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機器人ChatGPT自11月底推出以來,許多人聚焦它可能助長作弊剽竊,美國許多中學及大學,體認到人工智慧(AI)工具只會越來越多,日益精進,已揚棄抗拒態度,改採具體行動規範及應用,更已有融入教學和學習的實例。新科技不是洪水猛獸,它帶來翻轉和變遷已在美國教育圈展開。
芬蘭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之一,2000年代初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的高排名,使其獲得教育模範國的美名,掀起全球芬蘭熱,是台灣教改主要借鏡對象,也吸引各地教育工作者、政治家爭相取經,更因此發展出「商機」,每人支付700歐元就可走進校園一探該國成功的秘訣。不過近年來芬蘭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的成績直直落,引發對芬蘭教育體系的批評,也引起其他國家關注。為何曾經備受推崇的教育奇蹟,如今卻失去光環,甚至要求檢討聲浪不斷?
最近某個周日,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數十名高中生聚集,他們找了個人少的地方圍坐下來,各自安靜閱讀、寫生,或什麼事都不做,閉眼聆聽風聲。他們身上都沒有智慧手機,頂多帶著滑蓋手機,這是個新興小社團──盧德社(Luddite Club),推動一種許多中年父母都做不到的生活型態:遠離社群媒體及科技。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辦、每三年進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為評比學生程度的重要指標,台灣自2006年開始加入此計畫,2022年共有超過80個國家/地區參與。隨著外語力漸受重視,PISA測驗項目也即將出現重大變革,OECD宣布自2025年起評量科目新增英語,透過建立長期資料庫,協助各國進一步了解外語學習的狀況及困境,作為制定或改善教學政策的參考。
今年秋天入學的美國大學生,整個高中三年多數時間都受新冠抗疫措施影響,經歷長時間停課自學或網課。專家在這屆學生入學前,就預測許多學生可能程度不足跟不上,現在大學期中考過後,紐約時報報導,全美許多數學系教授證實,他們正調整授課大綱,減縮原先內容,且降低對學生的期待。
美國最高法院10月31日開庭,審理兩個將大幅改變美國大學院校在入學申請程序期間可考慮申請者族裔程度的案件,最終裁決可能結束有著數十年歷史的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政策,從根本上影響全美數百間高等教育機構怎麼管理招生。然而,平權措施是美國教育界爭議最大問題之一,支持者認為此舉能促進校園的多元化,反對者則認為該作法歧視白人與成績向來較好的亞裔學生。
台灣正如火如荼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2021至2024年編列的100億經費中,引進外籍教師、外籍英語教學助理就佔30.86億元,是雙語教育推動過程的「重中之重」,但外師是否是雙語教育的治本解方,各界始終爭議不斷。與台灣做法相同,我國最大競爭對手韓國近年也靠引進外師積極推動英語教育,但直至現在,外師議題在韓國教育界仍爭論不休。
24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新冠疫情重挫美國中小學生的學科能力,程度之嚴重史無前例,其中數學能力退步最多,退到近20年前水準,閱讀能力也倒退30年。美國教育部長卡多納(Miguel Cardona)稱上述結果「非常可怕」,且說此事攸關美國的世界地位,當下就是美國教育的關鍵時刻。...
送孩子出國當交換生,家長要賣血嗎?就讀人文社科學院的清大學生Janet,她在學校打工存錢,補習通過托福門檻,順利到瑞典交換,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研究生鄭念慈,花2年時間存足50萬元,申請到立陶宛交換學習,並獲得獎學金支援,世新大學畢業的小淳曾到韓國交換一學期,花費16萬元,也拿到獎學金,她們的共通點是,早早立定目標,做足準備,關關難過關關過,回國後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大學新生家長座談會中,交換學生是家長關注的熱門議題,出國交換學習已成為大學生的顯學,各校出國交換名額有限,想申請的學生還得比成績、面試,堪比聯考,學生不顧疫情也要出國交換,究竟出國交換有何好處,讓學生前仆後繼想去,哪些國家又是出國交換的熱門選擇?語言能力不佳也能出國交換嗎?頂大、私大都鼓勵出國當交換生,過來人也指出,提早接軌國際,好處不只學語言,還有能說嘴一輩子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