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最近學界流行、去年創立的新科學家排名「ScholarGPS」,得以看出科學家的長期跟近期研究成果,然而上榜的台大教授卻對排名「不寒而慄」,感嘆一輩子的研究,是否就此「蓋棺論定」?到底要如何看待各式排名?資深學者指出,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的是持續力。
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內臨床醫學領域排名第四名的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說,排名的背後都是一個團隊,他理解年輕助理教授兼顧臨床,又要面對發表論文、限期升等壓力,如何避免「夭折」?他以過來人傳授經驗法則,此外,傳承很重要,創新也很重要。
許多年輕助理教授為衝業績,淪陷掠奪期刊追逐高分。如何跳脫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如何在繁忙臨床與行政工作中持續做研究?「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內臨床醫學之首陳亮恭,傳授個人獨家秘訣。過去數年,循此「不二法門」,陳亮恭團隊每年有一到兩篇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JAMA或Lancet系列。
中研院院士張益唐「30年磨一劍」,到了58歲發表一篇論文,解開數學界幾百年難題,一舉揚名世界,這類學者在台灣生存得下去嗎?有學者直言,台灣目前政策只會練出一群「學匠」;一名甫從國內私大退休的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曝,原本任職的學校曾請他發表文章時同時掛上其它私立醫學大學,都被他拒絕,也因此少賺很多錢。
史丹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終身影響力排行榜,以論文引用次數等做為評鑑指標,全球高被引學者、台灣唯一連五年位居全球「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領域科學家之首的何玉山,卻感嘆自己長年受台灣學術界羞辱,不斷提出升等正教授被退,自己與台灣有如平行時空,「我還有很多革命性的點子一直未能發表,要帶進棺材了」。
過勞的教育現場,讓不少教師「安靜離職」,甚至「勇敢裸辭」。聯合報數位版「離職師告白」系列報導引發回響,讓許多離職師浮出水面。這次採訪的3人「告別教職」的原因很不一樣,33歲隋奇融,今年「登出」7年的國中資優班正式教職,剛拿到博士學位的他,從國教圈轉戰到高教圈,希望能再次「上岸」。
進入台大後「上車容易下車難?」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雲象科技創辦人葉肇元,到美國南加大念博士班,念到第八年、最後在寫博士論文前放棄,走上創業之路。從醫師跨界為工程師,葉肇元說,他跟正規教育有很多的「愛恨情仇」,進了博士班後許多人即使很痛苦也不願意選擇離開,造成了身心非常大壓力,他想跟「卡關」的人說,認真問自己到底博士班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不是的話要勇敢放手。台大教授觀察,很多學生不適合台大,離開學校常常才是海闊天空的開始。
亂槍打鳥的論文審稿邀請或邀稿,是掠奪性期刊跟某些巨型期刊(Mega Journals)可能會做的事,有圖資領域學者收到醫學農學或奈米科技的審稿邀請,都市計畫所教授收到避孕法審稿邀請,學界多已見怪不怪;長年研究掠奪性期刊現象的台大教授提醒,最近更大的爭點是「巨型期刊」,當期刊方的守門人制度失靈,研究機構要用「黑或白」名單管制?會不會踩到學術自由的那條線? 所謂「巨型期刊」,是指論文出版量遠高於常態的新興電子期刊,刊登量大,主題範疇廣,加上許多巨型期刊明文宣布在論文審查上「只審研究方法健全度(soundness-only review)」,不以論文的主題價值或研究貢獻作為刊登與否的考量,更加深學界對其品質的疑慮。然而,事實上,被開放取用期刊運動視為清流、出身良好的期刊PLOS ONE,即是巨型出版的先驅者。
從大學教師招聘、升等、到各種研究獎項的評選,研究者需要靠發表論文才能存活,學術圈評價體系淪為純粹期刊論文競賽,更有台大教授形容就像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母體一樣,最好所有人都不要醒過來。而壟斷的出版社則是像「怪獸」,不斷「吸食」研究者的經費,讓研究者進入遊戲規則中「自相殘殺」。資深學者甚至斷言,當學術生涯存活的供需關係,無法割斷,掠奪性期刊等亂象便「不會消失」,但它不過是讓年輕學者避免在學術單位「被淘汰」,頂大教授若還去投這類期刊是自貶身價、會被取笑的。
台灣的博士教育制度常導致博士生常陷入「7+2」窘境,也就是博士修業年限7年,再加上休學2年技巧性避免被退學。一名私立大學生醫領域的資深教授表示,台灣生物醫學博士班修業年限真的很長,他面試過一些「7+2」博士,有幾個已經毀了,一點博士應有的自信跟解決問題的目標感都沒有。學、業界人士力勸年輕人不要念博士跳火坑,尤其是複雜困難的生物醫學。如果已經入坑,及早跳出也不見得是壞事。如果指導教授發現學生不適合念博班,資格考就「fail」他,省他浪費7年人生。
今年3月中央研究院提出報告,直指低薪是國內高教人才斷層的一大主因,台灣初任大學助理教授年薪約台幣96萬,與日韓、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相差約2至4倍,引發人才外流擔憂。
新竹市長高虹安因任立委期間助理費爭議被起訴貪汙案,法官10月11日將傳喚她開庭,若一審判有罪就得下台,高同時背負資策會指控她博士論文侵權的官司,台北分庭審判,高虹安可說是訴訟兩頭燒,加上近來她在新竹市長任內諸多引發爭議作為,都可能還有後續其他官司纏身。以目前貪汙和著作權兩罪的性質論,案子輕重有別,她決定與資策會調解,專心於助理費案,或許是高虹安目前司法戰的第一要務,但能否守住市長寶座,仍有好幾個關卡待闖……
博士生為何整體素質下滑?有台大教授分析,現在越來越多人念博士班只是想要一個「學歷保護傘」,到業界能有不錯的起薪,但教授都希望收鑽研學問的學生,而不是洗學歷的學生;教育部跟國科會最近雖然擬定博士生獎學金加碼辦法,仍是以優秀獎勵制,無法實質改變國內體質。學者建議,由教育部直接提供博士班學生薪資基本額,譬如每月給薪資2萬8000,其他再由指導教授依研究負擔或教學助理進行加給,加給應設訂上限,也要建立退場機制,寧缺勿爛,但這招有效嗎?
