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少子女化導致的缺工潮,會愈來愈嚴重,勞動部調查發現,近三年關注健康勞動力的企業成長了3倍之多,有的引入電動拖板車和人體工學椅,減少中高齡員工損傷,有的給家有幼兒者每天減少1小時工時,大缺工時代員工個個是寶,想攬才、留才,來看看這些企業如何打動人心。
根據金管會發布的台灣上市櫃公司接軌IFRS(國際財報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上市櫃公司須依照資本額規模分階段接軌IFRS,其中企業的碳盤查範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而碳盤查的範圍包括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間接排放),以及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碳盤查中界線最模糊的當屬範疇三,證交所為此編寫指引協助上市櫃公司完成盤查,究竟一家企業落實範疇三溫室氣體盤查有何好處?
環境部本周公布「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訂出2030年相較基準年2005年減碳26%至30%的目標,比國發會提的高出5%。環境部同時宣布擴大碳盤查對象,預計新增500家企業、兩萬間門市,須在明年4月30日前完成前一年排放量的登錄,否則將面臨罰款。 政府在制定目標一向高調,但缺乏明確可行的配套。工總率先警示,政府應更謹慎評估,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檢討時,距離巴黎協定所訂的高標仍有不小落差,可見喊出減碳目標容易,實際執行卻困難重重。
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愈來愈明顯,氣候變遷不再只是新聞標題,而是人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挑戰,減碳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頭等大事。環境部日前宣布擴大碳盤查對象,從高耗能的工廠延伸到百貨公司、量販店、大學、旅館,甚至是捷運站及列車等交通(軌道)業納入擴大碳盤查登錄對象 顯而易見,「碳盤查」這項工作將會有大量的人才需求。你可能聽過「碳盤查」這個詞,但究竟它是什麼?怎麼才能成為碳盤查專家?這份工作的薪水又有多誘人?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將在南韓登場,預計誕生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儘管台灣限塑政策仍僅在超市等14類場所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民間卻出現不少無包裝商店,為減塑推波助瀾。但為何這些源頭減量實踐家近年面臨經營壓力,甚至出現歇業潮?
國人愛喝咖啡,不僅咖啡館林立,堪稱全球密度最高的超商,也打造成最靠近民眾的咖啡店。全家去年光是咖啡銷售就超過2億杯,7-ELEVEN更是在4億杯以上,超商在搶攻「黑金」商機之餘,配合ESG風潮,進一步要從把每年數千甚至上萬噸的咖啡渣從「黑金」變「綠金」。...
青農陳姿潔22歲嫁入苗栗縣苑裡鎮農家,16年來從無到有,家族同心協力建立「用心米舖」品牌,打破傳統150公克小包裝米不好賣的迷思。她還推動認養,讓認養者可以體驗農事、監看稻米生長狀況,更瞄準婚禮米回禮、公司伴手米等商機,多元化成功開創一片天。...
愈來愈多企業現在更相信的是大政府思維。這使得大企業愈加重視政經情勢的分析,甚至不惜放下身段巴結各路政治人物。現在的情況是,ESG呼聲已經被就業和愛國主義所取代,另外,保護主義以及美中對峙不會改變,跨國投資只是變得愈來愈棘手。跨國企業決策者愈來愈像無頭蒼蠅般找不到方向,應該怎麼因時制宜,找到最好的處身之道或是轉型方向?
因應氣候變遷,台中市政府2019年推動宜居建築,透過鼓勵複層式露台、垂直綠化等,為城市降溫;近年台中市區「富人圈」豪宅、豪辦也開始流行「綠奢」,企圖把整座森林搬進建築內「造山」,遠遠望去鬱鬱蔥蔥,猶如一整座山,聽得到蟲鳴、鳥叫。但究竟什麼樣的綠色建築才能兼顧城市降溫,同時又能回應居住需求呢?
疫情後馬拉松賽事回溫,中華航空也跳下來宣布要舉辦馬拉松,為的不見得是更大的商機利潤,而是為了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減碳。
台人愛跑馬拉松,疫情前,全台一年路跑活動達600場,連航空公司也跳下來舉辦馬拉松賽事。航空公司從空中較勁到地面,最近華航也加入路跑行列,到底航空公司圖的是什麼?
AI和ESG已成今年全球大廠發展關鍵目標,說明台灣科技業追逐技術優勢之餘,也面臨推動零碳排挑戰。但俄烏戰爭衝擊全球經濟持續處於高通膨、高利率環境,再生能源投資成本大幅增加;台廠不只投入成本高昂,還得在各產品發展與海內外布局上,面對海外大廠直球對決。 「這就像是一個投手,後面總有一名主審,會決定你投的是好球還是壞球,所以投手需要先投幾個球,來判斷主審的好球帶在哪裡?」台達能源總經理張立業解釋,「放在企業ESG專案上,就是必須確認利益關係人是否認為你的專案是好球帶。企業是減碳優先,還是建立形象和技術優先?」
全球ESG當道,企業常宣傳如「已完全實現碳中和」或宣稱「綠色企業」或採取「綠色行動」,或推出號稱「永續」或「環境友善」系列產品,提升企業形象,吸引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不過,這些綠色聲明也隱含「漂綠」(greenwashing)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