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台關係

5月26日共軍殲-16戰機攔截一架美國空軍RC-135偵察機後,共軍又對美軍發起第二次挑釁行動。圖為中國大陸國防部長李尚福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在此次香會期間雖未舉行正式會談,但兩人曾於2日開幕晚宴上握手致意並短暫寒暄。美聯社

解放軍艦險撞美驅逐艦 共軍一再挑釁美軍 北京在等什麼樣的結果?

美軍飛彈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與加拿大護衛艦蒙特婁號(HMCS Montreal)3日航經台灣海峽由南向北行駛,解放軍東部戰區循例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監警戒。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解放軍的艦艇刻意企圖衝撞鍾雲號,迫使其改變航道。加拿大皇家海軍巡防艦蒙特婁號的隨艦媒體「環球新聞」(Global News)目睹這一切並拍下影片。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共軍近期對美軍發起的第二次挑釁行動,這次在海上,上一次則在空中。...

美中防長昨天都出席「香格里拉對話」部長級圓桌會議。左一為美國防長奧斯丁,右一為中國防長李尚福。法新社

華府直擊/討價還價?北京拒絕美中防長會談 制裁恐只是因素之一

從外交到經貿,美中互動最近都有進展,除了國防。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日前在智庫談到,美中對話碰到困難,從國防部長、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印太司令和副助理部長等各階層,美國提出對話邀請不是被拒就是沒有回應。但事實上,類似過招情節以往也曾發生過,如今看來,這似乎都是討價還價的過程。而北京拒絕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對話,制裁恐怕只是因素之一...

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前左)與AIT執行理事藍鶯(前右)代表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協議」首批協議,但要達到台美FTA馬拉松的終點,卻是遙遙無期。路透

美中台博弈/台美貿易協議不見實質效益 民進黨為選舉寧被當安慰劑?

什麼是「口惠而實不至」,美國最近做了最好「示範」。明明台灣一直以來名列美國前十大的貿易夥伴,去年更進到第八大,美國對台出口商品及服務,提供近19萬個本土工作機會,台灣在美累計投資達137億美元(約新台幣4233億元),但卻是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中,唯一沒有簽訂避免雙重課稅機制的國家。 美國為了安撫台灣,6月1日雙方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協議」首批協議,而我方似乎也就滿意了,這是怎麼一回事?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用這篇文章告訴你實情。

美國國務院副助卿華自強(左一)5月24日在幕僚會議中宣布辭去「中國所」主管一職。圖為20日華府龍舟賽,我駐美代表蕭美琴(中)偕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華自強(左一)、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左二)及AIT執行理事藍鶯(右一)揭幕。中央社

拜登解凍美中關係 美國務院中國政策高官接連異動為哪樁?

去年11月美國國務院新成立了一個暱稱為「中國所」(China House)的政策部門,是由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所領導,它的正式名稱是中國政策協調處the Office of China Coordination,任務是為來自國務院內部和外部的美國官員提供一個中央信息交流中心,以分享訊息和制定對華政策。 華自強是國務院首席中國、台灣事務官員,也是處理與中國危機的專家,在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他都銜命奉派到北京處理,有鑑於中國問題越來越重要,中國所是其國務院生涯的高峰,可是在5月24日他卻在幕僚會議中宣布辭去「中國所」主管一職,其實這是有跡可循…

聯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聽證會,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左)、國務卿布林肯(中)、商務部長雷蒙多(右)罕見齊聚。路透

華府直擊/美中如何在「護欄」內競爭 從一場重量級聽證會談起

在美國政府即將面臨債務違約的焦頭爛額之際,聯邦參議院撥款委員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聽證會,外交、軍事和商務首長罕見齊聚,談話重點不是放在中國大陸將如何威脅美國利益,而是針對美國如何強化自身與中方競爭。 從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到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不變,「勝過中國」的目標也不變,說得更多的是美國要投資自身的實力,從科技、經濟到軍事…

G7峰會後美中關係正在觸底反彈,但在美中開始交流之際,前面的道路反而看起來充滿險阻,至少有四個未爆地雷。美聯社

美中台博弈/看似融冰的美中關係 眼前還埋著四顆地雷

G7峰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空前強硬,表明反對改變台海現狀外,又批評來自北京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脅迫」,讓北京跳起來嚴厲譴責G7集團。但美國總統拜登在G7峰會結束後的記者會中表示,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可望「很快就會解凍」,果然兩天之後,中國大陸新任駐美國大使謝鋒就赴美履新,而商務部長王文濤則是拜登上任後第一位來訪的部長級官員。 按理來說,中方應該拒絕對話,可是結果北京反而態度趨軟,美中關係正在觸底反彈。但在本周美中開始交流之際,前面的道路不像是平坦順途,反而看起來充滿險阻,至少有四個未爆地雷...

