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的情況,似乎是場歹戲拖棚的連續劇;美國在川普執政時期,期待朝鮮逐步棄核,但在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河內談崩了以後,拜登又回到極限施壓的老政策。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美中關係開始緊張之後,北京再度回到原來庇護朝鮮的舊立場。 朝鮮半島的劇變,開始於去年尹錫悅當選韓國總統後,採取「極限施壓」的對朝策略,一面倒向美國。朝鮮為了謀取出路,其領導人金正恩9月中旬造訪海參崴,強化與俄方的軍事合作,朝鮮半島開始動蕩不安。 世局一盤棋,此刻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情勢密切連動,原因就在於,美軍因應台海與朝鮮半島危機的布局,相互牽制、牽一髮動全身,現在北韓與台海情勢,正競爭誰比較緊急…
一位關心美中台的學者,急著打電話給我:你有沒有注意拜登在聯合國大會演講中,沒有提台灣?說實話,各國領袖這幾年,公開提及台灣與台海的次數,已經多到不可勝數,我也沒有注意,心裡嘀咕著:「大概是拜登老眼昏花,漏念了吧。」 但是外交沒有僥倖,也沒有疏漏的餘地;拜登聯大演說,恰恰是在中國大陸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馬爾他會談後的第三天,也是王毅略下狠話:「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美方必須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落實不支持『台獨』的承諾」之後,任何美方對台灣的表態(或不表態)都是值得格外注意的。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暗示了中國大陸可能對台灣採取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相同的行動,西方將不得不協助台灣抵禦攻擊,但對美國來說,最糟糕的情況是必須同時參與兩場戰爭。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專訪現實主義理論大師、著有《大國政治的悲劇》及《大幻象》等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犀利分析烏克蘭戰爭的拖延如何影響美國對華戰略與亞洲佈局,以及北京入侵台灣可能面臨的困境和風險。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
未來世界變化的關鍵,繫於美國是否能繼續領導志同道合的國家,在歐洲對抗俄羅斯,在亞洲對抗中國大陸,如果沒有美國的領導,不管在歐洲,或是亞洲,都是一盤散沙,可是如果明年11月,美國選出一個孤立主義總統,他兩手一攤,要歐、亞各國各自對自己的安全負責,不要仰賴美國,這要怎麼辦? 自從艾森豪開始,共和黨的領袖一直是支持國際主義的,但是川普在2016年的大選中,喊出「美國優先」訊息,強調美國的例外主義(exceptionalism)以及孤立主義。如今川普再度挑戰明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他若當選總統,新孤立主義肯定會捲土重來。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析這場新孤立主義浪潮,以及台灣又該如何自處…
最近許多消息都指向,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考慮不參加舊金山APEC領袖峰會,這件事不僅令中美雙邊關係惡化,更對美中台三邊的互動有長遠的衝擊。 三個多月來,美中之間雖然有許多高層互動,皆是美國的內閣部長赴中國大陸訪問,訪問雖然可以改善氣氛,但沒有具體的成果,美國仍然以「國家安全」爲理由,繼續對中國實行「小院高牆」式的遏制手段。
本周的亞洲很外交。G20峰會與東協及相關峰會相繼在印度和印尼舉行,與其注意哪些領袖出席,更顯眼的反而是大咖的缺席。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去鄰居印度捧場,千里迢迢而來的美國總統拜登略過印尼但專程去越南。元首「缺席外交」的戰略考量是什麼?
中國外交部4日證實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出席本周末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20國集團」(G20)峰會,將由總理李強代表參加。這將是大陸國家主席首次缺席G20峰會,習近平為什麼不去,引起諸多揣測,彭博資訊分析他現在有「皇帝心態」,偏好在自己家裡辦論壇。金融時報則分析,對照習近平賣力促成金磚國家(BRICS)的擴張,習近平不去G20,顯示他要挑戰由西方主導的國際論壇地位,準備另起爐灶。 美國總統拜登對習近平不出席G20峰會一再表示失望,但分析家指出,這未嘗不是美國拉攏G20內「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國家的大好機會,習近平決定缺席可能得不償失。...
