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密

蔣經國在1976年曾表達研發核武可能為台灣帶來政治上的不利因素。圖為行政院長蔣經國1977年台灣區運動會開幕典禮上致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間諜充斥台灣 美國早在張憲義叛逃前就掌握台核武機密

1988年,時任國防部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的張憲義,出賣台灣發展核武的消息並叛逃美國。但在此之前,美國早就掌握了台灣研發核武的秘密,顯示美國間諜充斥台灣。1972年11月16日華府已經出現了一份由國務院、國防部、財政部、中情局、原能會、國安局等共同完成的台灣核武報告,這份報告名為「關於台灣核武發展的能力與意圖」,這很可能是第一份對台灣秘密研發核武有關的情報研析,對於台灣核武研發進度,經由飛彈、飛機等的投射能力,有相當完整的分析。

美國干預禁止台灣研發核武同時,卻大方地研究如何提供北京技術援助,協助中共的試爆核彈技術。圖為1945年7月16日清晨,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舉行的「三位一體」測試,是人類史上第一枚核彈。圖/美國能源部檔案照

美國當年打壓台灣研發核武 同時卻想助中共試爆核彈

蔣經國日記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公開後,更深入地公開了美國對台灣研發核武的蠻橫壓力,蔣經國尚未就任總統,已經開始承受美國的政治壓力,前後十多年,蔣經國無日不處在美國打壓之下,管制台灣核能研發措施。對照美國解密檔案,美國干預禁止台灣研發核武同時,卻大方地研究如何提供北京技術援助,協助中共的試爆核彈技術...

船塢登陸艦曾在823砲戰時期執行「轟雷」作戰行動,將3艘合字號LCU登陸艇搭載榴彈砲送上金門。圖為第一代中正艦,原先是美軍LSD-8,來華初期命名東海艦,後來因蔣中正總統逝世,更名中正艦以紀念。圖/海軍提供

深入旭海艦/823砲戰國軍冒險送巨砲進金門 船塢登陸艦是關鍵推手

海軍有很多故事,那些曾在敵火下破浪前行的LSD船塢登陸艦,她們默默付出,都有不為人知的「想當年」。1958年9月,國共雙方在金門砲戰仍激烈進行。18日與20日夜晚,3艘合字號LCU登陸艇,在敵火下搶登料羅灣灘頭,6輛自走砲與搭載彈藥的LVT兩棲突擊車,立刻衝下跳板,冒著密集彈雨駛上灘頭。這是國軍與美軍聯合發動,代號「轟雷」的作戰行動,將203公釐(8吋)榴彈砲送上金門,期待以高人一等的口徑,壓制對岸共軍的火砲。 轟雷計畫搶運8吋砲,是823砲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近年檔案公開後顯示,它們對戰局的影響,不如想像巨大,但當時對軍民士氣提振,確實達到了強心針效果。這場行動的關鍵之一,就是LSD船塢登陸艦。LSD進入我國海軍已達一甲子以上,一度逃過拆解命運的康斯托克號,變身為中正艦後,又多在海上跑了28年。這篇文章告訴你,還有哪些戰艦服役期間的軼事?

1955年9月3日,台北市各界慶祝第一屆軍人節大會,會場一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軍人節由來/首屆軍人節除了購物優惠 摸彩是抽老蔣手表與陳誠鋼筆

8月31日上午,國防部舉行軍人節表揚大會,由三軍統帥蔡英文總統頒獎給國軍模範團體與楷模。總統致詞時肯定國軍的貢獻,強調軍人節只有一天,但每年365天官兵都要為了捍衛國家辛勤付出。除了表現傑出的國軍團體或個人,國防部也表揚民間敬軍模範,今年的得主包括兩位名人,分別是曾有「最強國防部發言人」之稱的退伍少將羅紹和,以及主持「木曜4超玩」節目的藝人邰智源。

政府紀念抗戰勝利制定軍人節,但9月3日並非日本投降日。圖為台北街頭慶祝軍人節的情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軍人節由來/軍人節紀念抗戰 為何選9月3日而非日本投降當天?

