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大專院校即將面臨找不到優秀新進大學教師的困境,理工學院尤其是重災區。化學是基礎科學,但化學領域近一年4間頂大博士班的本國籍新生人數僅約30人,不到10年前的三分之一。學者用「駭人聽聞」形容慘況,矛頭更指向護國神山台積電,且化學領域教授獲得的研究經費也普遍縮減,恐危及國家長遠發展。美國、歐洲等多國為搶救科技力,供博士班學生全額獎學金,等於念博班國家養,台灣有可能跟進嗎?
目前升大學有三大招生管道: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分發入學,教育部鼓勵國立大學招收弱勢生,台大校長陳文章喊出提升繁星推薦招生占比,從現今的10%提升至15%,他受訪指出,台大不只招收優秀的學生,也希望照顧各個城鎮和弱勢,希望「鄉鄉有台大」,給偏鄉孩子更多翻轉人生的機會。但近來有一數字曝光,揭穿階級流動殘酷真相。
今年3月中央研究院提出報告,直指低薪是國內高教人才斷層的一大主因,台灣初任大學助理教授年薪約台幣96萬,與日韓、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相差約2至4倍,引發人才外流擔憂。
台灣人總是認為進台積電工作就是進「產業界的台大」,曾任台積電研發處處長的台大兼任教授楊光磊卻說,曾有一名台大物理系博士畢業的台積電工程師找他懇談時,泣訴自己讀到博士卻被其他高中畢業的助理工程師恥笑。工作心情苦悶,但是離不開,這類案例層出不窮。 楊光磊說,孩子在護國神山工作的「虛名」蒙蔽了這一代的父母親,而中壯年的博士往製造業流動卻在職場受挫,也凸顯台灣博士教育的問題…
曾經擔任台積電研發處處長的台大兼任教授楊光磊,退休後投身教育,主因是他的一對兒女。他的女兒國中小讀得很痛苦,只被美術老師當人看;後來在美國升學脫胎換骨,相較在台積電頂尖學生臉上的黯淡無光,給他很大的震撼。他的兒子大學換四間、四個科系,他看到美國教育如何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令我瞠目結舌」。
台積電只用台清交成學生?國家實驗研究院調查國內產業界博士學歷,顯示國內「製造業」倚重「公立一般大學」畢業博士人才居多;台積研發6騎士楊光磊說,他過去自己部門表現最好的員工很多都不是「純頂大研究所+大學部」的畢業生。根據他的觀察,台積電碩博士的知識層次足夠,學校教的知識「綽綽有餘」,是面對產業的心態和思維模式有問題。台灣博士生數量變多後,導致環境變差,企業也從過去的人盡其才,變成人海戰術,現在的博士生再也沒有「高端價值」了。
教育部調整113學年「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策略」,國立大學側重培育高階人才,碩博士班資通訊相關科系外加名額,從現行20%提升為25%。據聯合報數位版了解,113學年頂大碩士班相較去年增加百個名額,其中台大碩班招生名額更突破4000個。學界憂心對私立大學碩班招生恐會造成新的災難。 但有教授指出,科技業期望有戰力的人力,學校則希望有耐得住研究孤寂的年輕人,政府、學校、業界三者期待都不一致,厲害的工程師可以一擋十,絕非靠人多。
好的指導教授能帶博士生上天堂,但學生對指導教授的抱怨近年也屢被討論,有研究生甚至認為被當成了廉價不當勞工?直說指導教授不算主管,學生不該被視為被雇用的員工。對教授而言,收博士生也是一個很大壓力的來源,因為要為他們的職涯負責?也因此有些教授不太想收博士生,不然就是要事先把責任說清楚,避免學生私下抱怨。...
博士生為何整體素質下滑?有台大教授分析,現在越來越多人念博士班只是想要一個「學歷保護傘」,到業界能有不錯的起薪,但教授都希望收鑽研學問的學生,而不是洗學歷的學生;教育部跟國科會最近雖然擬定博士生獎學金加碼辦法,仍是以優秀獎勵制,無法實質改變國內體質。學者建議,由教育部直接提供博士班學生薪資基本額,譬如每月給薪資2萬8000,其他再由指導教授依研究負擔或教學助理進行加給,加給應設訂上限,也要建立退場機制,寧缺勿爛,但這招有效嗎?
