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在APEC場邊拜習會前說「他們(中國)有真正的問題」,美國當然有中國大陸的情報,也因此判斷在美中領袖高峰會中,大陸態度會放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讓步;蔡英文總統近日也在訪談中提到,「中國領導層此刻正因內部難題而不知所措,或許這不是中國考慮對台灣發動大規模入侵的時機。」蔡不願特意強調是經濟問題,而是內部的經濟、財政及政治難題的綜合。 中國大陸究竟面對怎樣的問題?今年以來中共高層雖然出台許多經濟振興方案,但卻沒有明確的政治承諾,最近習近平到上海考察的發言、以及遲未公布的三中全會,都更加令人失望。面對現在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改革的油門、安全的煞車,都在習近平腳下…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百歲辭世,回顧季辛吉在近代中美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台灣是季辛吉「聯中制俄」外交中最大的犧牲者,從政府到民間,對他都沒有好評。他終其一生,沒有來過台灣,2006年當時的駐美代表李大維,恐怕是他唯一在紐約辦公室接見的台灣官員。 以現在的道德標準來看,季辛吉絕對是個不擇手段的壞人,但是季辛吉始終是個現實主義者,也是個美國至上主義者。季辛吉既不是台灣的朋友,也不會是中國大陸的朋友,而是盡一切可能的手段,實現美國利益的人...
美中關係正常化推手、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逝世於雙邊關係正「止跌回穩」的階段;直到今年11月初,季辛吉仍出現在公開場合,疾呼美中和平與合作的重要性。
一周前的拜習會中,談到台灣問題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否認2027年或2035年有對台動武的計畫,仍重申和平統一,可是也不排除使用武力,這個消息對於台灣進行中的大選,有莫大的衝擊。 中國大陸對美國的政策,似乎有微妙的變化,不好聽地說是戰略退卻,但的確有戰略轉移,這並不是中國認慫,而是強調不會與美國爭霸,前國務院代理亞太助卿董雲裳認為,與美國妥協的戰術轉進,可以讓北京能夠爭取更多時間,來處理國內的問題,尤其是經濟衰退,但是她也提到,中國大陸更擔心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鬆動。 然而對於北京來說,台灣問題還不是明年最嚴重的測試,2024美國總統選舉可能變天,才是真正嚴重的考驗...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次拜習會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立起兩軍的軍事溝通,美國總統拜登14日啟程赴舊金山前,被問及他將如何衡量拜習會的成功,他表示,目標是恢復美中正常的對話溝通,在危機發生時可以拿起電話就打通,確保軍方接觸暢通無虞。 對於美國而言,有了從國防部長以降,至戰區司令的溝通管道,就可以有效控管「擦槍走火」的意外,但是老實說,軍事溝通機制,對防止中美衝突是有作用,可是有限…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舊金山峰會落幕,雙方同意恢復軍事溝通管道,拜登稱為「實質進展」。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會前即預告,這是峰會優先要務。或許是因為美國清楚,俄烏戰爭與以巴衝突讓美國同時介入兩場戰事,更別說還有三場衝突蠢蠢欲動,偏偏都跟人民解放軍有關,等於美國可能要同時處理五場戰爭。 美國雖然是全球第一軍事強國,但絕不樂見這種情況發生,有必要先跟北京談好。但是,對於習近平所言「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拜登要怎麼回覆呢?台灣會受影響嗎?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拜習會談了四小時,有二十幾人的大規模會談,有三對三的工作午餐,甚至有拜習兩人的散步,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有地緣政治的烏克蘭與加薩衝突,也有對美國毒品芬太尼原料設禁的問題。 但是台灣議題是這次拜習會的中心議題,如何解讀拜習會後美國總統拜登的記者會發言,以及美中雙方透過官員轉述、官方新聞稿傳達了什麼關於台灣議題的訊息?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讀者細細分析…
蕭美琴不僅是賴清德提高國內支持度的一張好牌,更是爭取美國支持的一招好棋;比起蔡英文總統的謹慎不挑釁,美國對賴清德的憂慮一直沒有消除,蕭美琴是美方最能夠溝通的人,選擇了她,美國無話好說,只有肯定的份。 但是選擇蕭美琴,掩蓋了賴清德國安團隊的問題,也掩蓋了這次選舉中最令人不安的因素,就是賴清德陣營中對於台灣安全議題,有沒有足夠的人才?是否有全面完整的掌握?
