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譯通

俗稱持分的不動產共有,往往因為共有人意見不同而難以分割。圖/123RF

4千萬店面繼承共有人要求變價分割 符合「4無」法官准賣掉分錢

長輩過世後如果子女眾多,繼承遺產後的共有物分割往往是爭端的開始,新竹鄭姓家族在老父過世後,遺留新竹市精華區一處店面由子女繼承,部分子女認為這店面是祖厝、可凝聚親族力量為由拒絕分割,但有兩繼承人堅持要求分割並向法院提告,經估價,這30多坪店面光土地價值破4千萬,每坪高達百萬,法院認定此案符合「四無」原則,判決准許該店面進行分割。

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吉林路口的福全醫院,已經除去外牆可辨識招牌,大門深鎖。記者林俊良/攝影

百億家族第三代爆爭產糾紛 水泥牆封電梯口鬧上法院

萬華林家有北市最神祕百億富豪的稱號,第二代行醫致富後把錢幾乎都投入不動產,名下不僅有知名的福全醫院,在北市精華區還持有數棟大樓外,甚至還有萬坪商辦大樓,但傳到第三代後,堂兄弟姊妹之間卻因為已經歇業的醫院公設使用對簿公堂,原因是醫院一、二樓的所有權人,不想讓三到六樓的堂兄弟姊妹使用電梯與大門走道,認為電梯間等是他們專有,竟把電梯口以水泥磚牆封起來…

租屋裝潢的所有權要歸房東還是房客,律師認為應在簽約時註明清楚。若房東想無償取得,其實房客也有反制的方式。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砸錢裝潢租1年房東卻不續租 房客反制拆光竟被告毀損罪

房客租屋後花錢裝潢,這些裝潢物到底是房客的、還是房東的?相信許多租屋族都曾碰過這問題。高雄一名侯姓男子,租下左營區一間透天厝經營民宿,取得房東同意後拆除原裝潢並進行裝修,但僅租一年房東就不再續約,侯男氣得拆光他花錢裝潢的衛浴設備,反被房東提告刑事的毀損罪,幸好法官認為侯男是在履行租賃契約中的約定義務,還他清白…

法界人士指出,能成為實際照顧者,並不以誰出的錢多作為唯一要件。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報稅季到!父母子女搶扶養人頭 列報免稅額不是比誰出錢多

什麼時候當子女的會搶父母、當爸媽的會搶子女,對,就是5月的報稅季!目的都是想取得扶養免稅額來減稅,台中有對離婚夫妻,蕭姓丈夫在報稅時,列舉與前妻同住的未成年獨子作為免稅額與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共扣除20餘萬,但被稅捐機關發現後剔除,得補繳2.5萬元,蕭訴願不成後打行政訴訟,認為自己支付扶養費用養小孩,為何不能列舉?法界人士指出,報稅時的扶養,其實不只比誰出的錢多而已,稅務機關會參考5項扶養指標,符合才會列入。

房屋漏水修繕困難,有時連天花板都得拆開檢查,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買預售屋裝潢被控害樓下漏水 拆櫃打牆查驗竟是烏龍一場

購買預售屋雖然可減輕還款壓力,但問題往往等到交屋後才會浮現,羅姓男子在桃園買一戶6樓的預售屋,交屋後開始裝潢,但裝潢到一半突然被建商與其他住戶喊卡,理由是3到5樓的牆壁出現滲漏水,懷疑是裝潢工程惹禍,羅配合把房子停水、工程停工,甚至當大家面前把裝好的牆櫃拆了證明無關,但漏水還是不止,最後羅忍痛將新房子的浴室牆壁鑿一個大洞查看,結果漏水竟是3樓所引起,幸好整起事件羅堅持關鍵原則,才在訴訟中獲得賠償。

