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遠距教學

北部某頂大統計發現,111、112等入學生受疫情影響甚巨,英文學測頂標群明顯減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頂大發現疫情世代學生英文變差 專家:不只因遠距教學

新冠肺炎3年疫情期間民眾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解封後脫下口罩,馬上迎來「免疫負債」。疫情時代的學生長期戴口罩、視訊上課,學習力有沒有影響?最近北部一所頂大有份調查發現,該校112學年入學生學測英文成績,頂標人數占比相較110學年幾乎減半,後標和底標的低分群學生則是最高。有教授指出,除了疫情,還有國內這兩因素,學生程度近年愈來愈糟...

自然科補教老師李行疫情後開始經營抖音平台,拍攝實驗與學生有趣互動吸引觀看。圖/李行團隊提供 教育

疫後補教人生/一堂實驗課為何能圈粉眾人 補教師經營短影音名利雙收

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情,補教生態也是。因遠距的關係,補習不再僅限於坐在幾百人教室,而是可以透過網路、螢幕,變得處處都是教室。疫後有老師不習慣台下沒學生,上起課來沒有活力,也有老師抓住社群的力量,分享上課有趣影片,一支「水火箭」就吸引百萬人觀看。 「對補教老師來說,影響最大就是短影音」,短影音在近年崛起,包含IG、抖音、小紅書等,一些補教老師便看準商機,將自己課程精華剪輯,放上平台,平台則會透過地域、觀看數、演算法等來推薦適合的觀眾...

學者建議學校考慮調整上課時間、給予更多彈性,並推行部分到校(part-time schooling),讓學生既可到校,也可以在家中學習。圖/取自澳洲教育部臉書 教育

澳洲自學人數10年內衝2倍 遠端教育為體制內另開一扇門

台灣、日韓近年都出現「拒學風暴」,愈來愈多學生選擇離開學校,走向體制外自學或實驗教育。據教育部統計,中小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人數111學年度已突破萬人,7年成長超過3倍;放眼國際,澳洲早在1990年代就興起自學風潮,近十年來更是快速增長。據2021年澳洲各地教育局統計,400萬中小學學生中約有2萬7992人為自學生,人數在過去十年內成長兩倍,數字還不包含沒有註冊的自學生,顯示愈來愈多家庭對學校教育感到失望,不斷攀升的自學人數為主流教育敲響警鐘,開始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

河南省新鄭市一名歷史教師上完網課後在家猝死。圖/取材自微博 國際

內捲研究室/「網課爆破」逼死了女老師…陸年輕人的惡趣味亂了套

太過內捲讓大陸的中學學生不想上課?最近,一名中學歷史老師疑似網課遭遇網暴去世的消息引發關注,河南省新鄭市教育局11月2日發布通報,確認新鄭市第三中學高一歷史老師劉韓博在10月28日網課後意外去世,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對於網暴事件的傳言,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

台師大電機系副教授賴以威繼承父親賴雲台的遺志,成立「數感實驗室」透過線上結合線下的課程推廣數學教育。記者李承宇/攝影 教育

讓孩子愛上數學!從跑校園到募資平台 父子的教學世代差異

13年前,聯合報頭版有一則獨家新聞:癌末教師賴雲台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撐著病體到各國小向教師、學生推廣自行發展出的「趣味數學」,希望啟發更多學生。13年後,賴雲台的兒子、台師大電機系副教授賴以威克紹箕裘推廣數學,只是場景不是在各校園跑透透,而是透過募資平台推動結合線上影音與線下DIY的數學課程。

史丹佛大學推出高等教育藍圖,認為成績優異不代表學生能夠解決現實問題,教師要先擺脫成績迷思,設計以學習者為核心的跨域學習方式,才能讓學生願意「終身學習」。路透 教育

世界頂大觀點/史丹佛大學擺脫成績迷思 鼓勵創意思維沒有正確答案

台灣108課綱進入第三年,《聯合報》長期追蹤教學實況,最新民調顯示八成高中認為政府配套措施不足,其中179所高中要求考招制度配套需要更加完整。申請入學二階近日放榜,今年各大學首度使用學生累積3年的學習歷程檔案作為書審資料,高中期待大學能看到成績以外的學生多樣性。

新冠疫情重創台灣,Hunk(左)與Morris(右)從5月初至今已一個多月沒有到校上課,父母除了擔心遠距教學會影響孩子對課程的吸收,也擔心在家期間吃過多的零食會導致孩子發胖。記者黃仲裕/攝影 專題

