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學分發結果,讓社群平台狄卡(dcard)大學新生版炸鍋。很多分科生都上了「超乎程度」的好學校,一名學測只上私立大學的準大生,看到跟他程度差不多的同學分科竟然可以上中字輩國立大學,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撐下去拚分科,甚至說:我恨自己出生在108;升學輔導專家分析,少子化影響,加上今年重考生相對較少,尤其是國英不能再考的情況下,不排除有許多考生選擇在繁星與申請階段就「提前上岸」,造成今年報考分科測驗人數變少,也出現了這種奇特現象。...
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兩任任期將在明年1月屆滿,學校啟動新任校長遴選。但第一次徵求截止時,罕見只有2名校內人士獲推薦,未過獲推薦者應有6人門檻,因此展開第二次徵選。目前最新進度是已有6位獲推薦者同意成為候選人,不過其中1人因是海外學者,是否符合須具一級主管經歷的條件,仍待確認。
面對有立委提案擬放寬每年50個實習限額,讓「繞道」國外念牙醫的波波們「插隊進職場」,牙醫系學子感嘆過去的努力被狠狠踐踏;也有現職牙醫憂心,台灣牙醫人力市場已經飽和,若要在4年內消化完所有排隊的國外學歷學生,等同台灣4至5年的招生量,政府若想要避免牙醫人力市場像日本一樣崩潰,很可能就會開始著手規畫國內牙醫系減招;若不減招,牙醫系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將十分惡劣。
現行牙醫師人口服務比已高達1:1400,早已遠遠先進國家的1:3000的理想比例,今年5月醫師法3讀,有立委在附帶決議中提案放寬實習名額來解決9大地區外國學歷「排隊等實習」的問題。不過,牙醫系教授表示,增加代訓「國外」學歷畢業生名額,將加重教學醫院醫師的負擔,不僅影響本土醫學生的受教權益,也會降低整體臨床實習品質,「後續湧升的實習醫師醫病糾紛事件,哪個單位應當負責?」
歐盟擴張後,大量台灣人到波蘭、西班牙等地就讀牙醫系,這一群海歸派「波波」、「西西」的人數,已超過台灣牙醫系學生名額。今年的醫師法修法,少數立委夾帶7項具爭議的附帶決議,打算引入大量國外學歷牙醫學系學生回台。醫界透露,去波蘭學醫的學生,很多都是醫師的孩子。據了解,這次某位提案立委本身就是「波媽」,女兒正在波蘭讀牙醫系。也有台大牙醫系教授質疑,提議增加實習名額解決排隊問題的立委是否有圖利代辦公司之嫌?
瑞士科學期刊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今年6月刊出一份研究報告,指高端疫苗總體保護力84%,無嚴重不良反應。此篇論文曾被媒體報導為「台灣之光」,但醫界一看就質疑內容有問題,作者事後也坦承保護力數據誤植。無獨有偶,MDPI旗下的醫學期刊Vaccines去年也刊登一篇錯誤引用新冠疫苗數據的文章,導致6名編輯辭職。
教育部今年開放三校創辦學士後醫學系,國立清華、中興、中山大學首度招收學士後醫學系學生,各均招收23名公費生。錄取的新生臥虎藏龍,有人放棄美國耶魯大學研究所入學許可、台積電聘書,還有想圓夢、陪伴家人而轉職的科技新貴,成為未來醫界的生力軍。
氣候變遷加劇,農漁民首當其衝,成功大學集專業人力、設備於一身,5年來組織一支環境變遷調適團隊,幫助台南濱海地區的農漁民,除了讓牡蠣住套房開心長大,也讓蘆筍喝涼水維持好身價。 成大發現七股、北門等濱海地區受氣候與環境變遷衝擊,2018年提出「台南濱海地區環境變遷調適計畫」...
一篇被引用2300多次的Nature論文,竟然涉嫌造假。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篇歷時六個月的調查報告,指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學家Sylvain Lesné發表的20多篇論文中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其中就包括2006年在Nature發表的這篇開創性論文。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表示,從這次阿茲海默論文和Elizabeth Holmes(一滴血驗所有疾病)事件,都顯示不少科學研究者,一樣臣服於權威,順從既有的知識,隨波逐流, 甚至重複沿襲,不批判不問證據。
學術圈對「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 IF)」高的期刊仍相當癡迷,因為關係到畢業、升等、工作等,反而容易造成過度美化,甚至偽造。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科學家們提出來,應該要讓「失敗」的研究也可以發表,避免其他科學家再多花時間精力嘗試別人走過的死路,然而期刊的接受度並不高。以阿茲海默 Aβ*56 此案為例,已經有幾個實驗室曾經嘗試進行該研究,且有把失敗的結果發表出來,但一直無法撼動原始研究的影響力;東京大學學者認為,如果「失敗」的研究也可以發表,自然就不容易有人為了擠進發表窄門而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