兩蔣日記是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浩瀚收藏當中,最受歡迎也最多人調閱的檔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中台博弈/兩岸史學太多曲解 兩蔣日記等文件竟靠美國保存才安心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最特別的收藏,其實不是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日記,最近訪問台灣的館長魏肯(Eric T. Wakin)透露,其實是希特勒頭骨的X光片,但兩蔣日記的確是館內浩瀚收藏當中,最受歡迎也最多人調閱的檔案。由於日記禁止複印,全盛時期,幾十位來自各方的學者聚在館內就微縮膠卷印出的副本抄寫。 許多人都在埋怨為何對兩岸中國人這麼重要的文件,卻要典藏在美國大學,讓大家越洋跋涉抄讀,這與台灣政權更迭後,蔣家擔心兩蔣日記會被湮沒有關...

美國拉高貿易戰火建立更高的壁壘,對中共來說這就是威脅,美國正在做的事、正在採取的途徑使台灣面臨的危險更加嚴重。美聯社

貿易戰為台海招致風險 中研院士謝長泰:美國變得瘋狂

中國大陸在美中貿易戰和科技限制包夾的處境下,推出包含「國進民退」、「共同富裕」等外界看來是由政治控制來影響經濟發展的政策因應,但當中的模糊性卻為中國復甦增添不確定因素,同時也使未來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專訪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中研院院士謝長泰,深入分析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運作邏輯,以及對外資的態度,並針對美中關係和兩岸局勢提出觀點與建議。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

美國提供台灣愈多軍備與協訓,自認符合台灣安全法,卻是違背了美中50年前建交時的政治協議。路透

美中台博弈/是備戰還是引戰?美不斷軍援台灣 早腐蝕一中政策

美中現在互不往來,是美國急,中國不急,要恢復互訪的前提條件,大陸要求美國必須重申一個中國政策,而美國也照做,過去10天以來,無論是亞太助卿康達在國會作證時,或是國務卿布林肯接受華盛頓郵報訪談,甚至8日駐北京大使伯恩斯與大陸外交部長秦剛見面時,都在大陸的要求下,重申了美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

美國近日頻頻放話,表示要與中方見面對話,但中方態度冷淡的態度,是美中關係50年中僅見的現象。示意圖。路透

美中台博弈/美國積極要見面 中方擺冷姿態的底氣在哪裡?

美國近日頻頻放話,表示要與中方見面對話,但是中方卻擺出一副冷淡的態度,不理不睬,是美中關係50年中僅見的現象。另一方面,北京雖不考慮重新安排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卻私下鼓勵其他美國部長來訪,更在全球外交中玩得不亦樂乎,習近平為何有底氣擱置與美國打交道的事,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你一探究竟。

美國近年來高度關注北京侵台時間表,國會議員聽證會經常以此詢問美國官員的看法。圖為大陸解放軍近日進行軍演的戰鬥機。新華社

華府直擊/美若不替戰爭設期限 有望成侯郭賴柯避戰論述利基?

美國和北京對台灣的態度和作法,在近10年內發生改變,美中和兩岸之間敵意螺旋升高,造成局勢動盪;華府智庫學者都說,美中台三方利益是避免衝突,應回到此一基礎立場,不為戰略和政策目標設定期限。 美中從合作走向競爭,兩岸從和緩走向威脅壓迫,台美關係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操作過度引發的風險;走向邊緣或可反映為美中台三邊關係的主要型態。

中國影響力尤其在中南半島的寮國、柬埔寨與緬甸最強,圖為柬埔寨總理洪森2月10日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北京會面。歐新社