圖片故事/疫情下的繭居日常

「我好想快回到學校上課,有好多功課不懂,想問老師問清楚一點…… 」小學四年級的Hunk 被問到想不想恢復為實體上課時,有些焦慮地這麼說著,一旁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弟弟Morris則眼睛發亮地說,可以睡晚一點很棒啊,而且在家比較放鬆。被問到會不會想去學校與朋友玩在一起,Hunk說,他比較擔心課業進度跟不上,朋友關係倒是還好。Morris雖然很想跟朋友玩,但是在家遠距教學讓他在時間運用上更彈性,他很習慣在這樣子的模式下學習。

台中市東峰國中畢業生王宥岑(左)詞曲創作畢業歌「峰.青春」,與同窗三年好友曹瀞文(右)一起演唱,為國中生活畫下美好句點。圖/台中市東峰國中提供 教育

畢業不遺憾/自己的畢業歌自己創作 唱出校園回憶與疫下學習無奈

票選畢業歌曲已過時,就算不選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選了理想混蛋樂團的《讓回憶留在倒數以前》還是不夠新。學生自創畢業歌已成流行,疫情嚴峻,歌曲卻能撫慰人心。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高中以下校園遠距教學再延一周,走過去年的三級警戒,師生已可立刻上手,也較無設備缺乏的問題,然而在教育現場中,卻呈現學習雙峰現象。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遠距M型化 城鄉差距、學習落差擴大 家長陪伴是關鍵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高中以下校園遠距教學再延一周,走過去年的三級警戒,師生已可立刻上手,也較無設備缺乏的問題,然而在教育現場,赤裸裸地呈現出學習上的M化雙峰現象。 雲林土庫鎮圖書館館長在臉書分享圖書館幾位孩子借用電腦視訊上課,其中有孩子連要帶書都不知道,讓她有感而發地說,除了充足設備,孩子還需要有大人引導協助,否則當教育列車開往「停課不停學」的目的地時,有些家中貧困或是資源不足的孩子,只能在月台上望著列車駛去,距離越來越遠。 專家提到遠距視訊是一個放大鏡,以往在實體課程中,不管有否學習動機、能力如何,老師能全程掌控,導致這些根本原因被縮小,影響不大。然而,一旦遠距課程開跑,老師無法在旁盯著,若學習力不足、無自主學習能力等,問題就會被放大,更形成遠距M型化。

近日多個縣市宣布遠距教學延到6月10日,台北市則宣布6月6日起恢復實體上課。圖/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教育

停課該延?不該延? 專家:最佳復課時機看一項指標

台北市宣布高中以下6日恢復實體上課,但多數縣市選擇延長遠距教學到10日,全教總則建議遠距教學到期末。實體課一延再延,10日是最終章嗎?恐怕也不一定,中央、地方推來推去,沒有指引也沒有SOP,上下都亂糟糟,搞得家長心好累,怒批不能抄一下國外經驗嗎?公衛專家指出,最佳復課時機點應該要看一個指標,不然學生到校上課把病毒帶回家,老人和小孩染疫,情況更糟。

停復課混亂不只讓學生和家長崩潰,教師也很頭痛,需不停調整設備和教學方式來因應,教師陸續染疫、被匡列,更嚴重衝擊教學人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停課復課、實體遠距」輪迴地獄 家長師生如何因應

疫情狂燒,教學現場陷入停課、復課的反覆輪迴,很多師生到現在都還不確定下周是繼續遠距教學,還是可以返校實體上課,學生在不穩定的情況下學習,學習品質大打折扣。停復課混亂不只讓學生和家長崩潰,教師也很頭痛,需不停調整設備和教學方式來因應,教師陸續染疫、被匡列,更嚴重衝擊教學人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數字看教育/美國復課後遺症浮現 68%老師發現學習參與度降低

本土疫情肆虐全台校園,教學現場亂象不斷,停課和復課的反覆輪迴讓師生崩潰,學生學習品質大打折扣。面對疫情肆虐,國外疫情高原期比台灣來得早,美國學校現已重開校門、恢復實體上課,但教學風景與疫情前截然不同,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很多證據顯示,學生在線上學到的東西會比到校上課更少,部分原因在於線上學習要求相當程度的自制力,此外有些課程也無法化為遠端。路透/alamy 國際

台灣望遠鏡/遠距教學養成「斷線大學生」 如何找回消失的學習力?

