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小學師資愈來愈難覓,連台北市今年9月開學前都還懸缺逾百名代理教師。薪資、教學壓力和教學環境、課程的改變,都是招募困難的原因,甚至還有親師問題。 台師大為此開設「家長學」,盼助師培生提升親師溝通技巧。台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則說,「老師是否還是大家想投入的職業」,已是教學現場當代需要面對的課題。...
全球AI晶片龍頭輝達的執行長黃仁勳颳起AI旋風,許多學生一窩蜂擠進工程、資訊學群,不少家長甚至想將孩子培養成下一個黃仁勳。「科技業」領導人只看重員工的科技力嗎?最近有一份調查報告卻給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人力資源公司觀察,非理工科系會用AI,結合本身優勢,也能脫穎而出,點名這些科系機會大。
近兩年代理教師荒,被問到學校最缺、最難找的老師是哪一科,台北一名高中校長直指,科學、資訊是其次,最缺的是「特教」;也有老師感嘆,特教行政事務多又壓力大,卻沒有給出專業人員應有的薪資,連捧著「鐵飯碗」的正式教師都有人辭職,遑論代理教師,何況無特教證特教加給只有600元,吃頓飯就沒了。
明天就要開學了,但不少國中小仍在招考代理教師,甚至非偏鄉學校也缺師資。有學校老師願意超鐘點,乾脆就不招考了,或回聘退休老師因應。代理師因福利和職業保障不若正式師,已致代理師難尋年年上演。...
教育圈流傳一句話,中小學校長「有責無權、赤手空拳、委曲求全」,甚至會淪落為「屍骨不全」,近年這股壓力蔓延到老師身上,尤其是最弱勢的代理教師,都成了「四全」悲劇英雄;資深教師擔心,日前憲法法庭做出的113年度憲判字第7號判決,明年恐將迎來最可怕的「行政逃亡災難」。
開學在即,一堆學校的代理教師還在開天窗,嘉義有國小的普通科代理教師招到第29次,還有國中數學代理邁向第34招。為解燃眉之際,花蓮有國中甚至打算喊價「來考就補助車馬費和餐費」,不少校長決定自己下海代課。一名資深教師說,今年代理教師的洞太大了,恐怕會有學校到明年寒假前還無法補齊,且狀況還會更嚴重。沒有代理代課,校內其他老師「超鐘點」節數爆炸,連組長主任也難逃。
AI近年發展蓬勃,家長看好台積電效應,技職高中資訊科、電機電子科成當紅炸子雞,今年不只滿招,還比往年競爭。但師資流向業界,學校招不到正式老師,連代理教師也不好找,新北一高中資訊科8招才找到代理教師;不過,也有工程師逆風,他們捨高薪回教育現場的抉擇,讓人眼睛一亮。
馬路如虎口,每年有上萬名兒童遭遇交通死傷,內政部編列50億元改善校園周邊道路,有調查指出改善後的路段仍為交通死傷熱點;縣市政府提報無需改善的地點,包含桃園市青溪國小等31所校園周邊路段,交通傷亡人數竟呈現成長。政府預算花了,道安卻越改越糟,孩子走路上下學成了冒險,到底那裡出錯?