邱姓男子被控不定時自4樓住處,向下方3樓陽台倒水,製造噪音,次數超過200次,影響3樓住戶生活作息,最後吃上萬元罰鍰。此為示意圖,圖/Ingimage

鄰居來亂只能吞?倒水200次害樓下難眠罰萬元 這條法專治刁民

人與人的互動相處,難免會有意見不合而產生衝突,這時候偏偏有人就是會故意找碴報復,包括對住家、公司、營業處所甚至公共場所「故意去鬧」,不過有些鬧法並無明顯違法,導致受害者只能選擇隱忍,然而,有一條法就是專治這種無理取鬧的滋擾事件,有人多次向樓下住戶的陽台採光罩倒水,被害人被吵到受不了報警,倒水的就被罰1萬2千元,法界人士分析,只要構成難以容忍的要件,可能就得吃上萬元罰鍰,即便行為相當輕微。...

高雄市一名鄭姓婦人聽信三子的話,說會扶養她至臨終,於是就把存摺提款卡交給兒子,甚至連房產、服飾店經營權也全過戶給三子,沒想到最後竟被對方領走千萬後落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123RF

承諾養她到死?兒子說服母過戶房產後落跑 想拿回老本別漏了關鍵

長者進入人生下半場,「保住老本」恐怕是最重要的課題,日前台中市就發生老婦把透天厝過戶給長孫,結果被賣掉導致只能睡門口的慘況;高雄市一名鄭姓婦人更慘,她聽信三子的話,以為會扶養她至臨終,協助就醫甚至扛起百年後祭祀之責,因此把銀行帳戶、提款卡等全交給三子保管,甚至連房產、服飾店經營權也全過戶給三子,沒想到2年多前台灣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兒子出國旅遊後棄她不顧,而且存款竟被領走了1000萬,幸好鄭婦掌握一關鍵,起碼把房產店面先移轉回來。

購屋糾紛層出不窮,有時是賣家隱匿屋況試圖脫手,有時則是買方吹毛求疵,一旦發現房子有「未被告知」的問題,動輒興訟要求返還買賣價金或減少價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賣屋稱不漏水挨告詐欺 房被加價轉賣又賠和解金虧大了

一些買賣糾紛或許只是民事的不完全給付,但往往有人會以刑事詐欺來逼迫對方賠償鉅額金錢,北市洪姓婦人以近4000萬元價格,向葉姓老婦人買下國父紀念館旁的一戶早期豪宅,只因葉在買賣時認為房子並無漏水,在契約是否漏水欄勾選「否」,竟然被洪婦「刑、民事齊告」,訴訟時洪將房屋加價轉售賺了150萬元還不罷休,刑事詐欺洪拿了葉姓老婦人350萬元和解金後,竟還要法官「一定要判她有罪!」

縱使遺囑排除非婚生子女繼承,只要過兩關,還是一樣可以分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預立遺囑無用?小三吃官司反而確認血緣 助女兒爭到遺產

小三的逆襲!南部某教育界聞人在幾年前過世,留下一億多元左右的遺產,他在生前預立遺囑,要把所有財產,除了三個小孩的特留分外,其餘全部都給妻子,但大陸籍小三發現兩人生的女兒一毛都沒有分到,跨海打官司,不惜自爆是小三還生了個私生女,就是要幫才7歲的女兒爭取繼承權,聞人家屬驚嚇之餘也提告反擊,雙方纏訟8年,爭產案3月2審宣判,私生女因兩個關鍵因素可分得600多萬元,法界人士分析,80萬元換600元萬,怎麼算都划算。

不少豪宅標榜頂樓設置游泳池,來吸引買家入住,不料這卻成為了北市某豪宅大樓兩頂樓戶屋主的噪音惡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億元豪宅樓上是公設泳池 噪音直衝客廳像打籃球 建商需賠償嗎

不少豪宅標榜頂樓設置游泳池,以豪華公設來吸引買家入住,北市某豪宅大樓兩頂樓戶屋主分別以一億餘元價格購入,房屋正上方就是泳池的便利性,卻成為這兩戶的噪音惡夢,住戶與建商對簿公堂後,法院派人前往現場勘驗,也認證「有人游泳時,下方頂樓戶的噪音近似有人在屋頂打籃球」,但是建商卻主張,泳池公設是建商無償贈與,且泳池設計與施工並無不當,因此沒有賠償責任,但法官搞懂來龍去脈後,卻提出了不同看法...

