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醫聲

此次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分享,他與選手之間的暖心故事。記者黃義書/攝影

元氣醫聲EP13|能與戴資穎談未來退休、王子維打羽球也相讓 解密杭州亞運醫療長林瀛洲與選手的革命情感

延後一年舉辦的杭州亞運9月23日登場,台灣共524位選手出戰,羽球天后戴資穎、體操王子李智凱等人都將再次披上國家隊戰袍,尋求奪勝機會。然而,選手場上爭取榮譽,下場可能滿身傷,這時就需醫療團隊協助復原,朝夕相處下,培養出革命感情。 這次邀請到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分享,他與選手之間的暖心故事,像是跟戴資穎聊到未來退休規畫、王子維跟他打羽球會放水等等。此外,霹靂舞、電競等新興運動項目的選手又該如何照護?只有頂尖選手才有醫療團隊支持嗎? 為出戰杭州亞運的台灣運動健兒加油之餘,也來聽聽他們背後與醫療團隊的故事吧!

藥害救濟基金會企劃宣導組組長吳宛倫說明,能申請藥害救濟的條件。記者葉信菉/攝影

元氣醫聲EP12|吃藥發生嚴重副作用怎麼辦?原來藥害救濟管藥物不管疫苗 這6種情況也不行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可不只是一句廣告用語,它實際上是表示身體出現過敏警訊。台灣是少數國家有藥害救濟制度的,只要正常合法使用醫師開的藥物或詢問藥師後使用的藥物,導致嚴重過敏至住院等重度障礙的情形下都可以申請救濟,最高金額有300萬,20多年來救濟金額總數累計已有5億7千多萬。 但救濟制度也有不能申請的條件,你自己亂吃藥、從國外買來的藥、正在實驗中的藥物等等6種情況都不行。另外,藥害救濟只管藥物嚴重不良反應,打疫苗出現副作用,不在申請行列,民眾電話不要再打錯了!!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關渡醫院透過科技,隨時掌握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並給予個人化的建議。記者蘇建忠/攝影

元氣醫聲EP11|陳亮恭解讀台灣超高齡社會2問題 帶領關渡醫院整合科技從社區到個人

「2025年,台灣就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長者,加上台灣老化速度高居全球第三快,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難道迎接我們的,是又老又病的未來嗎? 幸好危機就是轉機!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現在關渡醫院已經搖身一變成為智慧醫院,隨時掌握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並給予個人化的建議,這樣的經驗未來還有可能成為東南亞的榜樣!? 趕快收聽本集節目,聽聽陳亮恭描繪未來超高齡社會如何利用科技的藍圖吧!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精神疾病患者若缺乏病識感,將難接受治療,因此建議透過教育,增加國人對精神健康的認識。記者曾吉松/攝影

元氣醫聲EP10|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專家籲藉教育撕標籤

「你就多想快樂得事情,情緒不要太負面⋯⋯」、「一下覺得上班工作效率高漲、突然之間又陷入了憂鬱⋯⋯」面對砸雜亂無序的情緒波動,知覺及行為的混亂,其實這代表著心理生病了。 雖然大家都聽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等,但是你真的理解當中差異?這些疾病會不會遺傳?治療方法的口服用藥、長效針劑哪一個好?眾多的疑問就由這次來賓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逐一解答。 去除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蔡長哲認為,心理、精神疾病要納入國高中課綱,好好的認識內心,這就如同感冒生病一樣,看醫生治療就能控制,我們一起把這張負面標籤,用知識來撕下它。

