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地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112學與107學年相比,私立幼兒園更是大幅減少了163所。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私幼被夾殺恐十年內絕跡?業者盼鬆綁學費回歸市場機制

過去幼兒園都以私立業者為主,近年受公共化幼兒園、準公共政策等影響,私立幼兒園漸成小眾。如今私幼面臨少子化、準公幼夾擊、學費調漲困難及師資難覓等多重經營關卡,未來10年數量恐怕再探底?

平價收費的準公共幼兒園很受家長歡迎,違規率卻偏高。115學年從今年8月開始,準公共幼兒園的師生比將從1:15改為1:12。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準公共幼兒園招生怎選?教保網公開師生比和裁罰資訊

115學年起,準公共幼兒園師生比將調為1:12,但過去準公幼雖因平價、課程多元而受家長喜愛,違規率卻也偏高,師生比不符、不當對待等情事時有所聞。招生季來臨,家長該如何獲取透明資訊,挑選幼兒照顧和服務品質有保證的園所?

隨著國際間興起「兒童博物館學」,徵求兒童策展人,台灣如今也開始跟上國際腳步。示意圖。記者邱德祥/攝影

童樂逛展覽/博物館融入兒童設計 才是最好世代共融館

不少家長認為台灣有些博物館不夠友善兒童。隨著國際間興起「兒童博物館學」,徵求兒童策展人,台灣如今也開始跟上國際腳步。但博物館該如何不僅兒童友善,更要家庭友善、世代共融?

台灣正在規畫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讓不少家長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記者邱德祥/攝影

童樂逛展覽/太深奧嚴肅 博物館如何成為兒童友善場所

今天是兒童節,也正值清明連假,不少家長選擇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但博物館設計常忽略兒童需求,展品也過於深奧、氛圍嚴肅,反讓親子活動過程變得枯燥,父母甚至還要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域的情緒挑戰,壓力山大。 台灣正規畫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它是否真能成為友善兒童的親子教育場所?

以往被認為教學品質掛保證的公幼,因少子化衝擊招生失利,縣市政府為了節省人事經費,竟將招生不足額的班級直接核給一名老師經營。圖為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半班一師看似合理實則衝擊照顧品質 老師求修法

以往被認為教學品質掛保證的公幼,因少子化衝擊招生失利;加上縣市政府撙節經費,出現招生不足額的班級,一班僅一名老師的狀況。教師、教保員雖力求自救,但公幼抽籤時節近了,「半班一師」亂象卻擴大。公幼師勞權和幼兒照顧品質誰來顧?

都市區愈來愈常見托嬰中心結合幼兒園的一條龍服務,家長送托、小孩直升幼兒園都很方便,這類型的幼兒園也很搶手。示意圖。記者潘俊宏/攝影

托嬰直升幼兒園受家長青睞 月收費3萬懷孕就得搶排隊

孩子好不容易進托嬰中心捱過適應期,不到1年又馬上要換學校;近年坊間出現托嬰中心直升幼兒園一條龍服務,每月收費2萬至3萬元,十分搶手,甚至有媽媽懷孕時就得排隊才搶得到名額;有托嬰中心業者嗅到這是公共化幼托機構沒有的商機,正著手籌備開設幼兒園。

台灣推動幼托整合卻未納入托嬰中心,造成許多嬰幼兒才剛進托嬰中心,兩歲後家長就得開始尋找幼兒園,幼兒也得在短時間內適應兩次環境,往往吃足苦頭。示意圖。記者潘俊宏/攝影

歐美日韓托育服務一條龍 台灣幼托整合困境家長心累

日韓歐美等國家幼托一條龍,相關機構可見收托0至5歲的學前幼兒。台灣從2012年起採幼托整合,卻未納入收托0至2歲的托嬰中心,還分別由衛福部和教育部各自主管托嬰中心、幼兒園,當初雖有提升幼托品質美意,但如今卻是多頭馬車,家長、孩子都心累。

托嬰中心、幼兒園的空間設計,往往以孩子的低矮身高規畫,然而,這樣的空間,卻讓大人的腰背吃力,容易造成身體傷害。圖/幼教聯合總會北區副總會長葉若蕎提供

背痛腰痛折磨生活 身處迷你國幼教師職災難認定

日本幼兒園空間設計很彈性,像是洗手台高度會貼近不同成長速度的幼兒需求,但台灣卻是強制規定。幼教老師要在「迷你」空間長期彎腰、抱孩子,造成腰痛、背痛、膝蓋耗損,卻很難被認定是職業災害,就醫、請假休息也沒有補助,最後不得不離開熱愛的幼兒園地。誰來關心身處迷你國的幼教老師勞動安全?

