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副刊

江舟航將文學與甜點結合、蒐羅在地食材故事,編寫了數本地方誌。圖/江舟航提供

將文學與甜點結合 9歲時的誤打誤撞成就魔幻食刻

出身高雄六龜的我,兒時對蛋糕的印象,是父親從鎮上唯一的糕餅店買來的巧克力水果蛋糕。巧克力口味的戚風蛋糕體,內層抹上厚厚的巧克力鮮奶油,再鋪滿由罐頭水蜜桃、櫻桃果碎及草莓果醬組成的綜合水果內餡,外層淋上一層苦甜甘納許醬,從外觀到風味完全符合小朋友的愛好。一刀切下,層次分明的切面,猶如荖濃溪沖刷而成的十八羅漢山陡峭立面,堆疊著兒時對未來的純真想望,常令我流連忘返。

波羅市場多年前就推動減塑,蔬果裸賣,備好(不只一個)購物袋是必要的。圖/飛力教練提供

菜市場的慢旅行/游惠玲 |倫敦波羅市場:與你的身心靈交易交流

「請吃吃看。」才踏進市場,我就被松露香氣迷惑,回過神,人已經乖乖打開嘴巴。松露粉磨得極細,天生煽動人心的幽香溢滿口腔鼻間,腦門也失守,理智瞬間斷線。 【精彩語錄】:每一次的交談,是對食材的理解,對地理風土的認識,對人情心意的交換……

葉怡蘭,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圖/葉怡蘭提供

品茶也品四季滋味 人生沉浸的茶香日常

日前,因參與活動緣故,填寫資料時,需得提出一本個人代表著作——呃,只能一本嗎?舉頭望向書架,二十多年來陸續出版的18本書一連排看了一輪…… 深感這抉擇委實太難,本本都是心血結晶,怎麼挑得出來? 不想猶豫困頓太久,當下,我信手填上的是《紅茶經》,箇中緣由一時間說不上來,事後琢磨,投注其中的研究心力、橫跨歲月以至四方僕僕行腳或是其一,但追根究底,茶在我的生涯中生活裡所占的位置、重要性與意義也是原因吧!

蛋商的自嘲。圖/蘇凌提供

菜市場的慢旅行/蘇凌|攤商的即興字帖

一塊「小心尖優」的牌子隨風晃蕩,看著就令人緊張──到底要小心什麼?問了隔壁攤,才知那是要人留意「剪綹仔(tsián-liú-á)」,扒手之意。有些牌子,便是如此使人一時半刻不得其解,比如牆上兩塊掛在一起的「童嬤豆」和「4加」,看在它是個水果攤的份上,你不必想太久。以此推斷,旁邊那張「無客兄」,你也會知道是「沒有磕傷」,而不是任何一場婚外情。 【精彩語錄】:手寫牌是老闆人格與心情的具體化展現……

外貌可愛的苦茄是阿美族常食用的野菜。圖/毛奇提供

菜市場的慢旅行/毛奇|上菜市場買野菜

在不上班寫書的日子裡,我很在意去菜市場這件事,跟去咖啡館寫稿一樣在意。在家工作,意味著沒有固定的同事,最多的時間是面對自己,因此早晨的買菜時光,在熟稔的咖啡館交換隻字片語,買賣付帳的簡單問候交涉,是一天之中可以跟人談話的少數時候。 【精彩語錄】:因此購買野菜實在是沒辦法說是一個為了方便的選擇,但我卻喜歡這種規格之外散發出來的氣氛……

攤商的手寫板,透露許多在地訊息。圖/林楷倫提供

菜市場的慢旅行/林楷倫|日常路過

小時候走入菜市場,為了跟阿公要五十元的早餐錢,走過我家魚攤的小水窪,走過炸物攤的油滑路面,也踩過菜攤的幾葉高麗菜。 【精彩語錄】:人的味蕾是習慣,習慣在哪裡買,習慣吃哪樣的肉,甚至只是習慣與那幾個人聊聊天……

