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窗

近4年全台大專校院專任教師減少2千人。在兩岸高教都有教書經驗的葉期財,在51歲這一年「跳船」,他坦言這是很艱難的選擇,還可能面對收入的減少。圖/葉期財提供

告別學術圈/少子化、升等壓力夾擊 51歲教授冒險轉職

新科博士就業不穩定,教授有過勞競爭無底洞,許多學術工作者萌生出走念頭,或直接「認賠殺出」。近4年全台大專校院專任教師減少2000多人。在兩岸高教都有教書經驗的葉期財,考量少子化招生不易,又有升等兩難困境,他在51歲這一年「跳船」去創業。 中年轉職,上有老下有小,收入還可能驟減,聯合報數位版「告別學術圈」系列採訪數位1960、1970年代出生的學者,如何在艱難又高風險的抉擇中告別學術圈。

近上萬名的大專兼任教師,沒有勞基法保障,寒暑假無薪水可領,經常省錢過日,有些學校連「按月發放鐘點費」都做不到。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術遊牧/兼任師領錢像抽獎被辱感重 50歲仍是月光族

大專校院兼任教師除了寒暑假沒課上,無薪可領,4個月才領一次的鐘點費還常被學校拖欠,卻因不受勞基法保障,遭勞動剝削時往往求助無門。聯合報數位版訪問多位兼任教師,他們感嘆「這是對知識分子的不尊敬。」

目前全台有1萬名大學「專職」兼任教師,領著微薄鐘點費還要隱忍薪資被拖延至學期末才能領,有國立大學是帶頭欠薪欠過年的慣犯。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術遊牧/國立大學是欠薪慣犯 兼任師更被少子化剝削生計

台灣新科博士一畢業就面臨「學術遊牧」命運。如同赫伯.柴爾德瑞斯(Herb Childress)在《兼任下流》一書中形容,大量流浪兼任教師的結果,是一場「沒有凶手的犯罪」。兼任教師愈來愈多,大學生卻愈來愈少,流浪博士何去何從?

國立大學教授本薪低,但兼任行政職加給少得可憐,且與工作負擔不成比例。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薪苦/校外兼職賺更多 主管加給少得可憐怎增誘因

國立大學教授本薪低已備受詬病,自我奉獻當行政主管,主管加給又少得可憐,工作雜又累,還要被公務人員服務法綁架不得校外兼職,誰想入坑?反觀史丹福大學等美國名校會提供優渥待遇,作為長時間投入行政的誘因。 難怪有頂大前校長說:「大學重要行政主管加給是個笑話」。

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已進入第二期,鼓勵各校多元發展,目前正在規畫加碼,如果大學系所或學科進入全世界百大或50名內,將另外加碼經費直接補助各系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薪苦/高教深耕加碼救低薪困境?公平性問題待解

台灣的大學教授薪水偏低,學生剛畢業到科技大廠,收入都可比正教授高;高教深耕計畫將對進入世界百大的大學系所加碼補助,此舉能在教師薪資上發揮燈塔效應?有學者指出,可透過加碼讓往前奔馳的教授再加速,怠惰教授也活絡起來。不過有大學提到,各學科的量體大小不同,獎勵條件簡約成百大或50名內,有失公平,且對於要培養諾貝爾得主是沒有用的。

少子化,私校教師隨時可能被砍課、減薪、失業,中年轉業困難,有些人「拿臉皮換工作」,有教授被逼走後「人間蒸發」。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私校悲歌/少子化下教師憂中年失業 只能拿臉皮換工作

少子化,私校教師隨時可能被砍課、減薪、失業,中年轉業困難,有些人「拿臉皮換工作」,有教授被逼走後「人間蒸發」。教團指出,遇到被迫招生、薪水打折,就應趕緊另謀出路,去其他公私立學校,也有人到對岸學校謀取教職,有人轉往補習班,也有人進到產業界,薪水翻倍。

65歲退休的大學教授若活到90歲,公校領的退休金累計大約2050萬元,私校教師約領1250萬元,「活得愈久,差異愈大」。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私校悲歌/退休金改革困境 師負債念博士月退不夠付房租

私立大學教職本薪雖比照公校,但提撥的退休金仍大不如勞退,因此多數私大教師屆齡65歲才退休,不過也有例外。一名輔仁大學特聘教授公保月退粗估2萬多元,但因無法忍受學習風氣惡化,沒成就感也沒尊嚴,滿25年就想提前退。一名私大退休副教授感嘆,年輕時負債出國念博士,如今月退金只夠付一半房租,平時省吃儉用,都把省下的錢自掏腰包拿去做研究。