減少厭童風氣或兒童禁令,除了家長陪伴導引幼童合宜表現之外,大眾的體諒與包容也同等重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兒童禁令/少子化加重厭童氛圍 學者示警別養出冷漠世代

「小孩哭成這樣,要不要管一下?」路人的一個白眼、責罵,都讓育兒家長不安與緊張。學者指出,兒童特別容易坐不住,會大吼大叫,是因為需求受到阻礙,店家可以提供一些小道具,家長可先教兒童「用餐腳本」,也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解套,千萬別養出冷漠世代。

台灣愈來愈多餐廳、飯店祭出「禁孩令」,這類禁止兒童入內的規定,有爸媽力挺也有不少批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兒童禁令/禁止小孩進入風潮引爆 家長帶孩外出戰戰兢兢

韓國和大陸有不少場所設置「No Kids Zone」,台灣也有餐廳祭出「禁孩令」,這類禁止兒童入內的規定,引發正反討論。不少家長委屈直指這是歧視,也有餐廳無奈表示這非不友善,不等於「厭童」。 這些場所為何有此規定?家長又該如何看待與因應?

因應新時代家庭的變化,陪玩姐姐這個新興行業順勢而起,成為另類的育兒支持系統。圖/陪玩姐姐奚婉瑄提供

育兒另類支援「陪玩姐姐」崛起 如何挑選避免風險

父母想喘息、孩子又需要陪伴,「陪玩姐姐」因而崛起,家長各種育兒需求她們幾乎都能支援。陪玩姐姐多為女學生兼職,且是到府陪玩,想從事這類工作也有潛在風險。專家提醒挑選陪玩姐姐注意事項,及面試、訂合作契約眉角。有調查報告指出,大人陪玩對兒童發展很重要,但孩子真的需要陪玩姐姐?

一位母親若經常因為孩子生病而請假、或必須配合孩子托嬰中心接送時間而無法超時工作,很容易成為老闆與主管眼中「不夠好」的員工。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母職懲罰/就業市場被邊緣化 育兒女性恐陷高貧窮風險

多數父親就業無後顧之憂,那是因為孩子生病,請假照顧的通常是媽媽,但育兒婦女也因此容易成為老闆眼中「不夠好」的員工,不少人改找彈性工時、兼職工作,研究顯示,這類工作因收人少,儲蓄難,有更高的機率落入老年貧窮。女性育兒經濟風險如此大,母職懲罰有解嗎?

雙養家庭模式成趨勢,台灣的母職懲罰卻越來越嚴重?育有子女的職業女性,在職場上仍常遭受歧視,連帶薪資也受影響。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母職懲罰/光擴大托育沒效 育3歲以下孩月薪少1.2萬

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卻不意味性別經濟走向平等,育有子女的職業女性,常遭歧視,薪資也受影響。最新研究指出,育兒婦女一個月薪資減少最多可到1萬2000元,且年輕世代育兒女性的母職懲罰越明顯。學者指出,減少母職懲罰應對症下藥,僅擴大托育無效。

日本從日常中訓練出幼兒的獨立能力。圖/幼教聯合總會前總會長廖文秀提供

不逼喝水、放任玩耍 日本幼兒園訓練獨立性台灣能行?

台灣許多幼兒園有統一喝水時間,幼兒玩耍流汗弄髒衣服,老師通常像慈母一樣,幫孩子一個一個擦汗、換衣服。一群幼教老師去年前往日本參訪幼兒園,發現幼兒園放手讓幼兒自主喝水、自主換衣,大為驚訝。日本幼兒園是這樣訓練孩子自理及獨立,但台灣幼教能行嗎?

少子化之下,每個孩子都是寶,幼兒照顧品質也越來越受到重視。3年前我國啟動公共化幼兒園先行,幼兒園師生比逐步調降至1:12的目標,時程已經接近。幼兒園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兒園師生比未降至1:12無法罰 幼幼班面臨難直升窘境

教育部提出公共化幼兒園幼教師生比調整,今年8月應達成1:12,但仍有許多幼兒園無法達標,很大原因是幼幼班的師生比未調整,直升上去小班也無法調降,減收學生?或是擴增幼教人力?學校都有難處。教育團體指出,今年就算未達1:12,也無法可罰,幼生權益誰來保障?