美中台博弈/美中在亞太的盟友爭奪 戰況持續白熱化

華盛頓與北京此刻正在亞太激烈的爭奪盟友,根據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報告,從2018年後的5年以來,美國對亞太國家的影響力,比起中國大陸來,逐漸減退,中國影響力尤其在中南半島的寮國、柬埔寨與緬甸最強,在印尼、馬來西亞與泰國,甚至在越南,也都勝過美國,但是美國現在正在急起直追,尤其在安全與軍事協助上,更屢屢得分。

幾個月來北京對美方提出的接觸提議「缺乏興趣」,拒絕重新安排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訪華,左為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圖為雙方2022年7月在印尼峇里島會面。法新社

美中台博弈/當美中缺乏交流敵意加深 台海大災難也不遠了

幾個月來,華盛頓方面頻頻抱怨北京,對美方提出的接觸提議「缺乏興趣」,不只拒絕重新安排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中美國防部長從12月越南會晤至今,已經近5個月沒有通話,連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提出希望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大陸都不睬不理。 大陸方面認為美國出爾反爾,每次準備好要對話,都因為美國國內政治因素,最後不是作罷,就是被扯後腿,最近的例子是,拜習在印尼峇里島高峰會決定讓布林肯訪問北京,可是間諜氣球事件後,美方宣布延後。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國防部已對資深官員下封口令,要求不得討論中共犯台時間表。圖為解放軍戰機去年8月7日參與對台聯合軍演。美聯社

下封口令禁提侵台時間表 五角大廈為何突然收斂對北京做法?

傳美國國防部對資深官員下封口令,要求少談台海軍事威脅,為華府各種台海軍事威脅論調降溫;實際上,高談闊論台海危機,不僅對台灣局勢有害無益,進一步影響美國追求的區域穩定和國家利益。至於該怎麼樣才更符合美國和台灣利益,應該還有其他做法。...

歐洲與美國組成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將進一步合作對應中國的經濟脅迫,圖為去年6月G7國家領袖在德國舉行高峰會。美聯社

美中台博弈/G7反制中國大陸經濟脅迫 可能開啟全球經濟冷戰

中國大陸現在要調查,台灣是否刻意以貿易壁壘限制進口2455項商品,兩岸同時加入WTO已經20年,大陸至今才開始調查,「不再惠台」,其實就是對台灣施壓,而且調查結果出爐日,就是明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一日,影響選舉的意圖明顯。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這符合典型的中國大陸「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行為模式,台灣並不是首例,最近的十幾年來,中國大陸憑藉著經濟實力,基於政治目的,對違背其意向的國家,採取貿易制裁以及其他經濟性懲罰,試圖改變對方的政策,或殺雞儆猴,威嚇其他國家。

這次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是美中台相關事件中,相對平和收場的一次,圖為蔡總統(左2)當地時間5日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右)會面。美聯社

美中台博弈/蔡麥會後 美中接觸加溫 死結有望逐一打開?

這次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是美中台相關事件中,相對平和收場的一次,與過去不同之處,在於美國行政當局急於與中國大陸恢復高層來往,不希望這次會面節外生枝,於是要求台灣這邊配合,而大陸也順勢下台階。 但現在恢復交往的情況是,美國急、大陸不急,部分原因是對美國一再逾越所謂一中紅線的不滿,但也因為北京現在懂得玩大國遊戲,先替沙烏地與伊朗復交謀合,又拋出俄烏衝突的調解方案,東南亞國家、歐洲國家領導人紛紛都要到北京訪問,中國忙得很,沒有空理會美國。

蔡英文總統會晤的美國國會訪團是由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帶頭,形式上看層級略微提升,拜登政府一直盡力淡化這點。美聯社

華府直擊/美中台護欄內角力也不輕鬆 蔡麥會變數猶在

北京依然可能對蔡英文總統會晤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強烈回應,目前為止,台北甚為低調,華府和北京數度隔空喊話,沒上升到採取預防行動的狀態,凸顯美中台在護欄內持續角力。

美菲3月13日起進行為期3周的聯合軍演,單單美軍就有1萬2000人參加。圖為軍演期間,美國海軍在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甲板上巡邏。歐新社

美中台博弈/對於抗中想法各異 美國亞洲盟友們的真實盤算

美中在亞洲的對抗,一般印象是,情勢升高當中,中國大陸軍事預算不斷上升,亞太國家感覺到威脅,美國不斷糾集盟友對抗。 但是這僅是部分不準確的圖像,美國的確要對抗中國大陸,也有國家加強與美國安全合作,但是其他不選邊的國家是怎麼想的?如果中國是威脅,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國家元首、外交部長要到中國來?