中部食麻薏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圖/劉克襄提供

菜市場的慢旅行/劉克襄|七月麻薏

逛菜市場不只是採買食材,更是對日常的細緻凝視——用指尖觸摸漁獲的新鮮度,讓鼻尖捕捉蔬果的清香,仔細端詳果實的光澤與飽滿,走在攤販之間,便能感受到季節的遞進與變化。聯副特邀五位作者,記錄他們在市場攤位間穿梭的故事,邀請你一起加入這趟溫柔而深刻的生活慢旅行。 【精彩語錄】:真正的麻薏湯,是不遷就太白粉的。除了配料,還加上切成細丁的秋葵,藉其黏稠性,讓麻薏煮好時,更能產生勾芡的口感。這種煮法,最為道地……

作家陳列說自己人生幾乎沒做什麼特別安排,總是一次次被命運轉彎,帶往意外的地方。記者蘇健忠/攝影

昨日之書/遭遇白恐、從政到文學轉折 陳列寫心中正義

站在台北街頭,作家陳列隨著採訪團隊建議或遠眺或做沉思貌,笑說「都聽你們安排」,完全隨和老好人樣。一句話讓我想到他正如此描述自己人生:幾乎沒做什麼特別安排,總是一次次被命運轉彎,帶往意外的地方。像34歲寫下獄中思索頓從素人變文學才子,像40歲去花蓮隱居卻捲入從政10年。 日子隨著偶然躊躇前進,不知不覺就來到閃著夕陽金光的歲數。在台北家居附近的咖啡館,陳列自我調侃總碰到什麼就「好啊」、以致在文學與政治兩條路都一事無成,臉上卻很釋然。那或許來自如他在《地上歲月》所說,人存在的價值在於心中永遠保有一個道德地帶;或許來自他已明白怎麼做才終於能「心靈平靜」,儘管他還在路上。

由李大維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路透 限時免費

興揚專案「迷航之旅」 李大維駐美時期難忘的痛苦經歷

編按:6月24日本報刊出李大維所著《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的首篇書摘,25日續刊書摘第二篇,內容包括回顧1968年台加關係上,加拿大曾經考慮過一中一台的歷史公案,反思不能單以今日的視角去評斷過去的決策;另外還有2006年5月李大維任職駐美代表時,總統陳水扁前往哥斯大黎加參加總統就職時的的興揚專案,成了他駐美的一段艱辛經歷。

李大維駐美時期於華府國家新聞俱樂部演講。圖/張宗智提供 限時免費

李大維回憶錄曖曖含光 期將「漫勞車馬駐江干」

編按:由李大維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本報特於6月24日、25日刊出推薦序,分別由前總統蔡英文撰寫,以及歷任聯合報駐華府特派記者的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世界日報紐約社社長張宗智,和曾駐紐約特派記者副總編輯郭崇倫執筆,從不同台美時局下回顧李大維的外交官生涯。

前總統蔡英文(右)認為李大維(左)的外交官生涯堪稱典範。美聯社 限時免費

蔡英文看李大維的外交官生涯:獨到見解常為我指引方向

編按:由李大維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本報特於6月24日、25日刊出推薦序,分別由前總統蔡英文撰寫,以及歷任聯合報駐華府特派記者的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世界日報紐約社社長張宗智,和曾駐紐約特派記者副總編輯郭崇倫執筆,從不同台美時局下回顧李大維的外交官生涯。

由李大維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書中回顧外交生涯中的點點滴滴。路透 限時免費

你要跟總統當選人說No嗎? 讓李大維出任外長的關鍵一問

編按:由李大維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本報特於6月24日、25日刊出書摘;24日刊出部分包括他被徵詢擔任外交部長的心路歷程、與川普通話內幕、以及親身參與台美特殊管道對話的歷來祕辛。 來自台北的電話 轉動外交生涯的命運之輪 2016年3月分,鈴聲響起,是一通來自台北的電話。 通話中,我得知蔡英文總統當選人有意和我面談。第一時間便想到,欲談之事應與外交部長一職有關,但對我來說這一切還是相當意外,因為在人生規劃中,能走到政務次長,駐美、歐、加、澳四大國代表,在外交部歷史上也是空前,已相當滿足了,其他更有企圖心的事從來不在考量之中。我深知外交部長之位可遇不可求,因為牽涉到太多考量和因素。坐得上去,是命運;坐不上去,也是尋常。

