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推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政策,執行重點朝向帶動形成跨領域生態圈的方向發展,連大型的國家級醫院都已成為開放銀行擴張醫療生態圈的新場域。對民眾來說最有感的是「點數」的回饋,亦即民眾在該醫療生態圈裡的付款、消費行為,都可以獲贈點數,換取該體系的資源或是線上服務。
內政部今年初原本研議,要在雙北推出「使用權住宅」,民眾可用較低總價向政府購買2、30年的房屋長期使用權,協助「租得起但買不起」的民眾安居,也挑戰傳統購屋思維。卻遭不少專家砲轟,此政策將排擠原有社會住宅資源,且有公平性問題,迫使內政部長林右昌出面釋疑,指使用權住宅還有很多問題尚待釐清,也非既定政策。使用權住宅自此胎死腹中,但使用權住宅真的在台灣行不通嗎?
由證交所主導的碳權交易所最快要到明年才能進行第二階段的碳權交換,但是國內銀行業者早已先行一步,採取「類碳權交易」措施來引領更多客戶加入減碳行列。不只銀行業,隨著「減碳生態圈」擴張,下一步銀行業者將與電子支付業者進行類碳權交易的跨業結盟,預期可加速國內減碳的步伐。
「敵不過長期缺工!麻辣鍋名店5月底熄燈」、「拉麵名店爆缺工!兩家拉麵店相繼停業」,「缺工」成了今年企業徵才共同的困擾,人力銀行主管表示,市場出現產業輪動性缺工,到幾乎每十家就有一家在找人;被迫加薪的企業不在少數,甚至沒加薪百分之十都不算多。...
國內房屋公設比過高備受爭議,內政部長林右昌預計在6月提出虛坪改革政策,宣布初步檢討方案。但其實有一相關新法早在5月1日悄悄上路,即先前遭質疑恐為虛坪的「高雄厝景觀陽台」,內政部已發布通案規則,統一限縮陽台的免計容積範圍,直接衝擊建物銷售坪數,甚至引起建商恐慌,「以後景觀陽台能不能登記?容積獎勵怎麼算?」
消費者個資外洩頻傳,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知名大企業幾乎無一倖免,民眾因此挨詐的案件也層出不窮,日前數位部還大動作前往誠品實地調查,但觀察被爆出個資外洩企業的營運狀況,幾乎會員人數、業績都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有成長,這是怎麼回事?
日前台北咖啡店「JPG Coffee」因肉搜顧客、抨擊顧客等行為,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商家和消費者因Google Maps的商店評論導致的糾紛不在少數,商家要如何善用網路評價做生意,消費者又要如何從網評中挑到好的店家,不會花了錢還一肚子氣?
在政府推動長照2.0政策之下,愈來愈多保險業者推出長照險,不過,保險專家指出,由於每家公司所推出的契約期間不同,就連請領方式也有相當差異,保戶在選擇投保之前,應該先了解每家公司所提出的長照險亮點,並且比較不同情境下所能得到的理賠方式、金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台股上周上演反彈秀,上周五大盤指數再創今年來新高,尾盤收在1萬6174點,上漲73點、漲幅0.45%,成交量3293億元;台股上周大漲672點、周線漲幅4.34%,日均量大幅提升至2591億元。法人表示,美股不會一飛衝天,台股企業獲利也不會快速反轉向上,但長線大趨勢是漸入佳境,因此逢利空仍有布局機會,本周可觀察指數是否能守穩在萬六大關之上。 在睽違八周後,上周再度見到內外資法人連袂回補台股,外資大舉買超779億元,創今年第三大單周買超金額,自營商累計買超496億元更改寫歷史新高,投信則買超16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突破千億元,來到1291億元。
需求低迷、總體經濟前景不佳,讓智慧手機產業難從寒冬景氣中聽到春燕呢喃,在此同時,智慧手機新機銷售不佳,取而代之的是這兩年「整新機」市場表現愈來愈亮眼,整新機市場中,又以蘋果iPhone一枝獨秀。
當前台灣正面臨長壽風險及少子化趨勢的夾擊,使不少民眾透過長照險來分散風險。不過,長照險到底該在什麼時候買?在何種情境之下才會理賠?以當前通膨及物價上漲之勢來看,買多少才夠?哪些族群最有買長照險的危機意識呢?
