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路上有人爆料到大學求職遭年齡歧視的經驗。平均而言,一般大學教師「出道」大約31、32歲,多數教授透露,如果超過50歲還是助理教授,應該沒人想聘用。但台灣理工科系博士畢業時通常30歲,人文社會科的博士多半已35歲,隨著大學教職職缺持續遞減,連「西進」的機會都在降低,大陸高校近10年的年齡歧視嚴重且明目張膽,「對修業年限較長的台灣博士很不利」。
近期有人在網路論壇匿名爆料「被清華大學副校長年齡歧視的求職經驗」,清大校方嚴正駁斥為不實指控,考慮提告。然而,許多教授坦言「年齡歧視」是「潛規則」,台大等大學教師說,大學教授年齡分布老化,系所不想變成形象不好的「老人系」。一名從某科大欲跳槽到國立大學的教授,投履歷總是石沉大海,後來才知道校方不想聘「一尊神」進來。但也有例外,老教授在這種情況下,年紀根本不會是不利條件。
近2年國科會生科處由醫師身分申請的專題研究計畫中,僅2.5%計畫主持人是中醫師,其他都是西醫師。學界質疑,中醫培養的科學家足夠未來發展的需求嗎?此外,繼清冠一號後台灣中醫的新藥開發,也是非常重要的產業,必須借重醫院體系來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台灣中醫藥產業發展長期缺少「基礎建設」,尤其台灣中藥廠資金規模太小,完全沒有研發能力。
陽明交通大學和中興大學正向教育部申設中醫學系/學士後中醫學系,教育部預計7月底前審查完畢,外傳可能在中醫系365個招生總額外增加名額,消息一出引起中醫界撻伐。有中醫師表示,台中的中醫診所開得比便利商店還多,不該破壞總額管制,更批為了培育中醫科學家而成立國立中醫系,跟「為了喝一杯牛奶,養一頭牛」一樣荒謬,未來難道要出現「中醫外送師」、「中醫刺青師」?
大專校院近日陸續公告112學年轉學考簡章,部分老牌私立大學學士班轉學考名額破千,相當於一所小規模學校一年的正規招生名額。大缺額時代下學生向上流動機會大增,還有學校祭出高額獎學金,鼓勵在學生推薦外校同儕來考轉學考,部分私立大學就學穩定率跌到剩八成,陷入招生困難,不過也有學校悟出未來辦學趨勢,「少子化還撐著大店面,豈不是自找麻煩?」
少子化競爭下,「中字輩」大學也在學術論文戰局打得火熱;有學校衝論文發表數,也有學校認為學術界更看重的是論文的品質。另外學士後醫學系更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好招生,醫師論文量很大,有助於提升學校的學術成果和各項排名指標。中山、中興設立公費後醫系後,中正躍躍欲試,中央則決定「按兵不動」,各有盤算。
國立「中字輩」大學競爭激烈,各校教師在學術論文發表上勢均力敵,不過近年其中一間大學卻有爆發型成長,甚至默默「超車」,2022年該校教師在Scopus資料庫收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達2049篇,翻轉為「4中之首」,成長幅度62.5%,超越台大的21.1%;校務決策者透露,學術能量爆發的關鍵是「一要二不」,要激發師生榮譽感,但不炒短線、不把手段當目的。
博士平均程度逐年下降?有國立大學要求博士班畢業門檻需在Scopus資料庫收錄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如不符合將減列招生員額,校方表示這已是「最低要求」。其他大學校長則說,如果博士班招生情況良好,沒有大學會願意砍博班名額,要求博士生的品質是一種「自我課責」。但也有教授認為,若博士班品質不佳,那就不必招太多博士生。 國內多數研究所都對博士生畢業前的論文發表設有門檻,例如要在Scopus資料庫、或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TSSCI(Taiwan Social Sciences Core Index,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等資料庫收錄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甚至要求至少一篇以全英文發表。不過也有博士班門檻寬鬆,不用發表期刊論文,也不須出席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只要通過英文鑑定考試即可。