台大社會學系徵聘「全英語授課」教師,排除現任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及研究人員申請,引發本土博士無奈感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徵才爭議/應徵升等英語遊戲 價值矛盾讓土博自我懷疑

台大社會學系徵聘「全英語授課」教師,排除現任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及研究人員申請,頂大本土博士無奈表示,應徵、升等都要全英語,英文期刊分數也較高,那何不就從博士班就「催到底」?有學者表示,這個問題在日本就不會出現,因為他們認為學術知識的本質高於語言;反觀台灣,雙語政策已經讓本土博士價值混淆,甚至自我懷疑。

台大社會學系最近在徵聘全英語授課教師,規定申請者不得為現任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及研究人員,避免校際間惡性挖角,這樣一來,全台4、5萬名大學教師都不能申請,引發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徵才爭議/台大徵EMI師 全台4萬教師不能申請遭疑歧視

台大社會學系最近在徵聘全英語授課教師,規定申請者不得為現任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及研究人員,避免校際間惡性挖角,這樣一來,全台4、5萬名大學教師都不能申請,有學者質疑政府獨尊英語,階層化大學教師;雙語政策延攬國際師資做法,引發議論,教育部回應了。

五色鳥是國內最常遭遇「窗殺」的鳥種,圖為在台大撞窗喪命的五色鳥。圖/謝季恆提供

台大窗殺/防治遲到30年 綠鳩的最後4秒鐘開啟台灣研究

全球每年至少有數十億隻鳥類因「窗殺」喪命,人類的無心傷害造成的生態悲劇,近年才逐漸被關注。台灣研究比歐美國家晚了30年,現在仍面臨防治推動的三大困境。「窗殺」多嚴重?學界、政府與民間又該如何因應?是生態保育的重要挑戰。

台大社科院圖書館大面落地玻璃窗與水池設計,成了「窗殺」的致命陷阱。記者楊惠琪/攝影

台大窗殺/綠建築衝擊生態 3大熱點釀成鳥類死傷慘劇

「窗殺」時有所聞,意指鳥類因撞擊建築物玻璃傷亡事件。台灣大學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校內不少建物獲綠建築認證或建築大獎,但其大面積玻璃設計,卻成為鳥類的致命陷阱。 台大動物博物館展示著許多色彩鮮豔的五色鳥標本,這些美麗的鳥類卻是因為撞擊建築物的玻璃窗而喪命。

私立大學資深教授透露,有不肖私校在退場前,請離職師讓學校「掛名」作帳,有老師願為了退休金被當「人頭」,但老師沒有拿到任何薪水。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流黑幕/領私校月退當人頭教師 百萬年薪進誰口袋?

學生愈來愈少,私立大專校院教師面臨中年失業,還得忍辱當「人頭」?私立大學資深教授透露,有不肖私校在退場前,請離職師讓學校「掛名」作帳,教師為保住私校公保月退只好答應。但教育部認定的師資員額,要有發薪水和授課的事實,校方若做假帳,人頭教師的百萬年薪到哪去了?教育部是否監管不力?

為何有快退場的學校在大興土木?知情人士透露,私校存在一些金流黑幕,最快的方法是蓋大樓。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流黑幕/為何快退場還大興土木?揭私校套利潛規則

少子化,大學招生越來越難,為何還有快退場的學校在大興土木?知情人士透露,這類手法會讓人覺得是董事會要用蓋大樓的方式來掏空學校,據聞近年也有私校利用綠能政策漏洞做土地租賃套利,到底有沒有金流黑幕?曾任退場私校一級主管的教授分析,可從3點看出「貓膩」。

有「韋伯傳人」之稱的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志成,到逢甲大學授課後突然停課,網上出現「社科教授不要為難理科學生」的謬論,此事件讓通識課「營養學分」爭議再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東海韋伯傳人稱無能停課引戰 文科教育真過時了?

東海大學社會學名師、有「韋伯傳人」之稱的副教授鄭志成,跨校到逢甲大學授課,卻在4周之後突然喊停,並自稱「無能教授」,引發兩校學生「網戰」,有人留言社科教授不要為難理科學生,校方也透露鄭志成停課的真實原因。這是高教失能?還是知識偏食?教授對教育品質堅持錯了嗎?還是通識課就應該要「營養」?