一個月前,外媒報導了美國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斷線」(disconnection)現象,包括上課出席率低、作業遲交、上課不參與討論。這些學習意願低落的情況雖然過去也有,但似乎受疫情下的遠距教學影響變得更嚴重。如今台灣也因為疫情延燒,多數學校重回線上授課,面臨著相同問題。未來如何助大學生找回失去的學習力,一位在美國大學任教的老師投書紐約時報提出了他的見解。

明天是蔡英文總統520就職的紀念日,連續2年蔡總統都在520時遇到本土疫情的高峰。圖為蔡總統17日出席新創總會50周年慶祝大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疫情邁高峰 蔡總統的520百萬確診大挑戰

明天是蔡英文總統520就職的紀念日,連續兩年蔡總統都在520時遇到本土疫情的高峰。去年5月17日我國開始實施三級警戒,蔡總統為了疫苗缺貨的問題焦頭爛額了數月。今年520蔡總統面臨的挑戰更大,今天我國本土確診病例數累計突破百萬,本周單日本土確診數也極有可能突破10萬,這兩數字均映射著蔡總統當前的防疫困境。

對照顧疫情中的弱勢者,政府顯然應變得太慢,做得太少。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自主應變衍生亂象 政府不能讓弱勢族群自生自滅

昨天一位公司同事來找我訴說她在疫情中面臨的困境,她的兩個小孩因國小與幼兒園接連停課必須留在家中,加重了爸媽的照顧負擔,一邊要兼顧家計,另一邊要照顧老小,三頭燒的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新冠疫情燒進校園,不少學校都陷入反覆停課、復課輪迴。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

停課、復課陷入無限輪迴 老師家長累垮…校長都得代課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上課很不穩定,不少學校都陷入反覆停課、復課輪迴,線上與實體同步混成教學,嚴重影響教學品質,一旦級任導師染疫該班全部停止實體上課,科任老師染疫不用來,學校就得找代課老師,如果校長人脈不好,找代課老師恐怕也是四處碰壁,部分學校甚至已發生找不到老師窘況、只好由校長支援代課,家長團體憂心,再這樣下去教育現場會崩潰。

焦點

圖解新聞/國小確診多 遠距上課是最佳解嗎?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校園疫情最新狀況。教育部昨晚公布最新確診學生統計,確診案例最多為小學25985例,其次才是大專校院16843例,但教育部僅放寬大學遠距教學至期末,最多人確診的國小卻未比照辦理,引發爭議。

指揮中心頒布校園防疫新制與停課標準引起爭議。圖為新北秀朗國小學生下課,校方高掛防疫原則提醒小朋友注意做好個人防疫工作。本報資料照片
觀點

教育部神邏輯 小學染疫比大學多 仍得實體上課

大學生確診人數比小學生少,教育部卻開放大專院校可全面遠距教學到這個學期末,但小學生卻是班級內有人確診時,才暫停實體上課三天,這到底是什麼樣神邏輯下產生的防疫政策?教育部不願硬性規定小學生能夠遠距教學,恐怕是擔心必須要有家長陪同在家裡,影響層面較廣,但小學生施打疫苗的比率大約只有2%,目前仍是最需要被保護一群,只是現有政策卻是將他們放置在更大風險下。

教育部長潘文忠一直以來都是「奉行上意」的「乖乖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點

從卡管案到停課之亂 「乖乖牌」教長只會唯上是從

台灣每天數萬例本土確診,學生族群的本土確診總數更呈現爆炸式傳染,竄升至4萬多人,值此之際,教育部卻逆勢宣布國高中以上取消全班與全校停課,有人推測應是想衝高年輕人的確診人數當分母,增加感染數以達全體免疫。這般掩耳盜鈴、顛三倒四的教育部,再次為配合上意而做出違背教育良知的決策。

小朋友發燒或是快篩陽性,考量到醫院做PCR會大排長龍,增加染疫風險,到底要不要前往醫院、送急診,讓父母天人交戰。圖為高雄多處篩檢站湧入等候篩檢者。記者劉學聖/攝影 觀點

政府醫療量能不足 苦果家長承擔

最近許多家長都經常面臨這些難題,小朋友發燒或是快篩陽性,到底要不要前往醫院、送急診,以及是否要讓小孩子去學校上課。孰令致之?才會讓民眾陷入這些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