中興大學近年搶進醫學領域企圖心旺盛,繼去年成立學士後醫學系後,如今又想攻下中醫系。中興大學向教育部申請113學年度增設「學士後中醫學系」,培育頂尖的「中醫師科學家」人才,並協助台灣本土中草藥的種植、培育、改良與開發,不過教育部決議「緩議」,興大又向教育部申復。據了解,興大規畫全部收自費生,在365總額不變的情況下,其他大學開始擔心,又要「殺」誰的招生名額了?中醫師則憂心會擠壓到中部中醫市場。 對於目前的四校五系來說,每年招生名額就是365人,如果其他大學要新設中醫系或後中醫系,365的總額就勢必要從其他學校瓜分名額。或是比照陽明交大模式,採外加名額的方式...
目前國內中醫系每年招生總額365名,陽明交通大學中醫學系以外加名額通過申設中醫系後,中醫師和中醫生憂心未來薪水會降低。陽明交大校方保證,至少會確保每年畢業學生的10至20%(3至6人)的中醫師不會進到市場「搶食」,而是投身大學、醫院、政府或產業界;但中醫界人士認為,目前年輕中醫師待遇大約落在11至15萬元之間,之後隨個人造化不同,薪水差異性會越差越大,有些人甚至可以到20、30萬元,產業界和政府的薪水能否比開業更有誘因,除非當網紅接業配,或是賣保健食品。 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表示,中醫師的培育已經走到瓶頸,中醫系九成五畢業生全去開診所,到第一線的診所服務民眾。而且,365個招生名額從來沒有補滿過,每年估計有近100名是同時有中西醫執照卻沒有投入中醫的人,這次外加30個名額,並不影響總額。
目前國內每年培育的中醫生總量鎖在365人,過去一直沒有國立大學成立中醫系,就是卡在名額究竟是要外加?還是從各校「瓜分」?這是最大「痛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設自費中醫系,自113學年開始招生30名,採外加名額,私大擔心招生名額被瓜分,或是師資被挖角,中醫師恐過剩問題,也引發中醫界反彈,發動連署反對破壞總額開辦中醫系,甚至還爆出「為退休大老鋪路」的傳言,暗潮洶湧。 台灣中醫執業環境改革協會還指出,目前不到一周就連署約1200人,更多人瞭解狀況後,實際支持人數還會更多。且許多中生代中醫師因擔憂遭報復,不敢參與連署。網路社群也出現匿名中醫師要發起靜坐抗議...
進到大學教書要有成為「孤島」的心理準備?學術社群封閉,大學教師埋首研究,面對直到退休前的學術競爭壓力,都可能造成情緒問題。一名曾受憂鬱症所苦的大學教授表示,老師基本上就是一群沒出過社會的人,真的需要輔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總統大選正熱,教研團體如果有解決的草案和共識,正是行動的時機,大學教師們要團結,跟社會與執政者交涉,不然只能任人宰割。...
中研院研究員輕生事件,引發學術界譁然。有台大教授分析,學術界的研究、教學責任,應是造成教研人員壓力大的原因之一;一名曾罹患憂鬱症的大學教師說,他已經升等,也拿到免評,但對他而言,研究生的經費與未來,是他最大的壓力來源。最多時曾每月要花20幾萬養實驗室5、6個博士生,每天壓力大到睡不著,實驗也只能撿最便宜的做。
台灣家長非常介入子女的教育,只要大學考得好,通常都會希望孩子選醫學系,台大醫學院教授發現,每年都會有一、兩個學生想轉系,或念完給父母交代後再轉行;一名台大醫學生大四時創業成立醫材公司,他認為,就算是醫學系畢業,也不應該被制約成「只有臨床醫師這條路」。目前休學中的他說,念完醫學系是與家人的承諾,不過他也坦言,休學造成父子失和,他甚至一度封鎖父親的來電,後來父親因病過世,造成他終生遺憾。 「成績越好,是一種詛咒。」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表示,台大等頂尖大學的學生,從小一路背負他人期待。成績越好反而是一種詛咒,考大學如果分數考很高,就只能念醫學院、念電機系或念法律,大人會覺得不該浪費這些分數,如果沒有念醫很可惜。
進醫學院,是許多高中生或家長心中的第一志願。毒理學權威、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直言,如果要賺大錢、當富翁,就不要選擇當醫師,他從小願望是當老師,雖然考上理想高中沒法就讀師專,但當上教授也算是圓了夢想。 他提到,台灣學歷通膨,很多碩博士生不知為何而念,研究動力和找研究方向的能力與十多年前大相逕庭,博士生少,新進助理教授找不到博士生或博士後,只能「自救」,把自己當博士生和博士後在「操」。博士生一畢業,指導教授更是「如喪考妣」。
少子化下許多私立大專校院改採「減弱扶強」,將近年招生不盡理想的弱勢科系減招,名額挪移至招牌強勢科系。本報掌握,一私立大學熱門科系本學年招生名額暴增180人,專任教師數卻未跟上,形同專任人力需負擔更多學生;更有私校設有「潛規則」新進教師均從「可割可棄」的專案起聘,三年熬出頭,才有機會「上岸」成為正式專任職,話雖如此,如果不是高層人馬,還是很難「扶正」。教育部為此設立「上限令」,有用嗎?
