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地

行政院去年通過《民法》修正草案刪除父母懲戒權,該條文預計下會期送立法院審議,教養專家則認為,刪除懲戒權只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支持家庭教育、補給家長教養資源。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養不平等/光刪懲戒權有用?台家庭教育資源極度匱乏

立法院預計下會期審議行政院擬刪除父母懲戒權的民法修正草案。不少教養專家、民團都呼籲,刪除懲戒權只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支持家庭教育、提供家長教養資源。究竟,父母該如何針對正向教養增能?

行政院研議修法,讓領滿六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再增加各一個月津貼,以提升男性參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育懲罰/提高爸爸育兒意願 加發留停津貼專家揪2盲點

生育懲罰在台灣蔓延,行政院長卓榮泰拍板研議修法,讓領滿六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再增加各一個月津貼,等於最多可領到七個月,以提升男性參與;但專家指出,發錢延長育嬰留職津貼是「誤」策,支持爸爸參與育兒的「對」策,必須先滿足兩個關鍵條件。

日本反思育兒懲罰現象,學者指出,理解並包容孩子在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中,帶來的吵鬧與不便,「成人抱持溫暖、溫柔與開放的心,是消滅育兒懲罰的重要一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育懲罰/職場女性生孩難升遷 搶救少子化先消滅懲罰

日本被稱為「育兒懲罰」大國,台灣則有「生育懲罰」,懷孕立刻面臨工作兩難、作為母親薪資少一大截,送孩子上學趕上班遲到被扣薪;政府推動國家一起養都推到2.0,催生效果仍不佳,搶救少子化,日本已在反思減少育兒懲罰,台灣是否也該檢討如何消滅生育懲罰?

教部新增幼兒園特殊教育評鑑指標,私立幼兒園指出,現在師資、人力都已不夠,還要老師多做此項行政工作,形同雪上加雙。記者林伯東/攝影

幼兒園特教評鑑傳8月上路 幼教界反彈大憂爆教師離職潮

教育部新增幼兒園特殊教育評鑑指標,未來園內只要收一位特殊生,就得再多納十多項的特教評鑑,幼教界炸鍋。私立幼兒園指出,新規定會讓老師行政工作大幅加重,幼兒園更不願收特生,且可能造成老師辭職潮,幼教界事前一無所知,怎可以草率上路?

周祐庄十餘年前赴美留學,選擇的是國人赴美較少選讀的幼兒教育,在亞洲人較少的美國幼兒教育界顯得獨特。圖/周祐庄提供

台灣幼教薪資低工時長?美國幼兒園經營者籲發展多元力

周祐庄十餘年前赴美留學,讀的是國人較少選讀的幼教,畢業後任職於美國的一所貴族幼兒園,學費是一般幼兒園的三倍。她接觸招生與管理後,彷彿進入另一個大宇宙,如今,她是一間知名幼兒園的經營者。她建議幼教領域學生反向思考,擁有多元力,幼教其實薪情不會差。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姵璇五年前來台就讀台中亞洲大學的幼教系,現在持續於該校幼教研究所精進,對台灣的幼兒教育趨勢有頗深的認識。圖/陳姵璇提供

外師行不行/台幼教系畢想留台只能轉行 馬國女訴心聲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姵璇,五年前來台就讀台中亞洲大學幼教系,大學畢業後卻到文化產業、出版業工作,因為外籍生不能在幼兒園任職。她指出,台灣有些有系統的幼兒園,薪資比坊間幼兒園高,頗有吸引力,但台灣開放僑外生能報考幼教師資格,考上了卻無法留台擔任幼教師,將來有可能放寬?

擔任幼教師雖然很有成就感,但因工時長、照顧幼兒消耗心力,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導致越來越少年輕人想入行。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師行不行/幼教缺工開放僑外生任職?兩派意見交鋒

幼教工作高壓卻又薪情差,讓不少年輕人卻步。目前僑外生留台工作許可,並不包括幼教老師,有幼兒園業者因而訴求開放來台就讀幼教、幼保的僑外生,畢業後可在台從事幼教工作。這類僑外生有何優勢?是否可行?