公幼課後留園成為常態。不過,為了補足課後留園照顧需求的加置人力,經費卻不穩定也不到位,相關用人規定甚至模糊不清。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加置師薪資同工不同酬流動高 課留照顧品質蒙上陰影

公幼課後留園受歡迎,教育部雖祭出加置人力補助,卻是人才難覓、流動率高,影響既有老師負擔和照顧品質。除了經費問題,究竟加置師和正式師在工作內容、薪資有何不同?以致公幼師資仍陷困境。

許多酒店公關都是單親媽媽,這些媽媽夜間工作時,面臨托育難題。圖為林森北路街景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單親媽酒店公關育兒成難題 日本夜間托嬰台灣能行?

日本風俗區有夜間保育園,方便酒店公關托兒,這些媽媽白天陪小孩也睡得很少,園長說,孩子就是媽媽們努力撐下去的支柱,再苦都會忍耐。台灣酒店公關、陪侍從業人員台北市約5萬人,不少是單親媽媽,當華燈初上,托育困境即浮現,其他大夜班工作者也有夜間托嬰需求,日本是怎麼辦到?

公幼平價課後留園政策邁向第二年,現在常見所有老師輪流在寒暑假上課,就是因課後留園變熱門,導致人力不夠的問題更嚴峻。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平價課留大受歡迎 老師兼廚工、打假卡操勞嚴重

為搶救公幼海嘯,教育部2024年力推公幼平價課後留園,佛心收費大受家長歡迎,現在反而是照顧人力不足,大校小校老師「校長兼打鐘」長工時操勞,今年寒假課後留園開跑,過去達一定人數才開班,現在像高雄等縣市要求即使一人報名也要開班,園所內有一群人被逼打假卡、假休息規避勞基法,幼教現場亂象又一樁。

隨著兒童權利興起,越來越多家長不認同打罵教育,只是正向教養資源雖然多,卻不是每個父母,都容易取得。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養不平等/不打不罵好難 正向教養成菁英父母專利?

心理學家、國內正向教養先鋒發現,來學習不懲罰、不打罵、不吼叫教養方法的,幾乎都是有錢有閒的菁英父母,民法刪除懲戒權,繁忙家長或是弱勢家庭教養資源不平等現象隨之浮現;專家指出,過去認為孩子吃到苦頭,就會學到教訓,現在父母先理解教養工具,親子都能少吃點苦頭。

行政院去年通過《民法》修正草案刪除父母懲戒權,該條文預計下會期送立法院審議,教養專家則認為,刪除懲戒權只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支持家庭教育、補給家長教養資源。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養不平等/光刪懲戒權有用?台家庭教育資源極度匱乏

立法院預計下會期審議行政院擬刪除父母懲戒權的民法修正草案。不少教養專家、民團都呼籲,刪除懲戒權只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支持家庭教育、提供家長教養資源。究竟,父母該如何針對正向教養增能?

行政院研議修法,讓領滿六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再增加各一個月津貼,以提升男性參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育懲罰/提高爸爸育兒意願 加發留停津貼專家揪2盲點

生育懲罰在台灣蔓延,行政院長卓榮泰拍板研議修法,讓領滿六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再增加各一個月津貼,等於最多可領到七個月,以提升男性參與;但專家指出,發錢延長育嬰留職津貼是「誤」策,支持爸爸參與育兒的「對」策,必須先滿足兩個關鍵條件。

日本反思育兒懲罰現象,學者指出,理解並包容孩子在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中,帶來的吵鬧與不便,「成人抱持溫暖、溫柔與開放的心,是消滅育兒懲罰的重要一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育懲罰/職場女性生孩難升遷 搶救少子化先消滅懲罰

日本被稱為「育兒懲罰」大國,台灣則有「生育懲罰」,懷孕立刻面臨工作兩難、作為母親薪資少一大截,送孩子上學趕上班遲到被扣薪;政府推動國家一起養都推到2.0,催生效果仍不佳,搶救少子化,日本已在反思減少育兒懲罰,台灣是否也該檢討如何消滅生育懲罰?