9月3日是軍人節。國防部的慶祝大會,邀請蔡總統出席,頒獎表揚國軍楷模、模範團體,此外在國防部福利處與軍人之友社等單位推動下,不少民間企業行號響應推出敬軍折扣活動。這些活動數十年來從未中斷,但社會輿論的矚目度,近年明顯增高。當然是因為兩岸緊張,國軍的角色與引發社會關注度水漲船高之故。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盧溝橋悍然發動七七事變。新華社

814空戰/抗戰初期中日空中大對決 我方損失多少戰機 恐非所述輕描淡寫

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抗日戰爭結束幾十年了,但1937年8月中旬空軍上海周邊與日本海軍航空隊展開的空中大決戰,究竟戰果如何,雙方莫衷一是。根據我空軍司令部官方網頁抗戰戰史記載,空軍對當年8月中旬到8月下旬的空戰損失記載,都沒有被擊落的記錄,只有2架迫降,擊傷6架。然而,對照日本戰後修編戰史,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情。到底我空軍損失了多少戰績?恐怕沒有如我方那樣的輕描淡寫...

抗日戰爭初期,我國空軍使用的義大利飛雅特輕轟炸機。圖/讀者提供

814空戰/對日抗戰時期 我空軍如同一支聯合國軍隊 竟用十多種戰機迎敵

過去在對日抗戰時期,我國空軍的規模其實不如日軍。日本陸軍與海軍,各自擁有航空部隊,日本海軍又擁有多艘航空母艦,我國空軍有形戰力,在數量上難以與日軍匹敵。當時政府雖有委外設計後自行生產的教練機,但是缺乏自行研製戰機的能力,大都仰賴向各國採購而來。也因此,抗戰初期,小小的中國空軍,就有多達9家飛機廠出廠的各種款式戰機。而其中,法國軍火商最不老實,竟將舊機塗新漆假冒新機,賣給我國。 不過,一般人若是查看空軍司令部官網,雖然有抗戰空戰戰史介紹,卻缺乏有關空軍抗戰使用各型戰機詳細的介紹。以下就讓聯合報資深記者高凌雲,以日本防衛廳戰後修編戰史,為讀者補上這段歷史...

為籌畫軍事反攻大陸,蔣中正(左)在1965年花了一整年時間試圖遊說美方支持,甚至出動妻子宋美齡(中)與兒子蔣經國(右)。圖/翻攝自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反攻大陸夢/以支援越戰遊說美方 蔣中正甚至派妻兒出馬 巨光五號仍失敗

蔣中正總統1962年籌畫軍事反攻大陸遭美國牽制,直到1964年美國升高越戰局勢,蔣中正眼見國際情勢有了變化,重新燃起希望。他在1965年花了一整年時間,想以支援越戰為名義,向詹森政府推銷巨光五號計畫,甚至出動妻子宋美齡與兒子蔣經國親自出馬訪華府。然而,美國政府考慮再三,1966年初否決台灣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卻還是不得不小心翼翼應付兩蔣...

1964年美國運用東京灣事件,升高越戰情勢後,蔣中正根據國際局勢變化,判斷軍事反攻大陸應該事有可為,1965年花了很大心血爭取美國支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反攻大陸夢/因戰爭片《最長的一日》信心爆棚? 蔣中正費盡唇舌爭取美國支持

1962年上映的知名戰爭片《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給了積極籌備軍事反攻大陸的蔣中正總統很大啟示。1964年美國運用東京灣事件,升高越戰情勢後,蔣中正根據國際局勢變化,判斷軍事反攻大陸應該事有可為,於是在1965年年底,蔣中正主辦了一場晚宴款待來華訪問的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惠勒(Earle G. Wheeler),他當時花了很大心血希望爭取美國支持...

《筧橋英烈傳》在林口附近的海湖陸軍攻堅基地,拍攝空軍支援陸軍作戰的外景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814空戰/筧橋英烈傳捧紅梁修身 卻是開鏡前才臨時換人演 最動人情節也假的

電影《筧橋英烈傳》在40多年前走紅,讓飾演高志航的梁修身自此成為一線小生,此後外界介紹他,總不忘提到「民族英雄」身分。不只同樣拍攝高志航故事的陸劇「遠去的飛鷹」導演來台,特別安排和他會面,2014年北市文化局在空總舊址舉辦中華民國空軍特展,他也受邀亮相。然而外界多半不知,當初梁修身被安排飾演另一位空軍烈士,開鏡前才臨時改演高志航。一換之下,星途從此改變,高大隊長無疑是他演藝生涯的大貴人。 另外,電影背景的抗戰初期,中日兩國使用的機種,是否都確實復刻亮相?片中烈士殉國的悲壯情節,有哪些是戲劇效果,與事實並不相符?

