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丁學文專欄

印度大選結果於5日揭曉,印度總理莫迪贏得第3屆任期,卻失去絕對多數,印度經濟面臨失去動力的風險。美聯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全球大選年震撼不斷 經濟局勢將「靠著星光顛簸前行」

2024年堪稱全球大選年,即將過半之際,多國選舉有了結果,其中又以印度選舉結果最受矚目。選民紛紛向當權者發出強烈信號:菁英政治不再可行,推動改革箭在弦上,不能改弦易轍就得下台。接下來將是金融波動與政經混亂開始互相交錯夾雜並行…

美中對抗的大時代從川普擔任美國總統開始就不曾停過,隨著近日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美國愈來愈明目張膽的打算將先進晶片從台灣移轉分散。路透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多國想擁半導體自立 台積電過往經營方式已不適用?

隨著近日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美國愈來愈明目張膽地打算將先進晶片從台灣移轉分散,台積電在全球先進半導體的壟斷地位面臨下降風險。在這樣的國際現實下,台積電應該端出什麼樣的全球戰略因應這些新局勢?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近日訪法,法國總統馬克宏(右)卻在媒體專訪中表示,歐洲必須捍衛其在與中國大陸經濟關係中的「戰略利益」。法新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世界工廠變全球眼中釘 中國大陸產能過剩該如何解讀?

隨著政治考量、友岸代工到小院高牆成為每個國家紛紛效尤的方向,中國大陸這個架構於全球化,一度人人稱羨的世界工廠,轉眼之間,變成千夫所指的產能過剩傾銷來源。我們怎麼看待全球貿易的真實狀況?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又應該怎麼解讀?

4月以來,全球股市震盪加劇開始讓大家腦海浮現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網路泡沫破裂時期。路透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金融市場飆漲令人暈眩 通膨緩和下透露不尋常

4月以來,全球股市震盪加劇開始讓大家腦海浮現20世紀、1990年代末期的網路泡沫破裂時期。和現在一樣,當時的新科技承諾可以將生產力和利潤送到月球,所討論的創新是互聯網而不是人工智慧。當時樂觀人士認為,電信的進步將改變這個世界並催生新一代企業巨頭,如今回頭看,這一點是正確的。 但當時的許多投資人其實是血本無歸的。今天的金融市場輝煌為什麼會漲得那麼讓人忐忑?狂歡過後才是需要面對現實的一刻。 仔細端倪現在的金融市場,確實有一些非比尋常的裂縫存在...

華爾街大銀行正在思考貨幣緊縮周期還沒結束的可能性。圖為聯準會主席鮑爾記者會的電視畫面。路透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美國降息希望恐再次幻滅 無所適從的投資人如何自處?

美國日前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CPI)月增率0.4%,年增率3.5%,比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預計的3.4%稍高,美國股市開盤立刻重挫。加上3月非農就業報告美國就業市場異常火爆,全球再度陷入「美國會不會降息」的猜謎中, 廣大的投資人應該怎麼面對這個事情? 全球經濟正在不停地「換檔和煞車」(Shift and Breaks)。當前的貨幣政策效果正在遞減,全球央行都需要對貨幣工具如何運作進行更深入的反思。

拜登反對美國鋼鐵公司向日本新日鐵公司出售的計畫。圖為美國鋼鐵公司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克萊頓的蒙谷工廠克萊頓工廠。 美聯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美中雙重夾擊 台灣兩大之間難為小…慎防政經兩頭空

美國對中國的全面封鎖,特別是在半導體和先進封裝領域,意味台灣企業如台積電等可能早晚會面臨美國壓力,被要求限制或停止向中國市場供應關鍵的技術或產品。時至今日,中國仍然是台灣最大的一個貿易夥伴,而美國既是貿易夥伴也是安全支柱,台灣怎麼在這兩個經濟巨頭間做出選擇已經夠難,偏偏從美國鋼鐵的案例來看,美國連盟友也可以說變就變,台灣產業難道只能像傻瓜一樣躺在砧板上任人宰割?

