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術界最熱的話題是,期刊的影響指數(IF,impact factor)都有通膨;「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近日公布各學術期刊最新影響指數,幾乎所有期刊的IF值都上升,尤其是生物醫學相關期刊漲幅驚人,「國際四大醫學期刊」漲幅都破150%,台大教授甚至以「失控」形容。學者分析,近2年生醫相關期刊的IF飆升,新冠疫情是主因,但更嚴重的問題是IF文化背後龐大商業利益與動機,學校與研究者都像是被圈養的牲口。
一起去看海、牽手步行、送早餐、每日通電話,住在你心裡,這有如情侶間的放閃,出現在男老師對國中女生的日常,就超過了。北部這起校園醜聞,學校性平會、教評會做出「終局停聘」懲處,只要時間一過,就能回校復職,形同留職停薪,引起家長恐慌,憂心輕放會助長男師發展成準猥褻、準性交,還會有下個孩子受害,為何這樣的老師,無法列為不適任老師名單,趕出校園,教育現場出了什麼問題?
9月即將開學的111學年,國高中課表將發生新變化。國中一、二年級將有一節本土語必修課,高中則增加兩學分本土語必修。另外,國三本土語課程可作為彈性學習課程選修,高中也可另規畫4學分選修,依學生意願開課。 課程上路在即,現場卻充滿焦慮。本報日前針對108課綱實施滿3年,向全台966所國高中發布民調,教師共寫下2259則課綱心聲,除課綱實施困境,不少教師也反映本土語課程遭遇極大困難。「師資未完備的情況下,即使開設也無人可授課」、「本土語教材、師資都沒有,令行政端很焦慮」。
網路社群平台Dcard 出現一篇「台大根本不是給鄉下人讀的」文章,引發熱議。有台大生表示,努力考上台大後卻發現能力不及同儕而崩潰。也有台大校友透露,台大某些學系內,建中生自成一派,非六都的鄉下孩子真的會成為孤鳥。台大教師分析,當身邊的同儕都是學霸時,難免因為意識到自己不再是最頂尖的而感到失落。
2019年台大4名學生輕生。2020年11月上旬期中考周,台大在5天內有3名學生結束生命,成為社會焦點,教育部下令盤點各校心理輔導資源,並聲稱將投注經費,協助大學補充相關軟硬體。台大除增聘專輔人力,也成立學輔中心,110學年啟動,當時規畫先在4學院設置學輔專員,制度穩定後再在各學院都設置1名學輔專員。
台灣科學家做太空研究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錢」。火箭燒錢,若無國家支持,實在難以支撐。南韓政府投注在火箭的錢,大約是台灣的四倍至五倍;多年來航太系教授發現一個事實,很多人對於太空的憧憬在高中時代生成,但一進入大學,「太空夢」就被大一、大二艱澀的物理、數學等必修課消磨掉。
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發展藍圖爭議不斷,雖然行政院長蘇貞昌已公開澄清台灣沒有要成為雙語國家,但現場亂象並未停止。近期又傳出某北部老牌私立大學中文系延攬具文字學、聲韻學專業的師資,門檻卻是全英語授課。學者及教師直指「雙語政策」是「教育為政治服務」,凸顯學校被官方政策綁架的困境。
「火箭阿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上任後,目標將太空中心打造成「台版NASA」—「TASA」(Taiwan Space Agency)。吳宗信接受專訪時表示,隨著衛星計畫越來越多,太空中心目前約200名員工非常吃緊,員額將從逐年擴增至600人。太空中心的薪資與電資產業相比,相對沒有競爭力,吳宗信說他會努力爭取提高薪資,「至少不要跟台積電、聯發科差太多」,例如從過去只有台積電的五成,增為七成。
台灣太空研究人才的攬才和留才環境嚴重不足,教育部將主導、國家太空中心統籌推動大學校院設立「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培育高階太空科技人才。不過,航太系所教授直言,應該要補助現階段已經投入的系所,餅才能做大,鼓勵大學新設系所「緩不濟急」,「太空人才培育不是這樣子玩的!」
加州大學系統(UC)一直是台灣學生赴美留學的熱門選擇,不過2020年加大發佈新聞稿,宣布2021年至2024年,將「暫停」採計SAT或ACT成績,期間加州大學將持續開發新測驗,若2025年之前未成功研發,將延續免試入學機制,不再採計考試成績招生。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譁然,在擅長考試的華人圈更投下一枚震撼彈,讓許多亞洲家長恐慌。 為何加大的招生策略會有如此大的改變?背後考量及實施成效如何?聯合報獨家專訪加州大學,取得校方書面回覆,為讀者完整揭露加大逐步走向免試入學的過程。108課綱強調培養學生多元能力,考招制度也因應變革,希望大學逐步擺脫考試選才思維,加大經驗可提供台灣借鏡。
台灣大學啟動下屆校長遴選程序,台大前代理校長郭大維、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工學院院長陳文章、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科技部前次長錢宗良等都投件參與遴選。今年48歲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他希望聚焦台大怎麼樣扮演好「台灣的台大、世界的台大」這個角色,而不只是台大的台大,特別是人才。他說,我們要想辦法吸引人才加入台大,台大必須做到讓人才感受到台大會是最能夠幫助他成功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