電影《筧橋英烈傳》開鏡典禮。中間兩人分別是時任參謀總長賴名湯(左二)、空軍總司令司徒福(右二),以及飾演他們的演員劉長鳴、聞江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814空戰/穿越時空的鏡頭?筧橋英烈傳當年叫好叫座 有哪些其實不合歷史

空軍恢復舉辦中斷3年的營區開放活動,吸引超過10萬人入場,也使今年的八一四空軍勝利紀念日,顯得比往年引起更多的關注與討論。發生於86年前的杭州筧橋空戰,固然是國軍至今緬懷紀念的首勝,然而八一四被社會大眾普遍所知,必須要感謝1977年上映的電影《筧橋英烈傳》。本片不僅是當年票房冠軍,在第14屆金馬獎又拿下最佳影片與導演等6個獎項。 《筧橋英烈傳》拍攝時,當初參戰的飛官或家屬,許多都還在世,蒐集資料的難度不大,然而本片身為肩負宣教任務的「愛國片」,劇情不免出現刻意美化或簡化。片中空戰特效由日本東映協力,在當時國片是創舉,讓觀眾大呼過癮,但以如今標準就嫌簡陋。有時受限技術或成本,甚至直接以1970年代國軍的螺旋槳飛機上場瓜代。 因此,40多年後軍事迷重看《筧橋英烈傳》,劇情故事當然已經熟稔,但從各鏡頭間「找碴」,仍然趣味十足。...

蔣中正曾在1937年祭出重賞,要求空軍組飛行員敢死隊,專炸日軍航空母艦。圖為1954年10月10日,國慶閱兵時蔣中正總統登台致詞閱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814空戰/空軍不想提的難堪歷史 蔣中正為何要組敢死隊炸日本航艦?

蔣中正為何要空軍飛行員組成敢死隊炸日本航艦?多年來,這是空軍紀念八一四時鮮少提及,甚至就當沒有發生過的事。每到紀念日僅歌頌當時的空戰英雄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卻忘記同時間發生的這段歷史,總是留下一段空白。 資深記者高凌雲以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及戰後日本防衛廳修編二戰戰史,為您補上這段歷史,深入當年那段不為人知的八一四...

日本海軍九六式轟炸機飛越南京紫金山上空。圖/翻攝網路

814空戰/敵人除日軍還有颱風 我3天打下日本一半轟炸機 逼改變作戰方式

每年8月14日空軍節,紀念1937年8月14日我國空軍奮勇對抗日本侵略,首開紀錄,擊落2架日本海軍九六式轟炸機。這是場在颱風侵襲下,持續多日的熾烈空戰,而8月15日才是真正激戰的一天。日本海軍木更津航空隊這天全體出動20架轟炸機,一天之內損失10架轟炸機,從14日到16日,鹿屋航空隊與木更津航空隊原有38架轟炸機,3天空戰打下來,日軍僅剩18架九六式轟炸機,損耗了一半以上轟炸機。...

我國空軍的霍克三戰鬥機。圖/引自退輔會網站

814空戰/國軍到底在筧橋上空擊落幾架日機? 國防部早有精確數據

1937年8月14日,在浙江省筧橋機場上空,中日兩國爆發八年抗戰第一場空戰,814自此成為我國空軍的勝利圖騰,在抗戰期間被指定為814空軍節,後來更正式的稱呼為空軍勝利紀念日。空戰距今雖已86年,空軍司令部仍堅持舉辦慶祝活動。近日媒體報導軍方紀念814,也引述網路說法指,我方獲得6比0空戰勝利。 包括1977年電影《筧橋英烈傳》,6比0是814空戰最常見答案,但1986年版的國中歷史課本第三冊,卻記載為9比0。有學生寫信給空軍總司令陳燊齡上將,詢問到底答案是什麼?1988年起,課本就省略了戰果數字。隨著學界研究考證,國防部於2009年正式發文全軍,確認新的戰果數字。然而過去宣傳深入人心,至今仍常看到錯誤說法繼續流傳。 當天雙方的戰績到底如何?為何出現落差?

