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國內學界升等續聘審查如何符合公平正義,各方說法不一。在政府經費越來越少的窘境下,「任務導向」的論文要求,可能讓智庫研究員們「獻出心臟」?國家衛生研究院前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的升等一定不一樣,否則不可能把願意投入任務導向研究的人才留下來。...
最近學界流行、去年創立的新科學家排名「ScholarGPS」,得以看出科學家的長期跟近期研究成果,然而上榜的台大教授卻對排名「不寒而慄」,感嘆一輩子的研究,是否就此「蓋棺論定」?到底要如何看待各式排名?資深學者指出,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的是持續力。
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內臨床醫學領域排名第四名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說,排名的背後都是一個團隊,他理解年輕助理教授兼顧臨床,又要面對發表論文、限期升等壓力,如何避免「夭折」?他以過來人傳授經驗法則,此外,傳承很重要,創新也很重要。
剛揭曉的2024年諾貝爾物理及化學獎都頒給了與人工智慧(AI)相關的科學家,不僅表彰個人成就,還強調AI對科學和工業的巨大影響。但AI和物理、化學有關係嗎?不僅引發學界爭議,更凸顯出「混合智慧」(Hybrid Intelligence),人機協作時代來臨。 被譽為「AI教父」的前谷歌研究員辛頓(Geoffrey Hinton)與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因其對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的開創性貢獻,被授予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則由華盛頓大學生物化學家貝克(David Baker)和英國谷歌DeepMind的電腦科學家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瓊珀(John Jumper)分享,因他們開發的AlphaFold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蛋白質結構的理解。
「如何潛入」一直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苦思的課題。為此,CIA在冷戰時期投資了2000萬美元在研究動物如何配合情報的秘密計畫。不只有貓咪參與,從機器鯰魚到真實世界的鳥類,甚至老虎的糞便、死老鼠,都曾是CIA的動物情報員與工具。它們集竊聽、情報蒐集於一身,秘密通訊、拍攝照片也無所不能,如同動物界的007。...
許多年輕助理教授為衝業績,淪陷掠奪期刊追逐高分。如何跳脫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如何在繁忙臨床與行政工作中持續做研究?「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內臨床醫學之首陳亮恭,傳授個人獨家秘訣。過去數年,循此「不二法門」,陳亮恭團隊每年有一到兩篇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JAMA或Lancet系列。
連5年蟬聯「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台灣臨床醫學領域第一,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卻說,此排名也凸顯出在「小確幸」的台灣學術界「僅求有」的警訊,他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從一個人的武林到組成30人的團隊,至今仍深陷找經費的迴圈。高齡化社會來臨,高齡醫學能比照智慧醫療,「框」一個大型研究計畫預算,扭轉老化過程嗎?
史丹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終身影響力排行榜,以論文引用次數等做為評鑑指標,全球高被引學者、台灣唯一連五年位居全球「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領域科學家之首的何玉山,卻感嘆自己長年受台灣學術界羞辱,不斷提出升等正教授被退,自己與台灣有如平行時空,「我還有很多革命性的點子一直未能發表,要帶進棺材了」。
荷蘭名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名畫「星夜」(The Starry Night)裡的天空滿布漩渦狀的雲彩,與一般人看到的星空不同。一項新研究指出,梵谷畫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亂流,而且符合俄國數學家科莫哥洛夫(Andrey Kolmogorov)的亂流理論 (Kolmogorov’s theory of turbulence),畫中漩渦的大小、相對距離和強度,都符合此理論。科莫哥洛夫在梵谷死後13年才出生,但梵谷竟能以科學家的眼光,精準描繪出肉眼看不到的氣流變化。
1957年8月21日,馳譽國際樂壇的我國聲樂家斯義桂,當日中午在教育部第一會議室接受表揚,時任教育部長張其昀贈授斯義桂全國第一塊藝術金獎,我國音樂界及文化教育界名流齊如山、戴粹倫、何志浩、申學庸、高子銘、何名忠、蕭而化、鄭秀玲、張震南等百餘人應邀觀禮。
直升機設計與研發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安全性提升。研發直升機逃生降落傘的首要障礙是機身上方的旋翼,歷史上科學家在旋翼轉軸設計了炸藥裝置,逃生第一步是使用炸藥將旋翼炸飛,機身上方清空,才夠啟動降落傘。 但為什麼直升機降落傘逃生系統雖測試成功,卻不得美軍高層青睞?資深軍事記者程嘉文解讀軍事新聞網站「戰爭地帶」(The War Zone)最近文章,提供您另一種思考。
或許你曾在路上巧遇朋友,剛從健身房或跑步回來,看起來精神奕奕。科學家表示,即使偶爾一次運動也可改變人體內的神經化學物質,使你產生希望、平靜的感覺,心情也變更好。但為何自己運動完只覺得痛苦、疲憊不堪?讓專家教你,如何有策略地針對運動菜單進行微調,就能觸發大腦獎勵機制,使運動變成一件身心愉悅的事。
在美國猶他州的自家農場內,尼勒曼(Hannah Neeleman)正為自己的薑黃拿鐵加入一種特殊配料:從乳牛身上現擠的新鮮泡沫生乳;她年幼的女兒也往自己的杯子裡擠了一些。生乳是社群媒體上最新的健康時尚,提倡者宣稱比起加熱殺菌過的鮮乳更有營養價值。但面對乳牛H5N1禽流感疫情的威脅,這樣的說法還站得住腳嗎?人類若飲用被感染乳牛分泌的生乳,染病風險有多高?