台灣少子化導致流浪博士悲歌,但放眼全球高教也都難以倖免。澳洲高教從業人員中,高達6成多是臨時工,以定期合約形式受聘時間超過20年的超過5%。在台灣,不少中生代教授,當初也是邊讀博士班邊兼課,有人在4校兼課一周上20多個學分,最北至淡水,最南到屏東,因耗去太多體力和時間,最後博班讀了9年才畢業,造成的後果是,專任的機會早在他具備資格之前,已被占滿,他的博班同學,已經快要50歲,至今仍然在四處兼課。
根據調查,如果將「兼任」和「博士後」兩者的人數加起來,定義為在高教圈中的流浪狀態,第一名是藝術學門。藝術領域資深教授揭露,音樂系兼任教師特別多,其中「水很深」、很多「不能說的秘密」。至於人文博士謀職不易,變成在校博士生跟畢業後博士「搶」或「卡」課,聘任過程也衍生不少弊端。目前人文學門博士後名額仍有限,受影響最深的人文學門兼任老師們,有課可教者已比排不到課者幸運。 台灣大學教師薪水太低,學費又不能漲。音樂系學生出國讀書要花很多錢,回台當助理教授薪水卻太低,有人去歐美國家讀博士花了將近千萬元,回台到國立大學當助理教授,月薪只有6萬多元,加上大學端不能漲學費,聘一個專任教師一年約花100萬元,聘一個兼任老師只需付鐘點費,可能20、30萬元...
台灣高教臨時工現象嚴重,不少兼任教師為多賺些薪水、多幾門課的鐘點費而「走跳」數間大學。根據研究,大學兼任教師比率最多的前三名博士畢業學門為藝術、人文和社會及行為科學。資深學者說,台灣高教「偏食」嚴重,人社藝術領域被視為「邊角料」,不增加專任員額,只好以非典型勞動解決教學需求,又用荒謬的KPI阻斷新血引入,流浪博士和流浪教師滿是。 各校徵求老師的資格門檻極高,但「剛畢業的新科博士,怎麼可能有兩三篇核心期刊或者主持過科技部案?」也有大學教授鼓勵年輕博士,大環境雖悲觀,但學術能力養成是自己能做的。...
不少博士生、博士後轉為「助理教授」時,會「卡關」很久。新進助理教授初來乍到,對很多事不熟悉,資深老師大多很忙,無暇主動關懷新進老師教學與研究近況;有大學校長建議採用歐洲模式,將新進助理教授加入資深教授團隊,帶領加入研究群組,將會是終南捷徑。不過台大多年前曾做過類似計畫,後來有人抗議變成「結幫結黨」平台而終止;也有資深教授認為,在博後的階段應該要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大學教授是一條很辛苦的路,除非真有興趣,否則大多以失敗收場。
大學教職搶破頭,資深學者觀察,現在的博士班學生或博士畢業生,缺乏全面性獨立思考及管理訓練,很多人從博士生或博士後轉為「助理教授」會「卡」很久,心態上難調適。更殘酷的是,從博士後到助理教授,薪水沒有增加很多,若是美國的博士後回台擔任新進助理教授,薪資甚至直接減半,但需負擔的責任和工作反而更多;學者建議,如果在博後階段只是默默工作,數年博後無人問,想要順利闖關是很難的。新進助理教授要有危機感,任教上有「四字箴言」不可不知。
「電競就是打電動!」如果你還這麼認為就落伍了,2021年全運會首度將電子競技納入比賽項目,疫情過後,電子競技全球市場規模持續成長,根據荷蘭數據分析公司Newzoo數據報告,預估全球電競市場的總收入2025年將會達到18.6億美元。 國內已有科技大學培養電競相關產業人才,從選手、研發、賽評、評審、領隊、戰隊管理等,搶一條龍商機,表現好的選手有機會加入「統神」張嘉航的職業戰隊,也有人當直播主。不過,也有學校發現電競選手壽命不長,鼓勵走電競程式設計,或當軟體測試工程師,就業3年學生年薪70萬元,收入不錯。