有社區住戶要把自家變成診所,法界人士認為,若法規上可行的話,社區想用規約來阻擋恐怕也很難,圖為示意圖與本案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社區規約封殺也沒用!住宅大樓變醫美診所 法官說可以

住在高檔的豪華住宅大樓,尤其是高樓層戶,任誰都不想隔壁住家突然變身營業場所,北市基隆路一處每坪單價破百萬的住宅大樓,高樓層住戶發現11樓數戶突然同步大興土木,一問之下才知道要開醫美診所,管委會緊急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透過修改社區規約方式決議「封殺」該診所,雙方鬧上法院,沒想到法官竟然判診所勝訴,但在新竹一處大樓,有住戶也想在自家開設心理諮商所,打官司卻踢到鐵板。

顧姓女子因夫妻感情不睦並與婆家關係緊張,先是丈夫搬離老家在外租屋,要她搬出與其同住,她拒絕後又被大伯控告無權占有要求搬走,法官判決顧女屬於無權占有,得遷出葉家。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結婚住進夫家被大伯提告要求搬離 她怨被逼走為何法官還是准了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可曾想過只因為感情不睦,女方恐得流落街頭?彰化顧姓女子數年前嫁入葉家,後因夫妻感情不睦並與婆家關係緊張,先是丈夫搬離老家在外租屋,要她搬出與其同住,她拒絕後又被大伯控告無權占有要求搬走,顧女告訴法官,這根本是丈夫與婆家聯手設計要把她攆走,但法官還是判決顧女得遷出葉家,法界人士分析,女性嫁人搬進丈夫住處前,最好先搞清楚房子是誰的。

林姓獨子手握母親預立遺囑,未等生效就急著過戶房產,結果被法院撤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獨子手握遺囑急著過戶房產 女兒繼承母遺志打贏官司

「想跟小孩子講,媽媽還在,不要這樣......」,台中梁姓老婦數年前斥資千萬買房給自己、獨子與照顧她的女兒同住,未料獨子想方設法就是要獨占該屋,不僅以旅遊名義把老母載出去簽下贈房遺囑,甚至母親過世前,獨子就偷偷把房子過戶給自己,梁婦從買房到過世短短不到1年,幾乎都在跟兒子打官司,她生前告訴委任律師說「兒子怎麼那麼傻,百年後也會是他的......」

電信基地台設置讓人們又愛又恨,太近怕影響健康,太遠又擔心沒訊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社區頂樓裝基地台法官判拆 少了「這程序」區權會通過也沒用

基地台是令人又愛又怕的電信設施,離太近怕影響健康,離太遠又怕手機沒訊號,苗栗一處位於精華地段的社區大樓,某棟屋頂就裝了中華、台哥大等國內五大電信業者的基地台,其中三戶頂樓戶提告要求拆除基地台,但電信業者稱設置基地台是經過社區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同意才架設,且不是裝在告訴人房舍的屋頂,但法官認為,電信法位階沒有比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來得大,判決這些基地台得全部拆了。

劉婦靠都更拿到市價一億多元的房產,沒想到過世後,她離家近40年的丈夫竟要來分一杯羹。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123RF

她生前獲得破億房產 過世後離家多年的丈夫現身要分產 可能嗎?

