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一定要在醫院住院嗎?現在可不一定囉! 健保署於今年7月1日推出 #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 ,讓因 #肺炎、 #尿路感染 或 #軟組織感染 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
眼睛看遠看近都不清楚,就要小心可能是「老花眼」,而不戴老花眼鏡的後果,遠比你想得還嚴重!另外,打肉毒桿菌素不僅可以消除眼周的皺紋,還能治療肌肉張力過強造成的眼部疾病? 即使你不想面對,但老花也不可能逆轉,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不戴老花眼鏡時,眼睛為了看得更清楚,睫狀肌及眼輪匝肌會繃緊,連帶造成太陽穴附近的聶肌也崩緊,引起頭痛、肩頸痠痛等眼肩頸症候群。
秋高氣爽,不少人選擇到海邊進行水域活動,其中潛水更是一大熱門,自由潛水、水肺潛水各有趣味,但隨著潛水深度改變的壓力,也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像是上升速度太快,可能會發生俗稱潛水夫病的減壓病,此時就要依靠高壓氧治療。
運動該如何「長肌肉」呢?今年奧運隨行的營養師教你「奧運選手級」的飲食秘技。 大家都知道吃肉就能長肌肉?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處營養師曾怡鈞指出,多吃蛋白質並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增肌的關鍵還是靠重訓,若要運動表現良好,則主要靠攝取足夠的醣類,像需要耐力的馬拉松選手,醣類的「肝醣超補」才是增強耐力的主要關鍵。
我們的社會愈來愈長壽,與老年相關疾病也隨之增加,其中以失智症隨著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最為顯著,也因此失智症照顧支持就顯得非常重要。新北市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縣市,在相關政策推動上一直不遺餘力,已經超前達成「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去年聯合報舉辦的「失智友善城市」線上調查,獲得網友票選第一名的城市就是新北市,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指出,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是安寧療護的最新趨勢,也是精準安寧的一環。 未來安寧療護更多元,病人除了有自己的主治醫師外,也有居家安寧的醫師可以共同提供照護,這將是最好的照護模式。
巴黎奧運、帕運結束一段日子,但在運動場上,運動禁藥問題常引起討論,聽說有選手因為接吻而不小心接觸運動禁藥,導致藥檢不過,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次,我們再度邀請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許美智來到元氣網醫聲Podcast,分享運動禁藥世界有多神奇,很多都超乎我們的想像。
「登鄧登,登鄧登...」聽到這首歌的開頭,大家能不能猜出來是哪首歌?大家一定不知道,這樣的一首歌,透過七彩手鐘,還有音樂治療師的引導、課程設計,竟可以幫助過動的孩子、容易分心的大人集中注意力、專注力,非常神奇! 這次,我們邀請到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吳佳慧,不只七彩手鐘,吳老師也帶來波浪鼓、音片鼓,音樂治療都有機會用到,這次節目,還有我們即興創作的「原創音樂」,一起聽聽看!
你會讓確診失智的家人獨立出門,自己吃飯或是做家事嗎?家屬常常因為擔心失智者迷路、受傷,跟前跟後保護著他們,但這樣的照顧,對失智者來說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會不會反而傷害了失智者的自尊,也讓他們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加速退化呢?照顧者一定會面臨照護上的挑戰與兩難,究竟什麼樣的照顧才是剛剛好的照顧? 本集邀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資深社工劉怡吟,向聽眾介紹怎麼樣才是剛剛好的照顧。
「台灣女兒」拳擊好手林郁婷在2024年巴黎奧運奪冠,但卻飽受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暗諷、霸凌,連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也加入霸凌行列,真的非常不公平。 事實上,在運動場上,遭受性別質疑的,通常是女性運動選手。這次,我們邀請到社團法人台灣運動禁藥管制學會榮譽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許美智,來聊聊運動場上性別檢測的背後,到底隱藏怎麼樣的貓膩。
元氣醫聲與慢病好日子聯名節目【慢性共病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3】系列Podcast,從各面向探討全人門診現況、困境,至大家醫計畫底下的社區醫療整合,朝向全人照顧及服務的目標。 第三集的主題是《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光靠用藥沒有用,還要改變生活型態,才能真正達標,但到底甚麼是生活型態?光是講少吃多動,但到底要怎麼少吃、怎麼多動? 這次,我們邀請到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蔡岡廷聊一下生活型態門診、整合性門診如何幫助大家找到更聰明的方法,來控制三高,並透過數據的力量,讓身體保養更有效率!
