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看過即時新聞報導,「華府智庫CSIS警告,中國大陸可能利用海警執法隔離台灣,這並非北京對台宣戰,卻會使美國和盟國難以應對」。其實,接受CNN採訪的外部分析師認為,報告似乎有理,但對事態會如何發展抱持懷疑。到底CSIS報告內容全貌如何,這篇文章告訴你。 因為,CSIS自己也說,即使成功執行,隔離的成果仍然有限。中共有能力執行這類隔離,但相關行動複雜程度超過以往,也會對中方帶來風險。這風險的內容是什麼?
自從去年11月舊金山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拜習會晤後,美中關係似乎漸入佳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相繼訪問北京,大陸外長王毅也回訪華盛頓,現在雙方還要安排年底拜習再度會晤,但在此期間,雙方又發出相互矛盾的訊號。一方面美國透過與解放軍的溝通釋出和解訊號,但另外一方面,美國對中國仍然持續提高警戒,甚至直接批評。 大陸藉自己的主場—香山論壇,要把彼此的歧異,講清楚說明白…
美國現任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首場辯論落幕,賀錦麗成功激怒川普,火力輸出打造自己「反川共主」形象。川普陣營則搶發「辯論大勝利」的聲明,意圖在劣勢中創造烈士,帶起「川普一打三」的鬥士形象。 然而要說美國選民透過這場辯論,更認識兩位總統候選人一些什麼?恐怕沒有。要說中立選民能在這場辯論後,決定要投給民主黨的賀錦麗或共和黨的川普?恐怕也很難。且看聯合報駐華盛頓特派員張文馨帶來第一手觀察。
賴清德總統提到璦琿條約,批評中國無視俄國侵吞領土的歷史事實,強調北京若想拿下臺灣,就同時應收回被俄方所侵佔的土地,有人盛讚賴總統的說法是打到中國痛腳,把中國不敢講的心裡話給說出來。 其實國家領導人處理邊界主權問題,最為敏感棘手,只要看看韓國對獨島/竹島爭議,或是日本對北方四島的糾葛,就可以知道;中國大陸過去的領導人,已經盡力解決百年來的邊界問題,無論是把北部灣畫給越南,或將長白山讓給朝鮮,乃至畫定新中緬邊界,這並非喪權辱國,而是為了避免未來中國與鄰國的糾紛。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8月27日到北京展開3天訪問,對於蘇利文此行,許多評論是根據華府與北京公布的新聞稿來談,不能切中要害,真正重要的,卻是意在言外的隱藏目的。北京不能被共和黨認為在這次選舉中偏袒民主黨,避免引發企圖影響美國大選的質疑,所以外界不能從公開新聞稿或談話中,找到蛛絲馬跡,但是可以從北京這次選舉中選哪一邊來觀察。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趙明昊說,對北京來說,川普與賀錦麗就像兩碗毒藥,喝哪碗都是死。大部分的北京學者與官員究竟希望誰當選,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為讀者帶來深入分析。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總統拜登3月批准一項「核武運用指導」的高機密戰略計畫,這項計畫約四年更新一次,這次調整旨在預作準備,以因應「來自中國、俄羅斯和北韓可能協調合作的核武挑戰」。值得注意的是,本來是極機密的核武戰略計畫,之所以洩漏給紐約時報與一周前的英國《經濟學人》,主要目的用以威嚇美國的戰略對手,是美國的「訊息戰」。
賀錦麗(Kamala Harris)22日晚間登上民主黨全代會講台,四平八穩說明執政藍圖,並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展現強悍作風,她把自己的第一任與川普的第二任做了鮮明對比,提醒選民把握珍貴而短暫的機會,擺脫川普。
同樣出身中西部鄉村,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華茲(Tim Walz)與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范斯(J.D. Vance)都是白人從政,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軌跡;華茲平順踏實,范斯坎坷輾轉,兩條原本陌生的平行線,在2024的總統大選,有了交集。
民主黨全代會第二日延續砲轟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風格,相較於前一天現任總統拜登火力全開,直接罵川普是「魯蛇」,歐巴馬夫婦美東時間20日聯手上演高級酸,挑起只有非裔自己能說的禁忌話題,嘲諷川普「對造勢人數有怪異執著」,也是拿川普陣營日前挑起的爭議來說事。
美國總統拜登放棄競選連任,提前替縱橫半世紀的政治生涯畫句點;在民主黨全代會的壓軸演說,他上一秒感動落淚,下一秒怒目圓睜,有自己的愛國熱忱、有未竟之業的遺憾,有世代交棒的期許,更有著對政壇宿敵的火力全開。