博士班修成正果的人數一直「黑數」,去年2月從台大土木系博士班畢業的陳姓博士畢業生,他遭遇兩次指導教授「跳槽」,蹲了13年才拿到博士學位,且是在被台大退學前的四個小時才拿到畢業證書。陳姓博士畢業生笑說「很刺激」。 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表示,近年國內攻讀博士人數越來越少,但博士修業年限反而加長,尤其是理工科,指導教授的研究室欠缺博士研究人力協助,也會影響教授「放行」博士生畢業的時間,惡性循環下影響台灣整體的研究能力。
大學教師基於各種原因中止與研究生的指導關係,常導致研究生成為「孤兒碩士」、「孤兒博士」,有些博士生研究做了一半,很難重新來。一名曾至加拿大任教的台大前教授說,學生轉換指導教授「不容易有好結果」,他離開台大時,指導的博士生最後休學;一名台大行政主管也表示,絕大多數老師都會有負責任的安排,系所主管也會出面協助轉介,就怕學生本人不願接受安排。也有頂大系所靠著不成文慣例,就算有教授離職,其指導的學生也很少出狀況。
國內各大學常有研究生面臨論文指導教授以不同理由中止指導關係,被迫成了「孤兒碩士」、「孤兒博士」。有些人因研究領域太專精、或研究成果歸屬問題喬不定,很難找到其他教授接手指導,學業無以為繼,甚至延畢。就有台大博士生因指導教授跳槽離職,研究中斷,身心受創而休學。不過,也有台大教授因不滿遭指導學生在網路上批評,主動要求中止指導,兩造進入校內協調程序。
國人生病會想看中醫的不到三成,原因很多。在中部診所執業的一名「七年級」中醫診所院長坦承,中醫沒有固定且標準答案,新手菜鳥醫師進入臨床後遇到問題往往只能「亂槍打鳥」,靠「機緣」邊治療邊摸索出自身診斷方式,導致中醫師素質參差不齊,該名診所院長也質疑,大學中醫系淪為「國考總複習班」。不過有中醫系學生認為,大學是教導學生在學會基礎的中西醫知識後可做更多延伸,並不是專門製造「診所醫生」的工廠。
「和春培養出的銲接人才,外面搶著要!」和春技術學院(和春)執行長羅世雄在公開場合如此說著。在私校退場機制運作之下,多間私立大專校院面臨停招、停辦,和春便是其中之一。羅世雄日前北上立院舉行記者會,批評教育部處理私校退場只知清算,全然不顧技術人才培養。前述話語的背後,藏著「技職教育失靈」的弦外音,台灣傳統產業長期面臨缺工問題,當技職體系失去應有的培養人才功能,台灣傳產是否將吞下這顆苦果?
國立大學要申設中醫系,中醫師公會表示支持,有風聲傳出,國立中醫系的催生疑似是有中醫界大老想要爭權爭名,幫自己人找退休出路,放寬365招生總額的限制恐壓榨年輕中醫師生計。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與學士後中醫系,日前在校內針對全年級調查,近九成七受訪學生反對增加中醫學生總量。不過大學端反擊,大陸、越南、南韓都有政府支持的傳統醫藥大學,7年前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就已拜託陽明大學申設中醫系。
目前全台有四間私立大學有中醫學系或學士後中醫系,為培育中醫高階人才,有兩間國立大學申請113學年新設中醫系,預計7月底教育部完成審查,但招生總額365人這個「天條」如何打破?據掌握,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可能以「外加名額」的方式「放行」,讓四度闖關的陽明交大通過申設中醫系,只是中醫師人數已飽和,此門一開,恐將迎來兩大「痛點」。
教育部設有大專教師人才網,供各校刊登徵才訊息,但北部一所國立大學日前於網站刊登欲爭聘一名專任教授,學歷及資格開出四項條件,其中一項盼應徵者可於未來五年內發表至少25篇SCI、SSCI、AHCI等期刊論文,引發學界議論。教育團體認為,該條件甚為嚴苛,愛因斯坦在世可能也辦不到,內定傳聞甚囂塵上...