家中老人過世後的遺產分配,最令人困擾的,恐怕是突然冒出繼承人主張權利,北市劉姓婦人早年丈夫外遇離家,但公公力挺媳婦,要她不要離婚獨自扶養兩個孩子,還贈與媳婦在精華區的一棟房產,劉婦含辛茹苦扶養兩個孩子長大成人,房產因為參與建商都更,她獲分配兩戶房產與車位,市值高達1億5000多萬,劉婦過世後,離家近40年的丈夫,突然現身提告兩兒子,要求分割遺產,還主張夫妻婚後財產差額分配,想一口氣拿走8000多萬。

樹木生長難以受控,若枝葉長到別人的土地上,且妨害他人使用土地,是可以透過訴訟砍除的。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鄰居植物太高害2樓住戶落葉滿地 法官判砍除 但有種情況例外

日前藝人隋棠因為噪音遭樓下鄰居提告引發關注,隋棠還自爆應鄰居要求自砍老樹,其實如果樹木植栽生長擾鄰的話,是可透過訴訟砍除的,北市游姓女子的二樓住處,因為一樓在庭院中種植的樹木已經長到四樓高,開枝散葉的結果就是樹葉、樹果掉落她家陽台滿地,還孳生蟲蟻、蝸牛也爬來爬去,而且採光、視野都受影響,她向樓下鄰居反映無效,還被奚落是自己疏於打掃,游女提告後法官也認為一樓說詞根本倒果為因,根據民法植物越界條款判決一樓得把樹砍到只剩一樓高。

贈與契約不必書面,縱使口頭約定也算成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是遺產還是贈與手足吵翻 她逆轉官司保住父生前贈與佛像

長輩們生前預先處置遺產,多以不動產為主,但動產、也就是遺物往往被忽略,北部一名孫姓名醫數年前過世,篤信佛教的他有一尊象牙佛像供奉在佛堂內,六名子女守靈時發現佛像不翼而飛,其中一名女兒承認取走,還稱是父親生前贈與她的,但其他手足不信,為了爭奪佛像竟在靈堂前大打出手,刑事、民事案件齊發告成一團,後來因為女兒提出關鍵證據,讓官司逆轉保住父親送她的佛像。

一名女子前年以880萬買下一戶透天厝,同時先支付一成定金給建商,後來房子出狀況蓋不成,雙方鬧上法院,結果法官判決建商得支付女子定金的兩倍金額。圖/Getty Images

她買房不成竟拿回2倍定金 契約不履行的規定讓建商只能吞了

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根據民法,有時候買賣不成,甚至還可以倒賺一筆;蔡姓女子前年房市正熱之際,看中雲林一處預售屋,與建商簽約,以880萬買下一戶透天厝,同時先支付一成定金給建商,後來房子出狀況蓋不成,雙方鬧上法院,法官判決建商得支付蔡姓女子176萬元,也就是定金的兩倍金額。北市陳姓男子買名車後來破局,卻只拿回原來定金,法界人士指出,買賣破局要賠多少,隨責任歸屬不同,是有不同的賠償依據的,消費者得多留意。

屋突就是位於大樓頂樓上的突起物,使用上受到建築法規範,圖為示意圖,與本案無關。記者何祥裕/攝影

屋突設KTV竟是違規公設 房價受損住戶提告獲賠百萬

現代人買房除了看地段與生活便利性外,社區公設也是吸引買家的因素之一,新北市一處規模龐大的社區大樓,十餘年前推案時號稱社區是「頂級度假村」,包括數間獨立KTV宴會廳、童歡世界、圖書館及撞球場等應有盡有,住戶歡喜入住沒幾年,這些設在大樓屋突的高檔設施竟被主管機關認定違規使用必須拆除,有十戶屋主認為房屋價值因此減損向建商提告求償,全案纏訟多年日前法院一審判決住戶勝訴,建商得賠償每戶50到130多萬元、共900多萬元。

林姓老婦生前預立遺囑,約定女兒單獨繼承房產,兒子則有無償居住使用權,這也是分割遺產的一種方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憂欠債百萬的兒子敗光家產 母立遺囑多一條款保住房子