蔣中正總統(中)在1962年籌畫軍事反攻大陸之際,突然出現攝護腺肥大,治療休養三個月。圖為他視察中橫公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反攻大陸夢/蔣中正養病3月軍心開始渙散 從偷竊到叛逃 問題誇張到難想像

蔣中正總統在1962年籌畫軍事反攻大陸之際,突然出現攝護腺肥大,治療休養3個月,無法全心全意推動反攻,美國又從中作梗,蔣中正有志難伸。從此之後,軍事反攻大陸一事也慢慢成為口號,終至成為幻影。 除此之外,就在這時,基層部隊的軍紀問題也逐漸層出不窮,大多都記錄在了當時的警備總司令黃杰日記中。從各地官兵偷竊民間飼養牛隻與家禽,造成軍民糾紛,到偏遠地區的部隊軍紀渙散,種種誇張的管理問題令人難以想像。請看資深記者高凌雲為讀者整理與歸納的報導。

1961年8月30日,蔣中正與夫人宋美齡(中、右)在陽明山莊歡宴參加陽明山第二次會談人士。該會議發表一項「促請政府早日反攻大陸」的聲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反攻大陸夢/蔣中正決定揮軍那天什麼都沒發生 美國從籌備期就在扯後腿

1962年10月1日中共建政13周年,這一天原本是蔣中正總統決定揮軍渡海,軍事反攻大陸之日,但是到了10月1日,什麼都沒有發生。攻擊發起日前一天,無奈的蔣中正,只能到台北市雙園堤防修築工地視察,關心淹水問題。 蔣中正籌備反攻大陸,美國在後面扯後腿,美軍顧問不允許國軍部隊增加油彈存量、對台灣開徵特別捐籌款非常不滿,美軍在台協防司令史慕德基至當面質問國防部長俞大維。更多台美間磨擦,請看資深記者高凌雲的整理與歸納,而且,摩擦背後,就是有某些將領對美國的想法過於天真...

泰勒不喜歡被稱「氫彈之父」,但不後悔研究及推廣核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看懂奧本海默/氫彈之父泰勒一生爭議多 曾4度訪台灣 一句玩笑卻害陳蘭皋身陷風暴

奧本海默生平最大挫折,是1954年美國核能委員會決定,撤銷其安全許可,從此無法參與機密性研究計畫,科學生涯告終。當時許多科學家不願表態,紛紛規避聽證會,唯獨另一位核能大師泰勒(Edward Teller,1908-2003)表示,不懷疑奧本海默的忠誠,但其行事風格匪夷所思,將公共事務交給別人管理會比較安全。2023年,導演諾蘭的電影重現這一橋段,泰勒與核委會主席史特勞斯(Lewis Strauss),也成了片中兩大「反派」。 泰勒一生的科學成就不下奧本海默,但行事爭議、個性執拗的程度,比奧本海默有過之無不及。導演史丹利庫布利克電影《奇愛博士》中的瘋狂科學家,許多人認為就是諷刺他。另一方面,泰勒與蔣經國時代的台灣關係密切。他曾4度來我國訪問,並公開呼籲美國應仿效中華民國,以科技背景人才領導政府。甚至泰勒為證明核電安全的一句玩笑話,後來害台電董事長陳蘭皋成為風暴中心...