中國大陸目前的經濟危機,對於西方自由派經濟學家,是個難以理解的謎:其實政府只要多鼓勵民眾消費,甚至發錢,就像美國在疫情期間一樣,自然可以解決經濟停滯、甚至蕭條的問題,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導中,批評這是因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受限於意識形態,不願意中國經濟變成消費驅動型經濟。 意識型態的作用,的確在中國超過一切,但西方媒體、政府與學界,往往用自己的自由派意識形態,來評論中國,得到的常是偏差的意象,若要理解目前的中國意識形態,首先要讀的是《文化縱橫》這份左翼的雜誌。
近日到了中國大陸的四川成都,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聽到許多官方的說法,然後去了北京,朋友敘舊,聽到的則是私下的真心話,現在看起來,雖然仍有許多殺氣騰騰的話,但中共武力犯台的時機,已經過了,在總統大選前,不能排除小規模軍演,但多半採取非軍事手段,像是反傾銷調查,或者是威脅取消ECFA。 但是長遠來看,不容樂觀...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講述了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科學家勞勃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畫」中協助研發原子彈的故事。曼哈頓計畫結束後,包括奧本海默在內的一些科學家們,非常憂慮自己創造出來的「怪物」,擔心各國的核武競賽終究會毀滅人類,進而成立「原子科學家聯盟」,後來演變為「美國科學家聯盟」(FAS,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致力於控制核武擴散,軍備控制,甚至軍備裁減。 1970年接任FAS會長、連任30年的學者史東(Jeremy Stone)將該組織發揚光大,不僅穿梭在美國與蘇聯之間,1996年台海危機後,史東開始關切兩岸議題,且在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受歡迎,更曾在書中驚爆,2004年陳水扁政府曾秘密發展核武… 就讓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讀者回望這段史東著作中的台灣核武計畫,思考在如今俄烏戰爭、美中對抗態勢下,小國有核武會比較好嗎?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之後,接連有氣候特使凱瑞、財政部長葉倫,8月下旬還有商務部長雷蒙多即將訪問,而美方也邀請了回鍋的外交部長王毅訪問,雙方關係在持續升溫中。而現在則發生美國表示在APEC領袖會議時,將不邀請香港特首李家超。一部分輿論認為,美中彼此敵意必然會被觸發,然而美國內部「賭北京不至於過分反應」最後占了上風。 為何外界觀察美中關係正在加溫?APEC領袖會議上拜登與習近平能否進行雙邊高峰會?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您看門道。
相比台海形勢,東北亞朝鮮半島的情況更為複雜,六個主要國家:韓國、朝鮮、美國、中國、日本與俄羅斯,各有自己的利益與目標,之前雖然有六方會談,但是無法形成共識,也無法共同逼使北韓不尋求核武。 現在的情況漸漸明朗,卻是朝向惡化對峙的方向,美國運用反北韓、反中國的情勢,成功的組成韓美日聯盟,相對地,朝中俄三國,也越來越抱團取暖,最近北韓慶祝「戰勝節」(韓戰《停戰協定》簽署紀念日)70周年,兩個老盟友,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盛大組團參加,象徵政治結盟,而美國也已經邀集日本與韓國領導人8月18日在大衛營聚會,共同研商對付北韓與中國的策略。
中國大陸外長異動之際,中國大陸駐美使館舉辦解放軍建軍96周年活動,駐美大使謝鋒以手傷為由,缺席這場原定的首次公開活動,由中方駐美國防武官劉展代表致詞;秦剛與謝鋒,一個去職一個缺席,兩個不在場的人讓這場活動充斥各種想像。聯合報駐華盛頓特派員張文馨,在關鍵時刻為讀者帶來第一手觀察。...