進醫學院,是許多高中生或家長心中的第一志願。毒理學權威、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直言,如果要賺大錢、當富翁,就不要選擇當醫師,他從小願望是當老師,雖然考上理想高中沒法就讀師專,但當上教授也算是圓了夢想。 他提到,台灣學歷通膨,很多碩博士生不知為何而念,研究動力和找研究方向的能力與十多年前大相逕庭,博士生少,新進助理教授找不到博士生或博士後,只能「自救」,把自己當博士生和博士後在「操」。博士生一畢業,指導教授更是「如喪考妣」。
不少博士生、博士後轉為「助理教授」時,會「卡關」很久。新進助理教授初來乍到,對很多事不熟悉,資深老師大多很忙,無暇主動關懷新進老師教學與研究近況;有大學校長建議採用歐洲模式,將新進助理教授加入資深教授團隊,帶領加入研究群組,將會是終南捷徑。不過台大多年前曾做過類似計畫,後來有人抗議變成「結幫結黨」平台而終止;也有資深教授認為,在博後的階段應該要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大學教授是一條很辛苦的路,除非真有興趣,否則大多以失敗收場。
大學教職搶破頭,資深學者觀察,現在的博士班學生或博士畢業生,缺乏全面性獨立思考及管理訓練,很多人從博士生或博士後轉為「助理教授」會「卡」很久,心態上難調適。更殘酷的是,從博士後到助理教授,薪水沒有增加很多,若是美國的博士後回台擔任新進助理教授,薪資甚至直接減半,但需負擔的責任和工作反而更多;學者建議,如果在博後階段只是默默工作,數年博後無人問,想要順利闖關是很難的。新進助理教授要有危機感,任教上有「四字箴言」不可不知。
台灣大學和清華大學2022年的博士班畢業人數皆創新低,降幅最多的集中生命科學院和電機資訊學院。台大教授憂心,沒有博士生意味著教授的研究品質和產學研發將受到限制。 很多在美國的博士研究者不願回台任教,主要原因除薪資低落外,就是博士生招募不易,難以建立堅強的研發團隊。相較於香港的大學,除約3至4倍於台灣的優渥薪資外,更有來自中國大陸源源不絕的博士生,惡性循環之下,以後台灣恐怕連要培養博士生的教師都嚴重缺乏,衍生另一個國安問題。
106至110學年間,我國教授年齡分布在55歲以上者日增,50歲以下的青壯年則連5年下跌。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年過半百教師占比已達58%,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值38%。國家實驗研究院研究指出,教授高齡化的背後,是博士畢業年齡顯著提升,2011年後,逾三成博士年過40歲才取得學位。學界普遍較愛年輕績優股,年紀較大者就是吃虧。有教授指出,博士愈讀愈久也不能全怪當事人,只是博士讀得久就壓縮到研究黃金期,但也有學界抱持樂觀態度,認為應突破線性的就業思維,大齡博士也有望殺出血路。
40、50歲的大學教師,面臨研究、教學、服務三頭燒。尤其是頂尖大學,環境中無形的追求卓越文章與爭取經費的壓力,會讓各個層級、非主流領域的教授喘不過氣。2022年初,台大植物所張姓副教授在實驗室內輕生,同樣在台大生命科學院任教的教授王俊能,差不多同時憂鬱症發病,經一年治療已完全康復。身為過來人,王俊能說,在現行台灣大學尚未形成讓系上老師間教學、研究、服務分工合作的風氣前,至少教師可以自組更多支持團體。身陷憂鬱之苦、走不出來時,一定要求助專業;在國立大學或公家機關,持有醫師開的重度憂鬱診斷證明,可以請假一年維持有薪狀態。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韓國研究團隊日前發表的LK-99相關論文,引起全球關注,這次的圖表帶你了解什麼是常溫超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