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專家指出,熱中學前教育的多在40歲左右生小孩,住都會區。非新聞當事人。路透

爸媽太成功反成養育障礙?高學歷父母病正在荼毒孩子

學歷高且事業成功的家長,教養孩子碰壁原因大同小異。兒科醫師暨特殊教育學者成田奈緒子說,這種「高學歷父母病」,她自己也深受其害。

有日本補教老師開始主張,與其拚私中、一貫校「御三家」 ,退而求其次,念與實力相符的中學,對孩子可能更好。圖為日本學生進入私中考場。路透

日本名校迷思鬆動? 研究發現孩子易陷「深海魚」困境

正值台灣私立中學的報名季節,家長期待孩子考取明星級私中,是人之常情。不過,日本補教界思維在鬆動,最近學者研究得知,西方心理學「大魚小池效應」也適用在日本的孩子:在第二志願學校第一名的學生,日後發展比第一志願學校成績普普的孩子發展更好。

日本的函授高中絕大多數用學分制,在家完成報告,一年到校上課20天左右,配合網路課,在學3年以上,就能拿到高中畢業證書。 路透Alamy

日本近一成高中生念函授學校 不因拒學而是為未來鋪路

函授高中是日本拒學、社會人士拿高中畢業證書的管道,近年學生數增加到26萬人,等於近一成日本高中生在家進修。他們有的嚮往前進南韓演藝圈成為K-POP的一員,或是當聲優、YouTuber、設計程式等,甚至自己創業。

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兩國對人才的競逐,和研發投入能量,均受到關注。路透

人才戰美不如中?陸中科院超越哈佛 起因於當年美政策砸自己腳

中美科技戰甚至整體國力對決最終勝負,恐決定於雙方高階人才的素質與數量。中國報導雜誌就指出,人才是未來世界各國「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競逐短期來看是科技之戰,長遠來看將是人才之戰。值得關注的是,英國調查公司Clarivate(科睿唯安)近期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人員的人數已經超越美國哈佛大學,首次排名第一。

1990年以後日本大學與研究所急速擴張,新設的多為私立大學,且迎合日本高等教育「高度化」的政策,成立許多研究所。圖為準備考大學的學生。路透

日本高教人才陷失業潮 博士找嘸專任職「像被丟泥溝」

1990年代日本政府將高教重心移往研究所,跟著日本迎來博士漂流時代。50多歲還在領兼任教師微薄鐘點費或當助教,等待轉正的一天。更悲劇的是,今年春天大學與研究機構規避勞基法,大刀一砍,劈毀近2000人仰賴的浮木。

南韓首爾附近的「考試村」相當於台北南陽街,是補教業重鎮。路透

南韓廣設醫學系 頂大瘋重考…小三生提早學微積分拚了

南韓相當於大學聯考的「修學能力試驗」(修能)12月8日放榜,今年在南韓總統尹錫悅標榜「公正性」的大旗下,「修能」取消了行之有年、難度超高的「殺手題」,加上招生名額遭凍結17年的醫學系可望解禁,吸引大批重考生投入,連帶影響到首爾國立大學以及高麗、延世三間頂大,三校的中輟生人數創新高,他們寧願放棄頂大學歷也想改從醫,南韓甚至出現專為小學生量身訂製的「醫學系先修課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全球約四分之一國家,對學生在校用手機設禁或設限。圖為示意圖,非本文報導人物。路透/ Alamy

手機禁不禁/中小學禁限手機成主流 美國佛州部分學校看到就沒收

管不住學齡孩子用手機,已是全球教師和家長的普遍困擾。近一年來,義大利、英國、美國相繼由教育主管機關出面,透過法規限制學生使用手機。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為例,今年5月通過法令,要求公立學校禁止學生在課堂間用手機;部分學校更加碼,規定校內全天禁用。崇尚個人自由及自主學習的美國,如何在阻力重重情況下推動手機禁令,又是否已達成什麼效果?