長者離世前總希望身後遺產可繼續照顧家人,但若遇到不肖子孫呢?北市林姓老婦生前預立遺囑,要把自己名下房產給女兒單獨繼承,婦人去世後房產移轉女兒,但兒子告上法院稱自己特留分遭到侵害,要求撤銷移轉登記,讓他可分到房產,女兒稱哥哥在外欠下巨額債務,若進行遺產分割房屋恐遭債主奪走,還好老母在遺囑中多一條附加條款,法官的判決保住林婦的房子,也遺愛兒子讓其不致流落街頭。

有社區住戶飼養一隻黃金獵犬,帶狗出入社區時,都有牽繩、戴口罩,還是被社區開罰,累積開罰金額超過10萬元以上。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牽狗走大廳挨罰10萬 社區規約這樣訂 法官說沒違法

官方統計國人飼養寵物的登記數,超越新生兒誕生數,養寵物成為全民運動。台中一對盧姓夫婦,家中養一隻黃金獵犬,帶狗出入社區時,都有牽繩、戴口罩,還是被社區開罰,累積開罰金額超過10萬元以上,還被社區告上法院。盧姓夫婦喊冤,稱他們飼養寵物,並無妨害社區清潔、安全與安寧,社區無權開罰,官司敗訴,除了支付社區罰金10萬1000元,未來也不能帶狗進出社區大廳等公共空間。

女醫師以預支聘金為由不斷向男方要錢,卻拖延結婚。此為示意圖。圖/ingimage

預支聘金數十萬卻遲不結婚 女醫稱「沒提親不算數」法官判還錢

訂了婚不一定結得了婚,可不要被愛沖昏頭就開始給錢。 江姓男子與認識多年的李姓女醫師交往沒多久,約定同年結婚,江陸續匯了數十萬元給女醫師後,婚事不斷拖延,江眼見結婚恐怕無望,認為女醫師預支聘金說法是詐欺,提告解除婚約並得還錢,女醫師稱男方沒來提親,哪來的婚約,幸好江有掌握關鍵證據,法院判決女醫師得還錢,婚約也取消。...

一名朱姓屋主20年前購入華廈其中一戶房屋,20年來相安無事,去年突然收到樓下鄰居提告的法院傳票,要他賠錢並自拆水管斷水。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房子住20年突挨告要拆水管 法官准了要他「自行了斷」

房子住了20年,突然挨告要賠錢,還得自拆水管斷水,一定感到莫名其妙,這種情況就發生在台北市精華區一處華廈,朱姓屋主20年前購入華廈其中一戶房屋,20年來相安無事,去年突然收到樓下鄰居提告的法院傳票,原因是她家的一根給水管,侵害樓下住戶專有範圍的使用權,樓下不僅求償30多萬元,還要求把水管給拆了,法界人士指出,買房時若未搞清楚原本格局,就可能會遇到這種問題,相當麻煩。

丈夫得知妻想離婚後急忙賣房,雖然妻子明知道他脫產,損及自己的差額分配權,但提告要求撤銷這些交易卻敗訴。圖/123RF

提離婚後夫急賣不動產 明知脫產法官卻沒轍 現行規定不利受害方

夫妻離異後的財產分配複雜,如果前另一半惡意脫產,討債之路恐怕困難重重,中部一對醫師夫妻打官司離婚,根據判決丈夫得支付妻子5千多萬剩餘財產差額,但妻子意外發現丈夫在離婚訴訟期間,短短幾個月竟把名下3處不動產低價賣給自己兄弟姊妹脫產,因損及自己的差額分配權,她提告要求撤銷這些交易卻敗訴,法界人士指出,想撤銷這種有償的交易,現行規定確實對受害一方較為不利。

台中某家開在住商混合大樓的茶行私設KTV招待所,半夜唱歌把住戶吵到崩潰提告。圖為警察臨檢KTV包廂示意圖,與本案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茶行變招待所 吵到社區崩潰卻查緝無效 法官一看報案記錄秒判遷離