白宮發言人10月31日證實,美國總統拜登將在11月15日至17日舉行的舊金山APEC領袖會議場邊會晤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雙邊高峰會「下月會發生,在舊金山登場,這會是一場具建設性的會議,總統期待這件事」。可是美方雖然宣布,至今中國大陸沒有任何表示,氣氛尷尬。 有人認為,此刻的拖延,無非是中國的談判戰術;也有人悲觀的認為,雙方目前的差距絕不只是後勤細節而已,各自所提的條件還沒有完全談妥。其實中方擔心最後一刻中美之間有突發事態,讓高峰會變調,而可能的突發事態中,也包含了台灣大選的局勢變化...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已於10月26日抵達華府,與美方舉行三天的會談;王毅來美,意味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來美,而習來美,意味著與美國總統拜登的拜習會有望,在美中關係日益緊張之際,也是全球觀察兩國關係是否回暖的指標。 但是世局多變,美國原來最想在高峰會談的議題,今年年中還是烏克蘭戰爭,9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訪問俄羅斯海參威之後,成了北韓核武挑釁,而根據美國匿名官員表示,現在優先議題已經變成中東。
美國下月將在舊金山主辦APEC峰會,外界更關注拜習會進展,北京雖不鬆口但種種跡象表明,美中高層互動正在恢復,正值台灣與美國相繼大選的敏感時刻,可預見短期內美中都會是「有互動,難進展」的局面。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外交部長王毅上月籲美創造更好條件,讓中方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在APEC峰會開始前兩周,王毅又親自跑一趟華府,凸顯美中雙方都有意願創造「適合出席」的條件。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與美國國務院亞太局資深顧問羅峻平15日抵台,展開5天訪台行程,這是羅森柏格接任AIT主席後第三度來台訪問,並分別與三黨的總統參選人—民進黨的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都見了面,但是距離她上次訪台,僅有四個月,期間賴與侯都還分別去了美國,她都有陪同,還需要羅森柏格這麼快又來台灣嗎? 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台灣政治情勢變化太快,美國政府與白宮希望對目前情況、尤其是「藍白合」能有第一手了解。然而羅森柏格來台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更為重要,背後牽動11月APEC高峰會上能否拜習會,以及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微妙變化...
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瑪斯與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戰爭,方興未艾,乍看起來是民族仇恨、種族衝突,但是幕後卻有地緣政治的因素,尤其是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權力爭奪。 中國之前試圖介入中東衝突,尤以今年3月促成了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恢復邦交,被認為是北京全球影響力增大的證據。美國想要防範中國,企圖打造中東新秩序,但大家都有意忽略中東問題的真正關鍵—巴勒斯坦,新秩序反倒變成中東衝突的導火線,中東情勢微妙的平衡遭到破壞,如何牽動美中勢力消長?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為讀者深入分析。
朝鮮半島的情況,似乎是場歹戲拖棚的連續劇;美國在川普執政時期,期待朝鮮逐步棄核,但在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河內談崩了以後,拜登又回到極限施壓的老政策。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美中關係開始緊張之後,北京再度回到原來庇護朝鮮的舊立場。 朝鮮半島的劇變,開始於去年尹錫悅當選韓國總統後,採取「極限施壓」的對朝策略,一面倒向美國。朝鮮為了謀取出路,其領導人金正恩9月中旬造訪海參崴,強化與俄方的軍事合作,朝鮮半島開始動蕩不安。 世局一盤棋,此刻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情勢密切連動,原因就在於,美軍因應台海與朝鮮半島危機的布局,相互牽制、牽一髮動全身,現在北韓與台海情勢,正競爭誰比較緊急…
