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文化幣發行年齡今年首度下修至13歲,將有60萬名國中生可領600點(元)文化幣。國中教師指出,國中生的文化消費習慣可說是一片空白,藝文界人士認為,一齣好看的戲,可能對青少年一生產生關鍵影響,但國中階段考試升學掛帥,如何引導國中生參與藝文,會比廣發文化幣更重要。
教育圈「行政大逃亡」方興未艾,偏鄉學校人力不足,公費生初入偏鄉通常就要接組長、主任,一名初任教師被迫接輔導主任,壓力大到皮膚過敏,下山就診多次不見好轉,加上蠟燭多頭燒,不到半年就賠錢離開;有師培學校提供「售後服務」,由學長姐分享生存訣竅,但專家、學者都認為偏鄉師最不該「初任兼行政」,教育部回應了。
教育部將於114學年鬆綁私立技專獨招比率,有科大校長憂心,有學校可能偷跑,乖乖等到最後辦獨招的反而吃虧,教團則擔心此門一開,為搶生源招生宣傳會成軍備競賽,也有老師指出,教育部此舉,是將招生壓力「甩鍋」給各校;要不要一口氣將獨招比例拉到上限?校方有不同盤算。
台積電落腳嘉義科學園區,嘉科實驗中學去年首招即搶破頭,嘉義高中職第一志願之爭白熱化。傳統男校嘉義高中已招收女生,嘉義女中今年也預計招收特殊班男生,上演「你搶我優秀女生,我也搶你優秀男生」,但學界指出,吸引優秀學生選讀的兩大條件應先完備。
AI教育在中小學校園擴散,教師該如何開設跨領域課程?有高中老師為了設計「電玩物理學」,自己還先參加半導體人才培訓。而學生學習這類課程,除了是將AI素養向下扎根,也有助銜接大學理工基礎課程。...
某國小一名林姓導師,發現班上疑似有霸凌事件,依法通報,卻被校方視為眼中釘,近日更因一篇網路匿名文章,「上面」打算開校事會議讓她入罪甚或解聘。校事會議成為校方整肅異己的「絕妙工具」?過來人建議老師們平時就要做一件事自保,不能坐以待斃。
少子化兩樣情,台南近幾年房市建案大量推出,加上南科帶動,人口快速成長,明星國中、國小搶翻天。不過,許多偏遠學校學生一再流失,正面臨艱困的生存戰,要抓住社區居民的心,又要吸引他區的家長帶孩子來就讀,已有小校成功逆襲,來看他們是如何辦到?
龍年出生人口節節衰退,國發會預估未來出生人數還會再降,學校減班危機恐成減班海嘯。台南市教育局為因應少子化問題,2020年推動跨校合作學習,並形容這是娶親給嫁妝,但有人認為這是在為併校做準備,為何有學校不參加了?為何老師惶惶不安?這招真的行得通嗎?
在少子化和退場條例的夾擊下,全國有約六成私中陷入退場危機。有私校校長表示,要讓有心辦學的私校續命,學雜費就要調漲,按編制聘足教師員額,是非常沉重的負擔,但教團質疑,如果學校連一半的合格師資都聘不足,如何確保辦學品質?教育部也回應了。
嘉科實中、屏科實中今年啟招,在地教師抱怨,園區還沒有廠商、校舍還未蓋好,實中就搶著招生,不知道在趕什麼?還有教師嘆,實中空降學區第一志願,許多在地學校其實很受挫。緊接著竹南科實中、高科實中都在籌備建校,誰會首當其衝?
現在親師關係比過去緊張,家長覺得老師教不好,又難以啟齒,到底要怎麼問才不失禮?其實老師端比家長更焦慮,很怕出事了家長才來交流,更怕家長不願溝通;有資深老師指出,好的親師溝通有訣竅,有些「雷區」家長別踩。
孩子學校生活難免有狀況,親師如何溝通卻讓不少家長困擾。想跟老師說,卻又擔心自己和孩子被認為是在找麻煩,遭貼標籤為恐龍家長或媽寶?正向親師溝通有法可循,面對老師,家長可以不用欲言又止。
「班班有鮮乳」政策在台灣如兒戲,學校、老師行政工作增量不說,還要擔心受怕食安風險,而農業部日前又改口,不會勉強學校一定得參加,此話一出,更被批陷校長於不義。日本、泰國也有學童牛奶計畫,青少年明顯長高,他們又是怎麼辦到的?
許多父母遇到不順心事,就大聲喝斥小孩,成為第一個霸凌孩子的人,到底該如何情緒教育?專家提出解答,家長要先自我情緒管理,適度地向孩子自我揭露生氣的原因,也可以在家中建立孩子情緒「出口」,學會如何調適情緒,是親子共同課題。...
過去較被親子避諱的情感議題,近年愈來愈受重視,家庭更被視為情感教育的重要奠基地。更多的父母認知到,情感能力有助孩子應付各種不預期的挑戰。只是情感教育過去長期不受重視,也較少被談論,到底情感素養是什麼,情感能力為什麼重要?家長在情感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最高境界竟然是知道哪些不能說?