iPhone卡緊收終於在今年4月進入台灣,部分微型企業相當開心,只要一支iPhone就實現無現金交易,然而,台灣許多攤商多已習慣現金交易,既不需被銀行、支付平台扣除手續費、月租費,也不用留下電子紀錄供國稅局查帳。雖然果粉都期待iPhone卡緊收快速在台灣上路,但攤商、甚至是個人服務業者會不會真的使用,目前市場觀望氛圍濃厚。
5G開台以來,遠距診療逐步走進偏鄉,不僅縮短偏鄉居民看診路途,也為他們的荷包省下不少金錢,更解決偏鄉民眾不再因小病不就醫、而釀成大病的窘境,不過,遠距診療卻仍有「病患等待時間過長」、「給藥方式」等兩大難題有待法規鬆綁;此外,科技日新月異,現在最夯的VR(虛擬實境)、無人機科技,是否也能成為遠距診療的一環,也成為醫生及偏鄉民眾新的期待。
4月19日,聯合國正式發表印度人口數量會在今年6月超過中國,不過短短五天後立刻改口印度在4月底就成功超越了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也是4月底,美國知名的產業顧問公司A.T. Kearney已經編撰十年的「美國製造業回流指數」(US Reshoring Index)顯示,美國2021年從亞洲14個低成本國家與地區進口的製造業商品中,中國與香港的比率從前一年的53.5%下降到50.7%。報告指出許多跨國企業因為智慧財產、關稅、地緣政治緊張和供應鏈韌性等考慮,決定將生產線逐步移出中國。其中Apple與三星電子等3C電子企業已經開始擴大在越南、印度的生產,傳統的服裝和紡織業也呈現一樣的趨勢。
電動車、太陽能陸續進入民眾生活,雖然這些新科技能帶給人們更好的新生活方式,然而,一旦發生火災意外時,救火方式也跟過往截然不同。火災型態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電動車、太陽能板滅火困難重重,所幸無人機、機器人、5G、VR(虛擬實境)等新科技日趨盛行,看看打火兄弟如何運用這些新科技,為每一次衝鋒滅火做好準備。
銀行業吹起綠色分行風潮。國內36家銀行,包括第一、國泰、玉山、台新、華南、合庫、京城、新光等銀行,相繼成立太陽能分行,占比至少已超過國銀總數的四分之一,太陽能分行的發電量結合銀行採購綠電,可望逐步達成分行用電全面綠電化。 隨著政府推動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除了國泰銀已宣布今年的新設計畫,一銀作為八大公股行庫ESG平台統籌,同時也是全體國銀太陽能分行家數前二大銀行,今年也將擴增太陽能分行家數,顯示這一波綠能風潮將席捲更多國銀。
台股上周五收盤小跌12點、跌幅0.08%,收在1萬5502點。上周大盤指數收黑,下跌123點,周線跌幅0.79%,日均量2109.88億元。法人表示,15日為第一季財報揭露截止日,預期財報差者最後表態。而第一季產業多在消化庫存,季報不優,漲多個股股價會修正,季報出乎意外的好的個股,資金則會進駐,如市場從未關注過的汽車族群。考量產業消化庫存進度有別,因此個股股價會各自表述,不會出現齊漲齊跌現象,選股更為重要。...
星宇航空在成田機場因天候原因導致航班延誤,很多民眾因此關注相關保險理賠問題,對此,產險業者特別提醒,一般民眾誤以為承保了旅平險,諸如班機延誤這些都會得到理賠,但實際上旅平險主要以保障海外人身安全為主,其他包括班機延誤、行李延誤這類風險,則必須再附加旅遊不便險進行承保。
三年疫情期間,人人戴上口罩,女性省下化妝的錢,過往百貨業績占比最高約達三成的化妝品,將近三年業績一落千丈,但在疫情全面解封後,化妝品明顯回溫,今年有望翻身重新奪回過去「百貨火車頭」的地位,香氛及彩妝成長最快。
鴻海法說會前夕,鴻海合作的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陸續爆出壞消息,包括上周與美國電動車新創夥伴Lordstown Motors Corp.(Lordstown,LMC)驚爆投資糾紛,近日另一電動車合作夥伴Fisker又公布上季虧損超乎預期,將大砍今年生產目標,交由鴻海代工的車種生產時程也從明年延至後年。
泰山經營權之戰白熱化,公司派與市場派互相牽制,公司派以假處分反制市場派龍邦以過半股權名義召集的股東臨時會,9日又以獨董陳敏薰倒戈向市場派「失去獨立性」而解任她。不過,熟悉經營權之爭人士解讀,公司派即使再勝,將戰線拉長到6月底股東常會上,龍邦挾過半股權優勢,不提全面改選恐怕也能將公司派踢出局,公司派解任陳敏薰後即使在董事會上擁有絕對權力,恐也只剩下不到2個月的好日子。...