有頂大教師花了14年升等教授,她自嘲「在量化KPI為王的學校,算是廢物了」。不過她表示,「升等完全是個人榮耀」,而且需要很多算計,這幾年的年輕學者都很聰明,為求升等,從合著或是挑邊緣的掠奪性期刊來確保產量;一名資深教授表示,年輕學者對於在學校裡不升等的副教授或教授不滿,是因為他們「躺著幹」。但是,躺著幹的不會只是副教授,也包括教授。 不過也有教授認為,重點是有沒有好好教書或好好做研究,升不升等,完全是個人榮耀。「一直到副教授退休,也沒什麼不好。」因為每個人貢獻社會的方式本來就不一樣。
台灣的大學的助理教授需要在期限內升等,年輕學者形容,升副教授之前,如同開啟「地獄模式」,嚴重過勞。升副教授後,就沒有升等年限限制,照理說,就等於教職有保障,有些人選擇當「萬年副教授」;有資深教授透露,多年前有些大學會訂有「要求副教授也必須在幾年內升等為教授」的「君子約定」,只是這種情形應該已經「絕跡」。 管中閔說,美國也有很多人是長聘副教授,但終其一生都沒升上教授。台灣其實也沒有真正的長聘制度...
台大2022年博士班畢業人數422人,創17年來新低,但全校「博士後研究」人次多達862人,卻創下歷史新高。 學者分析,可能因為博士生不足,教授只好多招收博士後研究來進行相關研究。當博士生人力充足時,每個實驗室不一定會開放博士後的名額,畢竟博士後人力的薪資會占掉研究經費的一大部分。然而,這些博士後的職場出路也是另外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 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說,電機資訊領域的博士級人力,不論是產業或是學術界都極為缺乏,因此大多是直接就業,應非博士後人力數量增加的來源。部分留在學校從事「博士後研究」者,可能是想爭取較頂尖的學研機構任職。
台灣大學和清華大學2022年的博士班畢業人數皆創新低,降幅最多的集中生命科學院和電機資訊學院。台大教授憂心,沒有博士生意味著教授的研究品質和產學研發將受到限制。 很多在美國的博士研究者不願回台任教,主要原因除薪資低落外,就是博士生招募不易,難以建立堅強的研發團隊。相較於香港的大學,除約3至4倍於台灣的優渥薪資外,更有來自中國大陸源源不絕的博士生,惡性循環之下,以後台灣恐怕連要培養博士生的教師都嚴重缺乏,衍生另一個國安問題。
台大2022年共新聘99名專任教師,創16年新高;62人退休,創5年新高。成功大學2022年新進專任教師人數71名,也略高於往年。學者分析,大學教授適逢退休潮,因此密集補人。另有一說是國際地緣政治現象,香港及中國大陸對專業人才的誘因下降,使台灣相對有吸引力。不過,多數教授仍坦言,念博士的學生銳減,加上薪資等考量,願意回國的更少,所以新聘一樣不容易;「即便是能夠聘到教師,但是整體素質與競爭力也有所下降,畢竟以前是萬中選一,現在是千中選一。」...
少子化衝擊下,老師的工作權極度不穩定,私校可能說倒就倒。一名從退場大學離開的大學教授提醒,一旦察覺董事會引進一些「奇怪」的人,或開始欠薪、減招、解聘老師,就要開始另謀出路。「教師個人品牌導師」黃仕親建議,中年教授可考慮透過線上課程把知識變現,不過現在線上課程競爭激烈,教育事業要想成功移轉到線上,得先做好這件事。
少子化海嘯衝擊校園,中州科大、台灣首府大學、東方設計大學已經自主申請退場,退場大學教授可以選擇學界、業界或是轉行三條軌道,但三道軌道都可能出現困境,台灣教授近10萬元的薪水比一般平均薪資高,一旦離職,不易找到同等職位,且牽涉不同的專業際遇、人情及心理素質,中年失業必然焦慮;不過,有一名即將退場大學的一級主管,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在學校宣布停招後,被不少學校主動挖角,他分享成功秘訣是要持續累積「被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