美國政治中的「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指的是,足以影響11月選舉結果的新聞事件,11月通常有兩種選舉:期中選舉僅涉及眾議院的主導權與三分之一的參議員,但是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涉及總統、眾議院與參議院,影響重大。 在這次大選中,由於現任總統拜登退選,不尋求連任,由副總統賀錦麗出馬,會不會有「十月驚奇」?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細數歷來的「十月驚奇」,為讀者深入解析。
世事紛亂,中東大戰一觸即發,烏克蘭處於挨打守勢,美國政局混亂,自顧不暇,這本是中國大陸最好的機會,能夠在新的權力真空裡,伸展自己的影響力,但是現在看起來,北京力有未逮,能夠做到的有限。 中國大陸最近就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直接碰觸美國的禁區:烏克蘭停火與以巴問題,可是在積極外交作為的同時,也清楚認知到自己力量的有限。 對中國大陸來說,此刻要與美國爭鋒,資格還不夠,但在區域稱霸,卻是有些把握…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按往例將出訪友邦,此事已經在台北外交圈開始耳語,據了解出訪友邦與過境美國計畫,已經向AIT提出,近日國安會高層以及外交部高層都紛紛出國,或赴美交涉,或先行踩線,顯示出訪計畫已箭在弦上。可是出訪所引發的美中台效應,勢必將對目前三邊關係,再次造成震撼。
這一周以來,由於美國選舉形勢突變,國際政治隨之轉移,俄烏戰爭與加薩戰爭,同時發生質變;現任總統拜登退選即將下台,前總統川普可望回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急著要與川普通話,希望他不至於一上台,就把烏克蘭推入火坑,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訪美,海湖莊園會見川普,也是他最重要的行程,兩人雖然急著與川普拉關係,不過以現在民調這麼近,也擔心站錯邊、押錯寶。
代表共和黨角逐總統大選的美國前總統川普遇刺後,當選的機率陡升,案發時正值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共對未來的期望,當頭被澆了一盆冷水。面對川普再度上台,中國大陸面對好幾重挑戰,一旦川普2.0要讓美中兩國經濟「脫鉤」,對中國大陸經濟,甚至全球經濟都會是重大衝擊。 北京正要開始摸索與川普新政府互動的方式,台灣也切忌幸災樂禍,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為讀者深入分析川普2.0可能給美中台關係帶來的重擊。
聽聞美國前總統川普的保護費說,台灣無需感到意外或遭遇背叛,自由不是免費的,和平卻是可以努力的。 川普從來都不是友台派,北約、日本和南韓這類與美國有著軍事聯盟或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在他眼中都應該提高軍費,讓美國願意提供服務;台灣之於美國,套句甫卸任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孫曉雅的說法,台灣不是盟友,是夥伴。
今年是北約當年12個盟國簽署盟約75周年,冷戰之後,其存在的價值曾一度被懷疑,甚至被批評為「腦死」,但如今這個防衛聯盟卻空前鞏固,甚至還新增了芬蘭和瑞典,總共高達32個成員國。 今年在華府舉辦的北約峰會,討論的核心議題仍然是如何支援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但是北約同時也開始注意新的威脅:中國大陸的崛起,而強調中國大陸對俄羅斯的支援,能把這兩個威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美國前總統川普7月13日晚間於賓州的造勢活動發生槍擊事件,川普在社群平台發文表示「右耳中彈」。特勤局也證實,1名與會者身亡,另有2人重傷。美國總統拜登發布聲明譴責,「美國不允許這種暴力」。槍擊事件恐對美國大選帶來重大衝擊。本文從川普主導下的共和黨黨綱,解析其外交與對台路線。 美國前總統川普主導的共和黨黨綱濃縮再濃縮,呈現以內政為主的16頁文字,其實不只台灣消失,被共和黨視為寇讎的中國共產黨以及身為美國長期盟友的以色列都是幾筆帶過;若將感應雷達擴大到同日的川普盟友、美國眾議院議長強生的演說,更能了解共和黨人對美中台的務實。
美國總統拜登辯論失利,正力抗民主黨內換人的強大壓力,是不是真到了必要換人的時刻?陣前換將划算與否?都還存在各種爭辯;台美的政治環境非常不同,其政治後果和划不划算仍足以借鏡。
過去一周,美國總統大選豬羊變色,現任總統拜登因辯論時的表現,現在面臨排山倒海的被逼退壓力,而最高法院則判定川普基於總統公務所做出的行為,享有豁免權,換句話說,排除了選前川普各種官司的障礙。川普似乎要當選了,國際上開始認清事實,做出準備。 全世界對於川普1.0都餘悸尚存,但是許多國家認為川普之前許多政策,說了也未必真的實踐,可是川普2.0來勢洶洶,存心觀望的國家,恐怕最後會自討苦吃。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把川普身邊幕僚可能的外交看法分為三派,認為川普若再度當選,上任第一年的外交政策,就圍繞在川普身邊這三派的互動來推演...
