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3天,可領驚喜好禮。
歡迎加入聯合報數位版!這是專屬於你的閱讀任務。
首次訂閱30天內,連續3天登入網站閱讀報導,即可獲得 Line Points 5點。
更多精彩報導,明天等你回來!
您已完成任務,獲得LINE POINTS 5點!得獎訊息將在30天內通知。
連續閱讀3天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將其大規模對等關稅的截止期限延長至8月1日,同時向一些國家發出「關稅信函」,警告如果這些國家未能在新的截止日期前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被徵收新的關稅。川普威脅對多個國家徵收更高關稅,加劇貿易談判的緊張局勢。亞洲成了重災區,會因此向中國傾斜嗎?
編按: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Q:美國白宮人工智慧事務主管薩克斯(David Sacks)日前警告,中國在AI模型的進展可能只落後美國3至6個月,若政府過度監管,恐導致美國在全球競爭中失去主導地位。面對全球AI競賽加劇,美中、歐盟與日本在AI治理上的思維模式有何差異?在各國監管路線分歧的情況下,AI治理是否可能成為技術發展的瓶頸?台灣又該如何因應全球規則未明的挑戰?
美元指數創半世紀來最差開局,通膨降溫與降息預期加劇貶勢,資金正轉向歐元等非美貨幣。但歐元的強勢真的是實力展現,還是美元脆弱的投射?歐元區經濟基本面疲弱、出口壓力與政治風險未解,潛藏反轉風險。當前匯市走勢是短線錯配還是長線重構?美元真的失寵了,還是正伺機反擊?
編按: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Q:方舟投資(ARK)最新報告預估,到2030年,用戶與AI陪伴( AI companionship)相處的時間,將從每年12億小時增加至約7000億小時;AI陪伴相關平台營收更將達1500億美元。AI陪伴為何有如此大的市場?哪些應用最具潛力?又有什麼可能風險?
美國聯準會(Fed)是否會在7月就降息?聯準會主席鮑爾本周在國會作證時排除了這個想法。不過一些聯準會官員已加入川普總統的行列,呼籲降低借貸成本。為何不只川普施壓降息,連Fed內部都出現分歧?
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微軟、Google等科技巨頭將AI Agent(AI代理)視為下一波創新浪潮核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直指AI Agent將改變未來企業管理和決策方式。究竟什麼是AI Agent?在這波變革中,哪些工作職位將被取代或強化?企業與個人又該如何調整策略與能力,因應這波轉型浪潮?
川普集團宣布推出金色智慧型手機T1,但其背後的商業策略與宣稱美國生產的質疑卻引發更大討論。以美國製造為名,卻可能依賴中國零件;以總統品牌效應吸引市場,卻陷入利益衝突爭議。川普移動的MVNO模式是否能成功挑戰主流電信巨頭?另有分析指出,T1的性價比與隱私安全問題也令外界疑慮重重。
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AI晶片管制近期成為美中貿易戰中角力目標之一,日前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接受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專訪,坦言華為晶片仍落後美國一個世代,但可以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達到先進晶片水準,發言引發關注;此外,中東國家日前宣布大舉投資AI晶片,也吸引各界好奇中東布局。從地緣政治和各國發展現況來看,全球AI版圖未來將出現什麼變化?晶片管制還擋得住AI發展嗎?
穩定幣的快速崛起正改寫全球支付與金融格局,它與美國國債的聯繫引發市場熱議,是助力美元霸權的新工具,還是一顆潛藏風險的金融炸彈?穩定幣是一種與特定資產掛鉤、維持相對穩定價格的加密貨幣,支持者稱其能提高資金效率,加速數位美元的布局;批評者則警告,穩定幣可能挑戰傳統銀行體系,甚至加大全球金融不穩定性。
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歐洲刑警組織預估,2026年網路上將有90%的內容都由AI生成,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谷歌(Google)繼「人工智慧概覽」(AI Overviews)之後,在今年3月推出最新的搜尋技術創新「人工智慧模式」(AI Mode),5月20日向美國用戶全面開放,是谷歌至今最雄心勃勃的AI搜尋體驗。AI Mode透過提供AI驅動的複雜查詢回應,徹底改變用戶與網路的互動方式。
美國總統川普力推延長減稅措施的新法案,被包裝成利民方案,卻暗藏對氣候政策與社會福利的重擊。綠色稅收抵免將被大幅削減,太陽能等氣候友善能源補貼遭砍,恐導致電費上漲、再生能源投資下滑。同時,雖提高低收入戶兒童稅收抵免,卻也計畫縮減醫療補助與社福支出。這場「減稅換補貼」的政策重構,重塑了稅收分配結構——誰真受益,誰要付出代價,說得清嗎?