在美國的幼兒園強調全人發展和培養創造力,視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不同背景、語言及能力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示意圖。美聯社

想赴美當幼教師 hold住「做自己」美國孩得有關鍵能力

有美國幼兒園來台徵才。美國幼教老師不用接送小孩,也不用成立家長LINE群組,提倡讓孩子「做自己」,吸引不少人躍躍欲試。究竟,台美幼教有何不同?想赴美擔任幼教師,又須具備哪些能力?

幼教團體指出,教保中心設立大開方便之門,不僅管理相較幼兒園鬆、且不用接受幼兒園評鑑,讓幼兒照護品質打上問號,幼兒身陷教保風險中,家長也無法安心。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保中心傳狼師 忙擴張幼教資源反「鬆」出管理危機

台北市民生社區某教保中心日前傳出狼師案,雖與個別教保員有關,但恐怕也凸顯出教保中心的結構性問題。幼教團體指出,幼照法第10條為教保中心的設置大開方便之門,可能讓幼兒身陷教保風險中…

特殊生越來越多,升國小一年級時,家長思考要讀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教育或就讀特教班時,其實也同時面臨兩道關卡。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特生上小一/不是想讀就進得去 兩關卡考驗特殊兒家長

教育主管機關常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這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台灣特教資源不普及,有些偏鄉小校甚至連資源班都沒有,特殊兒上小一,選班、換班的評估與申請程序繁多,老師直言,這兩關卡最考驗家長,如何化解?

特殊兒即將上小一,許多家長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念普通班還是特教班。圖/高雄市橋頭區仕隆國小特教班導師劉育青提供

特生上小一/特教班、資源班、巡迴班 不耽誤發展怎選

有孩子上小一,就在班級上演全武行;也有家長把孩子送去特教班,孩子表現卻遠超過想像。去年早療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歷年新高。家有特殊兒到底要申請什麼班級就讀,才不會誤了孩子發展?專家提出抉擇關鍵,並提醒留意鑑定安置期程。

孩子是特殊兒,怎麼協助他/她幼小銜接,順利成為小一新鮮人,特教專家有3步驟建議,要讀普通班或特教班也得好好思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零拒絕/升小一心慌 3步驟讓特殊兒童幼小轉銜順利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去年早療服務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下歷年新高。疫情間出生的孩子,陸續進入國小、幼兒園。第一線老師觀察,愈來愈多學生鑑定出發展遲緩等障礙。孩子是特殊兒,怎麼協助他/她順利成為小一新鮮人,特教專家有三步驟建議,要讀普通班或特教班也得好好思考。

公幼零拒絕政策自1995年起正式宣誓,明年即將邁向30年,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前特教生高達九成五選擇就讀幼兒園。記者林伯東/攝影

教育零拒絕/日本為特教生規畫就業 盤點各國融合教育

6歲前投入早療,對特殊幼兒大有幫助,但融合教育挑戰大。為了讓學前特教生有足夠發展成長空間,像日本、德國有特教專門幼兒園,南韓則著重落實個別化教育計畫,讓家長參與制定,都值得我國借鏡。...

早期療育黃金時間是6歲前,但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缺乏特教師資,更別說各障障別細緻的學前特教引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零拒絕/融合教育放生特教?錯過黃金早療期代價大

早療黃金時間是6歲前,但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特教資源不到位,幼教師直指,這等於是放生特教生,也有疑似學習障礙、發展遲緩幼兒,家長拒絕帶去鑑定,近期還有腦麻、無法行走的孩子,竟是以一般生身分進幼兒園,醫療、社福、教育體系,一再漏接。

「幼教法」、「教保人員服務條例」修法上路後,幼童受不當對待除教保當事人會受罰,連帶園所負責人也要受罰。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兒園虐待體罰卻連帶受罰 附幼校長不滿被汙名化

「幼教法」、「教保人員條例」修法後,虐待、體罰、不當管教,園所負責人要連坐並公佈姓名。據統計,台北市已有4起附幼違反新法,校長連帶罰6000元,被罰校長難過的說,猶如被汙名化,打擊很大;有校長直言「吃了啞巴虧」,校長協會主張附幼和私幼脫勾,可行嗎?

