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9名學生,24名大人包括校長、老師、校車司機照顧著,「這比率幾乎是博士班等級」,偏鄉小校照顧量能一點也不迷你,加上小校聯盟,給孩子足夠競爭力。但一名偏鄉老師說,該校近二年陸續走了4名老師,1人因減班超額,老師流動率大是另一個殘酷現實。也有校長指出,偏鄉教育發展條例初衷好,他們原本期待讓代理教師教書幾年後保送修師培,日後成為正式老師穩定偏鄉師資,但一看到細則都傻眼了。
少子化,學生人數萎縮,偏鄉小校只有裁併一途?台灣東北角小校聯盟從搶學生到結盟共好,大方分享物資及師資,走出一條新路。一開始推混齡上課,不僅家長擔心成效不好,連老師、校長也沒把握,透過二策略助攻,學生平均成績拉上來,鼻頭國小五年級國數英成績,今年更高於全新北市平均,讓老師愈來愈有信心。小校聯盟的校長說,大校處理的大人(家長)的事,小校才是處理學生的事,小校求生術寫下新篇章。
113學年升大學學測倒數兩個月,屆時學生可持學測成績參加申請入學與分發入學。大學考試分發入學委員會日前公告「分發入學採計科目組合統計表」,今年採計組合仍達一百多種,其中不乏參採學測自然科,卻又參採大學入學分科測驗公民科的科系;或學測採計國文、社會科,但分科採計物理。不少家長氣罵參採設定違背學生選班群和修課習慣,叫孩子怎麼準備?新課綱上路後升學制度更複雜,已有學校出現應付升學制度的「偽三類」學生,將選系利益最大化。
近三年,多所公立高中獲教育部國教署核定開設雙語實驗班,不少學校都寄望雙語教育帶動招生成績以及學生競爭力,但走訪實際的教學現場,卻不如政策想像美好。數學主科採雙語教學成效差,也有老師反映雙語實驗班的學生除了英文比較好之外,其他學科成績跟普通班相比沒有比較突出,升上三年級,必須全力衝刺學科考試,雙語教育課程驟減;雙語實驗班政策困境多,距離2030年140校開班的遠程目標,仍有漫漫長路。...
蔡英文政府喊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2021年起補助高中開設雙語實驗班,每校一年補助124萬元聘僱一名外籍英語文教師,不少社區高中趨之若鶩,三年來雙語實驗班從50校增至60校。但外國月亮有比較圓?教育界觀察,外師教學大好大壞,有外師來自南非土著部落口音重,學生聽課「霧煞煞」。學者指出,聘用外籍英語文老師的資格認定就有盲點,不能仲介塞人來就用;另外,有學校爆中央補助縮水,只能找鐘點費外師,雙語教育雪上加霜。...
特教老師行政繁重,需要負擔太多以往不用處理的行政工作,且物價持續上漲,正式特教老師職務加給卻在民國81年從1200元調漲至1800元後,至今已凍漲32年,都是導致特教老師人才流失的關鍵原因,不少特教老師不是轉行就是外流到普通班。 教育部雖已研議讓有兼任導師、行政主管的特教師不用按比例扣除特教加給,但對於1800元職務加給究竟有沒有可能調升,仍只給出「視教學現場實際狀況適時檢討評估」的模糊答覆。有資深教師直呼:「1800元絕對沒有誘因」。
下課衝合作社,是許多人小時候的回憶,夏天買一根冰棒消暑,油飯、涼麵、肉羹麵、乾麵等記憶深處的美味,想到就流口水。中部有個小鎮日前舉辦小小公民來提案,小朋友希望增加營養下午茶,受到熱烈回響,背後原因卻很心酸,因為學校沒有合作社,下午發餓無解。不只偏鄉,台北市的國小也剩下唯二兩校有合作社,合作社快速消失中,童年回憶缺一角,孩子餓了怎麼解?
近兩年正式教師缺額大開,許多有教師證的代理老師都上岸了,以至今年暑假,台灣出現史上最嚴重代理教師荒,有的學校22招、40招還招不到人,這批來「救火」的代理教師大多是無證照老師,想轉正卻連教育學程都修不了,遑論取得正式資格,也曾有博士生被迫在進修中等教程和代理教師二選一,上不了岸只能月領4萬元,當10年代理教師仍是4萬元,教育現場還留得往人嗎?代理教師荒還要重演幾回?