日本投降後,1945年9月8日,一名盟國隨軍記者站在已化成廢墟的廣島市中心。美聯社

看懂奧本海默/原子彈毀滅廣島、長崎 2城市為何成為目標? 日本差4天就改寫歷史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上映,立刻開出漂亮票房。片中敘述了1954年美國核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進行安全調查,以及1959年核委會主席史特勞斯轉任商務部長被國會否決。這些歷史對一般觀眾來說是知識門檻,但諾蘭對不同場景連介紹字幕都不打,儼然認為觀眾應該自己作功課,才能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緻門道。 就像電影花了大篇幅,敘述代號「三位一體」的人類歷史第一次核子試爆,卻未深入解析美軍在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的詳細過程。事實上,當時有許多科學家甚至政軍領袖都認為,已經不需要把原子彈用於實戰,只要能讓日本知道,美國已擁有可毀滅整座城市的超級武器,應該就能迫使日本不戰而屈,但為何美國最終仍決定直接投擲?另外在選擇目標時,京都曾被列入名單,後來戰爭部長又特意將其排除,到底有什麼考量?而美國又如何確保B-29投彈後不被核爆摧毀?以下就讓聯合報數位版來為讀者揭開,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內幕吧。

1961年轟動社會的瑠公圳分屍案,柳哲生少將一度被列為重大嫌疑人,圖為當時他的空軍眷舍住宅,警總派員以雷達偵測器探測金屬凶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瑠公圳命案/媒體捕風捉影殃及無辜少將 警總早排除他的嫌疑卻不敢公開

1961年2月台北市發生瑠公圳分屍案,當時台灣內外情勢嚴峻,人們生活苦悶,這起社會案件很快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媒體追逐報導,捕風捉影,警方偵辦遲無進展之際,警備總部奉命接手偵辦,與媒體大鬥法,警總人員出動查案,車輛車牌全改為保密車牌,避免遭媒體發現。案情陷入膠著,警總為轉移社會焦點,不得已只好犧牲幾位陸軍與空軍將領,將共諜與他們接觸的案件釋出...

1961年,正當蔣中正全心投入籌備反攻大陸之際,瑠公圳的分屍命案卻讓他不得不分心,當時空軍柳哲生少將一度被當成重大嫌疑人。圖為警總派員在柳哲生的空軍眷舍住宅中,以雷達偵測器探測金屬凶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瑠公圳命案/1961年分屍案涉空軍將領 蔣中正焦頭爛額 白團、中情局也協助調查

1961年2月蔣中正總統正忙著秘密籌畫軍事反攻大陸,他頻繁前往偏遠三峽郊區,進行所謂的「國光計畫」。然而就在那時,台北市台灣大學旁瑠公圳卻發生了一起分屍命案,還一度涉及空軍將領,造成全台轟動。蔣中正不得不挪出時間,5度召見警備總司令黃杰了解案情,2度主持情報會議討論命案偵辦進度,批評辦案人員無能。 這起戰後台灣第3件分屍案,因受害婦女身分不明,偵辦進度遲無進展。當時在台灣的美國中情局官員、日本白團也都對偵辦命案提供了協助。而分屍命案不免有神鬼之說,同年3月28日,有民間人士在屏東求神問卜,神明指示3周內可破案,不料全案就在這時突然峰迴路轉...

1945年7月16日清晨,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舉行的「三位一體」測試,是人類史上第一枚核彈,電影《奧本海默》花了很大篇幅來講述這起試爆,卻未解釋當時試爆原子彈和同年8月6日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從原料到起爆都是不同設計。圖/美國能源部檔案照

看懂奧本海默/轟炸廣島的原子彈 部分原料竟由日本埋單 美軍甚至不曾試爆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上映,立刻開出漂亮票房。片中敘述了1954年美國核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進行安全調查,以及1959年核委會主席史特勞斯轉任商務部長被國會否決。這些歷史對一般觀眾來說是知識門檻,但諾蘭一秉風格,對不同場景連介紹字幕都不打,儼然認為,觀眾應該自己作功課,才能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緻門道。 就像電影花了很大篇幅,敘述代號「三位一體」(Trinity)的人類歷史第一次核子試爆,卻未解釋,當時試爆原子彈和1945年8月6日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從原料到起爆其實都是不同設計。轟炸廣島是對日本首度原子彈攻擊,不容失誤,但為何美軍居然不曾測試,就將原子彈投出?而這命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當中部分原料甚至是由日本自己埋單的?以下就讓聯合報數位版來為讀者整理,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延伸故事吧!