美國過去50年來把中俄分而治之,現在已告失敗,不僅中俄形成準同盟,而且還是由北京領導。圖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亭21日會面後發表中俄聯合聲明。新華社

美中台博弈/全球抗中聯盟成形 西方卻對北京陷入3個誤讀

最近幾年來,抗中呼聲響徹雲霄,可是描述中國大陸的政策與權力結構時,往往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常常先「眾犬吠聲」,最後「眾口鑠金」。 首先,最大的誤讀就是,台海隨時都有可能軍事衝突,時間從現在,到未來3年不等;西方每每描述台海情勢是,戰爭一觸即發,外國記者到台灣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覺得中國什麼時候會打台灣?」,這不是個蠢問題,因為所有媒體都在問同一件事...

長期關切美台事務的前AIT主席卜睿哲指出,美台關係看似烈火烹油,實際如走鋼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華府直擊/美資深涉台學者給台灣逆風建言「台美國家利益不一致」

美台關係看似烈火烹油,實際如走鋼索,長期關切美台事務的前AIT主席卜睿哲這麼說,美國資深東亞學者任雪麗也發出類似建言;她提到,晶片法案的本質是美國尋求與台灣競爭;美國決策者行事首先考量促進美國利益,貶低中國大陸的利益,而台灣的利益經常被忘在後頭。...

中國大陸促成沙烏地與伊朗復交,消息震動全球,圖為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中)與沙特國務大臣兼國家安全顧問艾班(左)、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右)合影。新華社

美中台博弈/從伊沙建交到烏俄謀和 北京有辦法全都收割?

在北京調停下,伊朗與沙烏地結束敵對,恢復外交關係,這是一件震動全球的大事,而且更讓華府倒抽一口氣的是,中國大陸還要試圖去調停烏俄戰爭。 美國過去在埃及與以色列、波灣國家與以色列、甚至在多次的以巴和議之間,都扮演了重要的中間人角色,每一位新上任的美國總統都懷抱著雄心壯志,想調停中東紛爭,甚至拿個諾貝爾和平獎,替自己的事業留下完美的句點,但是常常最後失望放棄,即使已經達成的協議,旋即破裂,徒留下遺憾。

韓國國防部防衛事業廳官員8日證實,已批准出口許可,讓波蘭可將使用韓國零件製造的蟹式(Krab)自走砲(圖)供應給烏克蘭。路透

美中台博弈/想當美國盟友? 先看韓、澳付出什麼代價

做美國的敵人容易,當美國的盟友辛苦,尤其當美國人不肯體諒盟國的困難,步步進逼,要求配合的時候,往往後悔莫及。 韓國與澳大利亞,就是新編入美國東亞盟邦的國家,新入盟的國家不免要有投名狀,以示效忠,在韓國就是,供應烏克蘭武器以及與日本修好,而澳洲則是放棄國防自主,向美國購買5艘核潛艦。

2022年6月,美國空軍士兵在維護F-16戰機時進行「彈性戰鬥部署」訓練。美國空軍熱衷導入此概念,將軍機與裝備從主要樞紐基地,分散到偏遠地區的小型機場。圖/美國空軍

防關島被共軍轟炸癱瘓 美軍「分兵戰略」反陷入大麻煩?

外界推演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的戰略,多半認為共軍會先以大量中長程飛彈癱瘓美軍在關島等主要基地。對此美軍當然也了解,因此正積極導入「彈性戰鬥部署」的概念,也就是將軍力分散,避免雞蛋裝在同一個籃子。但軍事智庫蘭德公司(RAND)最新報告卻指出,這麼做可能反而替共軍省下一些麻煩。這是為什麼?