副總統兼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8月中旬將在美國過境,據說去程已定,是在邁阿密,回程仍在與美方交涉當中,這是整個旅程的焦點,有什麼等級的美方官員與他碰面,有多少國會議員願意在休會期間跑一趟來與賴副見面,都會彰顯美國支持賴清德的程度。 但是過境會有兩個效應,其一是,美國如何評價賴清德,以及處理賴的過境,其二是,大陸如何評價賴,以及對賴過境美國反應。
常有人提及日本前首相安倍的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描述日台安保關係的緊密,但其實安倍還有一句話:「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此三段論,把台灣、日本與美國拴在一起,現在已成為日本安保思考的主流。 日本是否有事,不僅是台灣有事,更要看美國要不要介入,可是當中有一個被忽略的角色,就是沖繩。為何沖繩如此關鍵,甚至連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來都公開提及琉球問題,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您深入了解,沖繩與美中台的愛恨情仇...
當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美國駐北京大使館一字一句,照著發言稿唸出美國此行的立場,原則上與葉倫4月初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演講所述無異,除了一句—「拜登總統和我不會以強權衝突的框架來看美中關係,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夠大到讓我們兩國共同繁榮。」 這句話單看完全沒有問題,放在美中架構上看令人玩味。...
未來幾個月的兩場國際高峰會議,對於美中台關係非常關鍵,一場是今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G20峰會,另一場是11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APEC峰會;如果中美兩國元首在這兩場會議時能夠碰面會晤,代表中美關係,可以穩定的下來,反之,若沒有高峰會,則意味著中美關係充滿緊張猜忌,進一步,也將影響美中台的互動。
台海關鍵的時刻,執美國新聞輿論牛耳的紐約時報,是由一位懂兩岸的北京特派員出任總編輯 。 Joseph Kahn(中文名字「周看」)的兩次普立茲獎,都是報導中國,先是家暴婦女問題,後是監獄酷刑。 他是個喜愛硬新聞的人,而且他覺得只有在重大、突發的新聞上,媒體才有價值;他在世界新聞媒體年會(World News Media Congress 2023)論壇上就說,雖然電視好像是及時的畫面,但是其實裡面的角度與分析,都是時報記者所寫的。 所以當大事發生時,就是紐約時報最有價值的時候。紐時的線上食譜也很重要、點擊率也很高,但是讀者真的要看的是,紐時記者第一時間解釋,為何普里格津的瓦格納集團,要調轉槍口,沿著M4公路,往莫斯科挺進。這篇文章,讓你認識這位生性謹慎,卻又非常聰明的紐時總編輯...
拜登脫稿發言,已非第一次,特別是他總愛說習近平是獨裁者。去年在一場募款餐會中,拜登說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這次則指到他下令擊落氣球時,習近平非常不滿,原因是習不知道氣球在那裡,「這對獨裁者們來說非常尷尬」。 這番話自然引來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強烈痛批,但是大陸媒體卻避免報導,也沒有發動輿論攻擊;拜登後來雖有緩頰,但又稱他的說法「不會大幅改變的」,還預期很快會和習近平會面。到底箇中有何貓膩,讓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一一為你深入解析,告訴你中美此時到底在盤算什麼?
過去15個月,中國大陸政府與軍方領導人沮喪看著俄烏戰爭進展,從原本預期的閃電戰,變成一系列以俄軍挫敗為主的漫長苦戰。美方戰略家起先原本希望,俄羅斯的失敗與西方的強硬回應,會使中國對於武力犯台三思。但隨著事態發展至今,這些戰略家開始擔心,北京從這場戰爭得到的教訓,會不會跟他們設想的南轅北轍?解放軍吸取俄軍的失敗經驗,可能推導出更有把握的侵台戰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8日抵達北京訪問2天,這是他上任以來首次訪問大陸,也是自2018年龐培歐(Mike Pompeo)之後,首位訪陸的美國國務卿。華盛頓郵報社論指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及彼此的最大貿易夥伴的最高階外交官互訪中斷太久,但布林肯此行是「好的開始」。
台北時間14日傍晚,在同一時間,美國國務院聲明、而新華社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18日與19日訪問北京。這是布林肯首次訪問北京,這次訪問從今年2月延遲至今,可謂費盡磨難。 對華府與北京來說,對於這次訪問,各自有不同的期待與盤算;美國其實很想有這次訪問,有一正一負事例可以說明。
美國和中國大陸14日同步宣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18日訪陸。然而,日前兩國軍艦在台海「差點相撞」,還有美國媒體披露中國大陸在古巴設置監聽基地。此刻安排布林肯訪北京,不免引發美國對中鷹派批評總統拜登示弱,為何拜登仍鐵了心要布林肯走這一遭? 哈佛大學國際事務教授華特(Stephen Walt)分析,美陸對談有利於美方更勝大陸。...
