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學生愈來愈少,私立大專校院教師面臨中年失業,還得忍辱當「人頭」?私立大學資深教授透露,有不肖私校在退場前,請離職師讓學校「掛名」作帳,教師為保住私校公保月退只好答應。但教育部認定的師資員額,要有發薪水和授課的事實,校方若做假帳,人頭教師的百萬年薪到哪去了?教育部是否監管不力?
少子化,大學招生越來越難,為何還有快退場的學校在大興土木?知情人士透露,這類手法會讓人覺得是董事會要用蓋大樓的方式來掏空學校,據聞近年也有私校利用綠能政策漏洞做土地租賃套利,到底有沒有金流黑幕?曾任退場私校一級主管的教授分析,可從3點看出「貓膩」。
東海大學社會學名師、有「韋伯傳人」之稱的副教授鄭志成,跨校到逢甲大學授課,卻在4周之後突然喊停,並自稱「無能教授」,引發兩校學生「網戰」,有人留言社科教授不要為難理科學生,校方也透露鄭志成停課的真實原因。這是高教失能?還是知識偏食?教授對教育品質堅持錯了嗎?還是通識課就應該要「營養」?
台灣高教正陷入假平等的學術亂象,政府卻用政策干預加劇困境,國防七子封殺令讓學術交流受限,學界自主空間不斷壓縮。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直言,賴政府對國際兩岸束手無策,只能像陰天關在家裡打孩子?當政策凌駕學術,台灣高教是否正淪為一場精心包裝的鬧劇?
川普政府削減研究經費,恐造成高階學術人才出走潮,各國開始想辦法搶人。國內大學教授直言,學界還不習慣「國際談判」的套路,就算加薪搶到人,也可能導致「一人獨大」的內部矛盾,私校更因經費短缺難與公校競爭。面對全球人才戰,台灣的大學還有籌碼留住教授嗎?
6年內,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大減5000人。學者分析,薪資「死魚價」,亞洲鄰國高薪挖角加劇,人才不斷流失,又難汰除「混老師」,高教陷入惡性循環,只能「人情勸留」。大學若不屈從執政者的要求,不免影響到政府資源挹注,最後可能只能轉向社會尋求「扶助」。台灣的大學還有未來嗎?
李敖、蔣永敬、謝國興等學者,曾遭中國大陸學者抄襲,台灣學者抄襲情況也不少;在兩岸最高學府都有求學經歷的烏魯木齊學生宮瑞龍點出關鍵原因,是學歷膨脹、學歷商品化,還有兩岸學界間的資訊壁壘,學位論文「查重」機制很重要。 另有學者示警,若未來墮落到把AI論文直接拿來用,恐導致平庸著作淹沒全球學術界,甚至遮掩真正有貢獻的著作。
有政大博士候選人的碩士論文,遭中國大陸復旦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抄襲,並在大陸的頂級期刊發表,經檢舉後,該名抄襲者除被撤稿也被解聘。這起違反學術倫理的論文抄襲案引發兩岸學界關注,不少台灣教授表示也曾遭對岸抄襲。 為了在學界生存,只好不擇手段?究竟這是個案,還是恐有「系統性」運作?
退學衝擊求學權益,近10年退學爭議陳情案共有55件。一名台師大碩士生因病提出2次延長休學年限,都被以未達「重大傷病」駁回,導致遭退學;另一名大學生則因成績被退學。兩人都提訴願,最後都勝訴,他們如何成功恢復學籍?
全國大學退學率約4%,台大近年卻不增反減。退學一定是學業失敗?不少人再戰轉學考,抑或是重新生涯選擇?一名台大工學院碩士班學生選擇可以準時畢業的「天使實驗室」,重新推甄進台大電子所後才從原所退學,他認為雖晚出社會,但出路更寬廣,還可先觀察同儕去台積電就職的情況,但也坦言退學決定不容易,要有跳脫舒適圈的勇敢。
OECD國家大約六成的人讀大學,而台灣大學錄取率幾乎100%,但一年竟有7萬人退學。學生轉學、退學板塊移動,背後原因耐人尋味。早期台灣高等教育必須當掉30%學生,高淘汰率確保教學品質,而現在就學穩定度成為辦學指標;有大學教師憂心,學校是在飲鴆止渴,但若提高「必當率」,學校有辦法捱過陣痛期?
台灣學者在期刊投稿與學術研究,面臨來自國際學術界的系統性挑戰,如中台學者姓名辨識的困難,易被抄襲或造假所導致的刻板印象、學術偏見牽連,台灣學術界更存在2個「不」;台大醫學院教授李弘元提醒,退稿讓人沮喪,很大原因是升等帶來的壓力。台灣的升等制度有可能與時俱進?
20多年前,期刊分級制產生「高退稿率=高品質」的迷思,但許多出版社會為了多賺一點而放水;近年學界投稿偏重英文期刊,導致台灣本土期刊面臨缺稿困境。教育領域資深學者表示,一樣的研究方向,投稿國外期刊一投就中,投國內期刊像擲筊,需連10次擲出「聖筊」才能成功發表。但幸運之神何時來到?
