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空前強硬,表明反對改變台海現狀外,又批評來自北京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脅迫」,讓北京跳起來嚴厲譴責G7集團。但美國總統拜登在G7峰會結束後的記者會中表示,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可望「很快就會解凍」,果然兩天之後,中國大陸新任駐美國大使謝鋒就赴美履新,而商務部長王文濤則是拜登上任後第一位來訪的部長級官員。 按理來說,中方應該拒絕對話,可是結果北京反而態度趨軟,美中關係正在觸底反彈。但在本周美中開始交流之際,前面的道路不像是平坦順途,反而看起來充滿險阻,至少有四個未爆地雷...
中國大陸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與歐盟單獨因應都很吃力。「七大工業國組織(G7)」意欲進一步合作,以進出口管制與提高關稅,來對應中國的「經濟脅迫」。然而由中國大陸及中亞5國出席的「中國─中亞峰會」幾乎與G7同時舉行,兩者被視為「外交擂台」。 今年G7峰會在日本廣島舉行,各國領導人發表聯合文件「廣島願景」。然而,峰會原本設定的目的有三:打贏俄羅斯侵烏之戰、協調防備與中國的競爭、以及在美國主導下加強團結;但現在看來,只有兩項取得進展。 全球政經局勢會在「廣島願景」後發生什麼改變?台灣又須如何因應?
日本主辦的廣島G7峰會21日已經閉幕,這次峰會熱鬧吸睛,做主人的岸田文雄聲勢也水漲船高,這兩天最新民調顯示,首相內閣支持率升至45%,較上個月成長9個百分點,而各國領袖參訪核爆遺跡、廣島市和平紀念公園,高達85%受訪者更給予正面評價。 從擴大來看,這次G7峰會原本設定的目的有三:打贏俄羅斯侵烏之戰、協調防備與中國的競爭、以及在美國主導下加強團結;但現在看來,這其中卻只有兩項取得了進展。...
編按: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中國-中亞峰會」及廣島G7峰會接連登場,前者被外界視為北京正積極直搗俄羅斯後院擴大影響力,後者則聚焦核武威脅、中國經濟脅迫、對俄制裁及台海局勢,烏克蘭總統現身也為峰會增添話題性。 看點2:美國打算比照軍援烏克蘭的緊急授權,向台灣提供多達10億美元安全援助,據悉以飛彈及相關訓練為主。另外,立法院長游錫堃密集拜會美國會議員引起部分人士擔憂,「疑賴論」後續效應值得關注。 看點3:泰國眾議院選舉落幕,民主派大勝反映出民意對改革的渴望,然而泰國憲法卻未必能讓呼聲最高的第一大黨「前進黨」黨魁皮塔當上總理,甚至無法完全排除軍方勢力再度掌權的可能。
中共向來被認為擅於搞宣傳工作,毛澤東更曾提出:「共產黨是要在左手拿宣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的」。但近來中國大陸的「大內宣」卻頻頻出現「大翻車」,近日分別在陝西西安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與在日本廣島舉行的G7峰會,就是最新案例。
•國民黨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明年總統,國民黨中央黨部今上午舉行誓師大會,定調為「政黨輪替、台灣更好」,營造團結氣勢。這是侯友宜被徵召後,第一場正式以總統參選人身分亮相,侯友宜發表談話,表示勝選後將服立法院報告國情咨文接受全民監督,並砲火全開批評民進黨執政,也提及兩岸看法。侯友宜強調,大家開玩笑說他是「侯侯(好好)GPT」,但民進黨連好好做事都做不到、最欠的就是好好做事,非核家園綠電跳票、企業五缺、高房價、低薪、缺蛋、缺疫苗,如果做不到就政黨輪替,讓他來好好做事。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今(20日)抵廣島出席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他親自造訪日本,以及在場邊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會談備受關注,印度是這次會議中最親近俄羅斯的國家。莫迪接受多家日媒專訪,再申印度應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為迎接重要領袖來訪,廣島縣觀光聯盟趕製四支影片介紹風景名勝與特產,附英文字幕,現在看起來有點諷刺。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廣島峰會前後,有交通管制、商家不營業等措施,別說國外觀光客,日本旅客都敬而遠之。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廣島峰會將於19日至21日登場,美國想要尋求G7達成共同立場,因應中國大陸經濟脅迫。金融時報報導,除了例行會議公報,G7廣島峰會今年可能會額外發表一份經濟安全聲明,內容包括「遏制、回應及抵禦經濟脅迫行為的共同承諾」,劍指中國大陸。但歐洲國家有自己的利益盤算,歐盟其實不願對美國亦步亦趨,不樂見G7變成「反中俱樂部」。...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19日將在日本廣島召開,美國和日本想藉這場峰會強化經濟聯盟圍堵中國大陸,大陸搶先一步,1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召開為期兩天的「中國-中亞峰會」。大陸外交部雖然表示無意與其他機制競爭,但外界都認為這場峰會刻意和G7打對台。分析家說,大陸辦這場峰會,也有意趁俄羅斯在俄烏戰爭自顧不暇之際,擴大在中亞影響力。
曾短暫擔任45天英國首相,英國下議院議員特拉斯昨天抵台訪問,外交部長吳釗燮親自到機場接機,握手致意。特拉斯是應財團法人遠景基金會訪台,預定今天在遠景基金會以「台灣屹立在自由民主之前線」為題發表公開演說,19日與總統蔡英文會面,20日離台。
金控超級法說周本周登場,本周共有三家金控舉行法說會,依序是中信金、台新金、富邦金。 中信金控法說會本周一(15日)召開,會中將公布2023年第一季營運概況;周二(16日)台新金控的線上法說會將發布今年首季營運情況;周四(18日)富邦金控將提出人壽隱含價值報告。
•綠色和平去年發布台灣第一份陸域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汙染檢測調查,揭露台灣6種野生保育類動物排遺或棲地遭到「塑害」,引發學術界關注,中研院、成大、中興大學、海洋大學、高師大、台師大等23名學者專家具名連署,籲台灣政府及企業加速減塑進程,以免動物承受塑膠汙染危害。...