隨著美中關係緊張、港區國安法實施,國際媒體紛撤退到台灣等鄰近亞洲國家,港媒成少數可一窺中國政經運作的管道。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專訪《南華早報》前總編輯、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的王向偉,獨家解密這家擁有120年歷史的新聞機構如何運用地緣政治優勢,發展成現今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並以港媒視角深入分析為何中國大陸沒有香港不會成功,以及美中默契破滅、互相試探底線對台海局勢的影響。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
俄羅斯去年就說過,「北約是一個沒有敵人就無法生存的組織」,所以,俄羅斯時不時就在扮演北約敵人的角色。如今,北約要設東京辦事處了,台灣很多人認為全世界反獨裁、反侵略陣營,終於聯合在一起了,意味著在台海有事時,北約國家也會介入其中。但、北約會迷糊到在亞太也要找一個敵人嗎?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用這篇文章,分析箇中幽微之處...
美軍飛彈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與加拿大護衛艦蒙特婁號(HMCS Montreal)3日航經台灣海峽由南向北行駛,解放軍東部戰區循例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監警戒。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解放軍的艦艇刻意企圖衝撞鍾雲號,迫使其改變航道。加拿大皇家海軍巡防艦蒙特婁號的隨艦媒體「環球新聞」(Global News)目睹這一切並拍下影片。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共軍近期對美軍發起的第二次挑釁行動,這次在海上,上一次則在空中。...
從外交到經貿,美中互動最近都有進展,除了國防。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日前在智庫談到,美中對話碰到困難,從國防部長、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印太司令和副助理部長等各階層,美國提出對話邀請不是被拒就是沒有回應。但事實上,類似過招情節以往也曾發生過,如今看來,這似乎都是討價還價的過程。而北京拒絕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對話,制裁恐怕只是因素之一...
什麼是「口惠而實不至」,美國最近做了最好「示範」。明明台灣一直以來名列美國前十大的貿易夥伴,去年更進到第八大,美國對台出口商品及服務,提供近19萬個本土工作機會,台灣在美累計投資達137億美元(約新台幣4233億元),但卻是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中,唯一沒有簽訂避免雙重課稅機制的國家。 美國為了安撫台灣,6月1日雙方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協議」首批協議,而我方似乎也就滿意了,這是怎麼一回事?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用這篇文章告訴你實情。
去年11月美國國務院新成立了一個暱稱為「中國所」(China House)的政策部門,是由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所領導,它的正式名稱是中國政策協調處the Office of China Coordination,任務是為來自國務院內部和外部的美國官員提供一個中央信息交流中心,以分享訊息和制定對華政策。 華自強是國務院首席中國、台灣事務官員,也是處理與中國危機的專家,在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他都銜命奉派到北京處理,有鑑於中國問題越來越重要,中國所是其國務院生涯的高峰,可是在5月24日他卻在幕僚會議中宣布辭去「中國所」主管一職,其實這是有跡可循…
在美國政府即將面臨債務違約的焦頭爛額之際,聯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聽證會,外交、軍事和商務首長罕見齊聚,談話重點不是放在中國大陸將如何威脅美國利益,而是針對美國如何強化自身與中方競爭。 從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到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不變,「勝過中國」的目標也不變,說得更多的是美國要投資自身的實力,從科技、經濟到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