生離開校園。聯合報數位版推出「拒學風暴」系列專題,從拒學成因、國際趨勢、未來人才觀點、世界頂大專訪,深入剖析體制內教育困境,與其背後浮現的未來教育曙光。
在台灣,五專生要插班念頂尖大學難度高。在日本,理工人才稀少,愈來愈多大學理工科系向國立高等專門學校(類似台灣的五專)畢業生招手。早稻田大學明年度有9個系開插班名額給高專學生,只要面試。 2020年度日本大學新生有64萬人,是50年前的一倍。但理學與工學的招生名額比,從24%降為17%。政府宣示要提高50%的理工人才,電氣通信大學校長田野俊一說,「目標設定高到令人絕望」。
在日本,也有愈來愈多孩子與台灣學生一樣抗拒上學,這種現象被稱為「不登校」(futoko)。據文科省統計,2021年全日本不登校總數攀升至24萬4940人,為歷年來最高,與前一學年度相比增幅近25%,迫使政府提出對策因應,包括在全國廣設「不登校特別學校」。為何學生「不登校」?特別學校和一般學校有何不同?課程如何安排才能在兼顧受教權的同時,協助學生重拾學習自信?
許多人都知道美國耶魯大學有一門「快樂」課,想修的學生大排長龍;可能很少人知道,同屬常春藤的美國賓州大學也有一門大排長龍的課,名叫「從容生活」(Living Deliberately)。不同的是,修「從容生活」的學生必須做到看似難如登天的要求:一個月不說話且放下手機,過類似修道院生活。美國學界現在有人認為,在社群媒體氾濫、ChatGPT捲起大浪之際,高等教育機構應仿效「從容生活」課,辦得更像修道院,協助學生專注思索教育的意義和人的終極價值。
5月8日至12日是美國今年的「謝師周」(Teacher Appreciation Week),各地卻傳出教師荒,ABC新聞報導,超過四分之三的州面臨教師短缺問題。各州政府競相祭出加薪、提高獎金等福利,試圖挽留甚至搶奪教育人才。喬治亞州及阿肯色州今年已立法通過為教師加薪,此外,全美半數以上(26個)州政府過去一年來都相繼表示將改善教師福利。美國人為什麼不想當老師?
「台灣的大學要苦熬18周的課堂,老師辛苦,學生痛苦。」去年錄取密涅瓦(Minerva)大學碩士班的曹惟理,有感於台灣「修好修滿」的大學修課文化,他好奇Minerva對於「學習」有著重新理解與設計的學校,是怎麼設計課程的?曹惟理說,老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公開犯錯」,因為這樣所有人才有機會從過程中學習。每位老師都會耐心等待學生回答問題,而台灣的大學教師多半只會拍拍手度過尷尬。
台大前教授康仕仲的兒子康耀仁,日前考取了錄取率不到2%、世界上最難進的密涅瓦實驗大學(Minerva University)。本報記者專訪到康仕仲和兒子康耀仁(David),談到為何選擇Minerva?康耀仁說,Minerva一堂課不會超過20個學生,上課的評分表現是看課堂上的發言率,很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他很習慣在上課發言,因為能讓他確定真的有學到東西;畢竟Minerva是新創大學,名氣不比傳統名校,難道不希望兒子念名校?康仕仲說,「名校光環有幫助,但也是包袱」。他常跟學生說「你們出去要把台大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