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相談室

特殊生越來越多,升國小一年級時,家長思考要讀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教育或就讀特教班時,其實也同時面臨兩道關卡。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特生上小一/不是想讀就進得去 兩關卡考驗特殊兒家長

教育主管機關常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這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台灣特教資源不普及,有些偏鄉小校甚至連資源班都沒有,特殊兒上小一,選班、換班的評估與申請程序繁多,老師直言,這兩關卡最考驗家長,如何化解?

特殊兒即將上小一,許多家長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念普通班還是特教班。圖/高雄市橋頭區仕隆國小特教班導師劉育青提供

特生上小一/特教班、資源班、巡迴班 不耽誤發展怎選

有孩子上小一,就在班級上演全武行;也有家長把孩子送去特教班,孩子表現卻遠超過想像。去年早療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歷年新高。家有特殊兒到底要申請什麼班級就讀,才不會誤了孩子發展?專家提出抉擇關鍵,並提醒留意鑑定安置期程。

孩子是特殊兒,怎麼協助他/她幼小銜接,順利成為小一新鮮人,特教專家有3步驟建議,要讀普通班或特教班也得好好思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零拒絕/升小一心慌 3步驟讓特殊兒童幼小轉銜順利

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去年早療服務個案通報達3萬4千多人,創下歷年新高。疫情間出生的孩子,陸續進入國小、幼兒園。第一線老師觀察,愈來愈多學生鑑定出發展遲緩等障礙。孩子是特殊兒,怎麼協助他/她順利成為小一新鮮人,特教專家有三步驟建議,要讀普通班或特教班也得好好思考。

公幼零拒絕政策自1995年起正式宣誓,明年即將邁向30年,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前特教生高達九成五選擇就讀幼兒園。記者林伯東/攝影

教育零拒絕/日本為特教生規畫就業 盤點各國融合教育

6歲前投入早療,對特殊幼兒大有幫助,但融合教育挑戰大。為了讓學前特教生有足夠發展成長空間,像日本、德國有特教專門幼兒園,南韓則著重落實個別化教育計畫,讓家長參與制定,都值得我國借鏡。...

早期療育黃金時間是6歲前,但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缺乏特教師資,更別說各障障別細緻的學前特教引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零拒絕/融合教育放生特教?錯過黃金早療期代價大

早療黃金時間是6歲前,但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特教資源不到位,幼教師直指,這等於是放生特教生,也有疑似學習障礙、發展遲緩幼兒,家長拒絕帶去鑑定,近期還有腦麻、無法行走的孩子,竟是以一般生身分進幼兒園,醫療、社福、教育體系,一再漏接。

「幼教法」、「教保人員服務條例」修法上路後,幼童受不當對待除教保當事人會受罰,連帶園所負責人也要受罰。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兒園虐待體罰卻連帶受罰 附幼校長不滿被汙名化

「幼教法」、「教保人員條例」修法後,虐待、體罰、不當管教,園所負責人要連坐並公佈姓名。據統計,台北市已有4起附幼違反新法,校長連帶罰6000元,被罰校長難過的說,猶如被汙名化,打擊很大;有校長直言「吃了啞巴虧」,校長協會主張附幼和私幼脫勾,可行嗎?

重度特教生上學得先跨越許多障礙,公幼零拒絕對家長而言仍像在碰運氣。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零拒絕/特教生上學先跨2障礙 家長嘆:很看緣分

重度特教生羽葳不能說話也看不到,卻很享受上課時光,小小生命6歲離開人世。媽媽說,這幾年陪伴女兒就學過程很難忘,收到學校送來羽葳畢業證書,他們感動不已。小全媽媽說,重度特教生上學得先跨「兩座山」,公幼零拒絕很看緣分。

公立幼兒園零拒絕政策即將邁入30年,不過,人力、物力等資源仍未到位,只能依靠第一線老師、教師團體自發性投入。圖/桃園瑞豐國小附設幼兒園特教老師江品臻提供

公幼零拒絕/好特教師是救星 為何家長還要散播學校爛?

