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院校將招生績效列為教師評鑑項目,已不稀奇,一名64歲私立科大教師,近日因評鑑沒過被資遣,他痛批資遣成了學校主管階層的「業績」,「評鑑治校」已經走火入魔。部分私立大學教評辦法「一年多修」,教師疲於轉變研究重心生涯規畫被打亂,如何避免評鑑制度成了權力鬥爭工具?教團提出一招。
教師評鑑成為大學裁員、扣薪、懲罰手段?據調查,2023年有兩所私校全校教師評鑑未通過率高達七成三和四成,甚至有私校祭出大刀,每年要有一成教師不及格。還有學校要求老師捐錢或募款,將捐贈金額「鑑價」,或不支領超授鐘點費換取評鑑集點加分。過去有教師投訴到教育部,為何至今仍是如此猖狂濫用?
據台大校方統計,台大教師因無法升等而離開的比率低於0.8%,有一說認為新陳代謝太低,進而影響大學世界排名,建議參考美國史丹福大學設定嚴格淘汰率,例如要求每門課要有10%修課學生拿F,同時淘汰同樣比例的不適任教師。 但也有教授認為,台大的環境沒優秀到讓人拚死拚活都要待下來。更有人提醒手段若太激烈,恐重蹈韓國科學技術院 (KAIST)2011年悲劇。
台大在世界大學排名衰退,充斥「溫情」主義的台灣高教,如何打造精英「海豹部隊」?學者認為,台大等頂大師生淘汰率均低,教育界逆淘汰沒有追求「頂尖」的欲望。 不過,若一定要「取捨」,大學究竟須提升淘汰率爭取高排名,還是應包容學者暫時的「帳面績效低落」?
國內學界升等續聘審查如何符合公平正義,各方說法不一。在政府經費越來越少的窘境下,「任務導向」的論文要求,可能讓智庫研究員們「獻出心臟」?國家衛生研究院前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的升等一定不一樣,否則不可能把願意投入任務導向研究的人才留下來。...
一名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16年的副研究員K,被認定無法勝任工作被解聘,K認為續聘審查未送外審,疑有動手腳空間,與老東家對簿公堂,法院最後判決「僱傭關係存在」;傳聞還有兩人同樣被離職,打算提告;是國衛院升等審查制度有問題?還是勞資資遣程序錯誤引發爭議?法界學者提出忠告。
最近學界流行、去年創立的新科學家排名「ScholarGPS」,得以看出科學家的長期跟近期研究成果,然而上榜的台大教授卻對排名「不寒而慄」,感嘆一輩子的研究,是否就此「蓋棺論定」?到底要如何看待各式排名?資深學者指出,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的是持續力。
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內臨床醫學領域排名第四名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說,排名的背後都是一個團隊,他理解年輕助理教授兼顧臨床,又要面對發表論文、限期升等壓力,如何避免「夭折」?他以過來人傳授經驗法則,此外,傳承很重要,創新也很重要。
台大在世界排名狠被中港星前百名大學甩在後面,一句話,問題出在資源。以現在民意凌駕專業的氛圍,若政府把高教資源集中在台大,就是「政治不正確」。台大拿到的經費跟國外頂尖大學沒得比,當人家在比買什麼實驗器材時,台灣還在吵老師研究室有無冷氣、教室會不會漏水。台灣高教充滿「地攤精神」,教授什麼都要自己來,也因此變得很強,但台灣的制度,卻沒辦法把這些強大變成競爭力。
台大在2025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衰退到172名。為何主事者高歌戰果,年輕教授疲於奔命,大學排名卻直直落?頂大教授說,台灣高教出現危機,其中原因恐是日趨「3化」。 美國台籍學者則說,台大經費少、教授薪水低,不能期待50公斤的台大在拳擊賽中打贏70公斤的港大,有172名已經「很好」。
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台大今年退步到第172名。台大醫學院教授直指國家帶頭壓榨高教,台大連提供像樣的高教基礎建設都做不到,連教師研究室、實驗室的冷氣都要老師自費裝,許多台大教授也抱怨台灣高教經費遠不及鄰近國家;難道就是台灣高教「CP值太高」,才讓台大一再與世界百大無緣?
師生比不佳近年已成為不少大學的煩惱,聯合報日前報導台大資工系114學年因師生比未達標,罕見遭到教育部砍名額。學界知情人士指出,師生比查核其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系所常用「調配、輪調」師資的方式,規避連2年師生比超標的減招紅線,不過學界也感嘆,歸根究底還是近年學生數膨脹、教師又難聘,學校和教育部都很為難。
許多年輕助理教授為衝業績,淪陷掠奪期刊追逐高分。如何跳脫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如何在繁忙臨床與行政工作中持續做研究?「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內臨床醫學之首陳亮恭,傳授個人獨家秘訣。過去數年,循此「不二法門」,陳亮恭團隊每年有一到兩篇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JAMA或Lancet系列。
連5年蟬聯「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台灣臨床醫學領域第一,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卻說,此排名也凸顯出在「小確幸」的台灣學術界「僅求有」的警訊,他投入高齡醫學領域,從一個人的武林到組成30人的團隊,至今仍深陷找經費的迴圈。高齡化社會來臨,高齡醫學能比照智慧醫療,「框」一個大型研究計畫預算,扭轉老化過程嗎?
中研院院士張益唐「30年磨一劍」,到了58歲發表一篇論文,解開數學界幾百年難題,一舉揚名世界,這類學者在台灣生存得下去嗎?有學者直言,台灣目前政策只會練出一群「學匠」;一名甫從國內私大退休的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曝,原本任職的學校曾請他發表文章時同時掛上其它私立醫學大學,都被他拒絕,也因此少賺很多錢。
史丹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終身影響力排行榜,以論文引用次數等做為評鑑指標,全球高被引學者、台灣唯一連五年位居全球「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領域科學家之首的何玉山,卻感嘆自己長年受台灣學術界羞辱,不斷提出升等正教授被退,自己與台灣有如平行時空,「我還有很多革命性的點子一直未能發表,要帶進棺材了」。
少子化,許多私立大學近年招生壓力大,經營困難,科系整併毫不留情,根據最新統計,淡江大學、文化大學專任教師均減少逾6%,少了數十名專任教師,部分私立科大震盪更劇烈,青壯派教授紛紛轉跳國立大學找出路。教團批,教育部既然補貼私立大專校院學生學雜費,不應讓學生受次等教育品質。
年輕教師過勞主因是7年限期升等,為衝「業績」拚命投稿,大學校長則發現,中後段國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已漸漸放棄研究。有校長建議年輕教師,教書前幾年不要兼職、不要兼行政,他傳授時間安排二分法,拚升等較有效率。
少子化下,大學教師發現,研究生素質降低,指導起來越來越辛苦,加上大學部教學負擔也增加,年輕教授過勞,研究成效卻有限。中央研究院院士葉均蔚直言,大學近年強調多元化及國際化,教師總工作量更大,世界排名卻退步。大學校長透露,雖然現在有多元升等管道,但對新進教師而言,走「這個」路徑升等比較有效。...
有助理教授時平均一天只睡4小時,更有私校要求新進教師四個學期內開出16門不一樣的課程。學者的犧牲奉獻配上「病態」的制度,爆肝、過勞,健康檢查幾乎都紅字;台大前校長管中閔提醒身體第一,沒了健康,任何研究卓越都是一場空,但許多學者總是將工作擺在健康前面,還有頂大教授自嘲是「頂級社畜」,彷彿享受「犧牲」,形成一股不健康的集體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