元氣醫聲與慢病好日子聯名節目【慢性共病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2】系列Podcast,從各面向探討全人門診現況、困境,至大家醫計畫底下的社區醫療整合,朝向全人照顧及服務的目標。
元氣醫聲與慢病好日子聯名節目【慢性共病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1】系列Podcast,從各面向探討全人門診現況、困境,至大家醫計畫底下的社區醫療整合,朝向全人照顧及服務的目標。 第一集:台灣邁入老人國 社區醫療起手式 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的最新報告認為,健康照護體系應朝向「以人為中心的整合式健康服務」,以達促進民眾健康之目標。實際上,從SARS起台灣就推動社區醫療群,就是以人為主的照護模式,醫學發展從分科又走回頭路從「全人」開始,這也是新政府上台後的重大施政方針,照護走回頭是好是壞能救得了健保嗎?能因應明年到的超高齡社會嗎?台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也老人醫學科專家帶來第一手的解析。
每個人成為失智症照顧者的歷程都不一樣,除了對生病家人的不捨與擔心以外,還要面對生活上的變化,有時候還必須改變自己原本的人生計畫。隨著失智家人的病程發展,照顧者要處理各種情況,對身心都是很大的挑戰,然而,照護者還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需要一起來關心。
想將遺產留給所愛的人,我要怎麼樣才能避免所謂的「特留分」?透過「遺囑、保險和生前贈與」三步驟,讓你成功避開你不愛的人。 超高齡社會來臨,遺囑感覺好難寫!什麼是代筆和口述遺囑?原來代筆遺囑誤區這麼多,注意一定要有「第三方見證人」。寫完遺囑,我到底該放在哪?藏起來要小心,別藏到別人找不到。
HPV(人類乳突病毒)竟然是白領社經地位高的男性罹患口咽癌的兇手? HPV會造成「六癌一病」,包括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及男性居多的頭頸癌之一的口咽癌、肛門癌、陰莖癌等六癌及菜花生殖器疣一病。 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國外口咽癌患者有9成都是HPV感染造成,台灣約有3到5成。
職場上,不只要承擔來自高層的壓力、領導下屬的衝突。在家中,面對照顧長輩、青春期兒女的叛逆、妻子的抱怨,中年人是典型三明治族。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中年男性通常都到最後一刻,或是老後才求助心理資源。根據衛福部最新112年死因統計,45至64歲中壯年輕生人數1345人、佔35%,位居第一,再者是25至44歲青壯年1139人、29.2%,而向來都是高風險族群的老人卻不升反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本集榮幸邀請到王仁邦理事長,來為我們說明趨勢背後的原因,面對心理困擾時,又該如何解決呢?
一天不喝咖啡就全身不舒服?你是咖啡成癮,一定要喝咖啡的「重度咖啡迷」嗎?罹患癌症也能喝咖啡嗎?你害怕咖啡因攝取過量嗎?一天喝多少杯最適當? 現代人愛喝咖啡已不是新鮮事!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平時對咖啡也深有研究,他表示,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化療期間也可飲用,不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
聽到失智這個疾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很多人一定會說:忘東忘西、失去記憶,接著想到無法自理生活的可怕畫面等等。但我們不應該只是感到害怕,隨著相關研究愈來愈多,失智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同時減少危險因子,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 . 本集邀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陳彥元局長,向聽眾介紹想要預防失智,首先任務為培養良好生活。
《再生醫療法》和《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雙法,都在今年6月4日三讀通過,為缺乏治療方法、現有治療方式效果不佳的急重症病患,帶來了新的曙光。 但「細胞療法」究竟是什麼?是急重症病患的最新曙光嗎?本集榮幸邀請到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介紹細胞療法,以及適用於哪些類型的患者?
