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動物的眼淚:餐桌美味背後的飼養悲歌
台灣近年食安事件頻傳,禽流感、戴奧辛蛋、芬普尼蛋、非洲豬瘟連環爆,民眾食不安心,也讓消費者開始重視食物來源。雞蛋、豬肉、牛奶,是多數人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這些「食物」來到餐桌之前,是如何被飼養、對待的?關係到你吃進嘴裡的食品安全。
台灣每年飼養超過11萬頭乳牛,原本生長在溫帶的乳牛怕熱也怕濕,容易產生熱緊迫,吃不下、容易生病,酪農就得使用抗生素醫治,可能造成藥物殘留,引發食安風險。工廠化畜牧,犧牲的不只是動物福利,消費者連帶成為受害者。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採訪團隊實際走訪蛋雞、豬、乳牛生產現場,看見在格子籠中互相踐踏的蛋雞、終生被禁錮在鐵欄中的母豬,以及乳房發炎、腳蹄變形的乳牛,牠們賣力為人類產蛋、泌乳,甚至貢獻自己的身體,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佳餚,但從農場到餐桌,卻必須經歷一段極其痛苦的過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歡慶4周年!闖關168好禮大放送!中獎機會超高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