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脈動

金廈小三通航線跑單幫已成為一條完整的經濟鏈,幾乎常可見有人帶著數件超大行李。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門人瘋跑單幫產業大缺工 驚人利潤與手法曝光

隨著金廈小三通自從前年1月7日復航後,搭乘人數屢創新高,跑單幫也逐漸回溫,尤其年節將近,更迎來一波高峰,在這條跨海的邊境產業經濟鏈中,隨著商品往來的不僅是便利與利益,還有諸多亂象,從偷逃稅款到非法夾帶,甚至傳出吵架鬥毆與黑幫介入,問題層出不窮。

謝育諮從7、8年前開始做食農教育,帶民眾親手接觸鱉。圖/謝育諮提供

幫鱉做月子當寵物養 留英碩士返鄉開創鱉業新市場

曾獲百大青農的謝育諮是「鱉二代」,返鄉接下父親的養鱉事業,不但發揚光大更多角化經營。喜愛動物和孩子的她,除了設計鱉蛋孵化盒做為教材,並將鱉甲骨研磨成粉製作狗餅乾「狗啃啃」,也以鱉推動食農教育,走出養鱉產業的新道路。

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吳柏瑋當初因同輩朋友不認識家鄉地名而決定投身文史工作,平時常會在山上的工作室整理資料。記者李成蔭/攝影

不捨安坑在地人不識家鄉地名 他走讀導覽力推文化復興

新北新店安坑輕軌通車後,安坑地區神祕面紗被揭開,在地文史團體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吳柏瑋有感於安坑因開發成為外地人的「宿舍」,居民對生活已久的土地缺乏了解,他與團隊透過走讀、導覽等活動,讓安坑人及遊客更理解安坑。 事實上,安坑最早從清朝時期就有漢人開墾,到民國時期又有不少具軍方、調查局色彩等單位進駐,讓當地有著一層神祕面紗。1990年左右,不少建商於當地建造大型山坡地社區,吸引人口進駐,讓原本的百年小鎮湧入更多外來人口,當時不少人是家住安坑,念書、工作往台北跑,造就了「新店人」或「台北人」認同高於安坑的景象。

45歲朱英彰深耕自行車產業近20年,5年前創業成為專業領騎者,在社區大學授課、培訓領騎導覽人才。圖/朱英彰提供

從做單車到騎單車開創事業 領騎者打造大武山下綠生活

「要讓更多人喜歡運動!」45歲朱英彰深耕自行車產業近20年,5年前創業打造嶺客生活運動頻道,​成為專業領騎者​,在社區大學授課、培訓領騎導覽人才,打造安全自行車騎乘環境,去年獲頒屏東縣府「極屏獎」,是獲獎團隊中唯一服務類品牌。

位在高雄苓雅區永福路的「咖黑咖啡」集結一群陪伴藥癮家庭、機構安置兒少的人,每個人嘗試凝聚社區友善力量,傾聽兒少內心、支持他們。記者宋原彰/攝影

解憂咖啡店接住藥癮家庭 長期陪伴協助兒少走出新生

位在高雄苓雅區永福路的「咖黑咖啡」集結一群陪伴藥癮家庭、機構安置兒少的人,每個人嘗試凝聚社區友善力量,傾聽兒少內心、接住他們、支持他們,每周定期的據點親子共餐,兒少能在店內找到安定感,也透過跨專業團隊服務,尋求職涯探索、親職諮詢和心理諮商,如今這個兒少據點,已成為許多藥癮家庭的人生轉彎處。

宜蘭新生國小教師林子顏投入教職超過20載,熱愛教育工作還被友人形容是自帶教師光芒的人,甚至跑步成痴,迄今累計逾220馬。記者林佳彣/攝影

宜蘭教師路跑成痴跑出小台灣朝聖之路 鼓勵孩子動起來

宜蘭新生國小教師林子顏今年44歲,跑步成痴,單月累計跑量達1000公里,10年來已完成超過4萬公里的跑程,甚至用雙腳刻畫出全馬公里數的「宜蘭版小台灣」等足跡,成為路跑界經典「朝聖」之路。他不是在運動,就是在前往運動的路上,滿腔熱情不僅鼓勵學生跑起來,更感染身邊親友重拾運動習慣。

