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每天更新,總編輯、主筆群親自點評國內外重大議題,帶來深度觀點。
周一至周五傍晚,犀利點評當日新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3層樓巨型紙箱響起倒數聲,台灣燈會人潮,停下腳步舉起手機,錄下螢幕上的兔子快遞員,穿越台灣高山、海洋,最終大兔子從箱內冒出,現場響起如雷掌聲。金馬影展主視覺導演劉耕名獨家揭密,究竟他和五月天御用演唱會團隊「必應創造」,如何透過燈會副燈營造的「開箱」驚喜感,透過好口碑,吸引親子群眾一看再看?他想創造的「共感」,竟與新冠疫情息息相關?
如果覺得與同事一起唱卡拉OK很尷尬,可以考慮懸崖跳水、模擬牛仔競技或到遊樂園玩。公司正以豪華員工獎勵措施在後疫情世界建立員工間的關係,隨著企業接受遠距會議和工作,豪華獎勵措施在員工不會經常見面時就成為培養公司文化的方法之一,有助於在員工考慮跳槽時吸引他們留下。
韓國在4月18日全面解除維持社交距離的規範,5月2日開始,室外不須戴口罩,直接宣告與病毒共存。 本集遠方連線韓國,聽導遊崔允僖描述韓國疫情一路走來,直到解封後一個月的現實情況。
隨著疫情確診量大幅攀升,民眾身邊可能都有不少人快篩陽性,但更多的是對於面對陽性,民眾可能不知道如何自處,聯合報數位版找到一位快篩陽性的民眾(化名A小姐) ,5月3日被通知確診後,以第一人稱寫下自己確診後的親身經驗,透過第一手的觀察,帶領讀者直擊目前疫情第一線的真實狀況。
面對感染力強但死亡重症率較低的Omicron,台灣正面臨確診破萬的壓力測試,看看近鄰國家,日本3月起不再為新增確診數束縛,僅以占床率及重症為防疫指標;南韓2021年11月起宣示與病毒共存,在單日破確診62萬人的「陣痛」後,進一步取消社交距離與隔離檢疫的規定。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突破6000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研擬以「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鼓勵民眾下載,衛福部長陳時中更直言確診者若不願上傳確診資料,可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引發「防疫凌駕資安」疑慮。使用者「小林」吐槽,常發現住家附近有確診者足跡,但下載這個App超過一年,卻從來沒發出過警示聲,他抱怨,全天候開著藍芽,卻可能讓政府從手機發送訊號監控他走過的地點,有種被窺視的感覺。...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這次的圖表帶你看台灣疫情發燒,防疫措施將跟進外國逐步開放。 國內本土新冠病例單日新增1209例,創疫情以來新高。高風險區域除北北基桃外,新增花蓮、高雄二縣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按趨勢未來可能會有一波大規模感染,未來單日確診破萬、累積病例破百萬都有可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2日才剛預測「4月底前本土單日確診可能破千」,經過短短3天,破千預測今天就已達標。面對Omicron變異株疫情帶來的指數型成長,未來一個月內單日本土確診人數破萬,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台灣即將要迎來新冠疫情以來的高峰期,台灣是否已經準備好?專家提出,三大減災策略,但台灣目前一項都尚未做足功課,統統不及格。
南韓本周(4月10日至14日)單日平均確診16萬例,防疫單位指,這比3月第三周40萬例明顯減少,顯示疫情高峰期已過。南韓政府今(15日)宣布下周解除集會場所人數上限等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不過對於室外依舊要戴口罩的規定,專家們激烈爭辯。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升溫,確診數已破千例,匡列疫調越發困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推廣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簡訊實聯制,卻被揭露問題一大堆,使用者手機能否開藍牙功能,就是一個數位門檻,全台使用人數未達50%以上,無法準確偵測,還有手機支付的資安問題,不少人對社交距離App信心不足。
南韓國務總理金富謙15日表示,除了戴口罩的規定以外,將在下周取消所有新冠防疫社交距離限制,這是自2年前疫情開始以來首次取消所有限制,象徵南韓「與病毒共存」的政策走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的影片近日瘋傳,昨天陳時中在澄清時顯然最在意他唱歌的姿態,花了很多時間說明他沒有吊兒郎當。其實社會觀感最差的部分,不在他唱歌、抽菸或有沒有女子陪侍,民眾最在意的是,指揮中心老是用手指著別人,從來不反省自己...