人手一機的時代,多數國、高中擔心學生上課分心,都設有「養機場」、「停機坪」,讓學生把手機交出來,私立學校管得嚴,放置櫃中並上鎖,放學前3分鐘再統一取回,鑰匙由導師或班長保管,多數學校下課就可使用。但不論怎麼管,還是難防A、B機偷天換日,有老師說,曾在上課時聽到手機鈴響,學生私藏手機才露餡。也曾有班導接到其他老師反映後,約談輔導學生,未料學生輔導後卻發生墜樓意外,手機禁不禁,漸成師生衝突導火線。 近一年來,義大利、英國、美國相繼由教育主管機關出面,透過法規限制學生使用手機。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為例,今年5月通過法令,要求公立學校禁止學生在課堂間用手機。國內有要跟上國際趨勢,由教育主管機關出面,透過法規限制學生使用手機嗎?
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進入第十年,雖然有批評聲,但也有驚喜成果。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老師詹羽菩說,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學生因美感融入各科課程,提高學習欲望,還在實作中意外發現,數學考10分的學生原來是小天才;「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主持人曾成德指出,他們計畫的第一原則就是讓學生背景造成的不平等消失。 詹羽菩說,過去講「藝術」,其他學科會覺得只是藝術人的事;美感可以跳脫既有框架,融入各領域,這也符合108課綱的期待。
台灣早年中小學美勞、美術課純教創作,在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變為「藝術與人文」課,綜合視覺、表演等藝術學習,又在美感教育計畫啟動後變「藝術課程」。有教師表示,變革立意縱好,但各校藝術教師不足、無力應付各項要求,教學現場也常以智育學科為重,藝術課程被各種不同的學科搶走,現在還遭雙語教育排擠,美感教育難行,擔任美感計畫領頭羊的一位老師,則指最大困境是這個。
教育部2014年啟動美感教育計畫,兩期5年62億元,108課綱也將「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納入核心素養,當背誦型知識透過網路已可快速取得之際,許多人期待美感教育能帶給孩子迎戰未來的能力。 但有學者指出,美感教育缺乏台灣社會歷史脈絡,變成推廣浮萍式美感,第一線老師也抱怨,藝術課時間遭雙語教育排擠。不過,也有老師在實作中,發現數學考10分的學生原來是小天才。台灣美感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今天起推出的美感之爭系列,帶大家一探究竟。
曾在高中和大學教書的侯政諭,在教學職涯上面臨一連串的期望和失望。斬獲八項國際紋身冠軍的他,卻被任教的私中校長以他全身刺青「觀感不好」解聘,也曾被校方要求向某資優學生家長鞠躬道歉。身心俱疲的他,後來確診為「疲勞性抑鬱症」,有一天起床,發現嘴巴裡全部都是牛肉碎末,但前一晚並沒有吃牛肉,回放攝影機紀錄才發現,他睡著後夢遊去廚房煮牛肉鍋,還抽了一根飯後菸。他坦言,身為知識分子在面臨憂鬱症時有非常大的「缺陷」,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憂鬱症離我這麼近。」在國中任教的「K老師」,原本是名活躍、熱血的資訊科老師,跑遍全台研習演講,希望活潑地把電腦課上好,讓學生快樂學習。未料,K老師最後竟因生病,連讓自己快樂都成為一件困難的事。除了教學、行政、家長各方壓力的累積,跟家人的官司爭訟則是壓垮K老師的最後一根稻草。要養家的他不敢請長假留職停薪,痛苦到差點輕生,還好一句話閃過,把他拉回現實。 「每天上課前都要來一次掙扎」,K老師表示,要努力讓學生察覺不到自己的不快樂,每次要完整地說出一句話都要先深吸口氣再刻意用力,每一節課都變成是一場45分鐘的大挑戰,不只是體力,還有深埋在底下的情緒炸彈...
新學年開始,不少家長接到擔任家長代表、家長委員的徵詢。有人樂於挺身出錢出力,甚至主動爭取擔任委員,但也有人疑問「要繳很多錢嗎?要做什麼事?」是不是動不動要掏錢捐款?早年家長委員甚至可以替孩子指定老師,不僅「走路有風」,連校長也敬畏三分。現在擔任家長委員究竟在學校內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又有哪些權利義務?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上路邁入第5年,已有2屆新課綱畢業生採學檔新制升大學。但不分普高生、技高生,卻愈來愈少考生將學檔作為升學用的備審資料,反而選擇舊制的PDF檔案,尤其技高生更高達6成使用PDF檔。學檔是108課綱重要變革之一,如今執行成效不彰,不僅學生不埋單,記錄學生3年學習歷程的美意也大打折扣。 但不管使用學檔或是PDF檔案,親師生更關心的是大學教授如何審查,究竟使用學檔或PDF檔案在備審成績上是否會不同?尤其PDF檔案不像學檔的課程學習成果會經過高中教師認證,易被質疑真實性,甚至影響評分?