日本正在努力擺脫以通貨緊縮爲特徵的「失落」年代,並重新激活其作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在投資領域的吸引力。圖為日本街頭。歐新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看日本、歐洲的覺醒 資本市場改革是去全球化唯一解方

3月13日,在日本股市創下30年新高不過幾周後,日本當局又出招了,金融市場朝著另一個久違的現象狂奔:利率上升。 日本正在努力擺脫以通貨緊縮爲特徵的「失落」年代,並重新激活其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在投資領域的吸引力。這種轉變不僅影響日本的國內企業,也正在引起全球市場的波動和關注。 無獨有偶,3月11日,歐元區各國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後發表聲明,它們將在未來5年致力改善歐洲的資本市場運作三大優先行動領域及13項具體措施,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私人資本進入歐洲,為歐洲的綠色和數位創新提供資本的支持。

全球經濟欲振乏力,又大陸從去年開始陸續緊縮對台經貿讓利措施,在在考驗賴清德上任後產經政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地緣政治與台美經貿變局 賴政府產經新政局充滿考驗

受貨幣緊縮政策、中美兩大經濟體的經濟成長轉疲拖累,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恐進一步放緩。難怪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世界經濟展望」最新報告預估,2024年全球經濟將成長2.9%,較2023年的3%成長率小幅放緩。 面對仍然欲振乏力的全球經濟,正蓄勢待發,準備接棒的台灣新政府,又應該有什麼樣的準備與產業政策因應?

日經225指數日前站上3萬3800點關卡,來到3萬8863點左右,距離1989年的歷史最高點3萬8915點僅差約50點左右,日股在新春過後繼續領跑亞洲,甚至全球。美聯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日股羨煞亞洲要歸功政策引導 能給台股什麼啟發?

2月16日,日經225指數站上3萬3800點關卡,來到3萬8863點左右,距離1989年的歷史最高點3萬8915點僅差約50點左右,日本股市在新春過後繼續領跑亞洲,甚至全球。 面對詭譎多變的2024年,日本股市為什麼可以一馬當先?台灣的資本市場又可以從這裡面得到那些啟發?

葉門叛軍在紅海隨意攻擊商船,造成全球貿易緊張。圖為被葉門叛軍擊中的油輪。美聯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紅海危機讓全球供應鏈雪上加霜 今年恐難船過水無痕

2月2日,紅海危機開始導致歐元區與英國製造業者一年來首度遭遇供應鏈惡化,元月供應商交貨時間指標一下子降到50以下,多數製造業者表示供應商交貨到工廠的時間拉長,除了進一步加重歐洲通膨壓力,還讓全球製造業雪上加霜。 同一天,全球航運第三大巨頭法國貨櫃航運巨頭達飛集團(CMA CGM SA)因安全風險暫停船隻通過紅海南部。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已經接連就紅海危機發出新一輪警告。另一方面,有跡象顯示,中國大陸已非完全袖手旁觀,開始派軍艦為中國大陸貨船提供護航。 紅海危機看起來欲罷不能,我們應該怎麼分析解讀此事?全球政經狀況又會怎麼發展?

以哈衝突未止歇。圖為去年12月數以百計親巴勒斯坦抗議人士走上紐約街頭並模擬葬禮儀式,抗議以色列轟炸遭圍困的加薩走廊。路透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地緣政治主宰經濟 準備迎接今年的全球貿易大亂流

1月10日,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預估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連續第三年放緩。接著1月11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報告,今年全球貿易額將比去年減少約5%,主因利率居高,美中緊張逼得供應鏈轉向。 1月17日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Blinken)表示,台海若出現干擾將產生世界影響。這一次,以往論壇的焦點譬如利率、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全都讓位給烏克蘭和中東的熱戰、地緣政治的新冷戰。最特別的是,今年邀請的中國大陸總理李強和阿根廷總統米萊講,更加凸顯今夕是何夕的錯亂感覺。

比亞迪在去年第四季純電車的銷售超越特斯拉。圖為比亞迪日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車展展台。新華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陸電動車逆襲特斯拉 彎道超車背後靠3個關鍵政策

1月4日,中國大陸電動車大廠比亞迪(BYD)宣布2023年第四季以52.6萬輛的銷量,首度超越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48.4萬輛,比亞迪「躍升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銷售冠軍」。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甚至親自在X(原推特)回覆:「特斯拉是一家AI、機器人公司,不是汽車製造商。」盡顯對大陸電動車的不屑。 隨著電動車的發展,這個領域的廝殺確實愈來愈激烈,大陸電動車真的只是靠政府補貼支撐而壯大? 真的是因為大陸內捲而不得不向外擴展?大陸電動車是怎麼彎道超車的?這個逆襲之路能不能繼續?

