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7年,新加坡空軍巴耶利峇(Paya lebar)空軍基地再度開放。除了動態操演,地展機幾乎都開放民眾登機參觀。不只看展,還有遊戲與獎品。沒比沒傷害,新加坡空軍基地開放,跟今年清泉崗基地開放,好玩在什麼地方?這集來分享當個普通鄉民參觀的實際體驗。
颱風久久沒攪局,今年卻是一直來,8月卡努吹的中橫又斷掉,9月海葵讓三仙台鏡頭君罷工。颱風天造成的災害,國軍部隊除了出營區四處救災,在自己部隊裡做防颱,不同裝備不同的屬性,會不會防颱的措施也不太一樣,有哪些讓人無法理解的?
空軍飛官夫妻上戰機拍婚紗被批評終被平反,但其實空軍軍眷福利上戰機拍婚紗算小咖,國軍對眷屬的照顧還真不少,從婚前、婚後,甚至壯烈成仁後都有完整照顧。甚至怕眷屬不知另一半在做什麼,營區大門敞開只怕眷屬不想了解。 但當空軍軍眷福利好,代價從來不會少,心臟要強、扛的住家,甚至另一半官升的愈高,自己的「伴隨」責任也會愈高...
F-16戰機是目前我國空軍功能種類最多的機種,涵蓋對空、對地、對海任務。除了火箭沒選配,能打飛彈能丟炸彈。在對地任務是彈性最大的機種。以傳統炸彈的投射而言,軍事迷常聽到的CCIP、CCRP是什麼?雷射裝備的輔助怎麼用?部隊鍋這集手把手帶你進入對地炸射的世界。
空軍戰機基礎以空對空為主,不過這年頭講求一專多能,新式的戰機都要能肩負對空、對地、甚至對海的任務需求。飛行員除了體能要好、書唸得好,肩上的責任也從來不會少。但學習對地攻擊需要經過哪些階段?課程那麼多要如何融會貫通?部隊鍋這集就來詳細介紹。
位在屏東縣滿州鄉,地處屏東台東兩縣交界的九鵬基地,又稱「鵬園」,是中科院航空所、飛彈火箭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等轄下單位的科學試驗場與系統組裝工廠的所在地。因地處偏僻人煙稀少,加上時常進行火箭與飛彈的試射,因此又有「台灣51區」、「亞洲最大飛彈基地」的稱號。不過這些稱號到底是煞有其事,還是一團戰略迷霧,又或者只是單純的言過其實? 這回吃鍋時間,就從進入九鵬基地的經驗,來聊聊這個神祕地區的敏感帶!
空軍睽違疫情的三年空窗,總算迎來疫後第一場基地開放啦!不過辦一次基地開放,後面的人力物力要投入多少,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 基地開放到底是為了募兵、為了國軍認同、還是說打好地方關係?如何辦好一場皆大歡喜的基地開放,也是部隊裡各個承辦人員的考驗…
電影《奧本海默》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個偉大計畫「曼哈頓計畫」,研發出人類首枚核子彈武器,核武不只改變了整個現代戰略的型態,後續也衍伸出「相互保證毀滅」。 原子彈威力已夠大,為何還要研發威力更強的氫彈?這跟原子彈的技術有什麼不同? 電影真實還原戰後麥卡錫主義的政治鬥爭,究竟當年共產黨的威脅有多嚴重…
台灣的國防受美方影響從何時開始?美方對我國防開始建立影響,始於韓戰的美軍顧問團,不只建立國軍的打裝編訓制度,同時也確立了「守勢作戰」。 長期性的駐外訓練,始於老布希F-16戰機軍售案,但到近期川普至拜登政府,美方對國防戰術戰略甚至政策,開始有了強勢性的影響。 從去年至今,在大小演訓,新戰術驗證甚至到漢光演習,都不難看到外國人的身影,美方參與我國國防深化程度歷年最高,會成為一種介入力量嗎?還是是提升國防的大好時機?
有議員和網紅在國外測試國軍三級抗彈板成績慘兮兮,這測試就等於是鑑定國軍抗彈板偷工減料藏弊端?還是只能算開箱測試的一種挑戰?軍備局稱7.62公厘子彈能防就能防解放軍5.8子彈,抗彈板測試可以使用「推測值」嗎?還是必須照實打過? 防護裝備防護力與機動力常見成反比,該如何拿捏平衡?專家給的建議很中肯,呼籲別本末倒置了。
部隊訓練分為⼀般⽇常駐地訓、基地訓或年度的⼤型演訓,近期⼜有所謂的戰備月。 負責「喬」訓場的民事單位,一到訓期就開始「賣肝」,有開不完的協調會,從周遭農地的取得到搭檯⼦,封路等等,中間花費多少⼈⼒物⼒?甚至必須出動「在地勢力」,禮尚往來送到心坎裡,也是充滿訣竅。 隨著陸軍聯兵營、海軍艦隊、空軍空地勤都開啟或是持續境外訓練的實施,面對國內訓場荒,在外租場⽐較省錢?又平時會不會增加留守部隊的壓力,要開戰時有回不來的問題?
離島中的離島獅嶼,其實你都看得到? 位在金門的獅嶼、東碇,是國軍最小也最偏遠的據點。據點雖小、戰力俱全,獅嶼是國軍第一個打下對岸無人機的據點,還出現在日劇過,非常風光。想到這些地方當兵,還必須先簽下志願留營書?軍方可不想讓不願意的人出現在島上...
