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留鄉/他為「一根蘆葦吸管」移居花蓮 要打造濱溪植物產業鏈
一根蘆葦,讓研發「環保吸管」的青年創業家張震宇放下台北熟悉的一切,去年6月與妻子攜手移居花蓮南區的玉里鎮,以在地秀姑巒溪濱蔓生蘆葦生產的環保吸管為核心,結合原民文化與溪河教育,連結人、溪與部落的情感。1年來有挫折,也有成長與體悟,不變的是他對這塊土地的熱情和友善環境的心。
創辦協槓生活文化 環保是經營核心
35歲的張震宇念的是環境資源管理,他創辦「斜槓生活文化」,把環保作為經營的核心目標與價值,希望透過商業消費創造環境的價值,第一項產品就是以天然材質製作環保吸管。
一開始因為台灣沒有自己的產業鏈,「斜槓生活文化」選擇先推廣進口的蘆葦作為環保吸管,但張震宇更想做的是在地生產,進而打造濱溪植物產業鏈。
透過友人介紹,前年秋天張震宇結識住在玉里鎮馬太林部落的旅英藝術家優席夫,也發現部落鄰近秀姑巒溪,溪濱蔓生的開卡蘆(蘆葦),正是十分適合做環保吸管的材料,讓他起了到異鄉打拚創業的念頭,不只是賣吸管,更希望為地方打造產業鏈,並透過開卡蘆走地莖的特性,同時抑制秀姑巒溪揚塵問題。
都市人走進部落 在地服務獲族人認同
對他來說,花蓮完全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沒有人脈更沒有資源。他思考許久,一直到去年4、5月,與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等合作,以「蘆葦吸管六級產業鏈」成功申請到水保局「青年洄游農村」計畫,6月就搬過來,落腳193線旁的馬太林部落,展開「他鄉變故鄉」的新人生。
以一個外來移居者的身分進入部落,張震宇坦言確實面臨許多想像不到的挑戰。到一個新的地方,不要馬上就要別人幫你什麼,先想想自己可以帶給地方什麼。
他發現部落步調相對較緩慢,生活模式也和都會地區大不相同,一進到部落,想要馬上推展環保相關產業也較不容易,獲得在地居民認同才是首要條件。在地方意見領袖優席夫協助下,張震宇快速地融入其中,並透過各類專案執行在地服務,爭取族人的認同。
例如優席夫想為馬太林部落教會30公尺長的牆面創作馬賽克拼貼藝術,為部落創造藝術和經濟價值。張震宇從旁幫忙寫計畫向公部門提案爭取到部分經費,讓全案順利動起來,請部落族人共同參與,一塊塊磁磚手工拼貼出部落故事,也透過藝術牆的工程,讓老舊的教會得以部分整修翻新,落成啟用時,族人們喜形於色。
想在溪畔種植蘆葦 兼具保育及地方創生
一路走來,張震宇不斷地釐清自己的初心是什麼?也正好當時他在部落租賃處被房東收回,他決定二度「移居」到玉里鎮上。在鎮上,他認識許多移居者,對這個全盛時期曾有8萬多人口、現在只剩下2萬多人的地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想像。
張震宇說,長達80公里、流經花蓮中南區的秀姑巒溪流域是重要西瓜產區,雖為地方創造經濟收入,但西瓜是淺莖作物,沒辦法固著沙土,大水一來沙土容易被沖走,而農藥滲入溪中,水質難免受影響,加上水量減少,溪裡的魚類生態跟著改變,秋冬季也有揚塵的問題。
若能在溪畔種植開卡蘆,因為走地莖的特性,可以交錯成網狀,進而鞏固沙土,兼具水土保持與抑制揚塵的效果。此外,開卡蘆可生長在水邊、濱溪,成為魚、蝦、鳥類棲息的快樂天堂。
為了把人帶進秀姑巒溪,張震宇著手推動溪河小旅行,去年10月疫情緩和、國旅旺起來後,一波波旅行團跟著他走進溪畔,一邊聽著豐富有趣的生態解說,也動手利用溪濱植物做葉拓,藉著實地踏查,了解這條大河的美麗與哀愁。
張震宇說,人口老化及就業困難是許多部落正面臨的問題,秀姑巒溪有豐富的溪濱資源,卻沒有妥善運用,非常可惜。「斜槓生活文化」希望採取在地開卡蘆加工成環保吸管,進一步串聯成六級產業鏈,促進環保、帶動地方經濟,提高部落居民的就業機會,守護溪河環境更聚焦地方創生,為玉里鎮帶來環境、經濟、社會多重效益。
他鄉變故鄉 他體會到要「換位思考」
移鄉1年,張震宇有許多體悟,他建議想要「他鄉變故鄉」的人學會「換位思考」,不能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套用到地方上,而是要換個位置思考:地方需要的是什麼?
「節奏很重要」,張震宇說,剛到部落,他一心想要快速往前走,但發現周遭的人頻率完全不一樣,現在的他步調已經慢很多。
他也深刻感到城鄉生活的明顯落差,包括資金、人脈、學習和輔導資源,在台北和花蓮差很大。他說,對於真正想創業的人,選在偏鄉是不利的,但「如果只是想賺錢,我不會來到這裡」。
嘗試沒人走的路「挑戰就是樂趣」
放下一切來到偏鄉打拚,張震宇說,就是希望在生活和事業中取得平衡。部落文化對環境很友善,族人們樂觀開朗、夠用就好的生活態度,相處起來十分自在,開車10幾分鐘就能抵達溫泉、瀑布,看盡大山大海,唾手可得的自然環境,更是他吸收滿滿能量的絕佳方式。
他說,自己是個很喜歡探索未知的人,對未來的美好想像,支持他一路去克服過程中的困難,就像每次到秀姑巒溪,要到溪畔往往沒路可走,必須砍草開路,這些沒人走過的路,他勇敢去嘗試,可能失敗也可能會成功,挑戰的過程就是一種樂趣。
張震宇的青春留鄉語錄
●也許會成功,也許會失敗,挑戰的過程就是一種樂趣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討論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