重度特教生上學得先跨越許多障礙,公幼零拒絕對家長而言仍像在碰運氣。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零拒絕/特教生上學先跨2障礙 家長嘆:很看緣分

重度特教生羽葳不能說話也看不到,卻很享受上課時光,小小生命6歲離開人世。媽媽說,這幾年陪伴女兒就學過程很難忘,收到學校送來羽葳畢業證書,他們感動不已。小全媽媽說,重度特教生上學得先跨「兩座山」,公幼零拒絕很看緣分。

公立幼兒園零拒絕政策即將邁入30年,不過,人力、物力等資源仍未到位,只能依靠第一線老師、教師團體自發性投入。圖/桃園瑞豐國小附設幼兒園特教老師江品臻提供

公幼零拒絕/好特教師是救星 為何家長還要散播學校爛?

公立幼兒園零拒絕政策即將邁入30年,不少特教老師得幫家長尋求資源,甚至陳情爭取補助。遇到熱心老師,孩子到學校是就學而非「就坐」,家長感激、感動外,為何卻要對外散播學校爛?反向宣傳的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明年公立幼兒園的零拒絕政策邁向30年,雖然學前特殊教育宣示讓各種障礙程度的孩子都能就讀,數十年過去,特教資源仍然缺人缺設備。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零拒絕/特教資源30年未到位 光靠師愛心遲早會垮

公幼零拒絕政策自民國84年起正式宣誓,明年即將邁向30年,不過至今,公共化幼兒園的特教資源仍然缺人缺設備,普遍靠熱情的教師為孩子、家長尋覓資源,學前特教生的教育平權之路,仍得披荊斬棘。

幼教老師每天從早上7點多、8點開始,持續勞動至傍晚5、6點,甚至更晚。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忙到沒時間上廁所!減少幼園虐兒 先照顧老師情緒勞動

幼兒園出現虐兒案件,等於直接面臨倒閉危機。不當管教案件大多跟老師壓力大、情緒失控有關,想要永續經營幼兒園,對經營者來說,重視情緒勞動、心理健康更重要,國內已有幼兒園開始提供老師教學時喘息空間,照顧好老師心情其實並不難。...

幼兒園虐童事件屢屢躍上版面,讓家長好憂心。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降低孩子受虐風險 家長該觀察幼兒園3大跡象

幼兒園虐童事件頻傳,讓不少家長憂心。專家指出,虐兒案件的幼兒園有三大共同性,家長可多加觀察,再加上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減少孩子的受虐風險。

幼教老師平日工作已經夠忙碌,每年還得完成至少18小時的進修課程。有些縣市准許老師請公假,但有些幼教師得自假上課。讓教保人員的權益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圖為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幼教師「自假」18小時研習 補休不一、內容制式心好累

幼教老師不只平日工作忙碌,每年還得完成至少18小時的進修課程,老師們都是用假日研習,若未上完甚至還可能被罰最高6000元。幼兒園補休規定不一,有的給予補休、有的核可時數上限,有的則雖有補休福利,但也因人力不足,看得到、吃不到。資深幼教師建議,入職前,可先詢問。

腸病毒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能爆發,面對幼兒園三不五時可能停課的危機,讓家長感到壓力重重。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兒三天兩頭停課逼家長離職 有薪彈性假能救少子化?

腸病毒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能爆發,沒有後援的父母,請到無假可請只得犧牲一方離職照顧停課幼兒,這如同「生育懲罰」,有媽媽因此發文勸世不要輕易生小孩,這也是台灣生育率低迷原因;專家指出有薪照顧假、育嬰假做為解方,可行嗎?

腸病毒等病毒升溫,全台幼兒園就有超過150班停課,面對三不五時可能停課的危機,家長感到壓力重重。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腸病毒停課家長老師角力戰 幼兒園壓力鍋如何解?