教部新增幼兒園特殊教育評鑑指標,私立幼兒園指出,現在師資、人力都已不夠,還要老師多做此項行政工作,形同雪上加雙。記者林伯東/攝影

幼兒園特教評鑑傳8月上路 幼教界反彈大憂爆教師離職潮

教育部新增幼兒園特殊教育評鑑指標,未來園內只要收一位特殊生,就得再多納十多項的特教評鑑,幼教界炸鍋。私立幼兒園指出,新規定會讓老師行政工作大幅加重,幼兒園更不願收特生,且可能造成老師辭職潮,幼教界事前一無所知,怎可以草率上路?

周祐庄十餘年前赴美留學,選擇的是國人赴美較少選讀的幼兒教育,在亞洲人較少的美國幼兒教育界顯得獨特。圖/周祐庄提供

台灣幼教薪資低工時長?美國幼兒園經營者籲發展多元力

周祐庄十餘年前赴美留學,讀的是國人較少選讀的幼教,畢業後任職於美國的一所貴族幼兒園,學費是一般幼兒園的三倍。她接觸招生與管理後,彷彿進入另一個大宇宙,如今,她是一間知名幼兒園的經營者。她建議幼教領域學生反向思考,擁有多元力,幼教其實薪情不會差。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姵璇五年前來台就讀台中亞洲大學的幼教系,現在持續於該校幼教研究所精進,對台灣的幼兒教育趨勢有頗深的認識。圖/陳姵璇提供

外師行不行/台幼教系畢想留台只能轉行 馬國女訴心聲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姵璇,五年前來台就讀台中亞洲大學幼教系,大學畢業後卻到文化產業、出版業工作,因為外籍生不能在幼兒園任職。她指出,台灣有些有系統的幼兒園,薪資比坊間幼兒園高,頗有吸引力,但台灣開放僑外生能報考幼教師資格,考上了卻無法留台擔任幼教師,將來有可能放寬?

擔任幼教師雖然很有成就感,但因工時長、照顧幼兒消耗心力,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導致越來越少年輕人想入行。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師行不行/幼教缺工開放僑外生任職?兩派意見交鋒

幼教工作高壓卻又薪情差,讓不少年輕人卻步。目前僑外生留台工作許可,並不包括幼教老師,有幼兒園業者因而訴求開放來台就讀幼教、幼保的僑外生,畢業後可在台從事幼教工作。這類僑外生有何優勢?是否可行?

在美國的幼兒園強調全人發展和培養創造力,視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不同背景、語言及能力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示意圖。美聯社

想赴美當幼教師 hold住「做自己」美國孩得有關鍵能力

有美國幼兒園來台徵才。美國幼教老師不用接送小孩,也不用成立家長LINE群組,提倡讓孩子「做自己」,吸引不少人躍躍欲試。究竟,台美幼教有何不同?想赴美擔任幼教師,又須具備哪些能力?

幼教團體指出,教保中心設立大開方便之門,不僅管理相較幼兒園鬆、且不用接受幼兒園評鑑,讓幼兒照護品質打上問號,幼兒身陷教保風險中,家長也無法安心。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保中心傳狼師 忙擴張幼教資源反「鬆」出管理危機

台北市民生社區某教保中心日前傳出狼師案,雖與個別教保員有關,但恐怕也凸顯出教保中心的結構性問題。幼教團體指出,幼照法第10條為教保中心的設置大開方便之門,可能讓幼兒身陷教保風險中…

特殊生越來越多,升國小一年級時,家長思考要讀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教育或就讀特教班時,其實也同時面臨兩道關卡。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特生上小一/不是想讀就進得去 兩關卡考驗特殊兒家長

教育主管機關常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這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台灣特教資源不普及,有些偏鄉小校甚至連資源班都沒有,特殊兒上小一,選班、換班的評估與申請程序繁多,老師直言,這兩關卡最考驗家長,如何化解?

特殊兒即將上小一,許多家長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念普通班還是特教班。圖/高雄市橋頭區仕隆國小特教班導師劉育青提供

特生上小一/特教班、資源班、巡迴班 不耽誤發展怎選

有孩子上小一,就在班級上演全武行;也有家長把孩子送去特教班,孩子表現卻遠超過想像。去年早療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歷年新高。家有特殊兒到底要申請什麼班級就讀,才不會誤了孩子發展?專家提出抉擇關鍵,並提醒留意鑑定安置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