公立幼兒園零拒絕政策即將邁入30年,不少特教老師得幫家長尋求資源,甚至陳情爭取補助。遇到熱心老師,孩子到學校是就學而非「就坐」,家長感激、感動外,為何卻要對外散播學校爛?反向宣傳的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明年公立幼兒園的零拒絕政策邁向30年,雖然學前特殊教育宣示讓各種障礙程度的孩子都能就讀,數十年過去,特教資源仍然缺人缺設備。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零拒絕/特教資源30年未到位 光靠師愛心遲早會垮

公幼零拒絕政策自民國84年起正式宣誓,明年即將邁向30年,不過至今,公共化幼兒園的特教資源仍然缺人缺設備,普遍靠熱情的教師為孩子、家長尋覓資源,學前特教生的教育平權之路,仍得披荊斬棘。

幼教老師每天從早上7點多、8點開始,持續勞動至傍晚5、6點,甚至更晚。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忙到沒時間上廁所!減少幼園虐兒 先照顧老師情緒勞動

幼兒園出現虐兒案件,等於直接面臨倒閉危機。不當管教案件大多跟老師壓力大、情緒失控有關,想要永續經營幼兒園,對經營者來說,重視情緒勞動、心理健康更重要,國內已有幼兒園開始提供老師教學時喘息空間,照顧好老師心情其實並不難。...

幼兒園虐童事件屢屢躍上版面,讓家長好憂心。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記者陳正興/攝影

降低孩子受虐風險 家長該觀察幼兒園3大跡象

幼兒園虐童事件頻傳,讓不少家長憂心。專家指出,虐兒案件的幼兒園有三大共同性,家長可多加觀察,再加上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減少孩子的受虐風險。

幼教老師平日工作已經夠忙碌,每年還得完成至少18小時的進修課程。有些縣市准許老師請公假,但有些幼教師得自假上課。讓教保人員的權益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圖為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幼教師「自假」18小時研習 補休不一、內容制式心好累

幼教老師不只平日工作忙碌,每年還得完成至少18小時的進修課程,老師們都是用假日研習,若未上完甚至還可能被罰最高6000元。幼兒園補休規定不一,有的給予補休、有的核可時數上限,有的則雖有補休福利,但也因人力不足,看得到、吃不到。資深幼教師建議,入職前,可先詢問。

腸病毒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能爆發,面對幼兒園三不五時可能停課的危機,讓家長感到壓力重重。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兒三天兩頭停課逼家長離職 有薪彈性假能救少子化?

腸病毒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能爆發,沒有後援的父母,請到無假可請只得犧牲一方離職照顧停課幼兒,這如同「生育懲罰」,有媽媽因此發文勸世不要輕易生小孩,這也是台灣生育率低迷原因;專家指出有薪照顧假、育嬰假做為解方,可行嗎?

腸病毒等病毒升溫,全台幼兒園就有超過150班停課,面對三不五時可能停課的危機,家長感到壓力重重。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腸病毒停課家長老師角力戰 幼兒園壓力鍋如何解?

停課大魔王「腸病毒」等病毒升溫,各地幼兒園紛傳停課,面對學校可能三不五時就停課,許多家長感嘆已請到沒假,一位幼兒園長感慨說,面對流行性疾病,幼兒園態度要非常堅定,卻被家長投訴。秋冬逼近,病毒恐更猛,幼兒園成壓力鍋,有解嗎?

學校對教保員不合理的內規太多,請假、休假基本權益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想待,就得忍耐。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教育部提供

教保員沒尊嚴 適用勞基法成弱勢更遭職場霸凌

公幼教保員的工作內容與教師幾乎無異,但因只適用勞基法,勞工身分的他們在適用教師法的公教體制中顯得弱勢,不僅薪資福利矮人一截,甚至可能遭到職場霸凌。

為讓職場父母安心就業,政府近年力推職場互助教保中心,家數大增品質控管卻受質疑,好的教保中心得靠家長碰運氣,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保中心未納幼兒園評鑑 監督不明家長孩子慘成白老鼠

政府近年力推職場教保中心,但托育品質良莠不齊,以致家長和幼生只能碰運氣。專家點出,關鍵在政府為了衝量,放寬教保中心設立標準,甚至不用辦理幼兒園評鑑,理由竟是「教保中心」不叫「幼兒園」?