據歐盟執委會2022年第一季調查,丹麥高達42%企業表示在招募上面臨挑戰,尤其是IT、生技、金融及醫療等行業,顯示丹麥人才缺口問題亟待改善。路透

碩士讀1年3個月就可畢業 丹麥解救缺工爆學力下降焦慮

與歐洲許多國家一樣,丹麥正面臨人才短缺的情況,為因應勞動力市場需求,今年6月丹麥政府宣布推動名為「為未來做準備」(Prepared for the Future I)的高教改革計畫,包括削減大學部招生人數、增加特殊專業領域的英語授課碩士學位數量等,而其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多達3分之1碩士學位將被縮短或重組,掀起質疑聲浪,擔心此舉恐導致教育水準下降,進而影響勞動品質。

南韓教師4日走上街頭抗議,除了表達對輕生同事的不捨,也要求政府加強維護教師權益。路透

南韓教師屢傳憾事!不堪恐龍家長頻投訴 教育部祭解方挨批沒用

9月4日周一,是正常上班上課的日子,南韓各地的教室卻空空蕩蕩,因為老師沒來。有些老師請病假,其實是在國會大廈前要求強化保護教師權,全國估計有12萬人參與。南韓近日連續2名老師輕生,4日當天,是其中一名老師的「滿七」(往生後第49天)。 在南韓這個升學至上的國家,教師面臨極大的壓力,除了教書,還得應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像是特別關照自家子弟。4日參與抗議的教師趙燦佑表示,「老師現在根本沒辦法好好做事。」 而南韓教育部9月1日起推動保護教師免於被騷擾的措施,試圖亡羊補牢,但許多教師認為,相關措施治標不治本,對現況改善程度有限。...

文科省4月公布的調查數據,日本小學老師平均每天在學校待10個小時又45分鐘,加上回家加班,平日的勞動時間超過11個小時。路透

解決教師荒 日本瞄準上班族授課 教學品質恐成新危機?

公立學校教師不足、代理教師荒,似乎舉世皆然。美國在疫情2年間至少30萬名公立學校教職員離職,歐洲通膨致教職成難以持續的低薪工作,日本的戰後嬰兒潮退休後人力青黃不接,檢討企業媒合員工轉換跑道的可能性。 朝日新聞報導,日本新學年始於每年4月開始,但今年7月底日本教職員工會(日教組)在東京的集會已喊出「學校有危機!」,要求改善教師工作環境、待遇,參與者說,他的學校明年新學年就找不到班導師,有人說今年才聘來的新人老師,已打算提辭呈...

社群媒體是讀者接收新聞資訊的主要來源,但未來數年,社群媒體版圖恐將大洗牌。歐新社

臉書將死?路透:主動迴避新聞的人變多了 5圖表看社群媒體新趨勢

社群媒體是讀者接收新聞資訊的主要來源,但未來數年,社群媒體版圖恐將大洗牌。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針對全球9萬3000名、46國受訪者進行調查,近日公布最新「2023數位新聞報告」。報告指出,臉書已不再是獨大的新聞資訊來源,YouTube、IG等影音社群崛起,年輕讀者更習慣從抖音接收新聞資訊。聯合報數位版精選五大關鍵圖表,帶讀者了解新聞與社群媒體的最新趨勢。...

全員寄宿的哈羅國際學校安比日本分校,第一年有180名學生,校舍位於安比高原。圖/取自哈羅國際學校安比日本分校官網

公立學校不受信賴 日本瘋國際學校 大陸小孩也來搶讀

「班級亂到無法控制、教師不足…」日本人對公立學校失去信心,反映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拚私中,更富裕的家庭把小孩送國際學校。這兩年,國際學校在日本的都會及郊區開校,如雨後春筍。 近年社經地位高的家庭,不但送孩子去補私中入學考,也準備拚國際學校,取雙保險。去年8月英國知名的哈羅(Harrow)國際學校在岩手縣、白馬國際學校在長野縣開校,今年有英國墨爾文學校(Malvern College)、拉格比公學(Rugby School)等設日本分校...

學者建議學校考慮調整上課時間、給予更多彈性,並推行部分到校(part-time schooling),讓學生既可到校,也可以在家中學習。圖/取自澳洲教育部臉書 限時免費

澳洲自學人數10年內衝2倍 遠端教育為體制內另開一扇門

台灣、日韓近年都出現「拒學風暴」,愈來愈多學生選擇離開學校,走向體制外自學或實驗教育。據教育部統計,中小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人數111學年度已突破萬人,7年成長超過3倍;放眼國際,澳洲早在1990年代就興起自學風潮,近十年來更是快速增長。據2021年澳洲各地教育局統計,400萬中小學學生中約有2萬7992人為自學生,人數在過去十年內成長兩倍,數字還不包含沒有註冊的自學生,顯示愈來愈多家庭對學校教育感到失望,不斷攀升的自學人數為主流教育敲響警鐘,開始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

