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醜聞/學界盼發表「失敗」實驗 少走冤枉路且杜絕學術造假
學術圈對「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 IF)」高的期刊仍相當癡迷,因為關係到畢業、升等、工作等,反而容易造成過度美化,甚至偽造。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科學家們提出來,應該要讓「失敗」的研究也可以發表,避免其他科學家再多花時間精力嘗試別人走過的死路,然而期刊的接受度並不高。以阿茲海默 Aβ*56 此案為例,已經有幾個實驗室曾經嘗試進行該研究,且有把失敗的結果發表出來,但一直無法撼動原始研究的影響力;東京大學學者認為,如果「失敗」的研究也可以發表,自然就不容易有人為了擠進發表窄門而造假。
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討論
規範
- 留言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留言,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報有權逕予刪除留言、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留言。
全部討論 ({{total}})
按讚最多
最多回覆
新到舊
舊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