來自內蒙古的台灣女婿林峰從小就喜歡藝術,國畫造詣極高。記者潘奕言/攝影

自學獲世界冠軍 來自內蒙的台灣女婿盼用藝術回饋鄉親

「現在有的一切都是台灣土地的滋養,所以我要貢獻所能回饋台灣鄉親。」來自內蒙古的新住民林峰在台灣生活已近30年,富有藝術天分的他,許多項目都無師自通。而他的作品也在國內外獲獎無數,其中2020年參加日本第20回烙畫大賞,他以自己兒子周歲為主題創作的《願》,還獲得了世界總冠軍。以下就來看看他如何將在內蒙、台灣生活的2種不同人生歷練融合,轉化為藝術養分,回饋給台灣鄉親。...

金鼎獎畫家陳士侯專注「花卉與蛇」畫作王錦蛇與花卉栩栩如生,為明年乙已蛇年生肖紀念銀幣圖案。記者曾增勳/攝影

蛇年生肖銀幣出自他手 陳士侯畫畫一輩子了無遺憾

「用筆墨寫日記,畫畫創作一輩子了無遺憾」的畫家陳士侯一生學畫、作畫,曾師事嶺南畫派宗師歐豪年,從插畫到專精工筆山水、花鳥、佛像,至投入酒器作畫製酒,今年更獲中央造幣廠青睞,明年乙已蛇年紀念銀幣圖案出自他的手筆,頗有古代書畫大家之風。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台北市廢彈簧床墊拆解達人劉清吉,利用挖土機快速拆解,職涯拆過逾50萬張床。記者曾吉松/攝影

全能拆解王拆逾50萬張廢棄床 資收奉獻更擔起傳承任務

北市每年廢棄彈簧床墊約9萬張,究竟去了哪?原來清潔隊收運後,會交由「全能拆解王」處置,63歲的挖土機駕駛劉清吉是環保局「老鳥」,日拆250張床以上沒問題,這輩子拆過逾50萬張床,即使長官未要求,他卻笑說「工作時會瘋狂,會想一直做下去」,再再展現「職人精神」,不過,即將退休的老鳥卻有著更大任務……

屏東縣城鄉藝文交流協會理事長蔣美花(前排左一),學素描後從素描老師吳淑如(前排左二)得知,老師也有做小提琴,也將小提琴工藝引進部落,吸引一群學製作小提琴的人們。記者劉星君/攝影

小提琴結合三地門部落工藝 弦樂與原民古謠有神祕連結

屏東縣三地門鄉小提琴手創館每到周五晚間傳來木頭敲打聲、刨除聲,眾人齊聚於此為了製作一把小提琴,幕後推手是屏東縣城鄉藝文交流協會理事長蔣美花,4年前她將小提琴工藝引進部落,讓部落工藝與西方樂器結合,製作小提琴成為傳家寶,也激盪不同火花,「接觸小提琴開始,了解不同族群音樂」。

新北市九份素人藝術家李德安(中)常在臉書分享生活,圖為美國遊客購買水墨畫。圖/李德安提供

漁業要角變九份藝術家 素人畫風明信片外國人愛收藏

曾在基隆漁業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李德安,愛收藏石頭。中年移居九份後,從石頭刻字、作畫展開創作人生,後來自學繪畫,在兩岸都辦過個展。「石頭李藝術館」在輕便路開店後,素人畫風明信片受外國遊客愛,在臉書分享與外國客人合照成為生活樂事。

屏東縣高樹鄉雙胞胎姊妹陳怡樺(右)、陳怡儒(左)兩人是學霸,姊妹攜手打拚,接手阿公、父親的泰國蝦養池,打造產地到餐桌零距離。記者劉星君/攝影

學霸姊妹跨界攜手接家業 打造泰國蝦產銷一條龍

「父母親用泰國蝦養育我們,長大要大眾認識泰國蝦產業!」,屏東縣高樹鄉雙胞胎姊妹陳怡樺、陳怡儒,兩人都是學霸,姊姊怡樺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畢業回鄉接手泰國蝦產業,研發海水SPA潔淨技術,妹妹怡儒是英國倫敦大學文創所碩士,赴英留學讓她對農村有了不同想像,姊妹攜手打拚,拓展泰國蝦產業的無限可能。

花蓮青年黃弘舜推廣溝仔尾舊街區,盼塗鴉能活化地方。記者王思慧/攝影

用塗鴉振興花蓮溝仔尾 他如何打破藝術家與居民隔閡?