台中黃姓女子去年搬進二樓新家,晚上睡覺發現有歌聲從地板傳上來,大聲到唱哪首歌、歌詞都清清楚楚,是一樓茶行晚上把房子當KTV招待所狂歡,茶行挨告時,委屈辯稱整個社區都針對他,還與查緝人員大玩躲貓貓,導致噪音蒐證困難無法開罰單,但最後法官根據一個理由,判決茶行得遷離社區。

高雄某建商在去年初於小港推出成屋建案銷售,事後有住戶發現,建商在買賣契約中的一項條款,另外向買家收錢引發法律攻防。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買房竟被收這種錢 住戶怒提告 法官:契約無效建商請退款

買房是人生大事,在簽訂不動產買賣契約後,除了訂金、自備款外,還得繳一些可能連消費者都搞不太懂的費用,高雄某建商在去年初於小港推出成屋建案銷售,由於地段位處精華,吸引不少消費者購買,房價站穩2字頭,但事後有住戶發現,建商在買賣契約中的一項條款,還另外向買家收錢,但政府前一年才宣布這筆錢不能收,於是集體向建商求償,法院判決建商得退還提告的48戶、每戶48000元。

贈與行為算是一種契約,除非特別規定,否則他人無權置喙。此為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預立遺囑也沒用 房產贈與女看護想反悔 因一規定敗訴要不回

生前預立遺囑,成為老人處理身後事的主流,遺囑一訂,子女就高枕無憂嗎?台中黃姓老翁為了感念與自己同住的徐姓女看護照顧多年,去年將名下兩人同住的房產贈與她,黃前年早已預立遺囑約定,把房產贈與孫女,結果形成一屋兩贈情況,黃姓老翁反悔不想贈屋給看護,雙方鬧上法院,因一項規定敗訴,黃眼睜睜看著房屋過戶給女看護。

車輛發生車禍後,若經修理完成,消費者從外觀根本無法得知曾發生過事故。圖為示意圖,與本文描述事件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花200萬買中古BMW卻是事故車 靠特殊條款順利解約拿回買車錢

受到通膨影響,新車價格節節攀高,不少人選擇購買中古車代步卻糾紛不斷,李姓男子花203萬買了一輛二手BMW M2雙門跑車,卻查出曾發生事故,光修車就花了180萬,李於是提告要求解約退款,雖然汽車修理公會認定這輛M2之前事故不構成重大事故車,但法官以買賣契約中有另簽特殊條款為由,判決李男保住購車款,法界人士指出,中古車市場水很深,消費者不懂車,最好把買賣契約訂好以免受騙上當。

宋姓男子擔心房子給14歲女兒會被騙,因此預立遺囑時用一項制度,讓房子40年不能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遺產屋「怕被騙走」做這件事40年不能賣 前妻女兒聯手告不贏

為人父母過世前最放心不下的,應該就是未成年子女該如何扶養長大,新北宋姓男子因為癌末,為保障才14歲的獨生女未來生活,預立遺囑時另外採取相關措施,讓女兒繼承的房子整整40年只能由她跟叔叔居住且無法變賣。宋過世後,他的陸籍前妻與獨生女聯手提告想要回房子主導權,但官司接連吞敗,法界人士指出,這種做法實務上雖然不多見,但若擔心未成年子女繼承的遺產遭人騙走,也是一種安全的做法。

大樓興建時所使用的鋼筋,若有不肖建商偷工減料,除非透過鑑定,很難發現深埋的鋼筋出問題,圖與本新聞事件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採現況交屋...入住多年才發現鋼筋動過手腳 住戶一關鍵告贏建商

買屋是人生大事,交屋時看得到的問題可以請建商處理,但看不到的建材呢?桃園市有一處社區住宅大樓,位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交屋數年後,有住戶意外發現,建商使用的鋼筋有問題,一查才發現3棟大樓的鋼筋材質不符原始規畫,儘管建商強調社區耐震強度符合國家標準,交屋時採「現況交屋」並未違約,但法官最終還是以一關鍵判決建商得賠償提告的60多個住戶、共1億3千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