其實,羅伯特·奧本海默與中國近代史也有間接關係,他的弟弟法蘭克,曾在1930年代招募後來成為中國火箭之父的錢學森(圖),加入一個10人組成的共產黨黨員小組。新華社

看懂奧本海默/弟弟在加州成立共黨小組 其實有招募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

由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 Nolan)執導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終於在7月21日上映了。這部電影講述人稱「原子彈之父」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在二次大戰期間參與研發原子彈的過程,同時也描述他在戰後身陷政治鬥爭的困境。諾蘭將奧本海默充滿紛紛擾擾的一生濃縮成3小時,確實令人難忘,但裡頭出現的龐大歷史事件與人物,對一般觀眾來說卻不一定熟悉,或許得在觀影前後補充相關知識,才能更加看懂片中諸多的細節門道。以下就讓聯合報數位版來為讀者整理,那些電影沒提到的延伸故事吧! 其實,羅伯特‧奧本海默與中國近代史也有間接關係。他的弟弟法蘭克,曾在1930年代招募後來成為中國火箭之父的錢學森,加入一個10人組成的共產黨黨員小組。而戰後,錢學森受美國政府迫害與軟禁,直到北京在美中日內瓦大使級會談展開營救,才以換俘方式讓美國釋放錢學森。...

「七七事變」86年後的盧溝橋上石獅子依舊,盧溝橋及宛平城安靜、祥和、美麗。新華社

軍方小編紀念抗戰鬧笑話 不懂蘇聯軍援反把俄國罵一頓

每年7月是紀念抗日戰爭的重要季節,國防部小編不例外,以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在臉書發文,結果整篇看不到日本軍事侵略引發八年抗戰的文字,國軍究竟在盧溝橋抵抗誰的侵略,國防部小編隻字不提,反倒是藉機把中共與俄羅斯批評了

黃埔一期生王仲廉生前所著回憶錄,並未公開發行,僅親朋故舊分閱,後人為了紀念黃埔建軍百年,正式將回憶錄出版。圖/王仲廉家屬提供

黃埔名將王仲廉的沙場人生 抗日戰功彪炳、國共內戰栽跟卻因禍得福

抗戰名將王仲廉後人將王仲廉生前所著回憶錄「征程回憶」,7月10日公開出版發行。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8月王仲廉在南口戰役擊退日軍,1938年3月又在台兒莊一戰,再次力殲侵華日軍,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出身黃埔軍校一期生的王仲廉,抗日戰功彪炳,卻在1947年國共內戰魯西南戰役栽了大跟頭,從此未再參與國軍軍事行動,卻也因禍得福,遠離戰災,與家人平安遷台。

泰北地區的孤軍陣亡將士公墓。圖/取自立法委員吳斯懷臉書

不懂雲南反共救國軍歷史 國防部臉書回應鬧笑話

國防部網路小編為了說明雲南反共救國軍陣亡將士為何入祀忠烈祠,發生了一個美麗的錯誤,國防部小編宣稱,如果沒有他們分散敵人的追擊和火力,很多國人就會無法安全抵達台灣,其實這是誤解,軍方小編搞錯了,按照蔣中正日記所載,來台國軍僅原有兵力十分之一,如何能稱之為很多?

美斯樂當地的學生,揮舞中華民國與泰國國旗。圖/取自立法委員吳斯懷臉書

泰北異域孤軍後裔 偏好台灣舊版教科書的「中華民國正朔」堅持

拜「異域」小說與電影,以及當年的送炭到泰北運動之賜,國人對當年撤退到滇緬泰邊區孤軍的歷史,並非一無所知。民眾前往泰國旅遊,不少人將泰北清萊(美斯樂)等地列為造訪地。至於台灣桃園的忠貞社區、南投的清境農場,都是孤軍遷台後形成的聚落,如今也都靠行銷邊區文化而走紅。過去幾十年來孤軍組成有什麼變化,如今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當地的泰北孤軍後裔,還有哪些需要台灣的政府或民間協助。 立委走訪當地發現,在大陸強大經濟優勢吸引力之下,孤軍後裔社區仍堅持奉中華民國正朔,使用台灣中小學教材。但他們也希望我方提供舊版教科書,而非現行版本。

