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過去幼兒園都以私立業者為主,近年受公共化幼兒園、準公共政策等影響,私立幼兒園漸成小眾。如今私幼面臨少子化、準公幼夾擊、學費調漲困難及師資難覓等多重經營關卡,未來10年數量恐怕再探底?
115學年起,準公共幼兒園師生比將調為1:12,但過去準公幼雖因平價、課程多元而受家長喜愛,違規率卻也偏高,師生比不符、不當對待等情事時有所聞。招生季來臨,家長該如何獲取透明資訊,挑選幼兒照顧和服務品質有保證的園所?
不少家長認為台灣有些博物館不夠友善兒童。隨著國際間興起「兒童博物館學」,徵求兒童策展人,台灣如今也開始跟上國際腳步。但博物館該如何不僅兒童友善,更要家庭友善、世代共融?
今天是兒童節,也正值清明連假,不少家長選擇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但博物館設計常忽略兒童需求,展品也過於深奧、氛圍嚴肅,反讓親子活動過程變得枯燥,父母甚至還要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域的情緒挑戰,壓力山大。 台灣正規畫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它是否真能成為友善兒童的親子教育場所?
以往被認為教學品質掛保證的公幼,因少子化衝擊招生失利;加上縣市政府撙節經費,出現招生不足額的班級,一班僅一名老師的狀況。教師、教保員雖力求自救,但公幼抽籤時節近了,「半班一師」亂象卻擴大。公幼師勞權和幼兒照顧品質誰來顧?
孩子好不容易進托嬰中心捱過適應期,不到1年又馬上要換學校;近年坊間出現托嬰中心直升幼兒園一條龍服務,每月收費2萬至3萬元,十分搶手,甚至有媽媽懷孕時就得排隊才搶得到名額;有托嬰中心業者嗅到這是公共化幼托機構沒有的商機,正著手籌備開設幼兒園。
日韓歐美等國家幼托一條龍,相關機構可見收托0至5歲的學前幼兒。台灣從2012年起採幼托整合,卻未納入收托0至2歲的托嬰中心,還分別由衛福部和教育部各自主管托嬰中心、幼兒園,當初雖有提升幼托品質美意,但如今卻是多頭馬車,家長、孩子都心累。
日本幼兒園空間設計很彈性,像是洗手台高度會貼近不同成長速度的幼兒需求,但台灣卻是強制規定。幼教老師要在「迷你」空間長期彎腰、抱孩子,造成腰痛、背痛、膝蓋耗損,卻很難被認定是職業災害,就醫、請假休息也沒有補助,最後不得不離開熱愛的幼兒園地。誰來關心身處迷你國的幼教老師勞動安全?
「小孩哭成這樣,要不要管一下?」路人的一個白眼、責罵,都讓育兒家長不安與緊張。學者指出,兒童特別容易坐不住,會大吼大叫,是因為需求受到阻礙,店家可以提供一些小道具,家長可先教兒童「用餐腳本」,也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解套,千萬別養出冷漠世代。
韓國和大陸有不少場所設置「No Kids Zone」,台灣也有餐廳祭出「禁孩令」,這類禁止兒童入內的規定,引發正反討論。不少家長委屈直指這是歧視,也有餐廳無奈表示這非不友善,不等於「厭童」。 這些場所為何有此規定?家長又該如何看待與因應?
父母想喘息、孩子又需要陪伴,「陪玩姐姐」因而崛起,家長各種育兒需求她們幾乎都能支援。陪玩姐姐多為女學生兼職,且是到府陪玩,想從事這類工作也有潛在風險。專家提醒挑選陪玩姐姐注意事項,及面試、訂合作契約眉角。有調查報告指出,大人陪玩對兒童發展很重要,但孩子真的需要陪玩姐姐?
多數父親就業無後顧之憂,那是因為孩子生病,請假照顧的通常是媽媽,但育兒婦女也因此容易成為老闆眼中「不夠好」的員工,不少人改找彈性工時、兼職工作,研究顯示,這類工作因收人少,儲蓄難,有更高的機率落入老年貧窮。女性育兒經濟風險如此大,母職懲罰有解嗎?
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卻不意味性別經濟走向平等,育有子女的職業女性,常遭歧視,薪資也受影響。最新研究指出,育兒婦女一個月薪資減少最多可到1萬2000元,且年輕世代育兒女性的母職懲罰越明顯。學者指出,減少母職懲罰應對症下藥,僅擴大托育無效。
台灣許多幼兒園有統一喝水時間,幼兒玩耍流汗弄髒衣服,老師通常像慈母一樣,幫孩子一個一個擦汗、換衣服。一群幼教老師去年前往日本參訪幼兒園,發現幼兒園放手讓幼兒自主喝水、自主換衣,大為驚訝。日本幼兒園是這樣訓練孩子自理及獨立,但台灣幼教能行嗎?
教育部提出公共化幼兒園幼教師生比調整,今年8月應達成1:12,但仍有許多幼兒園無法達標,很大原因是幼幼班的師生比未調整,直升上去小班也無法調降,減收學生?或是擴增幼教人力?學校都有難處。教育團體指出,今年就算未達1:12,也無法可罰,幼生權益誰來保障?