據新加坡官方統計,全國中學生曠課超過半年以上的比例約每千名3人,儘管曠課率一直維持在低檔,但弱勢家庭未能獲得足夠協助的隱憂,始終受到有關當局高度關注。圖非當事人。美聯社 限時免費

不讓任何孩子掉隊 新加坡藉社區資源串起拒學安全網

台灣休退學人數連年攀升,引發各界對安全網建構的討論,安全網除靠家庭或學校,更仰賴整體社會共同努力,如何接住脆弱兒少已是各國的重要課題。為防止學生掉入拒學深淵,新加坡早在網破之前就大力加固,2018年啟動「提升計畫」(UPLIFT),整合民間組織資源並強化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夥伴關係,及早介入避免形成拒學風暴。

在疫情影響下,美國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危機。UCLA正念研究中心觀察到,該校尋求心理健康諮詢或使用相關服務的學生愈來愈多。示意圖。歐新社 限時免費

走出憂鬱免吃藥 正念如何救贖美國頂大生 UCLA專家Q&A一次看

世界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亮紅燈,各校紛紛祭出解方,從哈佛大學開設24小時關懷熱線、史丹佛大學成立幸福感教練計畫(Well-Being Coaching),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療系統旗下正念研究中心(UCLA 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簡稱MARC)開設的正念練習更在全球颳起旋風,美國頂大生趨之若鶩學習正念(Mindfulness)與活在當下。 MARC開設的正念課程在過去17年已有超過4000名學生修課,多數學生都認為正念有效減緩情緒。聯合報數位版專訪MARC正念教育總監 Diana Winston,從研究正念35年的經驗出發,分享為何正念成為時下流行,以及為何能有效幫助學生走出焦慮與憂鬱。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整理:

在2014年到2018年間,哈佛大學部學生自述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分別增加了9%和11%,雙雙突破30%;研究生中,近四分之一患有中、重度憂鬱症和焦慮症。美聯社 限時免費

總害怕自己不夠好…3成學生憂鬱 哈佛如何改善校園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美國各大學現在最棘手的危機之一,追求完美、高效的哈佛大學生間甚至認為「睡很飽表示不夠忙」,擔心不夠忙碌就會被超越,因而出現內疚感。哈佛大學2020年7月發布調查報告指出,超過三成學生自述患有憂鬱症或焦慮症,6%學生曾有輕生念頭。在校內資源供不應求、傳統諮詢中心模式已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哈佛如何建置一個可以讓人安心求助的網絡,及時且有效地接住學生?

心理壓力劇增、輟學率及自殺率不減反升,除了強化支援和輔導機制,學者也建議當局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必修。圖非當事人。香港中通社 限時免費

香港兒童也拒學 被無限考試作業壓垮 學歷至上讓幸福感慘輸各國

拒學風暴席捲台灣,據教育部統計,高中職休退學人數連年上升,其中志趣不合是主要休學原因。但經聯合報數位版記者採訪,志趣不合背後成因複雜,升學壓力、師生霸凌、僵化的體制內教育都是推力,導致愈來愈多學生離開校園。聯合報數位版推出「拒學風暴」系列專題,從拒學成因、國際趨勢、未來人才觀點、世界頂大專訪,深入剖析體制內教育困境,與其背後浮現的未來教育曙光。

在日本,理工人才稀少,愈來愈多大學理工科系向國立高等專門學校畢業生招手。圖為日本最新主力火箭H3今年發射失敗。路透

日本理科生變少 頂大向五專生招手 祭獎學金歡迎插班

在台灣,五專生要插班念頂尖大學難度高。在日本,理工人才稀少,愈來愈多大學理工科系向國立高等專門學校(類似台灣的五專)畢業生招手。早稻田大學明年度有9個系開插班名額給高專學生,只要面試。 2020年度日本大學新生有64萬人,是50年前的一倍。但理學與工學的招生名額比,從24%降為17%。政府宣示要提高50%的理工人才,電氣通信大學校長田野俊一說,「目標設定高到令人絕望」。

不登校人數不斷攀升,除了新冠疫情所致,也反映愈來愈多學生不適應正規教育,支持系統有不足甚至失靈的危機。此為示意圖,非當事人。Getty Images 限時免費

拒學不是病!日本廣設「不登校特別學校」 幫學生重拾身心安定

在日本,也有愈來愈多孩子與台灣學生一樣抗拒上學,這種現象被稱為「不登校」(futoko)。據文科省統計,2021年全日本不登校總數攀升至24萬4940人,為歷年來最高,與前一學年度相比增幅近25%,迫使政府提出對策因應,包括在全國廣設「不登校特別學校」。為何學生「不登校」?特別學校和一般學校有何不同?課程如何安排才能在兼顧受教權的同時,協助學生重拾學習自信?

