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窗

學術照妖鏡/論文同儕審查不到1成願意公開 頂大曝「評審怕被報復​」

多年來學術界對單盲、雙盲同儕審查的優缺點爭論不休。然而大多數期刊並不接受雙盲同儕審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多年來學術界對單盲、雙盲同儕審查的優缺點爭論不休。然而大多數期刊並不接受雙盲同儕審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科會等目前國內的政府研究計畫申請或期刊投稿,同儕審查(Peer review)多採「單盲」(single-blind)制,升格前的科技部(現國科會)曾有計畫嘗試用雙盲(double-blind)審查卻失敗。主因是台灣學術圈太小,即使雙盲,還是很容易猜出某一方是誰;國際學術機構的調查報告也指出,多數學者可能擔心未來審查立場互換,傾向單盲制。不過,資歷較淺或無學術背景的作者,因較無利害關係願意選擇公開審查身分。

登入看完整精彩內容

【最佳時機】11/30前訂閱年方案抽 iPhone 16
累積閱讀量再享訂戶好禮11抽!

還不是會員? 馬上註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最佳時機】11/30前訂閱年方案抽 iPhone 16
累積閱讀量再享訂戶好禮11抽!

系列文章

多數學者認同,知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較容易被認可,甚至投稿一些門檻很高的期刊也較容易被錄取。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術照妖鏡/同儕審查看作者決定命運?為何諾獎得主投稿也會碰壁

學術界恩恩怨怨,常發生在期刊審查中,「單盲」審查可能引發「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且不一定是「正向」,科技部前次長、台大醫學院教授錢宗良曾有一篇研究的共同作者是該領域的國際級大師,投稿卻屢屢受挫。也有學者說,年輕時擔任科大講師曾投稿遭退,數年後他轉任其他大學的副教授,同篇論文再次投稿卻被刊登,命運完全不同。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 
看更多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