摩根史坦利表示,在S&P 500已回到2022年初水平的背景下,投資人正開始躍躍欲試追逐美股漲勢。路透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別被歷史經驗迷惑 2024投資市場暗藏陷阱

耶誕、跨年接踵而來,同時間,也在提醒我們那個黏唧唧、一點都不討人喜愛的2023年也要離我們而去。 12月14日,英國《經濟學人》指出,不要指望2024年全球經濟將軟著陸,儘管通貨膨脹已下降,但明年世界經濟仍然脆弱。 但12月20日,摩根士丹利表示,在S&P 500已回到2022年初水平的背景下,投資人正開始躍躍欲試追逐美股漲勢,因此美國股市明年很可能將繼續上漲。 然而知名華爾街量化投資人、美國AQR資管公司共同創辦人Cliff Asness公開表示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美國,股票看起來有點像在墓地前借吹口哨給自己壯膽。他認為美股不太可能重複過去30年的估值成長,所以他更傾向於債券而非股票的投資。

COP28氣候峰會因對化石燃料等關鍵議題未有共識,最終成果仍讓各界失望。路透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COP28又爛尾!三大障礙不解 氣候峰會怎麼開都沒用

11月3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開幕,來自全球近200個國家、約7萬人參加會議,主辦國主席賈比爾致詞期許本屆會議能獲致具體成果,「帶給世界真正需要的好消息」。 一開始確實有好消息,大家通過「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不過,爭議很快出現,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竟然在12月6日呼籲組織成員拒絕任何針對淘汰化石燃料的協議提案,甚至在12月10日在峰會場館舉行活動,想要說服年輕人支持化石燃料。或許,就像中國大陸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坦言的:「我感到COP28是我生涯中難度最高的一次氣候峰會。」最後的氣候協議草案,經過一番醜陋的拉扯斡旋,決定隻字不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令人大失所望。

「Affluence Index富裕指數」顯示銷售從今年1月份即開始轉壞,最近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8至10月的銷售驟降70%。圖為美國邁阿密的商場人潮。歐新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別被亮眼GDP矇騙 美國2024經濟充滿不確定

11月23日,法國興業銀行全球策略師Albert Edwards在給客戶的最新報告中,強調兩個領先就業指標明顯預示美國經濟即將衰退。 首先,今年物流業如卡車運輸的就業急劇下降,另外,服務業臨時工的就業情況也出現決定性的下滑。 美國的「軟著陸」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我們又該怎麼看待前陣子顯得熱火朝天的美國經濟?難道明年的它仍有可能走向經濟衰退?

寧靜致遠的日本金融體系如今正在發生十年一度的大變革。圖為日本銀行。路透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日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陷矛盾且裹足不前 該怎麼解讀?

11月6日,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的三菱UFJ宣布10年期定存利率上調100倍。而就在宣布後不久,另一金融巨頭三井住友也宣布跟進。 11月8日,承銷商瑞穗證券表示,股神巴菲特旗下波克夏海瑟威正考慮再次發行日圓計價的公司債,這是波克夏海瑟威繼今年4月後的第二度發行日圓債,明顯預期日本銀行(央行)很快就會結束負利率的貨幣政策。 不過,11月10日,日本銀行(央行)總裁植田和男暗示,日本並不急於讓貨幣政策正常化,且提到鬆綁超寬鬆貨幣政策是一個「嚴峻挑戰」。矛盾的是,日本政府卻在同一天宣布將斥資2兆日圓(約新台幣4270億元),促進具戰略重要性的半導體和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在日本生產。 本來,隨著日本回歸通膨狀態,加上經濟成長步伐穩健,按道理,日本應該很快會結束負利率,但從日本政府的動作來看,日本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再次陷入矛盾與裹足不前,我們應該怎麼解讀日本,這個台灣的近鄰?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4日視察中國人民銀行,顯示他對當前經濟問題的重視。中新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習近平首次視察人行...大陸經濟來到拐點 如何觀察其可能變化