公幼課後留園受歡迎,教育部雖祭出加置人力補助,卻是人才難覓、流動率高,影響既有老師負擔和照顧品質。除了經費問題,究竟加置師和正式師在工作內容、薪資有何不同?以致公幼師資仍陷困境。
日本風俗區有夜間保育園,方便酒店公關托兒,這些媽媽白天陪小孩也睡得很少,園長說,孩子就是媽媽們努力撐下去的支柱,再苦都會忍耐。台灣酒店公關、陪侍從業人員台北市約5萬人,不少是單親媽媽,當華燈初上,托育困境即浮現,其他大夜班工作者也有夜間托嬰需求,日本是怎麼辦到?
為搶救公幼海嘯,教育部2024年力推公幼平價課後留園,佛心收費大受家長歡迎,現在反而是照顧人力不足,大校小校老師「校長兼打鐘」長工時操勞,今年寒假課後留園開跑,過去達一定人數才開班,現在像高雄等縣市要求即使一人報名也要開班,園所內有一群人被逼打假卡、假休息規避勞基法,幼教現場亂象又一樁。
心理學家、國內正向教養先鋒發現,來學習不懲罰、不打罵、不吼叫教養方法的,幾乎都是有錢有閒的菁英父母,民法刪除懲戒權,繁忙家長或是弱勢家庭教養資源不平等現象隨之浮現;專家指出,過去認為孩子吃到苦頭,就會學到教訓,現在父母先理解教養工具,親子都能少吃點苦頭。
立法院預計下會期審議行政院擬刪除父母懲戒權的民法修正草案。不少教養專家、民團都呼籲,刪除懲戒權只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支持家庭教育、提供家長教養資源。究竟,父母該如何針對正向教養增能?
生育懲罰在台灣蔓延,行政院長卓榮泰拍板研議修法,讓領滿六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雙親,再增加各一個月津貼,等於最多可領到七個月,以提升男性參與;但專家指出,發錢延長育嬰留職津貼是「誤」策,支持爸爸參與育兒的「對」策,必須先滿足兩個關鍵條件。
日本被稱為「育兒懲罰」大國,台灣則有「生育懲罰」,懷孕立刻面臨工作兩難、作為母親薪資少一大截,送孩子上學趕上班遲到被扣薪;政府推動國家一起養都推到2.0,催生效果仍不佳,搶救少子化,日本已在反思減少育兒懲罰,台灣是否也該檢討如何消滅生育懲罰?
教育部新增幼兒園特殊教育評鑑指標,未來園內只要收一位特殊生,就得再多納十多項的特教評鑑,幼教界炸鍋。私立幼兒園指出,新規定會讓老師行政工作大幅加重,幼兒園更不願收特生,且可能造成老師辭職潮,幼教界事前一無所知,怎可以草率上路?
周祐庄十餘年前赴美留學,讀的是國人較少選讀的幼教,畢業後任職於美國的一所貴族幼兒園,學費是一般幼兒園的三倍。她接觸招生與管理後,彷彿進入另一個大宇宙,如今,她是一間知名幼兒園的經營者。她建議幼教領域學生反向思考,擁有多元力,幼教其實薪情不會差。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姵璇,五年前來台就讀台中亞洲大學幼教系,大學畢業後卻到文化產業、出版業工作,因為外籍生不能在幼兒園任職。她指出,台灣有些有系統的幼兒園,薪資比坊間幼兒園高,頗有吸引力,但台灣開放僑外生能報考幼教師資格,考上了卻無法留台擔任幼教師,將來有可能放寬?
幼教工作高壓卻又薪情差,讓不少年輕人卻步。目前僑外生留台工作許可,並不包括幼教老師,有幼兒園業者因而訴求開放來台就讀幼教、幼保的僑外生,畢業後可在台從事幼教工作。這類僑外生有何優勢?是否可行?
有美國幼兒園來台徵才。美國幼教老師不用接送小孩,也不用成立家長LINE群組,提倡讓孩子「做自己」,吸引不少人躍躍欲試。究竟,台美幼教有何不同?想赴美擔任幼教師,又須具備哪些能力?
台北市民生社區某教保中心日前傳出狼師案,雖與個別教保員有關,但恐怕也凸顯出教保中心的結構性問題。幼教團體指出,幼照法第10條為教保中心的設置大開方便之門,可能讓幼兒身陷教保風險中…
教育主管機關常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這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台灣特教資源不普及,有些偏鄉小校甚至連資源班都沒有,特殊兒上小一,選班、換班的評估與申請程序繁多,老師直言,這兩關卡最考驗家長,如何化解?
有孩子上小一,就在班級上演全武行;也有家長把孩子送去特教班,孩子表現卻遠超過想像。去年早療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歷年新高。家有特殊兒到底要申請什麼班級就讀,才不會誤了孩子發展?專家提出抉擇關鍵,並提醒留意鑑定安置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