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美中軍事熱線仍處於中斷狀態,又傳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行遭拒,兩大國互動降至冰點,而最近「萬國來朝」也讓北京如獲籌碼,和美國打交道並非優先事項。 看點2:繼菲律賓之後,美國將目光投向另一在南海與中國大陸有爭端的國家:越南。提升美越關係是布林肯此次出訪的重點,若兩國能升級至「戰略夥伴」,意味著未來美國武器供應的可能性。 看點3:在法國總統馬克宏爭議言論後,G7展現前所未有的團結,外長會議上砲口對準中國大陸、俄羅斯及北韓。然而,G7愈一致對外,遭遇的反彈恐怕也會愈強,以中國為首的「反聯盟」正蓄勢待發。
「彭博資訊」報導,不具名台灣官員私下向美國表達不滿,敦促美國政府要求官員勿再強調過於依賴台灣晶片非常危險,降低音量。但降低「過於依賴台積電不安全」的音量,「危機」就會因此消失、不存在?
上周末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和歌山市參加造勢活動,遭到爆裂物襲擊,讓人不禁想起去年前首相安倍晉三遇襲過世的事件。本集郭崇倫會客室邀請輔仁大學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何思慎教授,來談岸田首相遇襲事件,以及即將在日本舉行的G7峰會。
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後重提歐洲戰略自主,並主張在對華政策上與美國拉開距離、歐洲不應介入台海局勢,評論一出隨即遭到圍剿。這番言論聽來刺耳,卻同時反映許多國家對「跟在美國後面」的擔憂。 看點2:美菲「肩並肩」年度聯合軍演規模創下歷來之最,光是美軍就有1.22萬人參與,演習地點之一更距離台灣僅100公里,而最讓北京擔心的無非是美國將在菲律賓4基地推進快速部署。 看點3:美國正打算拉G7盟友,聯手反制中國大陸利用經濟影響力打外交牌的行為,是否有效還是問題,但肯定將對全球經濟秩序有顛覆性的影響。
中國大陸現在要調查,台灣是否刻意以貿易壁壘限制進口2455項商品,兩岸同時加入WTO已經20年,大陸至今才開始調查,「不再惠台」,其實就是對台灣施壓,而且調查結果出爐日,就是明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一日,影響選舉的意圖明顯。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這符合典型的中國大陸「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行為模式,台灣並不是首例,最近的十幾年來,中國大陸憑藉著經濟實力,基於政治目的,對違背其意向的國家,採取貿易制裁以及其他經濟性懲罰,試圖改變對方的政策,或殺雞儆猴,威嚇其他國家。
對2024總統大選,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日前表示,黨主席朱立倫不會將自己納入民調。朱立倫今受訪說,他從頭到尾態度一致,就是堅持無私無我,也放下自我,沒有自我的考量。他多次做這樣的宣示,一定會堅持,一切以黨為勝選為目標。
聯合報精選每周國際大事,由資深國際新聞媒體人郭崇倫深入解讀,帶讀者看懂國際新聞背後門道,快速掌握全球局勢變化。 看點1:華府智庫CSIS最新兵推結果顯示,在美日介入的情況下,北京武力犯台行動終將失敗。但美國會不會介入,以及介入速度和程度,都將成影響最終戰局的關鍵,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各方都將會付出慘痛代價。 看點2:日本首相岸田文雄9日起陸續訪問歐美盟友,為今年5月的廣島G7峰會暖身,此行除了和英國簽署相互准入協定,還獲得美國再一次防衛保證。面對中國大陸步步進逼的威脅,美日在軍事上會如何擴大合作? 看點3:儘管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早已不情願地卸任,但支持者的憤怒還沒褪去,8日衝進國會大廈、總統府和最高法院,暴動一觸即發,沒想到卻扯出川普人馬陰謀論,美國政爭窘境再度浮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