「在籃球上學到的東西,更重要是要將這些態度帶到場下。」品格教育一直是家長最重視的教育基礎,但隨著教育體制改變,品格教育似乎不像早期被重視,老師也因為害怕與學生或家長產生衝突,面對學生錯誤變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有群熱血年輕人帶領社區孩子們透過運動養成良好紀律,主打「品格籃球」,不僅練球前會先分享一句話或小故事,事後還要寫日誌,讓家長看見孩子的改變。 師大附中一群小朋友在體育館練習籃球,學習上籃、走位、防守等,除了場上教練外,場下則有多名老師坐在一旁目不轉睛專精盯著孩子練球,「練球難免會有情緒,當有狀況時,我們要利用空檔開導小朋友」,這是八年級生、年輕創辦人婁華誠和他的夥伴創立「小學霸品格教育籃球隊」...
嘉義市老牌私校興華中學3月甫過68周年校慶,因資金缺口上千萬元被列管專輔學校,補教名人王崇旭(王宇)注4000萬元成為董事長,成功炒起話題。有家長質疑補教業入主私校是要來賺錢,不過,也有家長看好主打升學,校方提供和補習班一樣的學習平台,孩子放學不用再趕去補習,還可以節省一大筆補習費,何樂不為。學者則提醒家長,應檢視有無符合教育本質。
聯合報願景工程正進行偏鄉條例的總體檢,經問卷及採訪後發現,現在非山非市和偏遠學校是以靠近都市的程度來分級,但卻忽略了「蛋白區」也很慘,這些位處城市周邊、被市區大校磁吸後的六班小校,因交通方便導致人口外流嚴重,有的小校全校只剩30名學生,新生只剩2人,不過,這類學校反成為許多老師的理想「待退區」,為了等退休就一直「撐」,如果沒有代理教師,學校變成一灘死水。
非山非市學校過去俗稱「不山不市」學校,被遺忘在都市與偏遠山區之間,一線之隔的分級落差,補助就差了上百萬元,聯合報願景工程偏遠地區暨非山非市學校調查顯示,在少子化與都市化的雙重衝擊下,地處偏遠但不符合偏遠地區定義的非山非市學校,七成六招生困難、七成一師資招聘不易。校長無奈表示,這些學校老師幾乎都是綁約6年一到就離開,還有本校是偏鄉學校,分校是非山非市學校的錯亂分配,校長怒,「我等於是被剝兩層皮」。 聯合報9月21日至24日,一連4天與願景工程基金會合作推出「偏鄉教改難」系列專題,全面檢視偏鄉條例問題。事實上,不只偏鄉學校面臨師資、課程和教學等問題,非山非市學校同樣面臨類似困局,卻因被排除適用偏鄉條例,政府相關資源挹注比偏鄉學校少,反而成了像是被遺忘的孤兒。
高職與高中兩者設立性質不同,如今兩者都升學導向,許多高職生不再畢業即就業,被認為是造成產業缺工原因之一,但有校長分析,學生不願意馬上就業,因為沒有未來,一輩子可能只能做這項工作,大多數學生才選擇繼續升學,請產業界再給這些孩子多一點時間,讓他們以更好的姿態,進入職場。也有過來人分享,高職畢業後到了科大,相較一般大學生,「有一種贏在起跑線的感覺」。
勞動部2022年初任人員薪資統計,學士畢業的初任人員以就讀醫藥衛生學門薪資3.7萬元最高,其次是教育學門3.6萬次之,人文藝術學門則和服務學門墊底,初任人員薪資僅2.9萬元。有研究所學歷者,資訊通訊科技學門薪資6萬元最高、工程製造及營建5.6萬元次之,人文藝術和服務學門墊底,僅有3.8萬元。 半導體、AI席捲全台,台灣高中、大學重理工輕人文。中研院士朱敬一、王汎森關切,近期號召多名重量級學者,身體力行前往高中開導論課,盼能重振人社班教學與學習熱情。首堂課昨在台中女中登場,由朱敬一《導論:通識教育與經典閱讀》打頭陣,學生也在聽講後踴躍提問,卻有多道題目與人社「錢」途有關。讀文組真的會吃土嗎?學者指出「這一點」更重要。
國中小今天開學,但全台恐還有1000個教師缺「等嘸人」。不只國小狀況嚴峻,國高中也同樣面臨代理、代課教師招聘困境,各科中以物理、化學、生物科技、資訊科技等科目狀況最嚴重,相關科系畢業生即使考到教師證,也不一定會投入教職,寧願選擇進入前景較佳的電子或資訊產業。教師從鐵飯碗、志業變成「備胎」,「理科教師荒」衝擊肩負升學壓力的國高中。第一線高中校長分析,教師荒有三大根本原因,導致教師們「看不到未來」...
