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集束彈?
集束彈藥,又稱集束彈、子母彈,相當於一個攜有數十至數百個小炸彈的彈藥筒,武器設計成兩種功能分別是摧毀裝甲坦克及人員部隊,且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它含有多種炸藥,可從戰機掛載投放,也可以從地面或艦砲上發射;小型炸彈可在有如幾個足球場的大範圍釋放,較傳統炸彈更具殺傷力。
▲彈頭引信啟動,引爆彈開彈殼用的火藥,由砲彈旋轉離心力分散小型炸彈。
▲大小和形狀與1號電池差不多,通過從頂部流下的尼龍帶來穩定飛行;並可向下發射熔融金屬射流,能穿透6.35公分的裝甲。
M864/M483A1砲彈可由榴彈砲或自走砲發射,每個彈藥筒可攜帶72枚小炸彈,每個小炸彈的致命範圍約為10平方公尺,因此一個彈藥筒可覆蓋面積達3萬平方公尺。若用來攻擊坦克或裝甲車時,會產生金屬射流,擊穿金屬裝甲,具有摧毀坦克的效力。
烏克蘭從去年獲得大量北約制式的155公釐火砲,如美國M777榴彈砲、法國凱薩自走砲、瑞典弓箭手自走砲、德國PZH2000自走砲和多種型號的M109自走砲,都能發射集束彈。
啞彈威脅生命 孩童是最大受害者
集束彈內的小型炸彈,有些不會即時爆炸且可能靜置在任何區域,這就是啞彈率。未引爆的集束彈存在著致命的風險,如落在鬆軟泥土或是被灌木叢絆住而無法引爆,留下的啞彈就像地雷一般,對所在區域的平民造成持續數十年的生命威脅。
美國華府宣布對烏克蘭提供的是啞彈率最低的彈藥,比率低於1.2%。根據五角大廈分別於2020年和2017年進行實際測試,155公釐M864集束砲彈的啞彈率不高於2.35%,在20年前五角大廈曾公開表示,該型號的砲彈啞彈率為6%,即在每枚砲彈所攜帶的72枚子彈藥中,至少有4枚不會爆炸。但近年國際紅十字會統計數據發現,最近戰爭衝突中實際啞彈率為10~40%,因為比傳統炸彈產生更多的未爆彈,對平民有直接的潛在危險。
據「2022年集束彈藥監督」報告,2021年因啞彈造成的傷亡中,97%是平民(144人)。在已知的年齡有超過60%是兒童,因此在國際上受到相當大的爭議。
集束彈藥公約 123國禁用
「集束彈藥公約」是一項禁止使用集束彈藥的國際公約,於2010年8月1日生效,目前為止有123個國家或地區簽署及締約,但中國大陸、美國、俄羅斯、烏克蘭、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韓國、新加坡等均未簽署該條約。
台灣也並未簽屬此條約,國防部曾表示,我國並非禁用集束彈公約的成員,國軍使用集束彈,不違反武裝衝突法。近三年「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簡稱萬劍彈)合計生產約150枚,若連同前期生產的數量計算在內,總計將逾200枚以上,對於共軍機場丶軍隊集結區域可產生大面積的殺傷力,具有源頭打擊能力。
視覺故事 / 蘇韋豪
插畫 / 阿鄉
視覺監製 / 董谷音
文字核閱 / 洪哲政、李彥民
資料來源 / BBC、紐約時報、美國國防部
監製 / 蕭衡倩、范凌嘉、王茂臻、林修全
製作單位 / 聯合報新聞部視覺設計中心
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