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你如何準備。
36歲的作家坎伯成年後幾乎沒有一夜好眠過。除了打鼾聲嚇人,幻覺般的惡夢還時常造訪,逼真到甚至會嚇得他從床上跳起來,要與一頭長角怪獸搏鬥。然而十多年來,坎伯只把這種情況視為夢遊的一種,沒有太過在意。直到某天妻子受不了,叫他去做睡眠檢查。事後回想,坎伯說這個舉動很可能救了他一命。
當先生搖醒她,說肚上的傷口妻子看不見,必須趕快急診,曾是國際知名語言學者的鄭秋豫覺得自己好像也病了。68歲時,她退休全職照顧曾是大學教務長的失智先生,原本自認長年兼顧研究與家務,必有能力勝任;沒想到隨著先生日以繼夜各種失序,不久就一籌莫展,腸躁症與憂鬱症齊來,暴瘦10公斤。
上了年紀不僅視覺和聽覺會衰退,嗅覺也會變差。由於腦部需要嗅覺刺激才能維持健康,嗅覺失靈後,會導致記憶力和認知能力衰退,甚至造成憂鬱和失智。不過,好消息是嗅覺可藉由訓練恢復。研究顯示,訓練嗅覺可以讓憂鬱老人的症狀減輕,他們背單字的速度也變更快了。嗅覺靈敏的品酒師年紀愈大腦力愈強,他如何透過嗅覺訓練增強腦力?方法其實很簡單。...
年過60歲,該如何延緩記憶衰退?今年3月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提供了解答: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multivitamin),可使60歲以上老年人的記憶喪失速度減慢約兩年。專家強調,健康飲食依然是護腦之本,而綜合維他命雖然看似平凡,卻能額外提供多種有助認知功能的微量營養素。
失智症常被認為是老人專利,但要預防這種疾病,等到老年就為時已晚?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人的大腦並非在七、八十歲才衰退,而是中年時就開始變化,使你一步步邁向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與認知衰退。醫學專家告訴你,該如何趁40多歲時就為大腦打好底子,關鍵之一在於心臟健康。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狂人馬斯克如何一步步實現他的「腦機介面」狂想。美國科技富豪馬斯克29日宣布,他共同創辦的神經技術公司Neuralink28日首度成功為一名人類患者植入大腦晶片。Neuralink的技術主要是透過侵入性手術,將名為Link的植入物放入人腦發揮作用。馬斯克說,目前首名患者恢復狀況良好。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部分罕病等等源自於大腦的疾病,至今仍充斥許多謎團,若能解開,將為預防、治療帶來曙光。 等了22年,台灣首座腦庫終於成立,腦庫中的2台冰箱,恆溫攝氏零下80度,未來將是存放無數自願捐腦的病友、健康人的大愛。肉體雖逝,卻留下解開疾病密碼的珍貴線索。 本集榮幸邀請到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分享這一路走來的艱辛,研究大腦對防治疾病的潛力,捐腦流程,以及大愛捐腦的感動故事!
在攝氏零下100多度的冷療室待2到4分鐘,有助恢復身體機能,還能紓壓助眠?頭戴特殊儀器將脈衝紅光射入鼻內直達腦部,有助細胞修復?這些新奇療法廣受頂尖運動選手與名人推崇,如今正影響著長壽領域的科學研究。部分研究人員認為,以更頻繁、更對症下藥的方式應用這些療法,將可造福一般大眾。究竟是吹捧或有科學依據?醫學專家一一分析其中原理。...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深呼吸有益身心,過去數十年的科學研究也似乎驗證各文化圈(尤其是亞洲)的人們長期以來的做法:調整節奏放慢呼吸有助於改善高血壓、壓力、焦慮,甚至慢性疼痛。最近研究則揭露了深呼吸還有個驚人好處,就是能預防阿茲海默症。它的原理是什麼、實際上又該怎麼做?
最新研究指出,患有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包括嚴重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者,大腦中與記憶有關的區域會萎縮,若不治療,將會增加失智風險。睡眠呼吸中止患者每晚多次停止呼吸長達10秒或更久。
過去大家總覺得人年紀大了自然就會腦子不靈光、記憶力衰退,但最新研究證實,培養6種習慣能有效減緩甚至逆轉記憶衰退問題,印證了改善大腦健康永遠不嫌晚。
平衡感是一種直到失去前,我們幾乎不太會去注意的能力,但已有研究證實,缺乏平衡感與死亡風險幾乎增加兩倍有關。曾幾何時,你是否踩在濕滑地板上而不擔心自己會跌倒,現在卻得攙扶把手?愈來愈清楚的是,喪失平衡感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早發生,關鍵是在惡化前開始鍛鍊,最好從中年期就開始。專家說,打太極是不錯的方式,此外也介紹三種由淺入深的訓練方法。
除了運動外,學習外語也能預防或推遲失智症發病?失智症是指認知能力喪失,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是阿茲海默症。部分研究人員提出這種觀點,主要是基於將大腦視為肌肉鍛鍊,但這個比喻是否貼切?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這種可能性,我們必須先知道關於失智症和大腦老化的一些常見誤解。...
一篇被引用2300多次的Nature論文,竟然涉嫌造假。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篇歷時六個月的調查報告,指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學家Sylvain Lesné發表的20多篇論文中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其中就包括2006年在Nature發表的這篇開創性論文。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表示,從這次阿茲海默論文和Elizabeth Holmes(一滴血驗所有疾病)事件,都顯示不少科學研究者,一樣臣服於權威,順從既有的知識,隨波逐流, 甚至重複沿襲,不批判不問證據。
學術圈對「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 IF)」高的期刊仍相當癡迷,因為關係到畢業、升等、工作等,反而容易造成過度美化,甚至偽造。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科學家們提出來,應該要讓「失敗」的研究也可以發表,避免其他科學家再多花時間精力嘗試別人走過的死路,然而期刊的接受度並不高。以阿茲海默 Aβ*56 此案為例,已經有幾個實驗室曾經嘗試進行該研究,且有把失敗的結果發表出來,但一直無法撼動原始研究的影響力;東京大學學者認為,如果「失敗」的研究也可以發表,自然就不容易有人為了擠進發表窄門而造假。
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最近揭露2006年在另一知名期刊「Nature」所發表的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的關鍵論文圖片有造假疑慮,論文實驗結果存在篡改痕跡。如果最終屬實, 也就意味這16年來和β-澱粉樣蛋白寡聚體Aβ*56的相關研究與資金被運用在錯誤的方向上。調查還發現,以上述研究來開發阿茲海默症藥物的公司,長期與一台籍王姓學者合作,該學者之前發布的研究文章更遭學術期刊撤稿。
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數遠超過男性,有些人認為是因為女性壽命較長,罹患率自然就高,也有人認為跟停經後的女性賀爾蒙降低有關,現在最新研究發現了一種似乎會增加女性罹病風險的特定基因,而該基因在修復人體中DNA損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提到健腦食物,坊間許多說法稱核桃可以提升認知能力、藍莓能增強記憶力,而魚油可以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等,但當中究竟有哪些「超級護腦食物」真能延緩或預防失智症?營養專家透過研究,檢視飲食與失智症間的關聯。 紐約時報報導,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真正成因至今仍然不明。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營養與代謝精神病學主任奈杜(Uma Naidoo)說,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逆轉這種情況,但是,飲食習慣可以間接影響失智症找上門。
最新研究發現,某些人格特徵可能是人們晚年是否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關鍵因素。研究團隊聚焦在「盡責性」、「神經質」、「外向性」等特質,對老後認知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盡責性」高或「神經質」低的人,較少出現認知能力下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