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最新發布的警告,全球每年生產和消費約4.3億噸塑料,其中46%的塑膠垃圾被填埋,22%管理不善,成為垃圾。而塑膠對環境的危害不僅止於此,2019年,塑膠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8億噸,更占到全球總量的3.4%。
在台灣,無論傳統市場或超市,到處可見塑膠袋、塑膠膜或塑膠盒裝的蔬果,只有部分供應商力行減塑,近年開始嘗試沒有包裝的「裸賣」。現在,世界第一個立法限制單次用塑膠製品的法國,開始實施蔬果裸賣規定──從2022年元旦起,第一批裸賣清單上的30種蔬果,若1.5公斤以下,禁止商家以塑膠材質包裝,「把蔬果從塑膠牢籠放出來」。...
踏進回收廠,回收業者郭先生搖頭嘆氣,他拿著石油提煉的傳統塑膠告訴我們「以前一公斤十幾塊,現在…你送給人家,人家都不要,更不要說環保杯了」。專門研究開發生物可分解材料的鉅田潔淨公司創辦人黃千鐘也向政府喊話應訂定完整的回收體制,他們都是在擔憂「可分解塑膠的回收問題」。
台灣限用塑膠包裝、容器等「限塑政策」邁入第20年,綠色和平組織調查零售通路的塑膠包裝使用比率卻不減反增,其中打著「可堆肥分解、環保材質」旗號的可分解塑膠,就是取代一般塑膠的要角。但經本報與綠色和平合作的實驗發現,歷經5個月掩埋和自然曝曬的可分解塑膠,如蛋盒、冷飲杯、蔬果容器等,依舊完好強靭,塑膠袋裝滿水也不會破,能否分解備受質疑。
面對趨嚴的限塑政策,企業用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的比例提升,用量愈來愈大,台塑公司今年7月更在股東會宣布,將停止生產一次性民生用品塑膠,加入生產可分解塑膠。學者、環保團體都認為,若不建立可分解塑膠的回收機制和成分標準,生產、使用更多的可分解塑膠只會造成更大的環境災難。
速食業龍頭台灣麥當勞2019年推行「冷飲直接喝」、告別塑膠吸管,2020年再率先和可分解塑膠PLA分手,沙拉盒和McCafé的透明冷飲杯全改為紙容器。台灣麥當勞指出,做這個決定是有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PLA和塑膠傻傻分不清,也質疑PLA用後的流向,促使公司淘汰PLA材質容器。
「減廢夫妻」林姓職能治療師與呂姓工程師,3年前踏上「減廢之路」,從自備筷子、吸管入門,現在有了孩子,更拒絕拋棄式的紙尿布、濕紙巾。 每次出門回家,防水袋裡裝滿孩子的濕搭搭的布尿布與擦屁股的手帕,肩膀上沈甸甸的重量,都是對地球環境的愛,以及給孩子更好環境的盼望。
一根蘆葦,讓研發「環保吸管」的青年創業家張震宇放下台北熟悉的一切,去年6月與妻子攜手移居花蓮南區的玉里鎮,以在地秀姑巒溪濱蔓生蘆葦生產的環保吸管為核心,結合原民文化與溪河教育,連結人、溪與部落的情感。1年來有挫折,也有成長與體悟,不變的是他對這塊土地的熱情和友善環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