台大醫學院教授楊偉勛點出學界最大的問題是充滿假平等的鄉愿作風,政府不敢大刀闊斧改革,最後資源分散,做不出高檔研究。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危機/學術獨立掰了 假平等橫行讓高教淪政治棋子

台灣高教正陷入假平等的學術亂象,政府卻用政策干預加劇困境,國防七子封殺令讓學術交流受限,學界自主空間不斷壓縮。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直言,賴政府對國際兩岸束手無策,只能像陰天關在家裡打孩子?當政策凌駕學術,台灣高教是否正淪為一場精心包裝的鬧劇?

美國高階學術人才出走,全球展開高教搶人戰,但台灣卻面臨籌碼不足問題。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危機/美國科研人才出走 台灣沒籌碼參與搶人戰?

川普政府削減研究經費,恐造成高階學術人才出走潮,各國開始想辦法搶人。國內大學教授直言,學界還不習慣「國際談判」的套路,就算加薪搶到人,也可能導致「一人獨大」的內部矛盾,私校更因經費短缺難與公校競爭。面對全球人才戰,台灣的大學還有籌碼留住教授嗎?

6年內,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大減5000人。學者分析,薪資「死魚價」,難敵鄰國大學與科技業挖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危機/6年流失5千大學專任師 薪資死魚價難敵挖角

6年內,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大減5000人。學者分析,薪資「死魚價」,亞洲鄰國高薪挖角加劇,人才不斷流失,又難汰除「混老師」,高教陷入惡性循環,只能「人情勸留」。大學若不屈從執政者的要求,不免影響到政府資源挹注,最後可能只能轉向社會尋求「扶助」。台灣的大學還有未來嗎?

台大碩士畢業、在德國念博士班的烏魯木齊學生宮瑞龍,關注兩岸論文互抄現象有年。他說兩岸學界間的資訊壁壘,無疑是抄襲現象的溫床。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術抄襲/兩岸論文互抄 背後真相是查重系統不完善

李敖、蔣永敬、謝國興等學者,曾遭中國大陸學者抄襲,台灣學者抄襲情況也不少;在兩岸最高學府都有求學經歷的烏魯木齊學生宮瑞龍點出關鍵原因,是學歷膨脹、學歷商品化,還有兩岸學界間的資訊壁壘,學位論文「查重」機制很重要。 另有學者示警,若未來墮落到把AI論文直接拿來用,恐導致平庸著作淹沒全球學術界,甚至遮掩真正有貢獻的著作。

有政大博士候選人的碩士論文,遭大陸博士後研究員抄襲發表,被抄襲者發表血淚聲明,盼能提醒台灣研究生留意學位論文是否被大陸惡意抄襲販售。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術抄襲/論文遭大陸抄襲 台生血淚告白:系統性運作

有政大博士候選人的碩士論文,遭中國大陸復旦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抄襲,並在大陸的頂級期刊發表,經檢舉後,該名抄襲者除被撤稿也被解聘。這起違反學術倫理的論文抄襲案引發兩岸學界關注,不少台灣教授表示也曾遭對岸抄襲。 為了在學界生存,只好不擇手段?究竟這是個案,還是恐有「系統性」運作?

退學衝擊大學學生的求學權益,近10年關於退學爭議陳情案,就達到55件。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淘汰率/退學陳情案不少 學生勝訴翻案關鍵在哪?

退學衝擊求學權益,近10年退學爭議陳情案共有55件。一名台師大碩士生因病提出2次延長休學年限,都被以未達「重大傷病」駁回,導致遭退學;另一名大學生則因成績被退學。兩人都提訴願,最後都勝訴,他們如何成功恢復學籍?

退學不一定是失敗,一名台大工學院碩士班學生重新推甄進台大電子所後從原所退學,他很感謝一路上遇見的貴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淘汰率/退學就是爛?台大碩士生重考換更好出路

全國大學退學率約4%,台大近年卻不增反減。退學一定是學業失敗?不少人再戰轉學考,抑或是重新生涯選擇?一名台大工學院碩士班學生選擇可以準時畢業的「天使實驗室」,重新推甄進台大電子所後才從原所退學,他認為雖晚出社會,但出路更寬廣,還可先觀察同儕去台積電就職的情況,但也坦言退學決定不容易,要有跳脫舒適圈的勇敢。

台灣幾乎100%的人都讀大學,但一年竟有7萬人退學,學生轉學、退學板塊移動,背後原因耐人尋味。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淘汰率/1年7萬大學生退學 是少子化質與量妥協?

OECD國家大約六成的人讀大學,而台灣大學錄取率幾乎100%,但一年竟有7萬人退學。學生轉學、退學板塊移動,背後原因耐人尋味。早期台灣高等教育必須當掉30%學生,高淘汰率確保教學品質,而現在就學穩定度成為辦學指標;有大學教師憂心,學校是在飲鴆止渴,但若提高「必當率」,學校有辦法捱過陣痛期?