華府是李大維(前排左)外交工作生涯的起點,也是他和池琳(前排右)相識、結婚的所在地,一雙兒女也在此出生。後排左起為女兒、孫子、兒子、兒媳婦。圖/李大維提供 限時免費

一碗大滷麵、一台漏水車 李大維的「和光同塵」外交魂

編按:由李大維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本報特於6月24日、25日刊出推薦序,分別由前總統蔡英文撰寫,以及歷任聯合報駐華府特派記者的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世界日報紐約社社長張宗智,和曾駐紐約特派記者副總編輯郭崇倫執筆,從不同台美時局下回顧李大維的外交官生涯。

由李大維(左)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圖為李大維擔任外交部長期間,與巴拉圭外長合影。路透 限時免費

在政治漩渦生存的外交官 李大維回憶錄的說與不說

編按:由李大維所著的《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即將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本報特於6月24日、25日刊出推薦序,分別由前總統蔡英文撰寫,以及歷任聯合報駐華府特派記者的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世界日報紐約社社長張宗智,和曾駐紐約特派記者副總編輯郭崇倫執筆,從不同台美時局下回顧李大維的外交官生涯。

陳嗣雪的工作台就是一個小方桌、一盞燈。圖/蔡文怡提供

他鄉故鄉/針針似亂卻縱橫交錯 陳嗣雪亂世中繡出希望

亂針繡,遠看是畫,近看橫七豎八,針針似亂,卻能表達斜風吹髮之力、鳥獸羽毛之細、鐵網森森之厲、白鬚冉冉之光。每一針雖曰「亂」,其實針針有理,只是難以言傳。 陳之佛曾說:「真正的藝術家是能夠用藝術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人」,他知道女兒陳嗣雪以針線縱橫交錯實踐嗎?她有一幅(1988),像陳之佛的(1959)一樣是四連屏,起心動念仍是因為「爸爸喜歡麻雀」。

蔡宏通(右)、陳嗣雪夫婦治家勤儉,這幅亂針繡作品,以自家大門當作攝影背板。圖/蔡文怡提供

我問我聞/從「蔡媽媽」做回陳嗣雪 在尋常中的不尋常

台灣亂針繡始祖陳嗣雪,今年冥誕一百零一歲。這是我的《他鄉.故鄉》系列第一位女傳主,不同於其他傳主,她開啟自己志業是在柴米油鹽、照顧孩子之餘,才能做自己所愛。

「和平的障礙」是陳嗣雪在台第一幅作品,充滿時代感。圖/蔡文怡提供

他鄉故鄉/繡花針悼父淚 陳嗣雪成台灣「亂針繡」始祖

兩岸隔絕時,大陸藝術家陳之佛去世,他流徙在台的女兒驚慟而起。一個家庭主婦拿起繡花針,成為台灣「亂針繡」第一人。 這是多深的思念?以紥紥實實的後半輩子,以孺慕之情,一針一線,回報親恩。她原本只是一個中年家庭主婦,成為台灣「亂針繡」始祖。

在Ilid Chou眼裡,打包家當攸關數學也攸關體育,裝箱編號更是必須。圖/Ilid Chou提供

搬家大作戰/Ilid Chou|擅長打包與擅長搬家

每次和人說「我喜歡搬家」,對方都會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 說得更精準一點:我喜歡打包。喜歡跟擅長往往綁在一起,我可擅長打包了,這五年裡,因為疫情與工作,我和先生搬了六次家,帶著兩個二十八吋行李箱出國,帶著三十個紙箱回台灣,搬得熟能生巧。這次回家,全部家當封箱完成後,包材就剩一個紙箱,這個估算太精準,本人非常得意。 【精彩語錄】:看看清空的住處,這租房真的很美,所以,那些花了我好幾天的紙箱,已經去蕪存菁的物品,似乎,可以再減少一點?

