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法醫為死者發聲,與檢警一起追查真相,也在死者身上,看到台灣正在惡化、加劇的社會悲歌。《聯合報》專訪4位法醫師,訴說不同生命階段的社會悲劇,剖析問題、尋找解方。
蜜拉在暗巷的小房間度過14天旅程。自台灣實施新南向政策,來自泰國的她前後8次以觀光免簽證來台,實際卻從事性工作。無數跟她一樣的女子,在疫後重回台灣掏金,至少逾千名東南亞樓鳳遍佈91鄉鎮區,與犯罪組織結合,形成治安死角。4萬逾期滯台遊客及新南向專班學生也下海,卻遭到人蛇集團抽成剝削。調查團隊爬梳機房數據,訪談業界人士,探究台灣為何淪為跨國性產業天堂。
全球網路攻擊事件屢創新高,駭客組織手法愈加先進、有效率,更衝擊地緣政治。《聯合報》透過6個實例,解析台灣正面臨的駭客威脅,看網路攻擊如何衝擊台灣、影響全球秩序,滲透你我日常。
台灣年產1.3萬噸農業塑膠膜,中央積極推動回收,但記者走訪全台,發現不少亂象。有農民焚燒及掩埋農膜,汙染土壤與地下水;若夾雜含氯物質,更將燒出「世紀之毒」戴奧辛。 農膜回收也做半套:環保蟑螂違法丟棄,合法廠商則不願收取,堆置清潔隊無處可去。農膜如何衍生「黑魔法」?我們走進8縣市現場,還原廢棄物失控的真相。
2014年3月18日,太陽花學運爆發。這場近40年來罕見的大規模「公民不服從」行動,扭轉兩岸發展軌跡,這場運動究竟是讓台灣走入困局,還是打開新局?下個10年,台灣在兩岸互動、全球經貿體系中,又要選擇什麼路線?
通膨陰影近年籠罩全球,台灣也面臨物價危機。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5%,創下近15年次高,僅次於2022年的2.95%,整體物價連續2年超過2%通膨警戒線,2021年CPI年增率亦高達1.97%,等於民眾飽受高物價之苦已長達3年。 近年來,便當、小吃、雞蛋、肉類、衛生紙等,樣樣都漲,許多人的薪資成長幅度追不上物價漲幅,民眾荷包愈來愈薄。雖然政府公布的整體CPI年增率維持在2至3%,但民眾的「體感通膨」可能不只如此。 你知道哪些商品價格漲最兇、哪些商品不漲反跌嗎?透過估計以下商品在過去幾年的價格變化,測驗你對通膨的了解程度。
光鮮亮麗的首都台北,聚集了來自全台各地的北漂工作人口,但多少人懷抱著熱情與夢想來到台北,卻連「住」都難安心,被扭曲的租房市場剝奪生存尊嚴,被生活打擊到心灰意冷,絕望感在年輕族群中蔓延,台灣究竟距離各政黨候選人口中的「居住正義」還有多遠? 《聯合報》透過社群、網路問卷等方式募集自願者,在台北市各行政區共計採訪了25名租客,他們渴望在台北安身立命,卻遭遇詐騙、破敗屋況、危險隔間、申請租金補貼被拒等諸多亂象。這些個案的困境,是全台租房族的縮影。專題透過影像與文字,帶讀者看見北漂租屋族的居住實況與心聲。
《跟騷法》上路一年,但對全台4000多名跟騷受害者來說,恐懼仍如影隨形。台灣掀起MeToo風暴之際,本報獨家彙整146宗法院判決、還原4起案例的騷擾行為,揭露新法亟需修補之漏洞。
台灣低收入戶人數連10年下降、2022年僅占總人口1.25%,相當於貧窮率不到1.3%,遠低於世界各國。數據上看起來台灣貧窮人口逐年減少,但專家直言,台灣正陷入「體感體感」。 貧富差距惡化,底層家庭陷入貧窮循環,窮孩子背負學貸進入低薪勞動環境,愈忙愈窮;若退休金存不夠,未來恐步入下流老人危機。從關鍵數據帶你看,台灣人正面臨什麼樣的「體感貧窮」。
高雄市府積極爭取694億經費推動大林蒲遷村,但工安事故與汙染揮之不去,本報調查發現,當地空氣飄著16種致癌物及超標PM2.5,孩童吸入懸浮微粒濃度是台北3倍,傷害健康。大林蒲何去何從?我們走進將消失的村莊,傾聽居民控訴國家帶給他們的空汙原罪,以及遷村無法抹去的傷痛。
2021年聯合報70周年,訪問了70位長期默默深耕台灣的人物,一起為台灣的未來許願,「聯合70 許願未來」系列報導推出後,獲得讀者熱烈響應支持,以及相關政策回響,我們希望將這股力量延續下去,讓70個願望能夠落地實踐,促進台灣社會正向改變。
受少子化影響,近年台灣青少年人口減少,可是少年法庭的案件卻增加。本報彙整警政數據發現,近8年間青少年人口(12歲以上至未滿24歲)銳減81萬,但青少年嫌疑犯卻增加16%,從2014年3.6萬人增至去年4.2萬人,以詐欺及毒品為最大宗。
今年底九合一選舉在即,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公布最新六都民調,針對首長施政滿意度、居住幸福感和光榮感,以及六都防疫、經濟、治安、交通、市容及長照等六面向調查,專訪六都首長、專家學者、各界代表,提供讀者最深入報導、最權威解讀,做為年底選戰的觀察指標。
聯合報數位轉型工程一路走來,我們從原本的「報紙優先」改為「數位優先」,多年來,我們除了持續提供優質的新聞內容和深度評論,更積極地進行數位轉型工程。我們彙集了過去十年來的轉型成果,推出「聯合報數位轉型報告」。
台灣正面臨關鍵的轉折,包含鄉村人口流失、老化嚴重等城鄉發展失衡危機。但有一群人把青春奉獻給土地,為在地創生,人在他鄉亦故鄉。「質青洄游」專題彙集這些感人報導,讓在地的故事能被大眾看見,期盼偏鄉未來發展有更多的可能。
20年來最大一波教育改革—108課綱已經上路,正在改變下一代的學習樣貌。《聯合報》持續關注新課綱,追蹤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提供讀者最實用的課綱攻略。
蓄意自我傷害(自殺)佔台灣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台大更於2020年末連續發生數起大學生自傷事件,孩子的心理健康備受考驗。我們的青少年怎麼了?