原本一位難求的平價教保中心因網路負評,導致招生失利,從家長投訴中可看出,看似小事都可能堆疊出家長怒火。圖/警政署教保中心舊生家長提供

家長為聯絡簿投訴過於敏感?專家:幼教細節很重要

小孩聯絡簿沒帶回家、老師連3天沒簽聯絡簿、學校訊息沒有及時告知……原本一位難求的平價教保中心因網路負評,導致招生失利,從家長投訴中可看出,看似小事都可能堆疊出家長怒火,甚至質疑教學品質和幼兒園行政管理能力。幼教專家直指,幼教現場細節很重要,這是家長對園所的信任基礎。

警政署教保中心內部空間新穎。圖/警政署教保中心舊生家長提供

舊生家長狂刷負評 新穎寬敞的警政署教保中心缺額過半

為讓職場父母安心就業,政府近年力推職場互助教保中心,政府機關設置的教保中心往往一位難求。但警政署教保中心被家長投訴管理鬆散,連自家教保員也落跑離職,不僅幼生紛紛轉走,舊生家長在網路上狂刷負評,呼籲別送孩子到該園所,引發其他家長止步,導致都開學了,該園所目前還有20幾個名額,受到教育部、台北市教育局關切。 該教保中心則向家長信心喊話,新學期有專業進駐,將打造成典範的幼兒學習場域。

幼教環境越來越辛苦,使更多公立幼兒園教師申請退休、離職。圖為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教師慘成4高行業 內部人才因監視的環境大奔逃

幼教老師工作不只有3高,高工時、高情緒、高壓力,現在還被視為是「高風險」行業,許多老師不到退休年齡,就早早離退,內部教師正快速流失,本科系生又裹足不前。有幼教師嘆,有些人透過撻伐老師來展現對兒權的重視,這種做法已經失控,內外環境持續惡化很難留人。

國中小代理教師難覓,幼兒園被視為「高風險」行業,公幼代理教師今年整體比率降低,但卻更難找了。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代理教師荒燒向幼教 指標性幼兒園6招才聘到師

國中小代理教師難覓,代理教師荒如今也燒向幼教;不少幼兒園開學都還面臨找不到代理教師的窘境,台北市指標性的幼兒園以往出缺就很容易找到老師,這學期卻直到開學前一天,到了第六招,才驚險找到合適的人,公幼代理教師今年整體比率降低,為何卻更難找人?

幼教老師被視為「高危險」行業,不只新鮮人猶豫不前,資深教師也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教師返台十餘年心累告別教職 嘆熱情被評鑑單位磨掉

幼教老師被視為「高危險」行業,不只新鮮人猶豫不前,資深教師也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自加拿大回台擔任幼教師十餘年的林彥君,有國外幼教老師資格,但沒有台灣幼教師資格,明年起就不能擔任大班導師,讓她感到無力,加上老師專業受歧視,教學紀錄、評鑑負擔重,把教學熱情消磨殆盡,愛孩子的她心累告別幼教業。...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理事長許文菁,擔任公幼教保員長達十餘年,卻在這段時間看清種種公幼的不合理制度,因而走上街頭。圖/許文菁提供

教保員護孩槓上校長 考績拿乙心灰意冷離開公幼

不少幼教師和教保員拚命想擠進公幼,卻也有人棄捧鐵飯碗。許文菁曾任公幼教保員10多年,但考績等公幼體制讓她心死,最後她選擇轉戰工會,站上第一線幫基層教保員爭取權益。

現職私立幼兒園教師張歆瑀曾任8年的公幼教保員,抱著幼教熱情,好不容易搶進公幼教師職,但只當了一學期,就讓她義無反顧地決定離開。圖/張歆瑀提供

奮力考上公幼教師卻「逃回」私幼 環境如何讓她心寒?

公幼師資職缺少,薪資福利也相對有保障,考上公幼教師形同捧到鐵飯碗,但有人搶進窄門後卻離職轉換到私幼。張歆瑀曾任8年公幼教保員,為何她好不容易取得公幼教師職卻只做一學期就逃離,公幼職場環境出了什麼問題?