一位關心美中台的學者,急著打電話給我:你有沒有注意拜登在聯合國大會演講中,沒有提台灣?說實話,各國領袖這幾年,公開提及台灣與台海的次數,已經多到不可勝數,我也沒有注意,心裡嘀咕著:「大概是拜登老眼昏花,漏念了吧。」 但是外交沒有僥倖,也沒有疏漏的餘地;拜登聯大演說,恰恰是在中國大陸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馬爾他會談後的第三天,也是王毅略下狠話:「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美方必須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落實不支持『台獨』的承諾」之後,任何美方對台灣的表態(或不表態)都是值得格外注意的。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暗示了中國大陸可能對台灣採取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相同的行動,西方將不得不協助台灣抵禦攻擊,但對美國來說,最糟糕的情況是必須同時參與兩場戰爭。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專訪現實主義理論大師、著有《大國政治的悲劇》及《大幻象》等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犀利分析烏克蘭戰爭的拖延如何影響美國對華戰略與亞洲佈局,以及北京入侵台灣可能面臨的困境和風險。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
未來世界變化的關鍵,繫於美國是否能繼續領導志同道合的國家,在歐洲對抗俄羅斯,在亞洲對抗中國大陸,如果沒有美國的領導,不管在歐洲,或是亞洲,都是一盤散沙,可是如果明年11月,美國選出一個孤立主義總統,他兩手一攤,要歐、亞各國各自對自己的安全負責,不要仰賴美國,這要怎麼辦? 自從艾森豪開始,共和黨的領袖一直是支持國際主義的,但是川普在2016年的大選中,喊出「美國優先」訊息,強調美國的例外主義(exceptionalism)以及孤立主義。如今川普再度挑戰明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他若當選總統,新孤立主義肯定會捲土重來。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析這場新孤立主義浪潮,以及台灣又該如何自處…
最近許多消息都指向,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考慮不參加舊金山APEC領袖峰會,這件事不僅令中美雙邊關係惡化,更對美中台三邊的互動有長遠的衝擊。 三個多月來,美中之間雖然有許多高層互動,皆是美國的內閣部長赴中國大陸訪問,訪問雖然可以改善氣氛,但沒有具體的成果,美國仍然以「國家安全」爲理由,繼續對中國實行「小院高牆」式的遏制手段。
本周的亞洲很外交。G20峰會與東協及相關峰會相繼在印度和印尼舉行,與其注意哪些領袖出席,更顯眼的反而是大咖的缺席。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去鄰居印度捧場,千里迢迢而來的美國總統拜登略過印尼但專程去越南。元首「缺席外交」的戰略考量是什麼?
中國外交部4日證實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出席本周末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20國集團」(G20)峰會,將由總理李強代表參加。這將是大陸國家主席首次缺席G20峰會,習近平為什麼不去,引起諸多揣測,彭博資訊分析他現在有「皇帝心態」,偏好在自己家裡辦論壇。金融時報則分析,對照習近平賣力促成金磚國家(BRICS)的擴張,習近平不去G20,顯示他要挑戰由西方主導的國際論壇地位,準備另起爐灶。 美國總統拜登對習近平不出席G20峰會一再表示失望,但分析家指出,這未嘗不是美國拉攏G20內「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國家的大好機會,習近平決定缺席可能得不償失。...
中國大陸目前的經濟危機,對於西方自由派經濟學家,是個難以理解的謎:其實政府只要多鼓勵民眾消費,甚至發錢,就像美國在疫情期間一樣,自然可以解決經濟停滯、甚至蕭條的問題,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導中,批評這是因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受限於意識形態,不願意中國經濟變成消費驅動型經濟。 意識型態的作用,的確在中國超過一切,但西方媒體、政府與學界,往往用自己的自由派意識形態,來評論中國,得到的常是偏差的意象,若要理解目前的中國意識形態,首先要讀的是《文化縱橫》這份左翼的雜誌。
近日到了中國大陸的四川成都,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聽到許多官方的說法,然後去了北京,朋友敘舊,聽到的則是私下的真心話,現在看起來,雖然仍有許多殺氣騰騰的話,但中共武力犯台的時機,已經過了,在總統大選前,不能排除小規模軍演,但多半採取非軍事手段,像是反傾銷調查,或者是威脅取消ECFA。 但是長遠來看,不容樂觀...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講述了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科學家勞勃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畫」中協助研發原子彈的故事。曼哈頓計畫結束後,包括奧本海默在內的一些科學家們,非常憂慮自己創造出來的「怪物」,擔心各國的核武競賽終究會毀滅人類,進而成立「原子科學家聯盟」,後來演變為「美國科學家聯盟」(FAS,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致力於控制核武擴散,軍備控制,甚至軍備裁減。 