前總統蔡英文曾稱學生18歲畢業後不一定要急著考大學,可以先去體驗社會再重返校園,於是青儲戶方案2年12萬元補助應運而生。有人循此管道,先去美國學開飛機,再經特殊選才上頂大,但近年參加人數卻節節下滑。高中老師指出,來申請的高中職畢業多是急著先就業,這個方案「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29歲的公費英語資優班國中教師彭珮慈,今年從體制內出走,她坦言有過許多「掙扎」,因為幸運擁有公費生資格,卻6年就辭職,不過她自認問心無愧「配得上公費資格」;34歲、曾在高中教體育的賴泓廷,拿過7面競技啦啦隊世界賽獎牌和4枚國光獎章,無奈大學講師一職難求,本土碩士拚不過海歸碩博士,改當保險業務。
從小被長輩教育穩定的公務人員生活最實在的「轉轉」,在國中任教10年,為了更貼近學生,她玩起不在行的手遊,下班後常和家長溝通到晚上9點、10點,如此熱血的老師,有一天竟決定離開教師崗位,創業賣冰淇淋。會後悔嗎?轉轉說,她也怕萬一斷炊怎麼辦?但既然做什麼事情都可能會後悔,那不如認真出去闖一闖。
過勞的教育現場,讓不少教師「安靜離職」,甚至「勇敢裸辭」。聯合報數位版「離職師告白」系列報導引發回響,讓許多離職師浮出水面。這次採訪的3人「告別教職」的原因很不一樣,33歲隋奇融,今年「登出」7年的國中資優班正式教職,剛拿到博士學位的他,從國教圈轉戰到高教圈,希望能再次「上岸」。
聯合報數位版日前「教師退休潮」系列,探討愈來愈多公立中小學教師自願退休;公立校長也有同樣趨勢,但提前退休的背後壓力和考量與教師卻不盡相同。聯合報數位版專訪兩位退休校長,反思教育現場因出現結構性變化,讓他們選擇華麗轉身。
台灣實驗教育發展多年,7月中旬甫開幕的三芝野渡書屋,不僅是一家獨立書店,也是一處「以書環抱」為核心的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之前用獨特方法教作文,學生從上課到處亂跑,半年後願意靜下來書寫,寫作能力突發猛進,現在他盼孩子在書店中長大,成為自己生命的引渡人。
教學壓力大到想退休,卻煩惱退休生活規畫?他們的抉擇,可提供躊躇中的教師一些啟示。他不想為了雙語教學「應付」上課, 自願退休後要到偏鄉做資訊教育志工;首批適用年改新制的她,退休日子也愜意充實。還在教學現場奮戰的教師們,又該如何壓力管理、工作與家庭平衡?
108課綱上路5年,龐大的教學負擔讓不少教師職業倦怠。去年從台南二中退休的教師凌美影,曾為了新課綱衝到爆肝,至今還背得出6種課程、25節課的一周課表,遠超出基本鐘點的時薪卻不到百元。 凌美影如今是咖啡店老闆。她說:「提前退休,不是逃避現實。」但也感嘆教學現場若持續「同酬不同工」,不只優秀教師出走,新進教師素質也會退步,再好的課綱也難發揮。
不少中小學教師面對愈來愈重的各式壓力,不如歸去。一名申請自願退休的高中教師點出:「年改只是原因之一,更糟糕的是教師法修惡。 」親師溝通不良衍生家長惡意投訴,校園事件處理會議則成了校長惡鬥教師的工具。 他感嘆:「如果知道教育界會惡化成這種景象,我絕對不會投身教育工作。」教師該如何情緒管理、調適因應惡化的職場環境?
2021年起,公立中小學教師自願退休人數逐年遞增,2023年已達3614人,較2020年翻倍,湧現大「退」潮。年改導致延退,但行政過勞、師道不尊,不僅教師專業遭弱化,甚至因教學壓力爆棚健康亮紅燈,不少教師寧願放棄或只領八折月退,揮揮衣袖離去。
國科會轄下科學園區設立的實驗中學深獲家長青睞,老字號竹科、中科、南科實中招生多年,少子化下仍供不應求,尤其是竹科實中國中會考甚至要5A10+、作文五級分才能上,升學競爭超級激烈,許多家長幫孩子轉學籍到雙北就讀;教育部提出增班計畫,為何家長仍認為無法解決學生選填志願焦慮?