頂級評級機構穆迪上周調降美國信用評級,從最高評級Aaa降至較低一級的Aa1,成為三大評級機構中最後一個調降美國信用評級的機構。在美國信用評級被調降後,投資人拋售美國國債,引發人們對長期公債殖利率飆升導致借貸成本上升的擔憂。接下來深遠的影響又有哪些?
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提問:年初Deepseek掀起全球震盪,日經新聞4月公開的「AI模型評分」榜中,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的AI模型「通義千問(Qwen)」也成為日本AI開發基礎。中國大陸AI模型的出現,對全球AI發展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美國總統川普在本周中東之行期間,特意為接受卡達政府贈送的一架豪華飛機做辯解,令外界震驚。這真的是卡達送給美國的「外交禮物」?還是繞過憲法、圖利個人的權力操作?4億美元的波音747飛機改裝費恐破10億美元、國會尚未批准,一切安排真是為國所用,還是另有圖謀?
每周一推出「簡立峰專欄」,簡立峰為國內知名AI專家,現為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創新經濟顧問、曾任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憑藉其縝密分析與深度觀察,帶領讀者全方位掌握AI核心脈動。 年初DeepSeek為AI產業投下震撼彈,日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接受美媒CNBC採訪時也表示,未來2至3年中國人工智慧(AI)晶片市場規模可能會達到500億美元,錯過它將是「巨大損失」。中國AI未來會如何變化?面對中國AI崛起,台灣該如何應對?
新台幣近日創紀錄的升值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隨之而來的大哉問是: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的全球貿易戰,亞洲貨幣能夠承受多大的升值幅度?有分析師認為,有可能出現「反向亞洲危機」,即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將走強,而不是像1990年代末期泰銖貶值引發的亞洲金融風暴那樣下跌。
在4月28日發生大範圍停電後,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大部分地區已恢復供電。這次停電給數千萬人帶來混亂,迄今還沒未查出確切原因,但已反映歐陸的電網非常敏感。台灣面積與比利時相當卻擁有與澳洲相同的2300萬人口,使用的是孤立的能源系統和電網,從歐陸大停電,台灣能看到什麼啟發?
幾十年來,美國金融體系被視為世界上最穩定、最強大的金融體系。現在,人們擔心川普關稅政策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後果:世界各地的投資人可能對美國失去信心。華爾街正遭受一場極為罕見的事件衝擊:美股、美債和美元同時受到衝擊。拋售意味著由於川普不可預測的政策,世界各地的投資人對美國失去信任,正全面削減投資這代表全球金融體系發生巨大變化,美國不再被視為避風港。
2035年太空經濟規模將到達1.8兆美元,年均成長率遠高於全球GDP成長速度;各國每年發射上百顆國防衛星,用於偵察、通訊,又以中國和美國最多,地緣衝突從地表延伸到宇宙。聯合報數位版每周推出「解密太空」系列,帶讀者理解新太空時代全貌,以及台灣在全球太空布局中,將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總統川普1月上任至今,發動玉石俱焚的關稅戰迫使貿易對手讓步,雖學術界和輿論界都大肆批評作法不當,川普仍一意孤行。細數他上任來的種種表現,至少有一件事他是值得自豪的:身邊的這群顧問包括財政部長貝森特、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科技富豪馬斯克等人,每個人的觀點可能都不同,經常相互矛盾,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川普堅定不移的忠誠,即使以犧牲自身信譽為代價。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美東時間9日突然宣布中國大陸除外,對等關稅暫緩90天實施,但自從他宣布全面徵收對等關稅以來,美股市值流失超過1990年美國所有股票的總市值。蘋果成為關稅戰的最大輸家,作為全球最專業化產品之一製造商的輝達也陷入困境,且被課高額對等關稅的中國及歐洲都不滿,對這些科技公司展開反制。 在川普2025年1月的就職典禮上,谷歌、Meta和亞馬遜的領導人坐在前排中央,但自從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以來,川普與美國科技巨頭之間不到百日的蜜月期宣告結束…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進口國家祭出超高稅率關稅政策後,全球掀起漫天風暴,各國股市狂跌,各界預期通膨及經濟衰退風險升高,川普此舉是為了達成製造業回流美國的MAGA(讓美國再度偉大)目標,但是現代經濟相互依存結構較以往更為複雜,真能被川普「一條路通到底」的簡單邏輯破解嗎?到底通膨捲土重來、經濟衰退的噩夢,以及製造業回流美夢,哪一個會先發生?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布,對全球輸往美國的商品全面徵收10%的新關稅,以及更對多國採取對等高關稅,包含台灣。隨著川普一手掀起的貿易戰愈演愈烈,以牙還牙式的經濟民族主義浪潮正在北美和歐洲蔓延,消費者身體力行地用自己的錢包來傷害美國,而特斯拉成為眾矢之的,反制行動風起雲湧,為何歐洲各界仍對反對川普政府的效果失去信心?