今年美中台的政治重心,現在看起來會是美國的兩黨的勾心鬥角,甚至兩黨提前進入惡鬥。圖為美國國會大廈,法新社

美中台博弈/挺台法案一波波 當心只是美國兩黨惡鬥產生的幻象

美國國會眾議院新設「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2月28日召開首場聽證會,聚焦中國大陸的威脅,委員會主席蓋拉格說,美中競爭是一場攸關21世紀定義的「存亡鬥爭」。 而在同一天,眾議院金融委員會通過「台灣衝突嚇阻法案」、「保護台灣法案」及「不歧視台灣法案」3項與台灣相關法案,而外交委員會則以口頭表決方式無異議通過「台灣保證落實法案」,要求美國國務卿定期檢視對台交往準則。 美國國會一口氣通過這麼多支持台灣的法案,並且警告中國的威脅,乍看之下,對台灣似乎是好事,可是在這個現象的背後,卻是值得台灣小心警惕的。

俄烏戰爭開啟了新冷戰模式,歐洲靠著北約抵擋住俄羅斯的繼續侵略,但是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圖為一名男性站在烏克蘭伊爾平被炸毀的一座橋上。美聯社

美中台博弈/俄烏戰周年開啟新冷戰 敵隊與聯盟彼此經濟關係更複雜

烏克蘭戰爭導致地緣政治大亂,有人稱之為「大國競爭的新階段」,但簡單來說,就是「新冷戰」模式的開啟。

氣球事件後,布林肯18日在尼黑與王毅舉行閉門會談。圖為兩人去年7月在印尼會面。美聯社

華府直擊/美遊走兩岸加劇三邊對立 台美國安高層對話更需謹慎

美中高層外交官員上周末在德國慕尼黑舉行一場極具張力的對話,從白天的公開會議到晚上的高層對話,凸顯美國與中國大陸仍維持吵吵談談的基調;在這個時間點即將舉行的美台國安高層對話,更備受關注。

最近多位美國軍事將領都談到中國可能攻台的時間表,對此美國國防部對此積極闢謠,希望不要弄假成真。圖為中共解放軍去年8月4日在台灣周邊舉行連3天軍演,進行遠程實彈射擊演習。新華社

美中台博弈/間諜氣球與攻台時間的虛實 恐是認知作戰更要謹慎判斷

現在的訊息,真假參半,有些是刻意變造,有些則是由敵人誇大,但不可諱言的,主流媒體沒有盡到責任,任由社群媒體流傳,也是原因,過去我們稱之為宣傳戰,現在有個時髦名詞是「認知戰」。

氣球事件迄今仍未落幕,美中態度卻陷入矛盾。路透

美中台博弈/氣球事件餘波盪漾 美中關係與兩岸互動又見變數

兩岸互動,往往是要受到國際結構的制約,尤其是美中關係更有直接的影響,之前曾經有尾巴搖狗的時代,台灣可以影響美中兩國的互動,但是現在主客易勢,台灣已成了兩隻大象打架腳下的草地。 氣球事件迄今仍未落幕,現在的訊息是相互矛盾的...

IMF上調今年大陸經濟增速至5.2%。圖為海南海口一家免稅店在防疫鬆綁後,今年1月的生意就明顯熱絡起來。新華社

台灣經濟成長關鍵在兩岸氛圍 陸「世界經濟火車頭」還能發揮作用?

在嚴格封控衝擊及房地產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大陸2022年經濟成長率僅3%,為40年來第二低,今年1月8日起全面解封後,消費能量及經濟能多快復甦全世界都在關注。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專訪政大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分析中國大陸經濟前景,乃至對國際局勢、全球供應鏈及台灣經貿有何影響。以下為第一人稱專訪。...

美國務卿布林肯5日訪中,除施壓中國不可在軍事上協助俄羅斯,還將提議美國總統拜登(右)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再度實體會面,圖為拜習去年11月在G20場邊會晤。法新社

美中台博弈/美抗中俄兩線作戰 北京挾莫斯科當防護網

去年10月,美國拜登政府公布新《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安全戰略》,將中國大陸和俄羅斯視為共同挑戰。但美國要如何同時對抗這兩個核武大國?有人建議,美國應該在中俄之間進行合縱連橫,1980年代時是連中抗俄,這回應該聯俄抗中,但更多的人認為,可能要同時對抗中俄,美國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