民主盛會成了吵架大會,相隔4年再戰的拜川辯論中,面對積極進攻的前總統川普,美國總統拜登沒有走出一條路不說,還淪為罵戰,有全程收看辯論的美國民眾形容:「少了一桶爆米花,因為眼前上演的是一場鬧劇。」美國民眾對於拜登是否能勝任未來4年挑戰的疑問,持續擴大。
第一場美國總統選舉辯論即將在台灣時間6月28日上午9點展開,是否會在美中台議題迸出火花,很快就會揭曉答案。不過也不難猜,預料現任總統拜登和前總統川普會繼續維持其「戰略模糊」立場,不對出兵保台做出具體承諾。
菲律賓海軍指控,6月17日前往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上擱淺的登陸艦「馬德雷山號」執行補給任務時,遭中國大陸海警搭乘八艘汽艇一再衝撞,甚至還揮舞大刀與斧頭恐嚇,中國海警奪走了八枝裝在箱子裡的M4步槍、導航設備和其他補給品,並造成八名菲國人員受傷。 這是中國海警15日起片面實施「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後首樁執行案例,這場衝突是一個新分水嶺,中國採取更大膽的新侵略戰術,似是蓄意測試菲律賓及其主要防衛盟邦美國會如何回應。菲方稱此案將觸發美菲共同防禦義務,為何美國軍方至今沒有表態?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帶來深入分析。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中國政策,美其名是有共識,其實是競比看誰對中國更強硬,然而其中還是有差異的。今年4月的《外交事務》期刊上,兩位共和黨中生代中國專家:前副國安顧問博明與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聯名發表專文《沒有什麼能取代勝利》(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他們建議,既然現任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是一個可以與美國一起解決問題的領導人,就應該扶植一個可以與美國對話的領導人。 對此美國現任副國務卿坎貝爾回應「試圖顛覆全球舞台上的另一個領導力量,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台灣該如何旁觀這場美國的對中政策辯論?
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已經過去半個月之後,究竟美國對演講內容事先知不知情?還是美中台三方政壇討論不休的議題。 而從2023年初賴清德確定提名後,美國方面就一直有「疑賴論」,後來經過幾番周折,美國才逐漸去除疑慮,現在也因賴清德的520就職演說,「疑賴論」在華府竟然又死灰復燃。現在美中台三邊充滿了疑心,完全沒有互信…
俄羅斯總統普亭5月中旬訪問中國大陸的時候,除了北京,第二站去了哈爾濱,之前外界盛傳,普亭將會順便訪問隔壁的平壤。如果普亭真的轉赴朝鮮,這會更加深西方對俄中朝三國結盟的猜疑,最後普亭並未前往平壤,讓北京鬆了一口氣,如釋重負,但這並不代表問題就此結束。 要真正理解北京對中俄關係的政策,不能從西方的批評來看,也不能夠從網上小粉紅的態度來理解,4月間北京的中俄問題權威學者發表的一篇文章,震驚中國社群,更能從中敏感察覺,北京已在調整對俄羅斯的政策...
美國官員在520前雖多次穿梭兩岸,希望預防外交能夠奏效,可是中國大陸對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卻反應強烈,現在還發動軍演,完全超出美國的預期,其中似乎有三種可能性。無論是哪一種解釋,木已成舟,接下來該如何觀察美中台關係的變化,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為聯合報數位版讀者帶來內幕解析。
總評蔡英文總統任內政績,批評者認為她是「倚美謀獨」,但讚許的人卻認為她「善用國際形勢」,其實關鍵就是在美中之間,如何選邊,這不僅是蔡英文與未來賴清德的難題,同樣也讓亞太國家的領導人左右為難。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日前在《經濟學人》的訪問中重申,新加坡不親中也不親美,「我們親新加坡」。另一個徬徨於不知如何選邊的則是南韓...
美國「以島制陸」戰略,利用第一島鏈盟國部署中程導彈對抗中國,菲律賓與日本都是選項,台灣則有購自美國的岸置魚叉飛彈。美軍過去在亞太地區部署雖機動,但CSIS去年多場兵推中,美軍在兩周台海作戰後,耗盡了全部彈藥,美軍雖然殲滅了解放軍的登陸船團,但也是個慘勝。這篇文章告訴你,美軍為何被認為,抵擋不了中國大陸的局部戰術優勢。
隨著川普在美國民調節節上升、有可能真的會贏得今年底的總統大選,各國政要絡繹不絕地拜訪紐約市川普大廈,或是佛州海湖莊園:匈牙利總理奧爾班,前英國首相、現任外相卡麥隆、還有波蘭總統杜達,最近則是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 大家之所以急著想要見川普,都是因為擔心他的孤立主義,將會帶來衝突與混亂。歷史上曾兩度採取孤立主義的美國,如今隨著川普可能「二進宮」,他所抱持的新孤立主義恐要捲土重來。對台灣來說,最擔心的便是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