明天開學了,但不少中小學還沒找齊教師,不僅連台北市都有破百代理教師職缺,偏遠國中、國小更是重災區。有學校甚至找家長會長擔任代理教師;還有學校為了招聘特教代理教師,甚至祭出一天一招,當天報名、當天立即筆試及試教的「急單」作法,但開到40招卻仍苦等不到人來甄選。 往年曾出現體育、數學老師輪流教國文;生物老師教英文的窘境。今年不僅「往事重演」,還會愈演愈烈……
近期爆紅的YouTube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讓教育界人士開始反思,猴子進入社會前,學校教育可以做些什麼,避免遺憾?一名高中輔導教師坦言,他在教育現場看到很多家長會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寵物」般控制,看到很多老師先入為主、瞧不起不會讀書的學生。某些家長或某些學校老師會叫孩子走上主流社會認為的「成功」道路。此時,那些讀書成績能力不足的人就可能成為「猴子們」;也有專家指出,目前108課綱的「自主學習」遇到三大阻礙,無法讓每一個學生找到自己的舞台。
YouTube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影射相當多令人省思的情節,引發民眾探討該影片在紅什麼的熱潮,堪稱近期最火紅的「警示神劇」,不僅網路出現各式懶人包,許多學校輔導教師也紛紛表示開學要播給學生看。有輔導老師認為,台灣教育過度注重考試成績的單一認同舞台,但當多數學生無法從考試舞台獲取認同,因而產生無數為了快速晉升「被看得起」,「是個咖」的猴子,卻連續做了許多錯誤且超過自己能力的決定。 其實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很多地方都有這類需要強烈被認同的人,讓不少人觀看後感受猴子的人生就像是自己,此時又該如何「轉彎下山」?
國小開學倒數,許多學校還在為找不到代理教師著急,甚至有些班上連導師都還沒找到人,教育現場的人才需求已經到了「寧爛勿缺」的地步,歷年最嚴重的「代理教師荒」,從新北、台北、桃園、新竹、台中,一路漫延到雲林、嘉義、台南、高雄,開學後預期會有一波混亂潮。教育圈評估,6年內教師界會有一批更大的退休潮,教師缺額只會更嚴重。...
今年4月桃園一名國中女老師被發現在IG上露出全身刺青藝術照,遭家長投訴不適任,更遭市議員批評,最後即使獲清白,老師還是在各方壓力下傷心離職;22年前桃園一名國中老師公開出櫃也掀起軒然大波。教育界人士認為,新進老師比起上一輩更勇於表現自我,但多數家長期待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學生年紀越小,老師背負社會期待越大;10年前在朝會上脫口「我是娘炮」,引發關注的老師劉哲夫說,沒有違法的情況下,學校應該當老師後盾。
教甄過後,各地學校又要開始甄長期代理教師了,最接近嘉明湖的台東霧鹿國小利稻分校要找英語代理教師,第五招還沒找到人,校長郭惠珍日前透過學校臉書寫了封「親愛的老師,您會上山嗎?」的呼喚信,感動許多人,後來順利找到代理老師,但還有許多偏鄉學校面臨找不到代理老師的窘況。教產團體明白指出,不會教比找不到老師還更可怕,教育部應徹底檢討此一失衡現象,不管是市區還是偏鄉。 去年各縣市因釋出大量正式老師缺,許多代理老師都考上正式老師「上岸了」,卻出現代理老師荒,今年也有許多代理老師考上正式老師,同樣現象再次重演,部分偏鄉學校也在辦理常代老師招考,有些校長已有4、5招才有可能找到老師的準備。...
國內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理工科人才卻缺工嚴重,台灣STEM領域(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大學校院學生人數,相較10年前減少近8萬人,除了受少子化衝擊,師資培育未翻轉,城鄉差距大也是原因,但半導體產業是未來科技趨勢,STEM教育政策更攸關國家競爭優勢,台灣要跟上腳步,「分數至上」觀念要先放下。 國立暨大附中STEAM教育推手駱奕帆說,108課綱上路已經4年,但在大學師資培育課程及教師甄選審定上卻未翻轉,仍忽略對STEAM教育的需求,導致年輕師資試教時,還跟10多年前考教甄一樣,只統整及教導課文內容。她也說,多數老師仍被文本綁架,未能打破傳統教學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