台灣學者在期刊投稿與學術研究,面臨來自國際學術界的系統性挑戰,如易被中國大陸抄襲或造假所導致的刻板印象、學術偏見牽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術修羅場/投稿期刊易被偏見牽連 台灣學術界2「不」

台灣學者在期刊投稿與學術研究,面臨來自國際學術界的系統性挑戰,如中台學者姓名辨識的困難,易被抄襲或造假所導致的刻板印象、學術偏見牽連,台灣學術界更存在2個「不」;台大醫學院教授李弘元提醒,退稿讓人沮喪,很大原因是升等帶來的壓力。台灣的升等制度有可能與時俱進?

近幾年在國際化、英語化的聲浪下,台灣知識生產重英文期刊輕本土期刊,讓本土期刊面臨缺稿困境。美聯社

學術修羅場/昔分級制釀高退稿率 今投本土期刊像擲筊

20多年前,期刊分級制產生「高退稿率=高品質」的迷思,但許多出版社會為了多賺一點而放水;近年學界投稿偏重英文期刊,導致台灣本土期刊面臨缺稿困境。教育領域資深學者表示,一樣的研究方向,投稿國外期刊一投就中,投國內期刊像擲筊,需連10次擲出「聖筊」才能成功發表。但幸運之神何時來到?

學者揭露,期刊投稿過程「暗流」不少,大咖審查者可能因涉及自身利益「動手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術修羅場/論文投稿「暗流」多?年輕學者如何突圍

學術界是個修羅場?學者揭露,期刊投稿過程「暗流」不少,大咖審查者可能因涉及自身利益「動手腳」。折磨茫然的退稿路,對於要升等的大學年輕教師壓力更大,寫論文如何離苦得樂?學者提醒和資深老師多交流,也有頂大教授分享火大的退稿經驗,從沮喪咒罵到可以雲淡風輕,他指出3個關鍵。

海事缺工問題嚴重,教育部「3+2新五專模式專班」將上路,能否成為海事群產學接軌的轉機,各方看法不同。圖/海大提供

學界培育新人難用 「3+2新五專」能解港口缺工問題?

海事缺工問題嚴重,而與港口工作對口的海事技職教育體系也示警,海事群學生不願上船,盼教育部即將推行的「3+2新五專」能成為海事群產學接軌的轉機。但產業端認為,我國海事相關人才缺工問題早病入膏肓,招募外籍船員還比較快。

延退是不給年輕博士機會的自私者?有學校因教師退休或延退發生爭議。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老化/延退是政治?年長教授講課耗費心力屆齡閃退

延退是不給年輕博士機會的自私者?有學校因教師退休或延退發生爭議。成大教授蘇文鈺決定不延退,退休後考慮找一點工作,補貼一下;今年退休的台東大學教授曾世杰延退沒過,感嘆延退是一門「政治」,兩名教授的經驗法則,也突顯教師抉擇困境。

30年教授生涯是個「身心損耗」的行業,縱使受年改影響退休金額度少到無奈,許多人仍選擇屆齡退,盼能調養身心。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老化/年改衝擊所得替代率 台大師月退付房貸就空了

許多台大教授任職時住在學校宿舍,退休後才發現房價高不可攀,有人買了房子,月退就沒了。也有人試算退休所得替代率,發現退休金可能不夠用,乾脆就不退了,甚至想延退。30年教授生涯身心損耗大,但年金改革後財務挑戰更大,退不退休都煎熬。

「台灣高教逐漸走向絕後…」這是清華大學前校長賀陳弘的沉痛之言。公立大學教師近4年退休人數驟增5成,2023年就有626人退休。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老化/人才枯竭私校被挖角 最大退休潮仍還沒到

公立大學教師近4年退休人數驟增五成,師資主力退休且整體老化,帶動私大中生代被挖角。學者直言,年金大幅刪減加上國內外薪資差距,海外人才流失,接班人枯竭,這波退休潮已敲響高教警鐘,更可怕的是,高峰期還沒到。「台灣高教逐漸走向絕後」會一語成讖?

少子化下為避免學生剛就讀就遇學校退場窘境,教部每年會公布大專院校註冊率供升學參考。但學界提醒,註冊率易被美化操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校系看註冊率易踩雷 大學校長曝優質學校的重要指標

少子化下,如何避免「踩雷」選讀到有退場危機的學校?教育部每年公布大專院校註冊率供家長參考,外界尤其關注未達6成「淹水線」的學校。但學界提醒,註冊率易被美化操弄,選填志願參考指標要看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