奈及利亞的小朋友阿米娜(左)身上有皮疹並且無法進食,她的母親並不知道她的孩子因營養不良而受苦。圖/無國界醫生提供

元氣醫聲EP9|無國界醫生挺進第三世界 替流離失所的民眾發聲

被迫離開家園已6年,流離失所至孟加拉,生活仍被拘禁在難民營的羅興亞人。8月25日的今天,正是羅興亞人遭緬甸屠殺6周年的日子。 台灣已經很少看到的麻疹疫情,西非奈及利亞卻苦無疫苗施打;塔利班掌權後的阿富汗,女性權利被迫受限。這些地方,都有無國界醫生身影,他們不只提供醫療援助,更重要的是「見證」。 台灣為什麼要了解無國界醫生、了解國際醫療呢?極端氣候、戰爭災難造成糧食供應短缺,脆弱的人民挨著餓,營養不良威脅著兒童,儼然成了全球公衛議題,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地球。 捨棄會計師優渥薪資和亮麗頭銜,鄭巧鈺是台灣無國界非醫療專業人員第一人,在她的聲音故事,走訪當地,看見被迫流離失所的人民,他們的醫療需求。

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表示,每個人對麻醉的反應不同,需量身打造麻醉計畫。記者陳正興/攝影

元氣醫聲EP8|麻醉後粉領族噁心嘔吐、老男人譫妄?北榮醫透露精準麻醉3武器緩解副作用

不論是手術或是健檢無痛大腸鏡、胃鏡,都牽涉到麻醉 ,若不多加注意,恐會要人命!且每個人對麻醉的反應不同,像是粉領族麻醉後容易噁心、嘔吐,老男人容易發生譫妄症狀,所以需要有人為其量身打造的精準麻醉,減少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也提升麻醉品質。 精準麻醉過程中會派上3種武器,以達到「不動、不知、不痛」3個目標,究竟是哪些武器?3個目標又是指什麼?本集邀請到人稱「麻醉醫師工程師」的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來為我們一次解答!想知道更多嗎?趕快收聽本集節目!

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理事長提醒,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病患一定要好好控制血糖,並及早接受治療,才能減少失明遺憾。記者高彬原/攝影

元氣醫聲EP7|購物看不清標價是血糖惹禍?台大眼科權威教護眼妙招

「楊醫師,我買菜看不清楚菜價,菜到底新鮮、不新鮮,也看不出來,怎麼辦?」 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指出,在各式各樣的求助病患中,不少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造成,這也是糖尿病病患失明主要原因之一,上述病患所面臨的生活考驗,只是冰山一角,若不盡快揪出原因展開治療,病患的世界隨時可能陷入黑暗。 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自2023年2月起,放寬眼科新生血管抑制劑給付針數,最多給付14針,不過給付有些門檻,像糖化血色素(HbA1c)也需要達到一定標準,注射藥物後,黃斑部水腫、視力也都必須有改善,才符合後續申請資格。楊長豪表示,透過藥物持續治療,病患的視力得以改善或是穩定視力,生活品質也可維持正常。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醫護人力短缺問題惡化,造成急診壅塞,但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病床仍在增加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元氣醫聲EP6|才爆醫護缺工、急診壅塞 洪子仁:病床數仍在增加

民眾健保滿意度高達9成,卻有7成醫事人員不滿!連護理師都寧願轉做空姐、保險業務員、美甲師,導致醫護缺工潮爆發,急診壅塞讓民眾等床許久,但病床數竟不減反增?本集邀請到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來為我們解密背後不為人知的原因。 他也不藏私分享,自己近期到新加坡考察醫療保險制度的結果,為何新加坡的醫療衛生支出GDP占比低於台灣,平均餘命、癌症五年存活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卻都贏過台灣?若想知道更多秘辛,歡迎點進本集收聽!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分享,確診後的4點養生建議。記者黃義書/攝影

元氣醫聲EP5|確診後的生活飲食攻略 四點養生建議讓身體更舒適!

到了疫後時期,各式病毒、細菌到處亂竄,對於平常工作壓力大,身上肩負許多家庭責任的中年人來說,平常根本沒有請病假、生病的本錢,到底什麼樣體質的人容易確診、生病?如果想增加抵抗力,有效阻隔「外邪」入侵,又可以怎麼做呢? 這次,我們邀請到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來和大家分享中醫養生和抵抗外邪、病毒各式小妙招,還有藥膳做法,非常簡單、好上手!