想要活得長壽,最簡單的方法是少吃一些?科學家在1930年代就發現這種現象,過去90年在各種動物試驗中得到驗證,例如把白老鼠的卡路里攝取量減少30%至40%,牠的平均壽命可延長約30%。但為何會有這種效果,科學家至今仍在爭論。一種說法是:攝取較少卡路里可減緩新陳代謝,就像放慢車輪轉動,輪胎就能用更久。然而專家也說,動物做得到不代表人類也可以。問題出在哪?
失智症常被認為是老人專利,但要預防這種疾病,等到老年就為時已晚?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人的大腦並非在七、八十歲才衰退,而是中年時就開始變化,使你一步步邁向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與認知衰退。醫學專家告訴你,該如何趁40多歲時就為大腦打好底子,關鍵之一在於心臟健康。
一顆新的甲烷偵測衛星正密切監測石油和天然氣的甲烷排放,協助鎖定異常排放。目前為止,地球暖化的熱量約20%至30%來自甲烷。儘管甲烷存在的時間比二氧化碳短,但在20年內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80倍以上。 但甲烷挑戰的規模,遠遠不止於化石燃料。全球甲烷排放60%來自人類活動,其餘40%來自自然,甚至乳牛打嗝也會排放甲烷,甲烷可說是無處不在,聯合報數位版為讀者揭開甲烷會有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來源。
「你走在校園如果不是前2%,你會抬不起頭。」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郭位說,香港城大工學院教授裡面,三個人就有兩個是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其他人也在追求2%的路上,因為這是全世界頂尖大學教授都想擠進的排名。但台灣學界卻很少人在意。台大教授說,台灣教授是「有錢做研究,沒錢過日子」,香港、新加坡祭出高薪,從國外挖角頂尖學者,學術水準馬上大幅提升,想和世界競爭先應提高台灣教授薪水。
台灣不僅大學研究排名差,進入全球科學家排行的學者也少。以科睿唯安為例,去年台大僅6人次,占比0.3%,落後香港、中國大陸;入列史丹福大學科學家排名也不多。關鍵究竟是否在論文獎勵金/研究獎金? 該現象凸顯台灣科研困境:產出的論文不具研究影響力,大學教師只重視發表篇數的「量」,忽略論文貢獻的「值」。聯合報數位版採訪多名曾入榜的學者分析原因,多人提到,已建立學術地位的中生代教授反而最被忽視,常被認為「不用再被鼓勵了」。...
近來美國和日本幼童罹患川崎氏症人數持續增加,引起醫界關注。川崎氏症是兒科醫學最大謎團之一,沒有人確知其成因,科學家已知的是,病患可能在病毒或細菌感染後,暴露在環境中某種目前還不明的物質下,且特定基因似乎會使部分孩子更容易染病。上述看似簡單的兩三行訊息,已是美國小兒科醫師柏恩斯(Jane C. Burns)潛心研究40年的成果,她的真實人生就圍繞在活人和死人樣本上,尋找罪魁禍首的蛛絲馬跡。...
好睡是個禮物!你收到這份大禮了嗎?每年春分前的星期五,為世界睡眠日(WSD, World Sleep Day),今年,落在3月15日。人要是長期睡得不夠或不好,第一會智能衰退,第二會精神失常,第三會影響身體健康。三月專欄就聚焦於「睡眠」,邀請吳鈞堯、凌明玉、汪漢澄、林育靖、劉彥辰等作家、醫師,傾吐失眠之苦,爬梳人文沿革,探求古往今來對睡眠的種種思考。 【精彩語錄】睡眠不是被動的休息,而是大腦對神經與身體的主動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