新生代教師的起薪和退休金,要負擔現今的房貸與物價較以往艱難許多,如何避免從「兩袖清風」變成「兩袖清貧風」?有國小教師多年前思考房地產、股票等理財計畫,如今房子越換越大且沒背房貸。多名教師不藏私分享增加業外收入的手法,其中最推的就是「投資自己」。
受人口老化、少子化、青壯人口外流衝擊,偏鄉國小招不到學生關門、裁併校情形越來越嚴重,嘉義縣有10所國小轉型實驗教育學校,「與太陽同步轉身」、「美林背包客」等特色課程讓人眼睛一亮,前總統蔡英文卸任後首露面,就是去參訪實驗小學,打著「實驗學校」招牌,真能逆轉招生危機?
日前發生高中生因情感糾紛持彈簧刀傷人事件,引發外界對青少年複雜情感問題的重視。輔導老師第一線接觸失戀青少年,發現到許多學生因感情受挫,覺得自己被拋棄、不值得被愛,是因為從沒在家裡學過如何好好處理一段關係。 少子女化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且現在社群媒體上親子網紅愈來愈多,背後充分反映出家長對教養上巨大的焦慮,現行政府的家庭教育策略,能幫助到家長,實際處理與面對親子教育上的疑惑嗎?
日前發生高中生因情感糾紛持彈簧刀傷人事件,家長認為應加強情感教育。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學生的情感互動愈來愈複雜,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普及後,雖然讓溝通更即時、便利,卻也增加了青少年情緒管理問題,以及教師教學及輔導上的難度和挑戰。
在台灣,只有特教生有機會在校內獲得職能治療,不僅社會對他們有負面刻板印象,新北割喉案後,外界也發現三級輔導機制存在困境。但人口僅2萬多的日本岐阜縣飛驒市對職能治療接受度高,有學校還首創「職能治療室」。 在這裡,所有師生、家長都可使用職能治療室,商討孩子發展的對策。日本如何做到?
賭搏、翹課、打架…… 若背後有幫派介入問題更加複雜,面對高關懷生或非行少年,教師需要跟學生「肉搏戰」、「硬輔導」,有強制力的反而是少保官、少年法院。長年致力高關懷中輟生輔導的莊越翔說,這些孩子都有一段不好說的故事,他們並不壞,只是缺乏夠好的大人典範。
小學生午休影響秩序,被罰睡陽台,因此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校方被判國賠30萬元,10年過去了,教育制度改善了嗎?顯然沒有。教育部今年公布16種管教措施,有校長譏諷如同給警察配備水槍維護治安,老師不敢罰,學生不怕罰,家長團體直言,教育問題需要跨部會溝通。
今年4月,教育部明列16項管教措施,罰站一天最多2小時;近日台北市某國中懲處一名高關懷生下課及放學後罰站長達一個月,學生最終選擇離校,保護官直言這不是輔導,而是把學生推向更大風險,教師懲戒權該怎麼使用才符合比例原則,會是家校合作的新課題。
本土語選修課程的設計初衷是多元選擇,不過因為是「選修」,有學校表示,部分家長把本土語當成才藝課在上,原住民語、泰語、越南語、手語輪流選;校方跟家長提建議改選別的語言反被投訴;而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用不到,少了學習動機,最後淪為多輸。有資深校長痛批,專家學者用意識形態及本位主義強壓中小學推本土語,質疑目的不單純。
「本土語」列為中小學必修,卻因政府訂出的2大關卡,被各校封為「排課大魔王」。每年3月、4月,各校都在搶老師,學校行政團隊倍感壓力,只好利用午休、偷渡別的課來上、請老師代打,或直播共學,讓整體教學安排變得混亂不堪,而且學生程度不一,有老師感嘆,像在高中國文課教注音符號。
本土語已列為中小學必修,但語言別採自由選修,有些語言因較冷門,師資難尋令學校頭痛。聯合報數位版採訪多所學校,發現新課綱本土語課程有語言師資缺乏、課表安排混亂和強制學習無益等三大困境。
特教老師不只代理師難尋,正式教師現在還爆「出走潮」;小宏花了3年考上教甄,才當了3年就想辭職;在當保險業務的前特教師表示,客戶讓你壓力很大,可以選擇不要接;但一個學生一接就是6年,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不過,心評卻是壓垮許多特教師的最後一根稻草,本報採訪3位離職師的告白,點出教師焦慮,還有教育現場正面臨的問題。
近年中小學師資愈來愈難覓,連台北市今年9月開學前都還懸缺逾百名代理教師。薪資、教學壓力和教學環境、課程的改變,都是招募困難的原因,甚至還有親師問題。 台師大為此開設「家長學」,盼助師培生提升親師溝通技巧。台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則說,「老師是否還是大家想投入的職業」,已是教學現場當代需要面對的課題。...
全球AI晶片龍頭輝達的執行長黃仁勳颳起AI旋風,許多學生一窩蜂擠進工程、資訊學群,不少家長甚至想將孩子培養成下一個黃仁勳。「科技業」領導人只看重員工的科技力嗎?最近有一份調查報告卻給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人力資源公司觀察,非理工科系會用AI,結合本身優勢,也能脫穎而出,點名這些科系機會大。
近兩年代理教師荒,被問到學校最缺、最難找的老師是哪一科,台北一名高中校長直指,科學、資訊是其次,最缺的是「特教」;也有老師感嘆,特教行政事務多又壓力大,卻沒有給出專業人員應有的薪資,連捧著「鐵飯碗」的正式教師都有人辭職,遑論代理教師,何況無特教證特教加給只有600元,吃頓飯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