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分科測驗首度加考數學乙,部分文組生雖不用再靠學測數學A、B「一試定終生」,也重獲競爭力,但考試分發仍可採用學測數學,光新增一科數乙,考試分發數學參採組合將從六種增為十種,讓部分大學文組校系陷入「選擇障礙」。據掌握,台大法律系三月初曾召開院招生委員會,原定114學年考試分發數學科僅採數乙,但校內招生辦公室有「異」見,將送院務會議討論與表決,再將投票結果呈報教育部。
私校教師若感受到學校已搖搖欲墜,大多會選擇「跳船逃生」。一名從私立科大「逃」到國立專科的教授直言,學校雖然還沒倒,但年終獎金都沒了,很多同事都選擇離開,公校較無招生壓力,能被挖角過去更是夢寐以求;但有校長分析,兩個關鍵因素造成私校老師轉職困難。 從南部私立科大「逃命」到國立專科學校的Jack(化名)回顧一年前跳槽的經歷,他說,在原本的學校最後2年間都沒有領到年終獎金,感受學校經營岌岌可危、於是積極開始丟履歷,今年總算在新任職的學校又領到年終了...
全球高教排名是許多人申請學校時的選擇依據,也是國際認識台灣各大學的重要參考。但台灣第一學府台大2022年在各排名系統名次皆滑落,引發關注。去年台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的排名從113名跌至187名,創下最大跌幅紀錄;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系統,台大雖然仍是全台唯一入選前百大的學校,排名卻從2021年第68名,掉到2022年第77名。
不少私立大學面臨專任教師數嚴重流失,有學校3年下降六成七,111學年度較110學年度少了三、四成的都有。但為何國立勤益科大和國立台南護專111學年的專任教師數不減反增,相較上一年都增加了近一成?全台最多專任教師的台灣大學,111學年的專任師人數更增加33人,增幅達1.6%,是自然的人才流動?還是有特別原因造成「高教跳槽潮」?
國際物價、各國學費逐年調升,想要赴海外留學幾乎都要先準備好幾桶金。教育部日前預告要修正留學生就學貸款辦法,將碩士、博士留學貸款總額分別再上修20萬與40萬元,但教育部的公費留學生活費及本國學生就學貸款申貸資格基準,都已長達16年沒有調整,朝野立委都批評「不食人間煙火」,完全不符現實需求...
ChatGPT生成式AI掀起熱潮,大專校院憂心學生可能用於自傳、讀書計畫等文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將祭出「多資料參採」防弊,加強驗證學生甄選或申請入選的資料真實性,但去年四技二專甄選招生缺額卻達1.5萬個,私立技專校院在少子化海嘯下,招生「壓力山大」,有底氣設下多重招生門檻篩選學生嗎?
教育部推動多元升等,2022年8月修正「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納入教學升等,教師若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也能寫成專門著作或報告送審。但國內頂大少有專任教師以教學實務升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務長陳永昇分析,即使老師教學表現傑出,也會因同儕都採研究表現升等而有壓力,擔心走教學升等會被「貼標籤」。有台大教授認為,台灣高教缺乏「教學升等」的典範,或許是該制度難以落實的核心問題。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掀起熱潮,尤其在大數據及資料的蒐集功能讓不少人驚豔,但其便利性恐怕也會為校園帶來衝擊!日前有老師在課堂上試驗,讓學生分組使用ChatGPT討論議題並提出結論,試驗結果5組同學提出的結論幾乎如出一轍,讓這名老師非常驚訝。
教育部統計,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及陽明交通大共五間頂尖大學,從106到110年五年間,僅有八位專任教師以教學實務通過升等,其中台大和政大更是「掛零」。頂大教授說,許多大學評鑑的KPI會看學校所有老師的平均研究表現,無形中鼓勵研究升等,而非用較難以量化的教學表現來升等;有台大教授認為,大學老師一定要做研究,因為大學要創新,不能永遠只教已知的知識。研究失能,改教學升等是「制度墜落」,結果就是「長官認同」的人,才用得到。
學術界恩恩怨怨,常發生在期刊審查中,「單盲」審查可能引發「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且不一定是「正向」,科技部前次長、台大醫學院教授錢宗良曾有一篇研究的共同作者是該領域的國際級大師,投稿卻屢屢受挫。也有學者說,年輕時擔任科大講師曾投稿遭退,數年後他轉任其他大學的副教授,同篇論文再次投稿卻被刊登,命運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