1970年接任FAS會長、連任30年的學者史東(Jeremy Stone)將該組織發揚光大,不僅穿梭在美國與蘇聯之間,1996年台海危機後,史東開始關切兩岸議題,且在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受歡迎,更曾在書中驚爆,2004年陳水扁政府曾秘密發展核武… 就讓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讀者回望這段史東著作中的台灣核武計畫,思考在如今俄烏戰爭、美中對抗態勢下,小國有核武會比較好嗎?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之後,接連有氣候特使凱瑞、財政部長葉倫,8月下旬還有商務部長雷蒙多即將訪問,而美方也邀請了回鍋的外交部長王毅訪問,雙方關係在持續升溫中。而現在則發生美國表示在APEC領袖會議時,將不邀請香港特首李家超。一部分輿論認為,美中彼此敵意必然會被觸發,然而美國內部「賭北京不至於過分反應」最後占了上風。 為何外界觀察美中關係正在加溫?APEC領袖會議上拜登與習近平能否進行雙邊高峰會?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您看門道。
相比台海形勢,東北亞朝鮮半島的情況更為複雜,六個主要國家:韓國、朝鮮、美國、中國、日本與俄羅斯,各有自己的利益與目標,之前雖然有六方會談,但是無法形成共識,也無法共同逼使北韓不尋求核武。 現在的情況漸漸明朗,卻是朝向惡化對峙的方向,美國運用反北韓、反中國的情勢,成功的組成韓美日聯盟,相對地,朝中俄三國,也越來越抱團取暖,最近北韓慶祝「戰勝節」(韓戰《停戰協定》簽署紀念日)70周年,兩個老盟友,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盛大組團參加,象徵政治結盟,而美國也已經邀集日本與韓國領導人8月18日在大衛營聚會,共同研商對付北韓與中國的策略。
中國大陸外長異動之際,中國大陸駐美使館舉辦解放軍建軍96周年活動,駐美大使謝鋒以手傷為由,缺席這場原定的首次公開活動,由中方駐美國防武官劉展代表致詞;秦剛與謝鋒,一個去職一個缺席,兩個不在場的人讓這場活動充斥各種想像。聯合報駐華盛頓特派員張文馨,在關鍵時刻為讀者帶來第一手觀察。...
2023年11月30日,路透報導,季辛吉顧問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發布聲明稿,宣布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29日在康乃狄克州的家中辭世,享嵩壽100歲。 回顧2023年6月下旬開始,拜登政府的官員就陸續訪問北京,但沒有誰獲得的接待規格比得上當時剛滿百歲的前國務卿季辛吉。儘管美國現任國務卿布林肯也見到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但習近平在7月20日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與季辛吉會面後,中午還為他精心安排了一場百歲壽宴。 季辛吉在美中台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轉向與北京建交,關鍵人物就是季辛吉...
副總統兼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8月中旬將在美國過境,據說去程已定,是在邁阿密,回程仍在與美方交涉當中,這是整個旅程的焦點,有什麼等級的美方官員與他碰面,有多少國會議員願意在休會期間跑一趟來與賴副見面,都會彰顯美國支持賴清德的程度。 但是過境會有兩個效應,其一是,美國如何評價賴清德,以及處理賴的過境,其二是,大陸如何評價賴,以及對賴過境美國反應。
常有人提及日本前首相安倍的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描述日台安保關係的緊密,但其實安倍還有一句話:「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此三段論,把台灣、日本與美國拴在一起,現在已成為日本安保思考的主流。 日本是否有事,不僅是台灣有事,更要看美國要不要介入,可是當中有一個被忽略的角色,就是沖繩。為何沖繩如此關鍵,甚至連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來都公開提及琉球問題,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您深入了解,沖繩與美中台的愛恨情仇...
當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美國駐北京大使館一字一句,照著發言稿唸出美國此行的立場,原則上與葉倫4月初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演講所述無異,除了一句—「拜登總統和我不會以強權衝突的框架來看美中關係,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夠大到讓我們兩國共同繁榮。」 這句話單看完全沒有問題,放在美中架構上看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