美國賓州大學有一門「從容生活」課,課程要求學生一個月不說話且放下手機電腦等所有科技產品,過類似修道院的生活。圖/取自美國賓州大學網站

一個月禁用手機和科技 美大學課程能讓你從生活頓悟?

許多人都知道美國耶魯大學有一門「快樂」課,想修的學生大排長龍;可能很少人知道,同屬常春藤的美國賓州大學也有一門大排長龍的課,名叫「從容生活」(Living Deliberately)。不同的是,修「從容生活」的學生必須做到看似難如登天的要求:一個月不說話且放下手機,過類似修道院生活。美國學界現在有人認為,在社群媒體氾濫、ChatGPT捲起大浪之際,高等教育機構應仿效「從容生活」課,辦得更像修道院,協助學生專注思索教育的意義和人的終極價值。

根據美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2021年美國教師薪水平均比同等學歷人才低23.5%,差距來到史上最大。法新社

美國陷教師荒 各州撒幣搶人 專家為何不看好

5月8日至12日是美國今年的「謝師周」(Teacher Appreciation Week),各地卻傳出教師荒,ABC新聞報導,超過四分之三的州面臨教師短缺問題。各州政府競相祭出加薪、提高獎金等福利,試圖挽留甚至搶奪教育人才。喬治亞州及阿肯色州今年已立法通過為教師加薪,此外,全美半數以上(26個)州政府過去一年來都相繼表示將改善教師福利。美國人為什麼不想當老師?

去年錄取密涅瓦大學碩士班的曹惟理(中)說,這裡的老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公開犯錯」,因為這樣所有人才有機會從過程中學習。圖/曹惟理提供

密涅瓦教我的事/老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公開犯錯」 學習解決問題能力

「台灣的大學要苦熬18周的課堂,老師辛苦,學生痛苦。」去年錄取密涅瓦(Minerva)大學碩士班的曹惟理,有感於台灣「修好修滿」的大學修課文化,他好奇Minerva對於「學習」有著重新理解與設計的學校,是怎麼設計課程的?曹惟理說,老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公開犯錯」,因為這樣所有人才有機會從過程中學習。每位老師都會耐心等待學生回答問題,而台灣的大學教師多半只會拍拍手度過尷尬。

靜心高中三年級學生康耀仁考取錄取率不到2%、世界上最難進的大學密涅瓦實驗大學。圖/康耀仁提供

密涅瓦教我的事/支持兒子捨哈佛選密涅瓦 台大教授:名校光環有幫助也是包袱

台大前教授康仕仲的兒子康耀仁,日前考取了錄取率不到2%、世界上最難進的密涅瓦實驗大學(Minerva University)。本報記者專訪到康仕仲和兒子康耀仁(David),談到為何選擇Minerva?康耀仁說,Minerva一堂課不會超過20個學生,上課的評分表現是看課堂上的發言率,很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他很習慣在上課發言,因為能讓他確定真的有學到東西;畢竟Minerva是新創大學,名氣不比傳統名校,難道不希望兒子念名校?康仕仲說,「名校光環有幫助,但也是包袱」。他常跟學生說「你們出去要把台大忘掉」。

U.S. News年度法學院評估引發爭議,多家著名法學院退出評選,隨後各大醫學院也宣布跟進抵制。圖為耶魯法學院校區。美聯社

解密大學排名/抵制大學排名難遍地開花? 3原因說明榜單仍然香

去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及蘭州大學這三所985院校(指列入大陸「985工程」的重點學校)先後宣布不再參與世界大學排名,在學術界投下震撼彈。去年11月以來,耶魯、哈佛、哥倫比亞、史丹佛、加大柏克萊分校等頂尖大學法學院和醫學院相繼退出《美國新聞與全球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學院排名,不再主動提供相關數據給該機構進行評比,全球掀起「退出排名」浪潮,高教排名爭議就此延燒。 這兩起退出事件背景雖不完全相同,卻都反映出對大學排名科學性、準確性和獨立性的質疑。對大學而言,排名往往和聲望畫上等號,聲望能帶來更多人才、學費及校友捐贈,但為何有學校甘願棄守?名校接二連三退出排名,也讓各界開始反思,大學排行榜是否還有存在必要。

