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15歲學童約九成在學校以外的時間會用智慧型手機,卻有近五成完全不用電腦,比例為先進國家中最低,而英美則有約一成。也就是說,和歐美的孩子比起來,日本學童的日常生活中少用電腦、平板主動創造內容,令日本學者憂心他們會輸在數位競爭的起跑點。為此,日本正在推動「GIGA校園構想」,這2年編列4800億日圓預算,提倡生生用電腦(平板),但學校端對數位學習與中央政府方針有落差,該政策如今面臨的挑戰不小。...
去年底引發社會關注新北校園割喉案今天一審宣判,死者父親痛哭「殺人者判刑竟比貪汙還輕」,是誰害家屬承受這撕心裂肺的痛,不只是未成年的加害人,也是制度殺人,管教權弱化造成校園安全大隱憂。校園安全管理不能只有理想更要務實,如何補破網,家長、學校、社會都有責任,沒有人是局外人。
賭搏、翹課、打架…… 若背後有幫派介入問題更加複雜,面對高關懷生或非行少年,教師需要跟學生「肉搏戰」、「硬輔導」,有強制力的反而是少保官、少年法院。長年致力高關懷中輟生輔導的莊越翔說,這些孩子都有一段不好說的故事,他們並不壞,只是缺乏夠好的大人典範。
小學生午休影響秩序,被罰睡陽台,因此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校方被判國賠30萬元,10年過去了,教育制度改善了嗎?顯然沒有。教育部今年公布16種管教措施,有校長譏諷如同給警察配備水槍維護治安,老師不敢罰,學生不怕罰,家長團體直言,教育問題需要跨部會溝通。
今年4月,教育部明列16項管教措施,罰站一天最多2小時;近日台北市某國中懲處一名高關懷生下課及放學後罰站長達一個月,學生最終選擇離校,保護官直言這不是輔導,而是把學生推向更大風險,教師懲戒權該怎麼使用才符合比例原則,會是家校合作的新課題。
《少年事件處理法》新制去年7月上路至今超過一年,外界對於承擔重責的「少年輔導委員會」給予肯定,認為少輔會能整合各類資源,並扮演有別於司法人員的「白臉」腳色來協助少年改變。 然而,第一線社工點出修法後的三大挑戰,司法人員也指出隱憂,直言需要司法監督的「曝險少年」若缺乏公權力介入時,偏差行為常會進一步惡化…
近年中小學師資愈來愈難覓,連台北市今年9月開學前都還懸缺逾百名代理教師。薪資、教學壓力和教學環境、課程的改變,都是招募困難的原因,甚至還有親師問題。 台師大為此開設「家長學」,盼助師培生提升親師溝通技巧。台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則說,「老師是否還是大家想投入的職業」,已是教學現場當代需要面對的課題。...
手機已經成為美國學校的禍害,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今年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高中教師表示,學生滑手機分心是一個「重大問題」。在許多學校,學生也用手機進行霸凌、性剝削跟分享人身攻擊同學的影片。 美國多個州因此發動跨黨派努力,嚴格限制學生使用手機。到目前為止,今年至少有8個州通過法律、頒布行政命令或制定規則,以遏止學生上課時用手機。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在華府非裔名校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時代就以辯論見長,是校內的風雲人物,她在大學學到畢業後要進入大機構才能發揮影響力,她決定當一名檢察官,她的大學生活如何造就今天的她?
馬路如虎口,每年有上萬名兒童遭遇交通死傷,內政部編列50億元改善校園周邊道路,有調查指出改善後的路段仍為交通死傷熱點;縣市政府提報無需改善的地點,包含桃園市青溪國小等31所校園周邊路段,交通傷亡人數竟呈現成長。政府預算花了,道安卻越改越糟,孩子走路上下學成了冒險,到底那裡出錯?