美國醫療暴力事件頻傳,有人在急診室潑尿、撒野,甚至踹懷孕的醫師,所以越來越多州政府制訂法律,保護急診醫護人員,到底美國是怎麼做的呢? 這次,我們邀請到台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分享對美國、台灣相關制度的看法。此外,時下最夯的AI能否用來預防醫療暴力的發生?就讓我們來聽聽有哪些措施,可以讓醫護人員看診安心,病人就醫放心,避免遭到醫療暴力波及!
你知道「安寧緩和醫療」和「全人善終」嗎?你上網登錄了「器官捐贈聲紋卡」嗎?你知道現在可以線上註記「器官捐贈意及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嗎?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活著」恐怕會成為象徵而已,即將接任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分享一個105歲子孫滿堂阿嬤的故事。
美食的視覺和氣味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享受美食更會帶來身體和情感上的安慰,對於健康的我們來說,吃東西是件再不自然不過的事,但你一定無法想像,台灣有超過40萬名65歲以上的長者正在經歷吞嚥困難問題,其中還包括失智症及巴金森病患者,他們一定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吃東西會變得如此費勁。
國健署數據,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大概有到10-11%,全國有近220萬名糖尿病患,每年以16萬名速度增加,每10個台灣人就能有1個有糖尿病,糖尿病已經身處你我的周圍,快要把我們包圍起來了,但是你/妳真的認識它嗎?
「曾醫師,我只希望可以陪伴孩子到幼兒園階段,就已心滿意足⋯⋯」在病床上,一名年約30歲、孕期三十周確診第四期乳癌的孕媽咪,努力壓抑即將流出的淚水,向台北榮民總醫院乳癌治療權威曾令民娓娓訴說自己的心願。 . 幸好在醫療團隊的全力幫助下,孕媽咪終於平安生下孩子,且成功存活下來,至今已10多年,病情正穩定控制,當年的孩子,現在即將國小畢業。究竟醫療團隊是如何協助罹癌孕媽咪翻轉命運?一般人只能透過像日劇《醫龍》、美劇《良醫墨非》這類戲劇想像外科醫師的生活有多緊湊,那到底外科領域的真正魅力在哪裡? . 這次,我們榮幸邀請到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房外科界權威曾令民揭開外科醫師的神秘面紗,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工作點滴及精彩故事吧!
你簽過「器官捐贈卡」嗎?你知道「器官捐贈」和「善終三法」嗎?你知道年滿20歲,就可以透過「公證」來簽署醫療自主權和表達捐贈意願嗎?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李明哲談到,令他難以忘懷的個案,她是一位18歲的少女,因術後進食不幸嗆到而離世,原以為器捐是提高她的生存率,沒想到意外縮短她性命,他坦承「這是非常難以承受之重!」 這次,我們邀請到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器官移植醫學的權威李明哲分享一路上的心路歷程,還有,生命末期臨終關懷可以做什麼?器官捐贈、病人自主權、善終三法為什麼很重要?
在台灣夯劇《不夠善良的我們》,Rebecca得到乳癌,開始對自己的生命,展開許多省思。為什麼有些人明明還很年輕,就得到乳癌?是不是有什麼原因、風險因子,還是純粹只是太衰?究竟為何Rebecca或許能繼續漂亮地活下去? 本集榮幸邀請到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房外科權威曾令民,分享現在的治療趨勢,包含其實很多病友不用切這個、切那個,晚期病患的生命也有機會延長,就讓我們來聽聽Rebecca可能的未來!
你知道什麼是癌變火車理論嗎?癌化過程中,某些基因突變就像是火車司機,駕駛著火車走向死亡之路,但現在有方法有機會找出火車駕駛殲滅它。 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用清晰易懂的火車理論,告訴你什麼是現今最流行的精準醫療,5月健保開始給付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為你的家人帶來哪些幫助?以及,男人的痛——攝護腺癌居然跟女人的乳癌有關?
罹患乳癌後,患者第一時間除了想到存活率,也會擔心乳房外觀... 但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存活率也不受影響!而且透過「4項手術」,可以控制傷口大小、恢復知覺,讓關聯到自尊的乳房接近原先狀況。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就讓我們來聽聽看吧!
在街上、在辦公室,或者搭公車、捷運,常可聽到有人咳嗽!聽說久咳不癒,也可能是肺部長了壞東西,也就是肺癌,千萬不要輕忽!到底咳多久,算久咳不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