是什麼好物,吸引民眾特別換證入校採購?許多大專校園都有連鎖超商進駐,讓早年的合作社難以競爭,幾乎銷聲匿跡,但南部這所大學的員生消費合作社,不但活得好好的,賣的商品多達500多種,學生產製的「黑白雙將」,更是明星商品,去年疫情後營業額衝上2300多萬元,短短5年就能轉虧為盈,絕對不是偶然,學校老師說,為了打開合作社和學校產品知名度,他們每周六清晨拿明星商品去風景區路邊擺攤,長達半年。
不少人寧願養毛小孩也不生小孩,毛小孩數量已大大超越小小孩,農委會預估2040年全台將有1200萬隻毛小孩,相關產值超過5、600億元,一家科大嗅出寵物商機,動物保健學程去年再增1班,今年夜班增為2班,都大爆滿,學生將來可當獸醫助理、寵物行為訓練師、寵物鮮食師、美容師、溝通師、動物中心的照護員、寵物禮儀師等,目前開辦寵物相關科系的學校並不多,因此人才搶手,擁有證照更是吃香。
少子化風暴來襲,111學年度有19所公私立大學註冊率,不到6成「淹水線」,5年後大專新生人數將再減少3.5萬人,恐有40所私立大學面臨退場。一位大學校長感嘆,少子化浪潮實在太嚴重,紅海裡競爭太激烈,就必須去找藍海,近年有學校師資外送,飄洋過海到外島招生開課;有學校嗅到毛小孩600億商機增班招生;也有學校重整員生消費合作社,自產「黑白雙將」等商品,營業額衝上2300萬;今天起推出的系列文章,一起來看看他們是如何找到藍海不被滅頂。
大學教師所得朝兩極化發展,有人血汗低薪,也有人年收入達400多萬元,但卻是用「過勞」換來。有台大社會系教授在課堂上要同學猜一猜台灣助理教授起薪,六成以上的學生竟都低估,僅猜五、六萬元。有大學教授認為,這代表學生也普遍認為教授是低薪勞動,所以想要攻讀博士的人愈來愈少了。幾年頂大電資領域博士生數量雪崩式下降,有教授指出,政府再不重視,「將來可能沒有人來教我們的下一代了」。
台大某個理工領域系所,去年初至今已有三名教師「跳槽」,其中一人是拿到國科會愛因斯坦計畫的優秀學者,仍為了三倍薪資「跳」到台積電。他對台灣學術界未來感到悲觀,博士生的質跟量都不太夠,很難做比較有挑戰性的東西;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劉建男感嘆,他帶的碩士生一畢業起薪加獎金就比他的薪水高,博士生一畢業月薪就超過他。有大學教授甚至說,教育部「全國不分區域不分科系教授均一價」,比大陸還「中央集權」。
台灣高教人才大失血,薪資待遇跟業界、國外比「雙輸」,連在地性較強的法律學者也不堪台灣教授低薪及高房價壓力決定出走。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臧正運將跳槽澳洲任教。大學教師感嘆,薪資本俸30年來仍困在公務體系框架,做了一輩子,教授的薪水只比副教授多2萬元,比助理教授多3萬元,教研熱情遲早被現實消磨殆盡。大學招不到好人才當教授「會動搖國本」。國科會人社中心最近調查更指出,大學助理教授時薪不到300元。
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不僅是以良率聞名,關鍵在於有足夠的人才;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人才,但台灣大專院校長期面臨不合理的學雜費調整制度,最讓學界憂心的是人才培育不力,設備投資、人才延攬、國際合作、教育創新等方面都落後國際,不少教授選擇出走企業、海外,頂大校長直言,沒有人才已是嚴重的「國安問題」。 台灣教授薪資跟美國相比至少差3至4倍,跟香港差距更大,雖然台灣環境生活成本相對低,但整體而言仍不利教授發展,加上前幾年年金改革,把教授的退休金大砍三到四成,「薪資停滯、退休金又差」...