花蓮青年黃弘舜在市區溝仔尾周邊經營餐廳,在403地震後除了生意一落千丈,也發現周圍店家不好過,決定與朋友發起塗鴉活動,在溝仔尾拆除建物舊址、住家與店家外牆等處的大型牆面創作,起初店家多排斥,但他與團隊挨家挨戶說明,還邀請國外藝術家創作,最後誕生約50幅各有特色的圖樣,讓舊街區有了生氣與活力。

農三代蔡協良10年前放棄北部高薪,回鄉接手父親的蓮霧事業,將蓮霧園打造為「傳奇教育休閒農場」。記者潘奕言/攝影

棄高薪回鄉種蓮霧 蔡協良打造「沒有農舍」的休閒農場

屏東縣南州鄉「傳奇教育休閒農場」場主蔡協良,早年在台北從事園藝造景工作,雖然月入數十萬,但也因經常應酬差點把身體搞壞,因此10年前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鄉接手父親的蓮霧事業;務農過程中發覺自己不足,努力學習各領域專業知識,並將蓮霧園轉型為教育休閒農場,希望藉由食農教育讓更多民眾認識並親近農業。

交大生物科技學系第一名畢業的凃欣儀,分解虱目魚主要部位,處理後的虱目魚俐落擺放。記者謝進盛/攝影

捨英國碩士回家接業 她推廣食魚教育闖進日本市場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陽明交大前身)第一名畢業的凃欣儀,放棄英國碩士學業返台接手家中養殖業,為推廣「食魚教育」,不惜花錢上健身房練身體先打底,身為家族養殖業的第四代,在家中遭逢巨變時,毅然決然決定接手,她如何透過食育、進而讓自家產品吸引國外買家注意、如今更跨出銷日的第一步,聯合報數位版帶讀者一窺其中奧秘。

現年105歲的張贊南(中)是本屆金門文化獎得主,也是歷年得主中最年長,圖為地方各界致贈賀匾。圖/張輝銘提供

金門百歲藝術家張贊南 打石開創「石刻人生」時代篇章

現年105歲張贊南是今年金門文化獎得主,也是歷年得主中最年長,張贊南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他從一個貧苦的惠安少年,憑藉著精湛石藝在金門落地生根,靠著「打石」為自己闖出一片天。他見證金門從戰地走向和平的歷史變遷,也為金門留下不少作品,包括「擎天水庫」碑銘,以及臨摹的「漢影雲根」石刻等,均出自其精湛的技藝,他的石刻人生寫下時代篇章。

本革工坊創辦人陳世陽,從起初只會做鑰匙圈到成為皮革職人,讓皮件融入生活,簡約設計,讓使用者感受皮件溫度。記者劉星君/攝影

職人將皮件融入生活結合在地文化 紅龜粿皮革收納暢銷

22年前從屏東市鬧區學生街不到一坪的小攤起家,近年進駐勝利星村「本革工坊」創辦人陳世陽,從起初只會做鑰匙圈到成為皮革職人,錘子來回敲打皮件是他埋頭苦幹的歷程,讓皮件融入生活,結合在地文化設計紅龜粿皮革收納最熱銷,簡約設計,讓使用者感受皮件溫度。

嘉義青年陳岱聲走出偏鄉自創品牌「奮起福」以台灣米推出一系列米餅產品,創造米乖乖傳奇。記者李宗祐/攝影

奮起湖青年創排骨便當米乖乖 嘉義味讓米其林廚師流淚

出身阿里山地區知名景點奮起湖的青年陳岱聲,8年前回故鄉自創「奮起福」品牌,以台灣米推出一系列米餅產品,還結合嘉市台農82號米,推出奮起湖排骨便當口味的「米乖乖」,推出後3萬包迅速完售,他如何靠著滿滿嘉義味,在米餅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台北大巨蛋一周年,為鄰居東區商圈帶來顯著的商機。經歷過低潮的商圈深刻體悟互利共生。記者曾吉松/攝影