配合科學園區設立的嘉科實中、屏科實中,今年首次招生即成為黑馬,嘉科實中今年高一生92個名額額滿,超過九成的入學學生將嘉科實中填寫為第一志願;屏科實中高中部招收3班也是額滿,且是屏東縣18所招生的高中職中,額滿的兩間學校之一。這些黑馬學校已在地方掀起教育競爭,日後更可能重演竹科實中模式洗牌第一志願,補教業者透露,將來恐怕擠破頭還不一定進得去。
大齡代理教師拚教甄需要勇氣,平均錄取率僅6%。有校長說,要錄取逾50歲的正式教師也要勇氣,一個老師若代理20多年還上不了岸,學校也會擔憂是否有「看不到的原因」?但也有校長說,大齡代理教師轉正優勢是「即戰力」,甚至可能激起「鯰魚效應」。
大齡老師教職路,漫長難行。從被當成免洗筷、次等公民的代理教師,兼負沒人要做的行政苦差事,再到堅持至拚過教甄、錄取正式教師,年逾50歲才「上岸」,也非新鮮事。 聯合報數位版訪問多名近年考上教甄的大齡老師,她們的教職故事令人感佩。儘管一路辛酸,他們卻不願被年齡界定,「永遠不嫌晚!
勇奪全國科展第三名,就能直接進數理資優班?一名女學生拿全國科展得獎作品,報名中山女高數理資優班,卻被審議不予通過,甚至要女學生重新考性向測驗,證明自己對數理有興趣,家長無法接受打官司替女兒爭取權益,鑑定採認原則也跟著曝光,看看法院判決怎麼說。
「教師過勞」已是教學現場的事實與悲歌,也迫使不少人不惜「裸辭」。今年從私立薇閣高中辭職的曾冠喆,年資15年,希望打造沒有填鴨的體制外教育環境。從私校轉而創業的黃仕親,任職輔導主任時忙論文還要招生,無暇陪伴憂鬱症的妻子。他們以過來人身分,鼓勵仍在第一線努力卻陷入低潮、掙扎的老師們,如何有「底氣」地找到職涯方向。
大新竹教育資源競爭內捲化,孩子有學習壓力,家長有升學焦慮。竹科高學歷家長重視子女入學競爭力,導致補習需求激增,甚至高鐵通學台北,家長擔心孩子拿到5A成績也難進入理想高中。 離開新竹,北上,或許是個選擇。這篇文章告訴你,讓孩子北上讀高中,搭高鐵當日往返,會不會是個好選擇?又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案?
擠進教甄窄門是多少人的夢想,但好不容易上岸了,有些人卻在中途退場。兩位告別十多年國中教職老師的血淚告白,除了無法逃離的行政壓力,她們看見現今教職體制的各種困境,更預見這個環境越來越帶有「毒性」。辭職後雖然過著入不敷出吃老本的日子,但是,她說「離開,讓我再次找到那個眼睛發亮的自己。」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於台大演講,投影片上點名台科大、北科大、南台科大等技職學校,每年捨前三志願,跑去讀大安高工電機電子群的學生愈來愈多,原來許多家長早就發現,讀技職是進入科技產業相關熱門校系的捷徑,還可以透過特殊選才進台清交。「重學術,輕技職」已漸漸在反轉。
私校多半在學期末就發聘書,公立學校8月以後才能確定有沒有錄取,兩者的時間差讓私校教師在選擇新職或遭求償鉅額違約金間陷入兩難,轉職成為一場夢魘。一名私立高中教師表示,現在很多人寧願在公校代理代課,也不願去私校當奴隸。面對私校不合理聘約,現在有教戰守則了。
私校惡質聘約坑殺年輕教師現象多年未解,少子化後更是變本加厲。南部某私立專科教師,想進修讀博士班得先綁8年約,後來他離職,遭索賠違約金280萬元;近日一名教師與中部某私中簽下聘約後一周內退聘,被要求付20萬元違約金。令人難過的是,很多私校老師擔憂訴訟,可能被迫負債賠錢了事。
每年教師甄試考生花上萬元「撒錢」南來北往考試,考到要看身心科,如今又爆出部分縣市命題不僅錯字多,有試題跟考古題一樣、答案卻不同,教授出題偏個人研究論文,考生提出釋疑,卻被要求尊重出題老師的專業,進入複試在一題之間,又有誰在乎考生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