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去年在疫後餐飲消費大爆發,絕大部分的業者都嘗到甜頭,但歷經去年的高峰盛況後,今年台灣餐飲市場進入冷靜期。例如餐飲龍頭王品今年一口氣就關了三個品牌,也只推出一個新品牌。究竟市場發生了什麼結構性的改變?
疫情過後,民眾消費力爆發,餐飲市場旺了一整年。碰上農曆年,更進入聚餐高峰。與在家團圓相比,民眾愈來愈偏好在外吃飯,要至各大餐廳吃團圓飯更要在數月前就預定,否則肯定是一位難求。業者表示,最關鍵的原因除了求方便,更是避免衝突的好方法。
台灣餐飲市場競爭激烈、變化快速,品牌更替的頻率也高,有些餐飲企業在品牌表現不佳時,會進行品牌重塑,有部分成功翻轉,但也有業者最後仍黯然退場。當品牌表現不佳,救與不救?經營者有哪些盤算?
台灣有超過六成的企業為家族企業形式,其中有許多知名公司已經到了接班的關鍵時期,時不時還上演兄弟鬩牆爭權戲碼。 本集白話財經連線匯智資本創辦人陳識仁,從家族企業的經營治理談起,如何擺脫交棒時的宿命,達成傳承永續的目標。
「白飯之亂」延燒多日,店家及消費者都覺得委屈,店家受不了網路霸凌決定停業。雙方雖然各有立場,但不少吃到飽餐廳、甚至是semi-buffet(半自助)業者都認為,讓消費者自取、免費的餐點,其實是「配角中的配角」,只要不浪費,不要怕消費者吃。為此引起消費紛爭,部分餐飲業者認為,實在太得不償失,因為消費者想要「吃回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民以食為天,民眾每天要吃三餐,外食比率也高,為滿止消費者求新求變的口味,各大餐飲集團幾乎均採多品牌策略開拓市場,品牌不只要比誰好,還要比誰多。但是品牌多就能不敗嗎…
民以食為天,民眾每天要吃三餐,外食比率也高,為滿止消費者求新求變的口味,各大餐飲集團幾乎均採多品牌策略開拓市場,品牌不只要比誰好,還要比誰多。其中最多品牌的是這家,但是品牌多就能不敗嗎…
速食龍頭麥當勞日前罕見針對中階主管加薪,最高調幅達11%,有業者表示,麥當勞針對中階主管加薪,等同直接挖角,因為其品牌力強,產生強大的磁吸效應,這顯然是想要改變過往同業都喜歡從龍頭企業挖角的狀況。麥當勞反過來從業界挖角,更反映的是餐飲業人才嚴重斷層。
過往在大陸手搖飲料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雅茗-KY宣布轉型,大陸事業要改為授權代理,更不排除完全處分,加上八方雲集年底前也將完全撤出大陸市場,台灣餐飲企業在大陸虧損連連、頻頻受挫,過往的動能已經成為想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由於台灣市場小,餐飲競爭激烈,因此有不少企業為了謀求更大發展,選擇到文化相近、語言相通、距離不遠的大陸市場,1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消費力是最大的誘因,包含王品、瓦城、美食-KY、六角國際、雅茗-KY、歇腳亭、胡同、八方雲集等知名企業,都在大陸布局多年。
近年來餐飲業者興起透過增設自助吧的方式,增添吸引消費者進門用餐的誘因,但增加了不限量的食材提供,相對的也拉高了成本。餐飲業的自助吧大戰,帶動業者營收上升,但是否能真有獲利?
受限於人口規模,台灣餐飲市場屬於「淺碟」,餐飲集團眾多,各家業者在激烈競爭下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靠著既有強勢品牌打天下,二是多多開拓新品牌,到底哪種選擇好?
近來本土疫情再度升溫,使得餐飲業的營運又出現變數。漢來美食主管表示,旗下自助餐品牌漢來海港,從在SOGO敦化店開幕以來,數年的時間,每天、每個餐期都要排隊,但近期來客數又近乎腰斬;另有業者說,4月5日收假後,確診案例200例,當天業績就跌了近4成。
新冠疫情改變了餐飲業的生態,餐飲業者近期努力將餐點商品化進入餐廳以外的通路銷售,要讓商品「從餐廳延伸到家中餐桌」。不過,業者指出,餐點商品化雖然是「多開一家店」的概念,仍有與內用的衝突因素要注意,更不可能將所有餐點擺上通路。...
在疫情、國際原物料高漲、工資攀升3大壓力下,一些民生用品、餐飲都傳出醞釀漲價,打算成本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雖然業者調整產品價格事出有因,但對消費者來說,只要聽到漲價就不會開心,業者會把握「漲價心理學」,使出各種手法降低消費者反彈,讓調價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主計總處公布的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63%,創下近8年半最大漲幅,主計總處坦言,國際能源價格蠢蠢欲動,將增添輸入型通膨壓力。
受到原物料漲價帶動,餐飲龍頭王品開第一槍,宣布旗下品牌商品漲價,在台灣20個品牌中,有15個品牌在這一波調整中漲價。讓同樣被原物料成本壓得喘不過氣的餐飲同業心癢癢卻又不敢跟進...
美國餐飲市場雖然龐大,但作為一個成熟市場,文化與台灣迥然不同,經營難度也高,並非那麼容易能夠站穩腳步。台灣餐飲龍頭王品,就曾在2000年、2017年分別以牛排、燒肉兩度挑戰美國市場,但最終都黯然收場。
中秋連假長達4天,每到中秋必烤肉,但今年受到疫情攪局,部分縣市更規定不能戶外烤肉,燒肉店生意不如預期。業者另尋出路,透過將食材商品化打造燒肉禮盒,瞄準民眾追求烤肉的「儀式感」,今年單價不但拉高,銷售狀況也特別亮眼。...
今年第二季以來,受到疫情影響,餐飲業虧得慘兮兮,其中很大一部分虧損來自人力成本,而餐飲業的人力來自正職員工與兼職計時人員,如何拿捏兩者比重,讓業者傷透腦筋。業者直言,計時人員雖較節省人事成本,但正職員工對於企業的健全營運扮演關鍵角色。
疫情下, 整座城市彷彿按下暫停鍵,過去一到假日就湧現人潮的百貨、餐飲全都門可羅雀,台北市東西兩大商圈也都車馬稀落。隨著三級警戒降為二級,餐廳開放內用,人氣及買氣將逐步回籠,這些受創的產業相繼展開「復甦起手式」,不只攸關業者疫後求生之道,在疫後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下,也將改變民眾的消費型態。 新冠疫情爆發後,餐飲業從去年一段時間的梅花座、疫後的報復性消費潮,再到今年5月中旬的三級警戒全面禁內用、微解封,餐飲業者有如洗了一場三溫暖。為了求生,不少業者將外送服務做到新高度,讓客人收到餐盒時,還是有好像身處餐廳般的「儀式感」。迎接疫後的報復性消費潮,業者也做好準備。
餐飲與服務業,無疑是這波疫情三級警戒下,最直接受到衝擊的「慘」業。但這一次,影響規模更甚以往,業者除了坐以待斃,還能怎麼做?本報走訪這些「海嘯第一排」的產業,請他們談談如何在危機中突圍自救、培養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