學術界是個修羅場?學者揭露,期刊投稿過程「暗流」不少,大咖審查者可能因涉及自身利益「動手腳」。折磨茫然的退稿路,對於要升等的大學年輕教師壓力更大,寫論文如何離苦得樂?學者提醒和資深老師多交流,也有頂大教授分享火大的退稿經驗,從沮喪咒罵到可以雲淡風輕,他指出3個關鍵。
海事缺工問題嚴重,而與港口工作對口的海事技職教育體系也示警,海事群學生不願上船,盼教育部即將推行的「3+2新五專」能成為海事群產學接軌的轉機。但產業端認為,我國海事相關人才缺工問題早病入膏肓,招募外籍船員還比較快。
延退是不給年輕博士機會的自私者?有學校因教師退休或延退發生爭議。成大教授蘇文鈺決定不延退,退休後考慮找一點工作,補貼一下;今年退休的台東大學教授曾世杰延退沒過,感嘆延退是一門「政治」,兩名教授的經驗法則,也突顯教師抉擇困境。
許多台大教授任職時住在學校宿舍,退休後才發現房價高不可攀,有人買了房子,月退就沒了。也有人試算退休所得替代率,發現退休金可能不夠用,乾脆就不退了,甚至想延退。30年教授生涯身心損耗大,但年金改革後財務挑戰更大,退不退休都煎熬。
公立大學教師近4年退休人數驟增五成,師資主力退休且整體老化,帶動私大中生代被挖角。學者直言,年金大幅刪減加上國內外薪資差距,海外人才流失,接班人枯竭,這波退休潮已敲響高教警鐘,更可怕的是,高峰期還沒到。「台灣高教逐漸走向絕後」會一語成讖?
少子化下,如何避免「踩雷」選讀到有退場危機的學校?教育部每年公布大專院校註冊率供家長參考,外界尤其關注未達6成「淹水線」的學校。但學界提醒,註冊率易被美化操弄,選填志願參考指標要看這些。
一名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副研究員C(化名),在距離65歲屆齡退休不到1年時被資遣。C表示,他2023年底離職,但當年考績甲等、還獲得晉薪,「院方用不適任的理由解聘我,豈不荒誕!」國衛院近期連爆三起勞資糾紛,出了什麼問題?
聯合報數位版日前揭露,一名國衛院副研究員因被院方認定「無法勝任工作」遭解聘,最後告贏老東家。近日,又有一名副研究員被資遣後提告也勝訴。國衛院勞資糾紛一敗再敗,內部人事和研究資源分配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網路曾瘋傳一篇文章,將大學職級比喻為後宮妃嬪,助理教授是「嬪」,特聘教授是「皇貴妃」。成為特聘教授每月加薪數萬元不等,是學界低薪結構的救命丹,但也有只給榮譽銜;台大等頂大特聘審查和獎勵不盡相同,宮鬥程度也不同,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感嘆貧賤教授百事哀,特聘加給也不是年年有,還要小心被後浪推倒。被問到加給多少,教授們都很低調。
台大國發所長劉靜怡未被推薦為特聘教授爭議才落幕,陽明交通大學段姓教授,則因校方認為她授課時數不足,不審她的特聘案告上法院。學校申訴評議委員會認為段師申訴有理,法院卻兩度駁回,段師感嘆高教險惡,頂大竟把研究人才當成教書匠。被形容為「皇貴妃」的特聘教授,為何選聘標準會有巨大分歧?
教育部參考台大「校學士學位」經驗,邀成大、清大等八所大學,下學期試辦跨領域學士學位。台大校學士修畢後可獲雙主修證書,申請人數愈來愈多,但三年來僅錄取92人。有學校看好科技公司也需要國際關係、政治經濟人才,跟進推跨領域學士學位,教團指出,這政策很吃學生條件,全台適合辦理校院不到20所。
「讀冊有數,性命愛顧。」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邱同學,用9年的時間完成學士學業。在學期間,他曾因學業壓力面臨心理崩潰,休學4次、停修10餘次,「停修和休學對於徘徊在退學邊緣的學生來說,是能繼續保持學生身分的生存機制」。
台大等頂大申請「停修/棄修」的人數逐年增加,校方開始思考如何在鼓勵學生探索與抑制不健康追求GPA間取得平衡?頂大教授提醒,停修並非船過水無痕,課程會被登記在成績單,申請國外研究所審查時可能會被問原因。也有教授表示,退學制度幾乎形同停擺,「成績」越來越缺乏鑑別度。
大學的「棄修/停修」制度能減低被退學機率,但也提高延畢可能。聯合報數位版調查發現,台大、成大等頂大每學期約有二至三成學生申請停修。另有研究指出,大二生停修率最高;推薦生與繁星生的棄修率則是所有入學管道中最低。 究竟,停修制對大學生和高教有哪些影響與衝擊?
為避免學生分分計較,台大、清大等大學將百分制改為等第制,卻讓學生更在意89分與90分的差異。有台大教師坦言每學期評分很痛苦,要花時間調來調去。陽明交大教授也說,曾有學生要退選,因為無法容忍有沒拿到A+的課程。面對學生要求調高分數,教授各有不同作法,有的人堅持「三不一沒有」,也有教授盡可能滿足學生請求。
去年軍公教調薪4%,公立大專校院學術研究加給也調高15%,教育部鼓勵私立大專校院跟進,補助學校調薪額度七成,老牌私校一年增加上千萬人事費。事隔一年,仍有約30校無法跟進,甚至有學校還調低薪水。不加薪背後有著結構性問題,但有學校指出,不調薪後續影響恐更大。
「我在大學時代可是全部拿A」,這句話現在幾乎沒意義了。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總和高達5成9,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6成4。高教成績通膨,影響學術聲譽,求職、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台大擬修改A+分數區間和人數比例,但若其他頂大沒調整,台大生申請研究所是否會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