黃大頭的母親以娟秀字跡抄寫的詩。圖/黃大頭提供

搬家大作戰/黃大頭|幫老媽搬家到天國

在空了快五年之後,我終於回到老媽原本住著的老家,清理她的遺物。若說是「幫她搬家到天國」,好像是遲了點,但我想她不介意──再度踏入這個空間,對我並不是易事。她知道的。 【精彩語錄】:遺品整理,是回憶的旅程。只可惜我們必須速戰速決……

圖/喜花如

搬家大作戰/林薇晨|家與家之間

老家不同於舊家。當人們說起舊家,舊家大抵不復存在了,老家卻是依然在那裡,和新家各據一端,既是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也是一個需要離開的地方。於是在老家與新家之間,我即使遷居了,也仍然是一種不徹底的搬家。沒有了斷,沒有割愛,想要什麼就回老家去取。一件毛衣。一袋水果。一把傘。一些書。每次離開老家之際,我從書櫃拿走一些書,在新家讀完了,就又運回老家放進書櫃,繼續挑選其他,借閱一般。 【精彩語錄】:有一些書是屬於老家的,好比童年時代的繪本與雜誌,或是學生時代的啟蒙文學讀物;有一些書則是屬於新家的,必須隨時放在身邊,既是閒暇的消遣,也是寫作與工作的指引……

圖/Croter

搬家大作戰/江佩津|北岸

坐在面朝IJ河的房間裡,對岸就是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遠方的夕陽漸漸落下、隱沒在水平面之下,放眼望去是無敵河景,以及Eric Vökel酒店的外牆隨太陽的角度折射出餘暉,金黃色的夕陽原來是存在的,我忍不住這樣在內心讚嘆著。這裡是阿姆斯特丹北(Amsterdam-Noord),是我來到荷蘭的第一個居處。 阿姆斯特丹北,是過往荷蘭人認為只有窮人居住的區域,或聽到人說:「阿姆北太瘋狂了(Noord Gestoord)!」彷彿住在這裡的人都是怪人。 【精彩語錄】:日照漸短,冬天的漫長黑夜即將來臨,我感到無比幸運,能夠抵達這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

圖/太陽臉

搬家大作戰/古碧玲|蟻式搬家

搬家的意義不僅是移動居所,更象徵著一段生活的結束與另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在打包的過程中,我們重新整理過去,選擇要帶走什麼、放下什麼,這種過程往往不只是物理上的清理,更是一種心理的斷捨離。聯副特邀五位作者,談談他們如何離開舊有環境,迎向嶄新的家。 【精彩語錄】:黑洞雖非陷阱,及至搬家時打理物件,多盼望那只是一場幻覺,或是能使個魔法,讓它們自行各就各位,可有多好……

何政廣卅六歲創辦《藝術家》雜誌至今半世紀,86歲的他手持50周年特輯,精神奕奕。記者曾吉松/攝影

昨日之書/《藝術家》挺過半世紀風雨 何政廣讓純藝術發光

一大清早,何政廣一如往常走進《藝術家》雜誌辦公室,開亮室內的燈,開始埋首浩瀚藝術訊息。從36歲到86歲,他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不在乎比別人多做,也不介意外界風浪,只管好好耕耘手中這片藝術園子,每天每天。

圖/於是空白

身邊的白衣天使/於是空白|先是成長,再來是夢想

關於護理師這個職業,對不常接觸醫護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大概會聯想到的就是每天打打針、發發藥、有著還不錯的薪資,我也就這樣在家裡的期許下選擇了護理,經歷了人生中最爆肝也最精采的幾年。 【精彩語錄】:儘管忙碌,在熟悉工作流程後漸漸也能準時下班,當然這是在病人們乖乖配合的前提之下,畢竟醫院生活總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