嘉義一所準公共幼兒園本月開學第一天,就發生老師抱錯小孩給陌生家長帶走的離譜事件,讓幼教界大為震驚,資深園長指這已經是嚴重校園安全問題。認識學生的家長面貌是幼教老師、園所主管必備工作,有些私幼還會利用科技防堵,而一般幼兒園至少有3道防錯機制,若說3道防錯機制都失靈,實在不可思議。...
「此刻,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因此發聲。」7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女博士生王迪在微博發布影片,指控其指導教授、該校文學院副院長王貴元對她性騷擾、強制猥褻,並要求與其發生性關係。王迪說,在她反抗後,王貴元就對她展開一系列打擊報復,並以「不能畢業」作為威脅,迫使她不得不在事發2年後出面發聲。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火速於次日發表聲明,並宣布開除王貴元黨籍、撤銷教授職稱。而許多大陸網友紛紛指出,類似事情在大陸的大學校園已司空見慣,甚至有人表示曾遭遇過和類似情況,但出於種種原因,至今只能選擇保持沉默。...
各縣市將通學巷視為改善校園周邊秩序解方,在上下學時段嚴令汽機車止步,聯合報採訪團隊直擊新北、台北、新竹、高雄等地通學巷,許多機車騎士仍漠視禁止通行牌,連導護志工也束手無策。
酒店經紀進入大學校園「徵才」,影片在社群平台廣為流傳,引起輿論譁然,校方最終沒有提告,警方僅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裁處,法院裁定不罰,雖然還可以抗告,但讓外界質疑「難道是鼓勵八大入侵校園?」
首善之都台北,曾在不到一年內發生兩起駭人聽聞的隨機殺害女童案;一名女童在校園遇襲,另名女童「小燈泡」當街遭割頸殺害。兩名行凶者成長背景、犯案手法及理由相似,也均罹患思覺失調症,問他們為何選擇女童行凶?一人以「同樣都是打獵,你要打兔子還是要打獅子」來回應,另一人則說「小女孩比較不會反抗、力氣較小」,兩宗震驚社會的命案讓政府驚覺社會出了大問題,著手建構社會安全網。
三天內連續殺了兩人,是有甚麼深仇大恨?32年前在台北縣三重市接連發生的兩件命案,現場都有空酒瓶或酒瓶蓋,上面還貼著超商標籤,還有吸食強力膠的空塑膠袋,就靠著這僅有的線索,警方鎖定一名吸食強力膠成癮的廖姓男子涉案,廖嫌落網後警方根據其供詞發現,被分屍的是他的酒友、至於女學生則是隨機犯案,只因為廖男吸膠後失控,就犯下兩起殺人案。 而最讓辦案人員遺憾的是,遭支解的男性死者,至今身分依舊是個謎…
教育界很封閉,一直以來權勢霸凌層出不窮,尤其代理教師永遠是最弱勢的一群。正式老師把考科全丟給接了兩、三個行政職的代理老師上,有校長甚至直接公開辱罵代理老師,甚至說「我把你當學生在教」。一旦發生衝突,小蝦米代理老師面對大鯨魚校方,實難與之抗衡。動不動就被家長投訴,更讓教師變成「高風險」職業。
新北市某國中去年12月發生震驚全台割頸案,校園心理諮商輔導資源因此備受關注;依法規2026年前國小班級數須達13班以上,校方才能聘用專任輔導老師,否則須以兼任輔導老師人力補充,但兼輔平時需顧及教學業務,議員擔心小校的孩童無法即時獲得諮商輔導,難以預防孩童的極端行為。
校園文化水很深,認真的老師更容易被校方視為眼中釘、被學生投訴。也有明星高中老師透露,愈混的老師,學生反而表現愈出色,因為學生必須想辦法求生存。「逆淘汰」現象的背後,是一個個埋葬人才的陷阱,年輕人不願跳入教育界火坑,優秀的現職老師紛紛跳船。
校園內鬥宛如灑狗血連續劇。老師若在社群平台抒發工作情緒被校方關切,或被「異己」霸凌,連臉書按讚都會被警告。聯合報數位版記者採訪到多名資深教師分析,校園霸凌一直無法消除的深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