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

雙語=國際觀?從俄烏社群戰 拆解Z世代的國際互動力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人民便透過各大社群媒體和網站,積極將戰爭實況傳遞到全球。圖為烏克蘭藝術家設計「基輔之鬼」的飛官臂章,廣為流傳。圖/取自FACEBOOK / Irina Kostyrenko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人民便透過各大社群媒體和網站,積極將戰爭實況傳遞到全球。圖為烏克蘭藝術家設計「基輔之鬼」的飛官臂章,廣為流傳。圖/取自FACEBOOK / Irina Kostyrenko

「2030雙語國家」隨政府大動作推行,已是許多國人耳熟能詳的重大政策,盼培養出能與國際接軌的人才。但當雙語政策開始如火如荼推動,許多教師、民間組織開始進一步思考:「有了雙語能力,就等於有國際觀、能和世界溝通嗎?」與國際社會互動除了英文要好,更考驗接收和整合資訊、溝通等能力。年輕世代如何發揮數位原住民優勢,讓世界在必要時刻看見台灣,持續近一年的俄烏戰爭中有不少案例可借鏡。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4周年限時優惠
4周體驗只要50元 再抽萬元好禮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4周年限時優惠
4周體驗只要50元 再抽萬元好禮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