圖/Silvia

身邊的白衣天使/Karis|我們活在與死神拔河的邊界

這情況在我的世界裡常上演,但許多民眾不知道的是,對於初來心臟外科加護病房的值班住院醫師而言,這些狀況其實並非日常,他們必須仰賴護理師的經驗,再思考該給予怎樣的醫囑處置。倘若碰上值班醫師臨時不在現場,搶救生命就必須依賴護理師提供的全面性評估報告,再由醫師透過電話給予初步的緊急醫療處置。 【精彩語錄】:護理師是病患接觸到的第一線角色,其重要性無庸置疑,如果你不會叫醫師為「小醫師」,那就不該稱呼我們護理師為「小姐」、「小護士」……

圖/LucKy wei

身邊的白衣天使/藍色12號|困護三事

通常向別人介紹自己是護理師,有極高的機率開啟以下對話:「妳在哪高就?」「目前在醫院的健檢中心。」「那之前呢?」「一般診所、門診或是私人健檢機構。」「是喔,沒有到病房嗎?」「嗯,沒有耶。」「為什麼不去?不是說臨床缺人嗎?」「是缺人沒錯,但不代表每個護理師一定要去臨床吧,還有其他地方也需要護理人員啊。」「可是你們花這麼多精力成為護理師,卻不去最需要你們的地方,這樣成為護理師也沒意義啊,難怪會鬧護理荒。」 【精彩語錄】:在非職場的地方,其實也充斥著許多令我們困擾的事情……

圖/TANK

身邊的白衣天使/洪彩鑾|不一樣的軍職護理師

軍職護理師照顧對象,除了軍人也包含一般民眾,責任雖大,過去卻是弱勢族群,要做雜事多如牛毛。比如說,病房前樟樹種不活,被恐嚇要記過;和負責病房修繕單位沒有維持良好關係,水管馬桶壞了遲遲沒人來修;甚至貓狗引發的跳蚤,都得由護理長各憑本事滅除。 【精彩語錄】:服從是軍人的天職,拋夫棄子上前線,軍職護理師沒有說不的權利……

作家廖輝英不信媽媽說查某囡仔就是油麻菜籽命,好似女人婚後一切只能隨先生,認為自己什麼局面都可以扭轉。記者余承翰/攝影

昨日之書/ 把痛苦化為珍珠 廖輝英親揭油麻菜籽的真相

2年前,廖輝英賣掉敦化南路大宅搬來台北盆地邊緣低調生活,「我過去的人生牽涉太多人,現在覺得時間要自己控制。」但自由日子的另一面是孤獨,廖輝英有想過也寫銀髮族女性故事,但77歲的她,沒想到要寫像現在這麼老,「這麼老其實就是寂寞」。

圖/腦大

身邊的白衣天使/韓文蕙|開刀房的實習生

每年的5月12日是「國際護師節」,護理學校會在護理師踏入臨床實習前,舉辦加冠傳光典禮,由師長為學生戴上白色護士帽,宣讀南丁格爾誓言,象徵薪火相傳與祝福。聯副特邀五位護理師,談談他們在醫療第一線的付出與守護,並且在這個屬於護理人員的節日,為所有辛苦的白衣天使致上謝意。 【精彩語錄】:開刀房裡冷氣很強,溫度很低,唯一讓人有一絲暖意的,是白牆上貼了一段話……

早在2017 年川普就任美國總統時,美中關係丕變,美國將中國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並隨即啟動貿易戰。(路透)

書摘|《從邊緣到核心》美國的制裁:決心走自己的路

2017年川普就任美國總統,美中關係丕變,美國將中國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並隨即啟動貿易戰。2018年7月,美國以不公平貿易為由,對中國進口約34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25%懲罰性關稅,半導體晶片就在其中。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及其子公司,列為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意味除非獲得商務部特別許可,它們將無法購買美國的半導體晶片。其後商務部擴大解釋,將管制範圍擴大到所有以美國技術生產的晶片,因此台積電被迫停止替華為製造晶片。在川普卸任總統前,還順利阻止了荷蘭的ASML將先進的EUV微影機輸出到中國,並於2020年12月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從此無法取得先進的晶圓製造設備和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