昕玲今年32歲了,之前的工作不穩定,直到換了現在在某連鎖餐飲從事行銷工作,終於穩定工作3年了。最近跟朋友談起勞保破產一事,朋友跟她說,就是因為勞保財務不穩,猛勸她一定要參加勞退自提,朋友還說自提2年多了,原本以為會覺得每月生活會變得更緊,但發現已經對每月從薪水提撥2500元不太有感了,反而意外存了一筆錢,感覺還不賴。 朋友的分享讓昕玲頓時陷入掙扎。昕玲換了幾個工作後,現在好不容易薪水才3.7萬元,但扣除房租及生活開銷後,一直很想每月存一點錢,卻備感吃力,如果又參加自提,提撥一部分薪資到帳戶,無論是4%、5%,生活會不會更困窘?更沒有安全感?而且每月只存2千元,真的有用嗎?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最快5月底上路,新法上路後,因預售屋禁止換約,銷售周轉速度肯定變慢,加上中央銀行嚴格控管土地建築融資貸款,中小型建商資金捉襟見肘情況恐更嚴重,消費者買預售屋,最應注意建商倒閉、及承購的房屋是否變成爛尾樓。這時,消費者多會想到建商提供的「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但履約保證就能萬無一失嗎?
研華在40年前成立時,做的是一台又一台工業電腦(Industrial PC,簡稱IPC),在台灣、中國、美國打響知名度並躍居全球工業電腦龍頭,市占近四成。但在萬物連網、人工智慧趨勢下,該公司如今宣示,不只著眼企業,更要搶灘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醫療院所,公司研發的iClinic Kiosk能提供病患更智能的自助服務,希望五年內推進至5千家診所、推出3千台自助服務設備,力拚三年內在台拿下五成市占。
近期發布的國內景氣數據直直落,不但各智庫預測機構一再下修今年經濟表現,主計總處剛發布的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更是一口氣跌落到-3.02%,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低紀錄。一連串報憂訊息,也讓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改口「保二是挑戰」,直言關鍵是加強內需。
台股上周受到美國地區銀行危機死灰復燃,以及聯準會(FED)繼續升息的衝擊,指數陷入盤整,加權指數累計上漲46點、漲幅0.3%,收1萬5626點。法人表示,大盤4月下旬跌破季線後,反映市場整體的氛圍,一方面美國金融秩序問題,還有隨後可能發生美國債務上限紛爭,另一方面是台股財報公布,市場必須面對業績不利。技術面另一個問題是年線持續下行,要能達成均線多頭排列,需要等待6月底,現在以保留實力為佳。...
國內銀行業一年以電銷方式創造驚人業績,估計前五大電銷銀行一年的信貸業務,合計超過2千億元。靠著電話攻勢就能拉到業務,第一關就是打出去的電話不被民眾拒接,銀行早已有一套教戰手冊,但若不想被行銷,民眾也有方法可拒絕…
蔡英文總統指示成立碳權交易所,環保署與證交所正如火如荼籌備中,更將組團赴海外考察其他國家的經驗。而相較於第一階段的海外碳權採購,市場更感興趣的是第二階段的國內碳權交易如何開放,在這個部分,國內研究機構已掌握包括歐洲及美國、中國大陸這三大地區不同的樣態,這也將成為碳交所在設計國內碳權交易架構上,非常重要的借鏡。
原本國內產學界在討論碳權交易所成立的議題時,傾向把碳交所的位階放在由櫃買中心主導成立,如今碳交所的位階被拉高,從櫃買提升至證交所,知情人士指出,比起碳交所在開放國內碳權交易之後的成交量多寡,提升位階的作法,其實背後還有更深的玄機。
資本市場已經久未有新兵加入,但明年分別將有築間、開展、王座、饗賓等多家業者不約而同的規畫要登上資本市場,業者認為,在疫情後餐飲業出現快速的復甦,許多同業股價一路狂飆,顯示市場對於餐飲股有不小的期待,更有觀光股王換人坐坐看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