停課大魔王「腸病毒」等病毒升溫,各地幼兒園紛傳停課,面對學校可能三不五時就停課,許多家長感嘆已請到沒假,一位幼兒園長感慨說,面對流行性疾病,幼兒園態度要非常堅定,卻被家長投訴。秋冬逼近,病毒恐更猛,幼兒園成壓力鍋,有解嗎?

學校對教保員不合理的內規太多,請假、休假基本權益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想待,就得忍耐。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教育部提供

教保員沒尊嚴 適用勞基法成弱勢更遭職場霸凌

公幼教保員的工作內容與教師幾乎無異,但因只適用勞基法,勞工身分的他們在適用教師法的公教體制中顯得弱勢,不僅薪資福利矮人一截,甚至可能遭到職場霸凌。

為讓職場父母安心就業,政府近年力推職場互助教保中心,家數大增品質控管卻受質疑,好的教保中心得靠家長碰運氣,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保中心未納幼兒園評鑑 監督不明家長孩子慘成白老鼠

政府近年力推職場教保中心,但托育品質良莠不齊,以致家長和幼生只能碰運氣。專家點出,關鍵在政府為了衝量,放寬教保中心設立標準,甚至不用辦理幼兒園評鑑,理由竟是「教保中心」不叫「幼兒園」?

原本一位難求的平價教保中心因網路負評,導致招生失利,從家長投訴中可看出,看似小事都可能堆疊出家長怒火。圖/警政署教保中心舊生家長提供

家長為聯絡簿投訴過於敏感?專家:幼教細節很重要

小孩聯絡簿沒帶回家、老師連3天沒簽聯絡簿、學校訊息沒有及時告知……原本一位難求的平價教保中心因網路負評,導致招生失利,從家長投訴中可看出,看似小事都可能堆疊出家長怒火,甚至質疑教學品質和幼兒園行政管理能力。幼教專家直指,幼教現場細節很重要,這是家長對園所的信任基礎。

警政署教保中心內部空間新穎。圖/警政署教保中心舊生家長提供

舊生家長狂刷負評 新穎寬敞的警政署教保中心缺額過半

為讓職場父母安心就業,政府近年力推職場互助教保中心,政府機關設置的教保中心往往一位難求。但警政署教保中心被家長投訴管理鬆散,連自家教保員也落跑離職,不僅幼生紛紛轉走,舊生家長在網路上狂刷負評,呼籲別送孩子到該園所,引發其他家長止步,導致都開學了,該園所目前還有20幾個名額,受到教育部、台北市教育局關切。 該教保中心則向家長信心喊話,新學期有專業進駐,將打造成典範的幼兒學習場域。

幼教環境越來越辛苦,使更多公立幼兒園教師申請退休、離職。圖為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教師慘成4高行業 內部人才因監視的環境大奔逃

幼教老師工作不只有3高,高工時、高情緒、高壓力,現在還被視為是「高風險」行業,許多老師不到退休年齡,就早早離退,內部教師正快速流失,本科系生又裹足不前。有幼教師嘆,有些人透過撻伐老師來展現對兒權的重視,這種做法已經失控,內外環境持續惡化很難留人。

國中小代理教師難覓,幼兒園被視為「高風險」行業,公幼代理教師今年整體比率降低,但卻更難找了。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代理教師荒燒向幼教 指標性幼兒園6招才聘到師

國中小代理教師難覓,代理教師荒如今也燒向幼教;不少幼兒園開學都還面臨找不到代理教師的窘境,台北市指標性的幼兒園以往出缺就很容易找到老師,這學期卻直到開學前一天,到了第六招,才驚險找到合適的人,公幼代理教師今年整體比率降低,為何卻更難找人?

幼教老師被視為「高危險」行業,不只新鮮人猶豫不前,資深教師也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教師返台十餘年心累告別教職 嘆熱情被評鑑單位磨掉

幼教老師被視為「高危險」行業,不只新鮮人猶豫不前,資深教師也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自加拿大回台擔任幼教師十餘年的林彥君,有國外幼教老師資格,但沒有台灣幼教師資格,明年起就不能擔任大班導師,讓她感到無力,加上老師專業受歧視,教學紀錄、評鑑負擔重,把教學熱情消磨殆盡,愛孩子的她心累告別幼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