馬偕紀念醫院醫療團隊率亞洲之先挺進烏克蘭義診,驚艷當地民眾與醫療人員。圖/蔡維德提供

元氣醫聲EP4|戰場上的醫者仁心!台灣義診團挺進烏克蘭 一次開三檯刀驚艷國際

槍林彈雨中替患者手術?台灣馬偕為首的醫療團挺進八千多公里遠的烏克蘭進行義診,打破了戰爭災難電影的場景,任務地點烏國西部城鎮穆卡切沃,平靜地如同一般的歐洲城市,只是多了空襲警報環伺的日常。 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急診內科主任蔡維德率領的台灣義診團,成了亞洲第一個赴烏克蘭進行醫療任務的國家。「遠比歐美醫療團僅單一任務,我們一次執行三項。」蔡維德說,這趟行動,國際間看見台灣團的醫療專業,深受肯定也與聖馬丁醫院院長簽訂MOU(合作備忘錄),而團員們也看見了烏國民眾,不是只有被接受施捨,更要自立自強的決心。想知道更多嗎?歡迎點擊收聽!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缺少跨領域的全人醫療,恐讓多重慢性病長者成為科別藩籬下的醫療人球。記者林琮恩/攝影

元氣醫聲 EP3|多重慢病患者恐成醫療人球 台大醫院長吳明賢:應以整合醫學科落實全人照護

多重慢性病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人口愈來愈老,且不健康餘命愈來愈長,勢必加深醫療體系負擔,據國健署數據,台灣五成以上長者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而慢性病難以痊癒、只能控制,需要更多醫療資源的挹注。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慢病醫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須透過整合醫學落實全人照護。面對你我可能的未來,想知道可以怎麼做?到底什麼是全人照護?打開PODCAST的慢病放大鏡的【心腎糖系列】,聽醫界領袖溫暖分享,一起過對好日子!

小港醫院附近多為漁港,院長郭昭宏表示,遠洋漁工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又因食物保存不易,多攝取高鹽、高糖食物,導致慢性病控制不易。圖/馮樹妍提供

元氣醫聲 EP2|遠洋船工高齡化、周邊社區老化嚴重 小港醫院院長:須重視多重慢性病

台灣具有高山和海洋,不只山地有偏鄉,「水上」也有偏鄉,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小港醫院鄰近有小港、漁港、漁港,服務相當多遠洋船工,執行的健康檢查中,很高比例是遠洋漁業公司船員健檢。過去照顧遠洋船工的經驗,發現船工普遍年齡偏高,容易出現慢性病問題。 原因是船上糧食儲存不易,長期食用高糖、高鹽的食物下來,船工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腎臟病的比例偏高,船工也常因疾病控制不佳,輕微糖尿病變成嚴重糖尿病;早期腎臟疾病,演變成可能需要洗腎。 慢性病問題難解,海上偏鄉的慢病問題更是難解!想知道如何解決嗎?打開Podcast的慢病放大鏡的【心腎糖系列】,聽醫界領袖溫暖分享,一起過對好日子!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內心臟內科權威程文俊與不少患者建立了深厚的關係,讓患者甘願隨他「轉調」。記者胡經周/攝影

元氣醫聲 EP1|慢性共病照護複雜 病人從基隆跟到林口 程文俊:應發展整合醫療

台灣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雙重夾擊下,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延長,但慢性病影響越明顯。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內心臟內科權威程文俊指出,台灣糖尿病人口逾二百萬,高膽固醇的患者也有四百餘萬,高血壓患者則有五百多萬,成年人口體重過重及肥胖者,比例更是高達50.3%,他直言,加速攀升的慢性病罹病人數,以及各個慢性病之間的共病問題,需要各界共同解決。 但是慢性病的共病的問題極為複雜,可以如何解決?慢病患者該去哪裡求助?AI智慧醫療,甚至是時下最夯的Chat GPT可能取代醫師嗎?打開PODCAST的慢病放大鏡的【心腎糖系列】,聽醫界領袖溫暖分享,一起過對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