2025年元旦前夕,一個直徑約2.5公尺、重達500公斤的巨型環狀金屬物體從天而降到肯亞村莊,讓當地居民驚恐不已,肯亞太空總署(KSA)研判,該物體為運載火箭的分離環;無獨有偶,2025年3月,馬斯克旗下SpaceX的重型運載火箭星艦(Starship)在太空解體,宣告第8次試飛失敗,炙熱的碎片劃過佛羅里達州南部與巴哈馬上空,讓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緊急針對多座機場發布停飛令。 這2起事件,都凸顯出太空垃圾(space debris)正對地球安全、環境生態帶來威脅。歐洲太空總署(ESA)太空垃圾辦公室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1日,地球軌道附近約有1.3億個大小超過1釐米的可追蹤殘骸。這些碎片看似微小,但在太空高速下都可能帶來致命破壞,火箭解體的劇毒燃料更可能衝擊環境及人體健康,當各國都在往太空「塞」東西同時,一場新型危機也因應而生。...
倍受川普倚重的白宮顧問及科技大亨馬斯克日前表示,美國政府應該「極盡可能地」實施私有化政策,並直指美國鐵路公司(Amtrak)和美國郵政署(USPS)為兩個主要標的。他還讚揚中國高鐵是客運鐵路的標竿,並回頭大肆抨擊美國鐵路。為何作為世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空域」的美國,卻沒有在高鐵上投入太多?美國高鐵遭遇何種危機?
2035年太空經濟規模將到達1.8兆美元,年均成長率遠高於全球GDP成長速度;各國每年發射上百顆國防衛星,用於偵察、通訊,又以中國和美國最多,地緣衝突從地表延伸到宇宙。聯合報數位版每周推出「解密太空」系列,帶讀者理解新太空時代全貌,以及台灣在全球太空布局中,將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總統川普在就職典禮稱火星土地插上美國國旗「是美國人的天命」;億萬富豪馬斯克也強調要直接去火星,去月球會分散注意力,近日更宣布SpaceX的「星艦」(Starship)將在2026年底搭載人形機器人Optimus前往火星,如果任務進展順利,人類最快2029年或2031年可以登陸火星。但前往火星真如馬斯克說的那麼容易嗎?科學家都抱持懷疑態度。
迷因幣風靡市場,看似一夜暴富的機會,卻隱藏法律三不管的高風險交易。從名人背書到價格暴漲暴跌,這究竟是加密貨幣的新機遇,還是另一場龐氏騙局?無監管、無內在價值、易遭收割,投資者是否只是被操縱的棋子?當市場泡沫破裂,誰能全身而退? 根據素有「女股神」之稱、方舟投資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伍德(Cathie Wood)的話,充斥市值2.6兆美元加密貨幣市場的大多數迷因幣,最終很可能「一文不值」。就像19世紀瘋狂的石油開採熱潮一樣,迷因幣已將數位交易者變成現代投機者。 伍德日前受訪時表示,區塊鏈技術攜手人工智慧創造出「數百萬」迷因幣,它們「不會值很多錢」,她的基金不會將資金投進去。
如果要評論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的代表意義,那就是選民認為他主導下的經濟「明天會更好」。然而,他的第二任期執政還不到三個月,最新經濟數據顯示勞動市場正在放緩,且通膨持續難以消除,停滯性通貨膨脹(滯脹)可能是50年來首度捲土重來。川普高舉的關稅大纛正是罪魁禍首。 滯脹這個令人討厭的概念正在發酵。《華爾街日報》做了分析,《彭博》專文探討,《CNBC》也跟進報導。讓討論這個名詞本身就成為一種指標,期望可以引發一連串行動改變。
美國總統川普點燃全球關稅貿易戰火,當亞洲面對掀起滔天巨浪的「川普2.0」風暴時,沒有人比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行長潘功勝更接近火線。但目前沒有人能猜測他將如何回應川普的關稅牌。接下來的大哉問是:關稅戰下一步會演變為貨幣戰嗎?