開學一個月了,不少小一新生因為人人戴口罩,分不清楚誰是誰,出現人際社交障礙,有家長說孩子叫不出同學名字,只能用「那個彩虹口罩的同學」等形容詞辨認彼此,原本就害羞的學生因此更內向了,學者建議疫情影響,孩子需要更多時間建立人際關係,不要讓社交距離成為社交疏離。
小一新生初入校園,以往在老師帶領下,經過幾回認識彼此的活動,逐漸能建立全班的人際網絡和自己的交友圈,但遇到防疫要求,人人都要戴口罩,就算吃飯時間能拿下來,也不能彼此交談,已出現人際障礙隱憂。
疫情擋不住性需求,本土疫情期間,「人與人的連結」出現「南遷潮」,性工作者紛紛轉至中南部接客,成為疫情下特殊現象;然而疫情趨緩,性交易持續加溫,八大行業也苦苦哀求復業,但專家認若不能強制戴口罩與打疫苗,開放確實有難度,政府要復業,得仔細討論防疫規範,以因應疫情新常態。
高中職以下學校本周實體開學,國內疫情雖趨緩,但家長心中仍有許多擔憂,除了防疫措施外,不少家長也擔心孩子已長達3個半月沒到學校,會不會難以回到「學校模式」,或不適應防疫新型態的校園生活。聯合報借鏡國際復課經驗,整理疫情下面對開學的三大常見問題,提供家長們參考:
台灣近日頻頻喜迎「嘉玲」(加零)再現,社會沉浸在抗疫勝利的喜悅中,然而歡笑背後,被稱為「大魔王」的Delta變異株,已節節逼近,指揮中心語氣沉重地稱境外移入的邊境壓力仍大。本土零確診固然是全民用自律抗疫的成果,但現在鬆懈,恐會讓病毒趁虛而入,看見「加零」反而更得繃緊神經,做好5大抗疫部署,以積極備戰。...
「排隊請維持社交距離,謝謝!」27日是新冠肺炎本土確診3天內兩度加零的第一個周末夜,記者直擊基隆廟口夜市湧現大批人潮,彷彿疫情已消失般,熱門攤商的排隊人潮摩肩擦踵,室外社交距離趨近於零。儘管夜市有工作人員持警告牌勸導拉開距離也沒用,雖然民眾都有戴口罩,但大量人潮不僅讓人流控管破功,室外1公尺社交距離也難以維持。
「當我第一次踩上鷹架時,我淚流滿面,但我知道我不能認輸。」瀅瀅是性工作者,20多年了,直到今年初,她轉到萬華阿公店,陪長者們聊天、喝茶,盼求穩定生活。誰料不到一個月,本土疫情爆發,她收入歸零,為負擔家計,轉做粗工。 性工作者,是人類最悠久的產業之一,在疫情期間,為保持社交距離,無論是性工作的個體戶,或是單純陪聊天、喝茶的阿公店,當「客人」斷絕生意上的往來,少了收入後,她/他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過得好嗎?
9月1日中小學就要開學了,許多教師不滿開學前無法全面打疫苗,學生甚至根本全未施打,疫苗覆蓋率開學前無法達標,政府憑什麼要求全國師生每天長時間共處半密閉空間,拿健康拚搏?又為何要讓大家冒險?教育部對指揮中心言聽計從,不採納教育現場的考量,也無法指揮地方,政治民粹考量凌駕科學防疫,都凸顯這次教育部防疫政策亂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