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唐從聖小學五年級就每周從台南搭慢車到台北上表演班,一路到當紅的模仿藝人。對他而言,「會演」在真實生活中不代表「假」,而是恰如其分扮演好每個角色。在他首度編導的舞台劇《會演是英雄》中,他以即興互動的表演方式,呈現一個表演工作者所體悟的人生。
移民與戰爭,造成不同地區的飲食相互影響、逐漸融合,並創造出新的飲食型態。中國大陸、日本、台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飲食文化交錯影響。 《品饌東亞》這本書,以三杯雞、河豚、鱉等東亞美食,探討這個課題。
台中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的畢業餐會,今年的指導老師是三位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RAW的前主廚黃以倫、logy的日籍主廚田原諒悟,以及台中在地餐廳JL Studio來自新加坡的主廚林恬耀。 這三位台灣餐飲業重量級的主廚,與這群台灣「未來料理人」相處了一個學期,他們教給學生什麼?他們是否從這些學生身上,看到台灣餐飲未來發展的軌跡?
台灣餐飲圈今年吹起一股「蔬食風」:從Fine Dining餐廳一套4500元的蔬食套餐,到連鎖速食店一個1百多元的蔬食漢堡都有。國發會今年3月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也建議國民養成「低碳飲食習慣」,多吃蔬果,減少肉類攝取。 蔬食風潮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植物肉」。植物肉究竟有什麼魅力,甚至吸引到肉類供應大廠都加入研發推廣?
《百年孤寂》因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馬奎斯,譯本在台灣造成狂潮,儘管未獲版權。 蔣勳說這本書:「讓生命在麻木、習以為常的慢慢死去的當下,忽然會喊痛,或覺得荒謬,忽然笑出聲來。」 全球超過5000萬本的銷售,看似遠方魔幻故事,其實是國際關係的真實詮釋。
急診科醫師胖鳥,一年前寫下《這裡沒有英雄:急診室醫師的COVID-19一線戰記》這本書,由聯經出版。當時的台灣,新冠疫情正在升溫,疫苗覆蓋率不高。 如今,台灣的疫情進入另一個階段:疫苗覆蓋率高了,但確診數也不斷攀升。第一線的醫療現場依舊在與疫情奮戰。 胖鳥醫師怎麼觀察這一年來台灣的疫情變化,以及所牽動的社會情緒?
以明代宮廷為故事背景的古裝劇《尚食》,藉由操辦宮廷飲食的尚食局女官為主角,帶領觀眾一窺紫禁城裡的飲食規矩,以及中國食經中的傳統名菜。 小小女官藉由廚藝飛上枝頭當鳳凰,是戲劇鋪陳;但傍林鮮、菊花火鍋、雲林鵝,都真實存在於中國飲食古籍中。
歷經超過兩年的疫情,台灣餐飲業承受過不准內用的禁令,也嘗過解封後「報復性消費」的「疫情紅利」。 餐廳人愈來愈難請,食材成本愈墊愈高,新冠疫情後的台灣餐飲業,美食外送如何對決精緻餐飲?
黃雞、青嘴龍占、青石斑、青衣、濱鯛、姬鯛、青雞魚,你認識幾種? 早年,台灣的海洋生物學者說:「台灣沒有海洋文化,只有海鮮文化。」但是在新銳作家、擁有20年賣魚經驗的林楷倫眼中,台灣不只沒有海洋文化,也根本沒有海鮮文化。
追求財富、成功與發展,背後的推進動力,很可能是「羞恥」。 曾二度獲英語世界最高榮譽布克獎入圍小說家歐大旭,新作品《倖存者,如我們》主角出生在鄉下貧苦單親家庭,想獲更多薪水,與晉身中產階級的機會。故事發生在馬來西亞,複雜族群關係與各種對比,其實更是國際政經造成底層人民掙扎的寫實故事。邀請對東南亞很有研究的作家阿潑,一起談歐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