台北大巨蛋一周年 「怕過的」東區商圈體悟互利共生

台北大巨蛋一周年,為鄰居東區商圈帶來碩大的變化。從體育賽事到即將展開的演唱會,提供老字號第二春、新店開疆闢土的豐厚資源。「畢竟商圈大家都怕過了!」,在地里長、東區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韓修和表示,經歷過低潮,現在大家知道都在同一條船上,互利才能共生。

屏東縣萬丹鄉酪農郭信宏,15年前放棄工程師工作回鄉幫忙家中牧場,從門外漢開始學起,結合科技專業,建立牧場科技化。記者劉星君/攝影

工程師郭信宏返鄉當酪農 科技養牛讓鮮奶不再只是原料

2025年紐西蘭零關稅農產品將襲台,恐衝擊本土酪農業。屏東縣萬丹鄉酪農郭信宏,15年前因八八風災,導致家中牧場淹水,父母親穿輕便雨衣忙著擠牛乳身影,讓他看了相當不捨,於是他下定決心放棄工程師工作,從門外漢開始學起,結合科技專業,建立牧場科技化,並發展品牌,讓鮮乳飲品進軍百貨,創造鮮奶多元價值。...

周明源料理出令人垂涎欲滴的蝸牛料理,被饕客們稱「蝸牛先生」。記者尤聰光/攝影

原住民的和牛!單親爸用愛炒蝸牛 養3子仍不忘回饋社會

台東市區有「蝸牛先生」稱號的周明源,可說是蝸牛料理的專家,許多饕客來台東必吃他炒的蝸牛,可說是特色美食之一。周明源除了炒得一手好蝸牛,平時也熱心助人、愛心公益不間斷,將炒蝸牛所得費用,捐給家扶中心,作為學子獎助學金。他說,「保持積極樂觀,人生就會活得精采」。...

傳承阿公的務農經驗,加上機械化大面積栽種,36歲的游昇儒創造超過百萬元的年收入。圖/游昇儒提供

讓阿公從反對到驕傲 青農游昇儒揪有人情味的代耕團

宜蘭青農游昇儒因擔心外公年紀大,捨不得農田荒蕪,他7年前辭去台北連鎖大賣場課長職務,返鄉照顧阿公與接手農務,把原本外公種的7公頃地擴大到15公頃,宜蘭只有1期稻作,剩下半年空檔時間,他與一群好夥伴從事代耕。由於傳承外公的經驗,加上機械化轉型,每年創造逾百萬元收入,生活過得比上班族都還精彩。 宜蘭縣青農聯誼會會長游昇儒最近榮獲第七屆全國百大青農,在縣農會舉辦的表揚大會中,他牽著阿公一起上台,分享榮耀,阿公眼眶含著淚水,欣慰「阿孫終於長大了」。游昇儒說,沒有阿公就沒有如今的他,長輩對於土地的深厚情感與累積數十年的務農經驗,這些都是滋養他成長的養分。

苗栗縣苑裡鎮青農陳姿潔家族建立「用心米舖」品牌,稻米變得有感情,多元化成功開創一片天。記者范榮達/攝影

回禮米、伴手米...苗栗女青農賣米 越做越小包打破傳統

青農陳姿潔22歲嫁入苗栗縣苑裡鎮農家,16年來從無到有,家族同心協力建立「用心米舖」品牌,打破傳統150公克小包裝米不好賣的迷思。她還推動認養,讓認養者可以體驗農事、監看稻米生長狀況,更瞄準婚禮米回禮、公司伴手米等商機,多元化成功開創一片天。...

「大路關土忠肉包」30歲鍾志忠,人稱「土忠」,在麵食領域中找到興趣。記者劉星君/攝影

叛逆少年麵團中找樂趣 大路關土忠肉包開在家鄉伴阿嬤

在屏東縣高樹鄉開設「大路關土忠肉包」的30歲鍾志忠,人稱「土忠」,國中時期曾是讓阿公阿嬤頭疼的叛逆孫子。而好不容易念高職汽車科,他決心不再讓家人煩惱,於是高二暑假開始在永和豆漿早餐店打工,學會了製作包子、饅頭、韭菜盒子等各類麵食,沒想到竟從中找到樂趣,「黑手變白手」。...