108課綱是台灣近20年最大一波教育改革,《聯合報》針對全台929所國高中、1243位民眾進行民調,發現超過6成民眾沒聽過108課綱、7成家長不清楚課綱內涵;升學是教師認為的教改殺手,也是家長最焦慮和擔心的制度變革。
台灣教育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教改,變得更好了嗎?從數據看到,台灣學生成績好,但怕失敗、沒自信、不快樂;家長對教育充滿不信任。10張圖表,帶你看懂台灣教育現況。
108課綱上路滿周年,政府砸入大量預算,推動這波被教育界喻為「20年大躍進」的新教改,但《聯合報》追蹤調查,教學現場已出現五大亂象,讓課綱精神變了調。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台灣於今年1月21日出現首例女台商感染,之後有夫妻檔、家族親人相繼染病,群聚感染案例數增加。究竟群聚感染是如何發生的?《聯合報》整理新冠肺炎台灣確診病例資料,圖解感染者之間的背景關係。
每年植樹節,都可見到多位大官帶頭種樹,「種樹救地球」儼然成為全民運動,但相關機構及民眾常缺乏種樹觀念,導致種下去的樹缺乏管理維護,若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樹,會發現許多樹的處境令人心寒。 那些被大官們風光種下的大官樹,後來怎麼了?如何避免不健康的行道樹成為馬路上的殺人兇器?《聯合報》採訪團隊走訪各縣市種樹現場,記錄了不同棵樹的幸與不幸,期許台灣社會不僅要會種樹,更要懂得「把樹種好」。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由中國大陸武漢蔓延全球,為了讓讀者即時掌握全球疫情變化,《聯合報》依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料,製作互動地圖,即時更新各國病例數。並透過系列專題報導,為讀者整合疫情資訊,記錄台灣關鍵防疫措施。
當能源轉型已勢在必行,各國政府如何協助燃煤產業轉型、催生再生能源產業,民間團體又如何將節能與公民發電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聯合報》採訪團隊實際走訪英國、德國、荷蘭、日本、南韓,紀錄這5個國家的能源轉型之路,希望借鏡國外經驗,讓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走得更順、走得更遠。
吳奇隆與劉詩詩、楊丞琳與李榮浩......兩岸明星橫跨海峽的婚姻令粉絲稱羨,但從螢幕上回到民間卻沒有想像中熱絡,兩岸婚姻結婚對數在2003年到達高峰後,15年間驟減8成。
雞蛋、豬肉、牛奶,是多數人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這些「食物」來到餐桌之前,是如何被飼養、對待的?關係到你吃進嘴裡的食品安全。
1999年的921大地震,一夜之間帶走2415條人命、震垮10多萬棟房屋,全台灣有134個孩子成為孤兒,是所有台灣人、這片土地上永難遺忘的一道傷痕。
還不到夏季,台北已飆出攝氏36.9度高溫,高掛的太陽把路上民眾曬昏了頭,腳下的柏油路也冒著熱氣,許多民眾邊擦汗邊問:「怎麼會這麼熱?」除了受全球暖化影響,都市熱島效應也是增溫的關鍵推手。
台灣每年消耗超過80億個紙餐盒、紙杯,每人平均每月用掉28個,不管源頭有沒有分類,7成以上最後都進入焚化爐,和一般垃圾一起燒毀。《聯合報》直擊調查,找到三大回收黑洞,揭露紙餐盒回收「攏係假」的內幕。
手術室裡不能說的祕密─「你的開刀醫材是二手貨?」經過長期追蹤,《聯合報》挖掘到國內自費醫療的大黑洞,眾多醫院竟不顧法令與病患感染風險,私下重複使用一次性手術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