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吸管

法國從2022年元旦起,分階段開始實施蔬果裸賣規定。第一批清單上的30種蔬果,若1.5公斤以下,禁止商家以塑膠材質包裝。圖為巴黎附近一個露天市場。美聯社 國際

台灣望遠鏡/還在抱怨禁吸管?法國推終極減塑 蔬果裸賣首部曲開始

在台灣,無論傳統市場或超市,到處可見塑膠袋、塑膠膜或塑膠盒裝的蔬果,只有部分供應商力行減塑,近年開始嘗試沒有包裝的「裸賣」。現在,世界第一個立法限制單次用塑膠製品的法國,開始實施蔬果裸賣規定──從2022年元旦起,第一批裸賣清單上的30種蔬果,若1.5公斤以下,禁止商家以塑膠材質包裝,「把蔬果從塑膠牢籠放出來」。...

PLA又稱聚乳酸,是玉米、小麥澱粉製成的生質塑膠,因目前台灣沒完善回收系統能處理,最後只好全部丟進焚化爐。記者陳煜彬/攝影 生活

【影音】環保塑膠陷阱/PLA遭拒回收大門外 混傳統塑膠成生態噩夢

踏進回收廠,回收業者郭先生搖頭嘆氣,他拿著石油提煉的傳統塑膠告訴我們「以前一公斤十幾塊,現在…你送給人家,人家都不要,更不要說環保杯了」。專門研究開發生物可分解材料的鉅田潔淨公司創辦人黃千鐘也向政府喊話應訂定完整的回收體制,他們都是在擔憂「可分解塑膠的回收問題」。

台灣限用塑膠包裝、容器等「限塑政策」邁入第20年,其中可分解塑膠就是取代一般塑膠的要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塑膠之亂/上】可分解塑膠真環保嗎?掩埋實驗開箱 容器5個月後完好強韌

台灣限用塑膠包裝、容器等「限塑政策」邁入第20年,綠色和平組織調查零售通路的塑膠包裝使用比率卻不減反增,其中打著「可堆肥分解、環保材質」旗號的可分解塑膠,就是取代一般塑膠的要角。但經本報與綠色和平合作的實驗發現,歷經5個月掩埋和自然曝曬的可分解塑膠,如蛋盒、冷飲杯、蔬果容器等,依舊完好強靭,塑膠袋裝滿水也不會破,能否分解備受質疑。

企業用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的比例提升,用量愈來愈大。記者余承翰/攝影 生活

【塑膠之亂/中】台塑將投產可分解塑膠 環團警告:恐造成環境更大災難

面對趨嚴的限塑政策,企業用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的比例提升,用量愈來愈大,台塑公司今年7月更在股東會宣布,將停止生產一次性民生用品塑膠,加入生產可分解塑膠。學者、環保團體都認為,若不建立可分解塑膠的回收機制和成分標準,生產、使用更多的可分解塑膠只會造成更大的環境災難。

為徹底解決PLA和塑膠分不清,麥當勞已停用PLA(生質塑膠)材質容器,回收檯的「塑膠類」只剩一個寬約13公分的長方形投入口。記者吳淑君/攝影 生活

【塑膠之亂/下】麥當勞果決與可分解塑膠分手 為何環保署卻猶豫不決?

速食業龍頭台灣麥當勞2019年推行「冷飲直接喝」、告別塑膠吸管,2020年再率先和可分解塑膠PLA分手,沙拉盒和McCafé的透明冷飲杯全改為紙容器。台灣麥當勞指出,做這個決定是有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PLA和塑膠傻傻分不清,也質疑PLA用後的流向,促使公司淘汰PLA材質容器。

「減廢夫妻」林姓職能治療師(左起)、呂姓工程師,一家三口奉行環保生活。圖/「減廢夫妻」提供 生活

「減廢夫妻」出門堅持帶布尿布、手帕 背包沉甸甸卻是對環境的愛

「減廢夫妻」林姓職能治療師與呂姓工程師,3年前踏上「減廢之路」,從自備筷子、吸管入門,現在有了孩子,更拒絕拋棄式的紙尿布、濕紙巾。 每次出門回家,防水袋裡裝滿孩子的濕搭搭的布尿布與擦屁股的手帕,肩膀上沈甸甸的重量,都是對地球環境的愛,以及給孩子更好環境的盼望。

斜槓生活文化創辦人張震宇從台北移居到花蓮,努力打造濱溪植物產業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生活

青春留鄉/他為「一根蘆葦吸管」移居花蓮 要打造濱溪植物產業鏈

一根蘆葦,讓研發「環保吸管」的青年創業家張震宇放下台北熟悉的一切,去年6月與妻子攜手移居花蓮南區的玉里鎮,以在地秀姑巒溪濱蔓生蘆葦生產的環保吸管為核心,結合原民文化與溪河教育,連結人、溪與部落的情感。1年來有挫折,也有成長與體悟,不變的是他對這塊土地的熱情和友善環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