北市六張犁原為北市圖大安分館的用地,近來因部分北市議員建議優先評估改為殯葬專區,引發上千民眾連署抗議。圖/取自六張犁大小事臉書社團

六張犁圖書館變殯葬專區?居民嗆黑箱 學者曝問題關鍵

北市六張犁原為北市圖大安分館用地,近來因部分北市議員建議優先評估改為殯葬專區,引發上千民眾連署抗議,要求歸還原該有的圖書館、里民活動中心、社福機構等。學者則指全台各縣市府及民代,對土地聯手黑箱作業事件層出不窮,並點出問題關鍵。...

一碗碗彰化爌肉飯,令人食指大動。記者劉明岩/攝影

彰化爌肉飯排隊再累也要吃到 爌肉插上竹籤有何祕密?

「一支竹籤串上爌肉,串起老饕的味蕾,扒上一大碗白飯,最是銷魂不過。」彰化爌肉飯店家無所不在,24小時都吃得到,這段話用來形容彰化爌肉飯的魅力,再貼切不過;彰化爌肉飯的傳香美味,有著動人典故。 「旅庫。彰化」創辦人「小王子」邱明憲對彰化爌肉飯如數家珍,堪稱「爌肉飯達人」。邱明憲說,彰化五大移民族群(漳、泉、潮、福、汀州)中,福州廚師以精緻料理知名,擅長辦桌菜,而彰化市是縣城所在,也是商業重鎮,酒樓、食堂多,落腳並培養許多辦桌師傅。

蔡浩漢用食材取代香精,做出味道純粹的冰棒,帶領顧客品嘗食材原味,成為外地顧客吃完必買的伴手禮。記者陳雅玲/攝影

製鞋台幹因撤廠黯然返鄉 靠「純粹」冰品創伴手禮新商機

台灣諺語「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意指早年賣冰利潤高、收入高,但聽在蔡浩漢的耳裡,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力克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遷等困境,將製冰當成做研究,深入產地帶回滋味、香氣最濃郁的水果,研發出水果、食材含量超過五成的雪花冰、冰棒,讓消費者在大口品嘗清涼時,透過味蕾找回「遺忘許久」的水果原味。

47歲的賴彥汶原擔任主廚、行政主廚等職,自學拉糖並成為台灣拉糖大師,國內外獲獎無數,指導學生拉糖作品出國比賽。圖/賴彥汶提供

國際獲獎的美食藝術難養家 拉糖達人賴彥汶開熱炒店

47歲的賴彥汶因家裡開餐廳,國中就進入廚房學習,從小耳濡目染也踏上廚師之路,原在大餐廳擔任主廚、行政主廚等,職涯過程先是愛上果雕,約莫10多年前已不能滿足,接著自學拉糖成了台灣拉糖大師,國內外獲獎無數,許多學校老師都是他的徒弟。賴彥汶說,拉糖是門藝術,可以做出金屬、玻璃的藝術品效果,但也坦言台灣市場小,沒能變為專職工作養活自己,疫情衝擊下,原本穩定的開課收入一夕全無,因而重操本業,開熱炒店養家活口。

嘉義縣年輕夫妻郭明昌、蔡孟芬返鄉創業,將家鄉特產揉進麵糰,做出獨樹一幟的麵包與糕點。記者黃于凡/攝影

夫妻返鄉開烘焙坊 高單價麵包如何在漁村成功殺出血路

嘉義縣布袋鎮一對年輕夫妻郭明昌、蔡孟芬為照顧長輩身體,放棄都市生活、返鄉創業,在海埔新生地開設「村上桃貴」烘焙坊,堅持使用好的麵粉、奶油等原料,每顆麵包售價30元,價格是鄰近攤販的三倍,起初在鄉下接受度不高,如今卻成為熱銷商品,究竟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桃園市政府今年夏天和7-ELEVEN合作,推出限定的「水蜜桃牛奶霜淇淋」,同樣攻占超商冰品排行榜。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拉拉山「醜」水蜜桃華麗轉身 攻占超商成冰品冠軍

桃園拉拉山水蜜桃名氣響亮,但過去遭碰撞或顆粒較小的B級果,賣相不佳大多只能淘汰。桃園市農業局與農會合作,陸續開發出水蜜桃加工品,延續農產經濟價值,今年夏天還洽談到知名超商通路,接連推出水蜜桃牛奶霜淇淋、水蜜桃思樂冰,好看好吃又好拍,一舉站上超商年度銷售排行榜冠軍,醜水果「華麗轉身」迎來全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