國防部赴泰北地區進行「泰緬孤軍」迎靈作業,28日舉行迎靈儀式,許永祥少將(中),在美斯樂的泰北義民文史館大廳中,接下雲南反共救國軍烈士的牌位。圖/軍聞社

等了70年泰北孤軍入祀忠烈祠「老天也垂淚」 低調籌備3年背後原因曝

6月29日晚間,國防部突然宣布,將於次日在忠烈祠舉行「雲南反共救國軍入祀典禮」,却未多作說明。第二天下午,台北上空落下超大豪雨,三軍儀隊捧著靈位,在傾盆雨勢中走入忠烈祠,畫面十分震撼,立刻成為新聞網站與社群的焦點。許多當初低估活動,未派攝影記者採訪的媒體,只能徒呼負負。 在台灣,因「異域」小說與電影,以及當年「送炭到泰北」等運動,泰緬邊境孤軍的故事,多數民眾都曾有所聞。然而在當今綠色執政,努力與「中國」劃清界線的時局下,為何國防部舉辦這場不大合時宜的典禮?又為何先前極度低調,完全不願張揚?這背後的故事是什麼,過程還有哪些不可思議的靈異事件?聯合報專訪促成本案的立委吳斯懷,為讀者從頭道來。

美國中情局1950年代招募的中國第三勢力官兵回到台灣後,加入國防部情報局,圖為當年在關島訓練第三勢力官兵的國軍軍官,回到台灣後配住炎明新村,持槍在四分之三卡車前留影。圖/炎明新村眷戶提供

冷戰新秘史/見證美扶持第三勢力歷史 新店炎明新村產權爭議不斷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舉行新北市新店炎明新村產權爭議記者會,不明就裡的媒體,搞不清楚眷戶口中自稱是「第三勢力」是怎麼一回事,其實,炎明新村是一處奇特的冷戰遺址,第一代眷戶大都是美國吸收的特工人員,1950年代韓戰期間滲透大陸,協助美國情報工作,這些人在兩岸對峙當中,不屬於任何一方,美國稱他們為「第三勢力」,一方面是反共武力,同時也是分化國民政府的政治勢力。 全台曾有數百個軍眷棲身之地的眷村,炎明新村位在新北市新店繁華熱鬧的中正路旁,到了2023年已經是北部唯一沒有改建的眷村。外人以為是軍方保存眷村文化,其實是軍方不重視眷村,高級將領配有官舍,不住眷村,早年管理眷村的政戰部眷管處,多半把眷村當成國民黨投票動員部隊,對於眷戶生活福祉冷淡,才會在1980年代後期出現國民黨眷村鐵票生鏽的鬧劇。

台海局勢隨著韓戰停火產生變化,韓戰和談後,美國放棄第三勢力,加大對蔣中正的政治支持。圖為南北韓於1953年7月28日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美聯社

冷戰新秘史/美曾在中華民國內部扶持反蔣中正第三勢力 因韓戰變化放棄

立委為新北市新店炎明新村眷戶產權爭議舉行記者會,意外揭露了1950年代以來一段鮮為人知的美國政治秘辛,這是一段冷戰秘史,國共內戰後期,美國發現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不得人心,軍事節節敗退,為了阻遏牽制共黨勢力,美國在中華民國內部扶持反蔣第三勢力,希望能夠成為取代蔣中正,有效執行反共鬥爭,炎明新村第一代眷戶就是美國在台灣境外招兵買馬組織第三勢力的成果。

國軍撤台陸軍部隊,其中將近半數來自胡璉(中)的12兵團。圖為胡璉離開軍職,接任駐越南大使,返國述職時,攝於松山機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黃埔99/國軍撤台單位最多出身胡璉麾下 當年堪稱最後本錢

國共內戰末期兵敗如山倒,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遼瀋、徐蚌、平津三大會戰,參戰國軍多半慘遭圍殲。國防部、陸軍總部隨政府撤往西南,最後在川康邊境覆沒,除了少數搭上飛機的高階幹部,多數官兵都淪為俘虜。幸運轉進台灣的陸軍部隊,都是東南各省棄守時,藉著海運撤出。其中將近半數,來自胡璉的12兵團。 12兵團與本系列上篇敘述的52軍,撤到台灣時較為完整,堪稱國家在風雨飄搖時期的最後本錢。52軍兩個師至今仍是陸軍主戰兵力,12兵團所屬各軍、師,也是國軍許多單位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