花蓮佳山基地在大山洞內,誕生緣由是因應中共襲台的可能戰術。號稱亞洲最大最貴,也有驚人預算維持100%的妥善率,佳山基地是如何運作? 在這個神秘基地內,最寶貴的資產並非戰機飛行員,而是那些勞苦功高的地勤人員們。但隨著解放軍逐漸發展出海上鉗形攻勢,佳山基地的優勢與必要性會不會受到影響?
中共若以鉗形攻勢攻台,是導因於我國軍在開戰時所做的戰力保存應變,但想拿下宮古海峽、巴士海峽控制權,恐怕要先過日本、菲律賓這關,而背後,恐怕也一定有美軍的蹤跡或身影。 而當台灣的國造潛艦成軍下水後,潛艦的存在對鉗形攻勢的嚇阻力是否會增加?詭譎多變的台海、東亞軍事解析,就讓揭仲分析給你聽。
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為何是重要的軍事論壇之一?今年的論壇上,美中之爭成為焦點,但重點不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大會上,小房間裡才是關鍵所在,台灣雖沒有參加香格里拉對話,但對台灣影響卻不容小覷。
聯合報記者專訪國軍初代女飛官,四位成長背景都不相同的人,因為各種因緣際會,都成了飛行員。 在當年資訊相對不流通之下,以及訓練過程、服役值勤的壓力,飛行員之路是酸甜苦辣,來聽聽四位女飛官的心路歷程。
戰術型個人裝備不只機能性要夠、材質要好,更要能多方面擴充,穿了比不穿還好?個裝最貼身的防護背心,到底是防破片還是防彈,哪個名字才對?為何說個裝承載系統最要不得的是「整齊劃一」?不常見的裝彈器又有什麼功能?軍事專家一一大揭密。
解密艦載機的設計與功能,粗勇外表下是細膩的思維。而陸基戰機又為何物?操控性一定勝過艦載機嗎?再回到最基本的話題:台灣適合或需要艦載機嗎?似乎有一款大黃蜂家族的戰機能補上缺口...
行政院研擬擴編警政署保二總隊,被解讀為恐將被訓練成第二陸軍,甚至有傳言會學刺針飛彈、到陸軍受訓。 但警察真的能經過訓練就成為軍人嗎?兩者所用的戰術是否一樣?
新北當鋪槍擊案連開51槍不卡彈,明眼人一看就是制式槍,為何警方卻指是改造槍? 美國歷史悠久的擁槍文化,是美國精神自由的重要核心?反觀新北槍案發生當下,路人反應是否太過淡定......
4月時中國在台灣北部海域劃設的「禁航區」引發熱議,後來證實與軍演無關,而是因為火箭發射緣故。但到底什麼是禁航區?戰區與民航的有何不同?資深阿財機師現身說法,為你解析禁航區、限航區的差異。
軍事文宣也是兩岸角力戰場?!從去年8月中共大規模軍演開始,兩岸彼此的軍事文宣都出現對方,是好事或壞事?央視直播雖然有些翻車,但總體來說是加分?回顧兩岸文宣大戰,當年不只空飄汽球還有偷渡狗?是怎麼辦到的?
王立楨的新書《飛行線上》,記述了12位飛行員的驚險經歷。王老師的寫作生涯,源自於在洛馬時期出差時光,以航太背景來書寫軍史、將軍到飛行員的故事,是否更有幫助?他寫的不只是飛行員的故事,更是一頁不可忘記的歷史…
蔡英文與麥卡錫會面,讓中共再度大規模軍演,這次軍演與去年裴洛西訪台時的規模、意圖有何不同?國軍針對軍演的對策為何?國土防衛戰下,漢光演習將會針對桃機做反登陸演練?
失速,是航空的專有名詞,它就是字面看起來的「失去速度」的意思?專業飛行教官親自解說飛行四力給你聽,一同領略飛行的奧妙與美好。
在美國擔任區間航空飛行員的達叔來囉!不藏私分享進入美國航空企業開飛機、飛行文化、開中小型區間飛機的心路歷程與秘辛,還有最刺激的挑戰紐約JFK航管,壓力爆棚下如何適應美國本土航空術語?在航管只會說一次指令的情況下,該如何隨機應變安全降落? 在航管只會說一次指令的情況下,該如何隨機應變安全降落?
近來國軍風波不斷,從馬祖缺肉沙灘刻字、部隊掉槍機,再到金門兵游泳逃到對岸... 當國軍招募都主打待遇,而缺少了從軍的榮譽歸屬感,軍人魂還在嗎?軍紀該怎麼維護? 精神戰力的培養,重要性絕不會比作戰戰力低。
解放軍武器演變,從日系、蘇系、歐系,在上世紀90年代再回到俄系,到近10年變成參照美系。 從複製到自製,解放軍自己想要的,逐漸成形。再參考有實戰經驗的武器,解放軍思維向美看齊,不只是外觀、操作介面,連戰術戰法也都西化。
國防部預告全動法修法草案,引發輿論譁然,媒體管制、16歲造冊動員成了最被關注的焦點。但一切爭議的源頭,恐是在修法思維沒有跟上時代。 如今網路深入所有人生活,假新聞來源往往都不在媒體上,且資訊流通早已沒有時空的限制,只管制媒體,會有用嗎?16歲以上造冊動員加入防護團,在現代社會環境與戰爭模式中,真有作用?
監聽不分敵友,電子作戰,非我國都是「敵國」 。電戰單位無時無刻都在作戰,沒有承平的一刻。電偵機飛上天就在偵蒐,偵蒐不只監聽,放假訊號誘敵,電磁波就會讓你收穫滿滿,電戰能贏,要靠資料庫建得好。電戰也是殲滅敵方的反制或攻擊力,我戳你一下,看你用什麼雷達來看我?我就可以判斷要靠多近,用什麼手段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