萬物齊漲的年代,物價指數、台灣基本工資、健保費都在漲,大學學雜費卻「凍漲」近20年,教育部最新公告112學年度大專院校學雜費漲幅上限0.53%,以前年公立大學平均一年學雜費約5萬8728元計算,每名學生等於多繳311元,若有6000名學生,學校只增加186萬元收入,不想背負漲價罵名,多數學校選擇打退堂鼓,學雜費連年凍漲,家長以為省荷包,但學者指出,背後付出的代價恐更多。
為打破科學界長期被影響期刊的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IF)綁架,知名非營利開放取用(Open Access)期刊 「數位生命科學」(eLife)今年1月起從「先審查後刊登」改為「先刊登再審查」,投稿只要經過編輯接受,不論同儕審查結果是好是壞一律刊登,同時公開審查意見,招致學界論戰,有人認為可能「劣幣驅逐良幣」,且刊登數量變多必定會稀釋IF;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則建議多加一道機制,讓作者自己也要負責。
美國過去幾年資工的熱門程度已超越電機,但台灣在護國神山台積電加持下,半導體業依然火熱。包括台清交成的頂大電機和資工仍是含金量爆表的大系,該選電機還是資工? 電機系教授說,「軟轉硬隔層山,硬轉軟隔層紗」;資工系教授建議,對就讀電機或資工都可以的考生,較傾向將電機填在前面;二階甄試包括筆試、面試等,教授提醒有的「必考題」要先準備,面試過程中,學生最常發生的「失誤」竟是「太緊張」,要設法克服。
頂尖學生競相角逐醫學、牙醫系,二階甄選形同「學霸爭奪戰」。第一階段出爐後,許多學生會由學校或補習班安排模擬面試,或到畫室加強術科。醫牙相關科系教授透露,面試時未必要答的「政治正確」,而是另有關鍵。...
大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開跑,學生高中三年累積的學習歷程檔案,占二階成績占比20%(醫牙學系10%),將是致勝關鍵,更可能是面試時問題的來源,今年冒出聊天機器人ChatGPT衍生抄襲或代筆的風波,有教授直言今年各大學勢必會問得更細、更深,如何把握學檔最後修改上傳機會?如何攻進頂大醫牙系?頂大熱門科系資通訊,奪榜關鍵有這些?今天起本報數位版將推出二階甄選教戰系列文章,陪伴考生和家長,對準理想大學科系勇往前行。
台大醫學院去年開第一槍,正面表列600餘本有爭議性的期刊黑名單,近日又祭出第二彈「加強實質審查期刊」,更詳細地列出疑似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和巨量期刊(Mega journal)清單,教師以這些期刊的投稿論文申請聘任、升等,須提供同儕審查完整紀錄,更「出重手」取消論文刊登費補助;馬偕醫學院也明定投稿掠奪性期刊不能當升等的主論文,獎勵金也會被打折,學術界認為「台大先出手,相信各大學應該很快就會跟上」。 有醫學系教授表示,這類掠奪性期刊或巨量期刊的出版商很「聰明」,審查過程雖徒具形式,但都有完整紀錄。雖說台大表示並沒有拒絕以這類期刊的論文來申請升等,但實際上就是多一項刷掉申請人的工具…
為何把持學術出版大權的期刊出版商可以予取予求?大學教授的KPI跟期刊投稿綁在一起有何背後內幕?期刊出版社與知名全球大學評比機構相互結合,大學為了排名,只能拚命用國際出版、期刊論文發表數量來評鑑教授,但實情是,很多大學連資料庫都買不起,高額的論文刊登費更讓拚升等的年輕教授,以及未能取得研究計畫補助但又有論文發表壓力的中老年教授壓力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