去年開始美國名校如哈佛、耶魯相繼退出《美國新聞與全球報導》排名,中國大陸南京大學等校也陸續宣布退出全球大學排名,引發教育界熱議。美聯社

解密大學排名/大學追求排名有意義嗎?解密全球4大排名系統運作機制

在競爭激烈的全球高等教育市場中,國際排名是許多人在申請時的首要考慮因素,也是許多國家和大學在制定戰略目標和發展規畫時的重要參考依據。不過,去年開始美國名校如耶魯、哈佛相繼退出《美國新聞與全球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中國大陸南京大學等校也陸續宣布退出全球大學排名,引發教育界熱議,也讓各界對大學排名系統背後運作更加好奇。

明新積極建置半導體人才培育基地,在學期間能進到業界實習,學生進入職場能立刻上手的好口碑,成為不少業界搶才的基地,圖為老師利用寒假做機台受訓。記者郭政芬/攝影

搶才搶不過台積電 半導體大廠找東南亞學生 一口氣包下8班

近年來台灣半導體遭逢人才荒,在少子化的嚴峻挑戰中,工程師人才全面吃緊,高教轉向東南亞招生,來自越南、菲律賓上百名工程師已進到科學園區工作,補足產業人力,今年更喊出僑生、外籍生、國際交流人數三倍增計畫,期盼為國內外廠區增添生力軍。

美國多數大學不願禁用聊天機器人ChatGPT,因為不想侵犯學術自由、實務上禁不了,且它是教學好工具。圖為佛羅里達大學。圖/紐約時報

防AI作弊不如融入課程!美高校請ChatGPT寫教案、出考題

聊天機器人ChatGPT自11月底推出以來,許多人聚焦它可能助長作弊剽竊,美國許多中學及大學,體認到人工智慧(AI)工具只會越來越多,日益精進,已揚棄抗拒態度,改採具體行動規範及應用,更已有融入教學和學習的實例。新科技不是洪水猛獸,它帶來翻轉和變遷已在美國教育圈展開。

2006年起,芬蘭的PISA分數急劇下滑,雖然表現仍不俗,但在許多專家眼中意味著學習成果下降,也掀起對芬蘭教改的質疑。路透

PISA成績逐年下滑遭檢討 芬蘭教育神話出了什麼差錯?

芬蘭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之一,2000年代初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的高排名,使其獲得教育模範國的美名,掀起全球芬蘭熱,是台灣教改主要借鏡對象,也吸引各地教育工作者、政治家爭相取經,更因此發展出「商機」,每人支付700歐元就可走進校園一探該國成功的秘訣。不過近年來芬蘭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的成績直直落,引發對芬蘭教育體系的批評,也引起其他國家關注。為何曾經備受推崇的教育奇蹟,如今卻失去光環,甚至要求檢討聲浪不斷?

主張遠離智慧手機的紐約市高中生社團「盧德社」,12月11日在布魯克林區展望公園聚會,他們拿出自己的滑蓋手機展示。圖/紐約時報

紐約高中生斷開社群 改用滑蓋手機後驚呼「我開始用腦了」

最近某個周日,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數十名高中生聚集,他們找了個人少的地方圍坐下來,各自安靜閱讀、寫生,或什麼事都不做,閉眼聆聽風聲。他們身上都沒有智慧手機,頂多帶著滑蓋手機,這是個新興小社團──盧德社(Luddite Club),推動一種許多中年父母都做不到的生活型態:遠離社群媒體及科技。

PISA 2025年將新增英語力評估,透過建立長期資料庫,協助各國進一步了解外語學習的狀況及困境,作為調整政策的參考。記者鄭惠仁/攝影

PISA重大變革 2025年新增英語 將成台灣英語教育試驗場?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辦、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為評比學生程度的重要指標,台灣自2006年開始加入此計畫,2022年共有超過80個國家/地區參與。隨著外語力漸受重視,PISA測驗項目也即將出現重大變革,OECD宣布自2025年起評量科目新增英語,透過建立長期資料庫,協助各國進一步了解外語學習的狀況及困境,作為制定或改善教學政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