接送是幼兒園最重要的安全環節之一,一般幼兒園至少有3道防錯機制。圖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抱錯小孩給陌生家長帶走 幼兒園3防錯機制為何都失靈

嘉義一所準公共幼兒園本月開學第一天,就發生老師抱錯小孩給陌生家長帶走的離譜事件,讓幼教界大為震驚,資深園長指這已經是嚴重校園安全問題。認識學生的家長面貌是幼教老師、園所主管必備工作,有些私幼還會利用科技防堵,而一般幼兒園至少有3道防錯機制,若說3道防錯機制都失靈,實在不可思議。...

幼兒園是否裝設監視器常是家長挑選幼兒園的考量之一,但專家點出,家長調閱畫面不容易,有監視器不一定就安全。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幼兒園有裝監視器較安全?家長調閱常受阻有何解決之道

幼兒園虐童,甚至還有駭人聽聞的性侵案,讓不少家長因憂心孩子身心安全,都會特別挑選加裝監視器的園所。但專家點出,監視器有死角,且調閱畫面不易,有監視器不一定就代表安全。...

國家圖書館有個秘密基地--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OPEN LAB,不只打破年齡限制,也顛覆大家對圖書館總是靜悄悄的想像,圖為OPEN LAB的木工區。記者胡經周/攝影

無年齡限制、充滿各種聲響 國圖秘密基地不只能看書

世界主要國家圖書館皆有年齡限制,國家圖書館有個秘密基地OPEN LAB,不只打破年齡限制,也顛覆大家對圖書館總是靜悄悄的想像。雖然親子共讀越來越受重視,但許多家長不得要領,如果有專門的圖書館員指導嬰幼兒的家長及其照顧者與孩子一起正確共讀,應是很美的風景,嬰幼兒閱讀素養示範基地即將誕生。

今年8月起公共化幼兒園開辦臨時托育服務,平假日皆有時段可申請。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幼臨托平假日1小時50元 2途徑、2時段申請預約

為協助家長育兒,今年8月起公共化幼兒園開辦臨時托育服務,平假日皆有時段可申請,每小時僅50元,聯合報數位版帶你一起看看公共化幼兒園臨托服務計畫,怎麼申請、有哪些時段,會是家長的育兒福音嗎?

公幼暑假延長照顧加置人力對偏鄉來說看得到吃不到,有教師哀嘆,不只校長兼打鐘,還得兼廚工,甚至快得膀胱炎。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偏鄉教師撞鐘兼廚工快得膀胱炎 嘆公幼暑假延托補助看得到吃不到

公立幼兒園首次推出暑假平價延長照顧服務,吸引非常多學童參與,不過,偏鄉公幼師資本來就少,教育部7月起補助「加置照顧服務人力」人事費,共2.5億元台幣,竟然也只看得到吃不到。暑假剛過一周,偏鄉公幼教師普遍出現校長兼打鐘還得當廚工的狀況,教師們指出,一人顧全班,不能上廁所、也不敢喝水,再這樣下去遲早得膀胱炎。

台灣在新生兒、國中及國小階段都有推動閱讀的實質政策,然而在「幼兒園」端卻有斷層。記者葉信菉/攝影

閱讀國力/閱讀被視為預防醫學 促進兒童發展買書只是第一步

早期閱讀被證明能大幅影響孩子的一生,提升智力、同理心,甚至改變大腦結構。然而,台灣的幼兒園階段卻存在閱讀教育斷層,為什麼閱讀重要到可以讓醫生直指,閱讀可以視為預防醫學。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名譽教授陳昭珍也指出,除了買書之外,想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大人們還有一些事得做。

幼兒園內常見孩子們拿著書籍閱讀。記者葉信菉/攝影

閱讀國力/幼兒園童書更新慢逼得老師自購新書 香港卻年年有經費

早期閱讀有助孩子未來智能、社交等能力發展,但台灣幼教閱讀教育資源卻挹注不足,常見幼兒在公幼裡閱讀被翻到破的童書,或由教師自掏腰包添書。反觀香港,2019年起每年補助幼稚園購書經費。 閱讀力是國力,為何台灣閱讀資源向下扎根未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