10月24日,中國人大突然批准將發行人民幣1兆元的國債,並准許提高赤字目標,這是中國大陸過去10年來第一次在「兩會」以外的時間更動預算。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一次視察中國人民銀行(大陸中央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揭露了中國提振經濟信心迫在眉睫。 更意外的是,2天後的10月26日,中國大陸前總理李克強在上海突發心臟病過世。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在接受BBC採訪時指出,李克強代表的溫和改革派聲音已難再現。 本已撲朔迷離的中國經濟來到拐點,繼任的李強拚經濟政策已經應出盡出,習近平11月中旬又將前往美國舊金山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領袖峰會,我們應該怎麼觀察大陸經濟的現況以及接下來的可能變化?

以巴衝突確實來得突然,投資人還沒有從美國利率將在高檔盤旋的變化喘過氣來,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讓市場各個角落心驚膽顫。美聯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以巴衝突助燃通膨恐慌 如何面對新秩序過渡的高利率時代?

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避險情緒濃厚,市場殖利率一度下挫,美元、黃金上揚。 但隨著10月12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率比預期來得高,10年期與30年期公債殖利率應聲再創10月3日以來最大單日漲幅,地緣政治緊張再次加大殖利率勁揚的不確定性。 果不其然,10月13日,JPMorgan行政總裁Jamie Dimon再度放炮,提醒大家:軍事衝突、財政赤字加上利率居高不下,正讓全球可能處於幾十年來的「最危險時期」。 以巴衝突確實來得突然,投資人還沒有從美國利率將在高檔盤旋的變化喘過氣來,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讓市場各個角落心驚膽顫。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夾雜著地緣政治衝突的高利率時代?

法國9月20日公布新的電動車購買獎勵規定,但排除中國大陸製造的電動車,此舉引發德國反對,德國車廠在大陸擁有龐大市場。圖為德國一處車廠正在組裝電動車。法新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歐盟主動對中國挑起電動車大戰 全球經濟更加碎片化

9月13日,歐盟宣布將對中國大陸出口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中國大陸商務部發言人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是在歐洲議會發表歐盟年度咨文時說:「全球市場如今被廉價中國電動車淹沒,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因人為的龐大政府補貼而壓低,讓我們的市場扭曲。」 接著,9月20日,法國公布新的電動車購買獎勵規定,將對符合電動車購買獎勵規定的車款提供5000至7000歐元的現金補助。但確定將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排除在外。這把火可把德國逼急了,9月25日,德國聯邦交通部長Volker Wissing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為這種孤立主義會引發連鎖反應,嚴重損害德國的經濟。 中美對峙方興未艾,歐洲又主動和中國挑起這場可能的貿易大火,歐盟執委難道想在這個已經分崩離析的全球貿易體系再點一把火?

最近幾年,無論是從地緣政治或是經濟發展角度,亞洲都很熱鬧。圖為第43屆東協峰會9月5日於印尼雅加達開幕。新華社 財經掃描

丁學文專欄/中日台韓昏頭轉向 亞洲經濟體出現新的破局力量

最近的亞洲,中國陰霾處處且看衰者眾;日本極力振作却內閣卡關;四小龍個個昏頭轉向忙著轉型。最開心的就是久居窪地的東南亞和南亞,而「雙印」,印度和印尼最是熱鬧。9月5日,東協峰會(ASEAN)與中日韓「10+3」領導人峰會在印尼雅加達高調召開,緊接著9月9日,G20領導人第18次峰會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熱鬧開幕。 最引人注目的是,8月31日,印度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4到6月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7.8%。強勁的服務業和個人消費起到拉動作用。但印尼也不落人後,8月7日的印尼統計局數據顯示第2季(4至6月)的印尼GDP年增率為5.17%,不但高於分析師預期的5%,更是過去三個季度的最強。 在全球經濟盡顯疲態的今天,兩印表現確實讓人刮目相看,但亞洲經濟體又並非全面復甦,我們應該怎麼解讀它的幾家歡樂幾家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